公文素材库 首页

最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1篇

时间:2019-05-14 11:12:44 网站:公文素材库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你学到了什么?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最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1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最近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记录总书记在青葱岁月迸发着激情的故事和穿插选用的76张发黄图片相互印证,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从总书记的奋斗青春中汲取着磅礴力量。

读了你,让我去做勤于学习的带头人。几乎所有回忆习总书记知青生活的人都提到,他真的是爱看书。别人都睡觉了,他窑洞里的煤油灯还亮着;知青们去老乡家蹭饭,习总书记却捧着书说:你们去吧,有什么吃的给我带一口回来就行;每次从外面回来,他的炕上都会多几本书。”当前,群众工作作为组织工作的重点,就要求必须勤于学习,及时了解上级政策的具体要求和适用范围,提前认识到群众工作的复杂性,更好的抓住工作的要点和难点。再比如在干部工作中,要熟记业务知识,掌握选人用人标准,执行干部选任各环节要求,明白干部调任的流程,更好的完成干部考察和考核工作。

读了你,让我甘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在赵家河村,习总书记“身兼数职”。白天,他是宣讲文件、带头抓生产的村支书;晚上,他是点起油灯教社员写名字的夜校老师。渐渐地,村里人有什么大事小事都爱找习总书记解决。分工有了不同意见吵起来了,大家就说:“别嚷了,让习近平来给断断”。习总书记用把群众放在自己的心上的行动,换来的是群众把心交到了他的手上。作为组工干部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本功”,在做群众工作中时要随时掌握结对群众的思想动态,解决困难家庭实际问题,达到走进群众心里的效果。

读了你,让我争做能力担当的成事人。习总书记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在办沼气,觉得可以解决农村烧柴老大难问题。为了修好沼气池,他和其他大队代表亲自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村子里的沼气池先后产气点火,3个月时间就让家家都点上了沼气灯,震动了全县,延川县也成为了全省办沼气的样板。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习总书记用自己汗水和付出,诠释了什么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新青年。组织工作具有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的特点,这就要求作为组工干部必须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发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工作。具体就是面对急难险重工作不推脱躲闪,不敷衍塞责,争做善落实敢担当的新时代组工干部。

篇二

最近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记录总书记在青葱岁月迸发着激情的故事和穿插选用的76张发黄图片相互印证,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从总书记的奋斗青春中汲取着磅礴力量。

读了你,让我去做勤于学习的带头人。几乎所有回忆习总书记知青生活的人都提到,他真的是爱看书。别人都睡觉了,他窑洞里的煤油灯还亮着;知青们去老乡家蹭饭,习总书记却捧着书说:你们去吧,有什么吃的给我带一口回来就行;每次从外面回来,他的炕上都会多几本书。”当前,群众工作作为组织工作的重点,就要求必须勤于学习,及时了解上级政策的具体要求和适用范围,提前认识到群众工作的复杂性,更好的抓住工作的要点和难点。再比如在干部工作中,要熟记业务知识,掌握选人用人标准,执行干部选任各环节要求,明白干部调任的流程,更好的完成干部考察和考核工作。

读了你,让我甘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在赵家河村,习总书记“身兼数职”。白天,他是宣讲文件、带头抓生产的村支书;晚上,他是点起油灯教社员写名字的夜校老师。渐渐地,村里人有什么大事小事都爱找习总书记解决。分工有了不同意见吵起来了,大家就说:“别嚷了,让习近平来给断断”。习总书记用把群众放在自己的心上的行动,换来的是群众把心交到了他的手上。作为组工干部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本功”,在做群众工作中时要随时掌握结对群众的思想动态,解决困难家庭实际问题,达到走进群众心里的效果。

读了你,让我争做能力担当的成事人。习总书记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在办沼气,觉得可以解决农村烧柴老大难问题。为了修好沼气池,他和其他大队代表亲自去四川学习沼气技术。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村子里的沼气池先后产气点火,3个月时间就让家家都点上了沼气灯,震动了全县,延川县也成为了全省办沼气的样板。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习总书记用自己汗水和付出,诠释了什么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新青年。组织工作具有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的特点,这就要求作为组工干部必须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发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工作。具体就是面对急难险重工作不推脱躲闪,不敷衍塞责,争做善落实敢担当的新时代组工干部。

篇三

最近一段时期,我认真反复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感觉到全书真实、全面、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40多年前在陕北穷苦山村插队七年的动人故事,让我感同深受地体会到青年习近平有以下3个方面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很好地在工作学习中认真加以借鉴。一个是做人做事的高风亮节。青年习近平在陕北七年,是他探寻人生意义的第一步,也是他干事创业的第一程,还是他走入政界的第一站。从青葱少年到坚毅青年,从城市知青到“地道老陕”,从吃苦后生到大队支书,青年习近平在黄土高原上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岁月艰辛,却不负有心之人。陕北七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历练,让青年习近平读懂了生活、读懂了国情、读懂了民心,收获了一部不著一字却可以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他做人有品格——在人生最为艰难、晦暗的时期,陕北的父老乡亲以温暖的臂弯接纳了他,以微薄的口粮养育了他,以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了他,让他感受到了善良、包容、正直、无私的人性之美,为年少的他培养塑造高尚人格提供了良好土壤。在与他有过接触的人眼里,青年习近平对待朋友很真诚,推心置腹。他曾把一个笔记本、一本《毛主席诗词》、一个极为珍视的针线包、30斤粮票、一件大衣等等送给与他交好的朋友做留念;他对待乡里很仁义,从不耍娇气、摆架子,再穷的人也看得起。他教农民识字、帮老汉推车、帮群众找猪,帮邻里调解纠纷,捧出一颗真心对待群众。即便后来离开了陕北,习近平也常怀感恩之心,他帮老乡治腿,接济困难户,为村里协调解决通电问题,他的心一直牵挂着陕北。他做事有本领——梁家河村民评价习近平有学问、点子多,说话办事很稳妥,考虑问题很周全,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还说他做事有决心、有毅力,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丁是丁,卯是卯,从来不说过头话。正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思考,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因为他办事公道正派,一碗水端平,在群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群众遇到什么麻烦事都想着找近平。他做事有担当,20世纪70年代初的陕北高原,人民生活极为贫困,当地流行着一句话,陕北很苦、延安更苦、梁家河最苦。对于这种苦,青年习近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领村民成立铁业社,筹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打深水井,建淤地坝,修建沼气池,让梁家河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观念也得到了很大解放。梁家河村民张卫庞说:“过去,近平当我们村支书,我们有干劲、有奔头;现在近平当全国人民的主席,当全党的总书记,我们更有拼劲、更敢闯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传递的正是做人做事的大道、正道,涵养的正是俯仰天地的浩然正气。第二个是许党许国的高尚情怀。习近平在陕北七年,他把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沉淀中,这种家国情怀已经深深嵌进了他的精神基因,鲜明刻入了他的思想宝库,为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从小沐浴红色家风的习近平,在父母和亲人的言传身教下,对祖国、对党、对人民有着天然的情感。爱国是他毕生坚守的信念——当他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贫穷落后的黄土高原,看到新中国成立多年,中国的农村竟还这么穷,农民竟还这么苦,心中不免涌起忧国忧民的伤怀,也激励他立下了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实事的最初志向;爱党是他毫不动摇的信仰——青年习近平带着“黑帮子女”的身份来到梁家河,面对冷遇,他没有哀怨,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反反复复写入团申请书、写入党申请书,才在1972年秋天入了团、在1974年春天入了党。他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围绕《资本论》,就写了18本笔记。这种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深钻细研的态度,传递着他对党的无限热爱,塑造着他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爱民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七年知青生活,是青年习近平真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七年。贯穿全书的主线就是青年习近平爱民亲民为民的故事。村民们评价习近平:“他的心总是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他自己也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正是因为心中有国、心中有党、心中有民,青年习近平才能积极面对人生际遇和机缘,在苦难历程中完成人生嬗变。也正是这种凝结了中华儿女共同情感寄托和价值追求,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伟大情怀,丰富滋养了青年习近平的精神世界,成为融入血液,渗透进骨子里的精神基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意志毅力。七年的知青岁月中,父亲被批斗和关押,母亲被审查,自己被扣上“黑帮子弟”的帽子,青年习近平从没有消沉和失望;一起来插队的知青,不少人都招了工、入了党、提了干、上了大学,而他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他却没有丝毫的埋怨和后悔,以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乐观向上地面对生活、刻苦学习和勤奋劳动,孜孜以求地向组织递交了8份入团申请书和10份入党申请书。正如他后来所说,插队七年他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培养了自信心。他借用郑板桥的诗改动几个字,既描述了他上山下乡的深刻体会,又表现出他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我们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意志以及“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毅力。青年习近平在陕北插队七年所历经的苦难磨炼了他的性格,砥砺了他的意志。他过“四关”,吃大苦、耐大劳。挑粪、锄草、割麦、打井等重体力活,他样样都干,从不叫苦叫累,老百姓“从没有见过他偷懒”。打坝时,他赤手拧夯石砸黄土,手掌磨起泡、磨破流血,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偷懒)”;挑粪时,圆硬的扁担把他肩膀磨出厚厚的茧;冬天挖井时,他冒着吊起的土石掉下砸死人的危险,率先跳进冰冷刺骨的井坑里挖土石,头上衣上全是泥,腿冻得落下毛病。我们要像青年习近平那样,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奋斗不止、坚持不懈,用忠诚和担当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绚丽篇章。第三个是爱民为民的崇高精神。“苍生俱暖,辛苦出山”的爱民为民情怀。为群众做实事是青年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见村民铁锁没有衣服穿,他把自己心爱的大衣慷慨相送;在去冯家坪公社的路上,他毫不吝惜地帮助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拉车;赵家河大队一村民的生猪跑了,他帮助找回。1994年,村民吕侯生因腿疾给时任福建省委领导的他写信求助,他迅速寄去路费,将吕侯生安排到福州治病,用自家的积蓄几万元帮他支付医疗费用。1999年吕侯生做了截肢手术,他知道后又帮他支付了所有的费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习近平总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群众的真情挚爱。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好书,它不仅教育我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源、脉络和因果。我们要勤于学习,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高举旗帜、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三个商洛”建设不懈奋斗!

篇四

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作为“黑帮子弟”和同为北京知青的雷平生、雷榕生兄弟前往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这一待就是七年。记得那一天,陕北人民拿来了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最好的菜招待他们,有洋芋、胡萝卜、粉条猪肉等等。

2002年,习近平发表了一篇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他在文中回忆:那时一下子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心理上很不适应。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联系起来。习近平和许多来自北京的知青一样都要经历下乡上山“四大关”,实属不易。

先说说在梁家河后队的窑洞“跳蚤关”,刚从大城市来到最偏远的陕北农村,才几天身上就莫名其妙起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后来才知道是所谓的“虼蚤”咬的,几位年青人不得不托人从文安驿买了一大包“六六六”药粉撒在炕上但效果不佳,习近平身体是当中身体最好的一个,但反应也特别大,身上的包又红又大,再加上挠破,伤口感染渗脓。为了尽快熬过“跳蚤关”,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经常性扫地洒水、进入窑洞前抖动裤筒、在窑洞停留尽量离开地面。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年多,后来大队为知青修造了新窑洞,周围牲畜少了,同时知青们的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无论跳蚤怎么叮咬,照样一觉睡到天亮。

第二关“饮食关”,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北京知青雷平生描述:当时的农村蔬菜很少,基本上以土豆、胡萝卜当家,由于不会保存,烂的、冻的不少,农民吃的菜主要是酸菜,有白菜、胡萝卜、洋柿子等等;由于懒得腌就没得吃,有时就有关系较好的老乡“挖”一碗酸菜来吃,印象最深的是1970年的四五月,正好碰到房东张马有家要将前一年的酸菜倒出来腾出酸菜缸清洗准备秋冬再腌新酸菜。张马有的婆姨给我们拿来了一大盆酸菜,我和近平感谢之后就直接下手起酸菜大叫嚼。20世纪60年代,陕北还流传着这样两句顺口溜:穿得好,走得快,肚子里装些酸白菜--农村的饮食还有个困难就是缺油,1972年年底福建莆田小学教师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了一些知青生活上的困难,不久,毛泽东回信李庆霖,并附上300无,“聊补无米之炊”。在1973年下半年延安地区革委会作出决定,对当时仍在生产队劳动的知青每人补助200无人民币,这样窘迫的生活稍微宽裕了一些。

第三关“劳动关”,习近平和几位知青刚到生产队时劳动积极性不是很高。那时候队里一个强壮劳力一天的工分是10分,而知青的工分连一个婆姨都不如。如果早晨不出工,他们就只能挣5.2分,换句话说,他们劳动一天挣的5.2分也就只值5.7分钱。一年工分1200分,就可以保全年粮钱,也就只值十三四元钱,所以在别人整天忙着上山干活时习近平却很随意,再加上年龄是知青中最小的,以至于老百姓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后来经过姨姨、姨父教育,他努力和群众打成一片,一年以后当地老百姓对他也逐渐好起来。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植树造林、办识字夜校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晚上累了,夜深了,《静静的顿河》便是习近平睡觉前的精神给粮,它讲述的主题就是热爱土地、歌颂劳动、召唤人性、呼唤和平。那时“文革”正处于“批林批孔”的高潮时期,当时所谓的“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就是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推行所谓的“大批促大干”“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第四关也是最艰难的“思想关”,同是一拨插队的北京知青王燕生说:近平的父亲习仲勋级别是最高的,在受迫害之前是国务院副总理。我们不难想象近平所处的家庭环境与插队下乡的艰苦生活比起来,会有多大的落差。别人从零开始,可他却要从负开始。党的九大召开的时候,我们几个知青都在窑洞里听收音机,当广播里宣读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名单的时候,近平在特别认真地听。结果名单里面没有出现他的父亲习仲勋的名字。当时他虽然没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他的情绪是比较失落的。这种困境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是一种精神上的磨难。这对于当时不到20岁的他来说是何种滋味---习近平同志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过自己那一关,不仅要去实践也要有精神向往,在生活中找实践,在书籍中找支柱,他喜欢《世界通史》中的人物“锤子阿炳”,他追求《诗经》中的“高山仰山、景行行止”、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战争论》中“慧眼—在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以及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习近平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1973年入了团,1974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也经历了一个小风波,虽然大家都认为他表现良好,群众积极维护,但当时他的父亲习仲勋仍在洛阳“下放”,公社党委决定还是需要搞个外调比较好。没多久,洛阳方面回了个函,函上说:习仲勋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子女升学、就业不受影响。有了这个函,公社就召开党委会议决定习近平同志入党,并同时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所以当时他能入党完全是因为他符合共产党员的条件,并且多次写了入党申请书,积极要求进步,他能当村支部书记,因为他任劳任怨能吃苦,群众基础好,大家都拥护他。

22岁那年,习近平离开了梁家河。七年,他同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七年,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七年,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大男孩成长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七年的知青岁月让习近平主席树立了为人民老百姓办实事的理想,坚定了“以人为本”的信念。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政策都是着眼于解决民生问题,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我最喜欢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们走的路,我们自己选择;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2018年,让我们好好感受中国共产党逗留的第97个年华,我立志随党不忘初心绘制蓝图,共筑农金九华梦!

篇五

泱泱大国,东方巨龙。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家,正在二十一世纪加速腾飞。一个伟大的国家必然有着一个伟大的领导核心,中国这伟大的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而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我们领导核心的领头羊。为什么是习主席?读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犹如来到了几十年前那个黄土高原的小农村,我明白了。

我看到了一个热爱知识,吃苦耐劳的习近平。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作为下乡知青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当时村里派人来接应,他的两个大箱子特别沉,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下地干活挣工分,习近平从一开始只挣六个工分,到后来能挣十个工分,几乎等价于一个农村精壮劳动力。晚上就点一个简陋的煤油灯看书,书本眼睛凑在煤油灯边上,鼻子也被煤油灯熏得黑黑的。在艰苦的环境里干着农活并干好农活,还能挤出时间汲取知识,更显示出他吃苦耐劳品质和对知识的热爱。

我看到了一个一心向党,坚持不懈的习近平。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习近平在“上山下乡”的运动中来到了农村。16岁,正是朝气蓬勃、有着一番雄心壮志的年龄,而他却在农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艰苦生活。但他没有怨言,出生在革命家族里的他似乎骨子里就有一种红色基因:服从党的决定来到乡下,与人民群众关系融洽,思想先进积极申请入团、入党。但也正是他的家族背景,使得他申请入团入党的路途变得无比艰辛。习近平不放弃,一次次提出申请,一次次被拒绝。而他从下乡以来辛勤劳动,帮助乡亲的名声逐渐扩散开来,最终,在大家的爱戴支持下,他成功入团入党,并被乡亲们选举为乡支部书记。虽历经磨难仍不忘初心;虽遍地荆棘仍永不言弃。正是他一心向党,坚持不懈的品质帮助着他一步步向迈进。

我看到了一个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习近平。被村民选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拥有职位也意味着有着更大的责任。与当时那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干部不同,为了村民的利益,习近平不怕事多。为了能让村民“吃得饱”,他在考察后提出打淤地坝,为此他特地请专业的人士计算可行性,努力说服村里思想保守的村民,并在施工建造时亲自上阵确保关键部位的万无一失。为了能让村民生活更方便,他外出学习并在回乡后大力发展沼气池,解决当地缺柴烧的问题。为了能让村民工作更高效,他创办了缝纫社,让专门的人负责缝纫赚取工分,其他人就有更多的时间,能更好的下地干活,同理,他还办了代销店、磨房、铁业社……办这些在以粮为纲的当时是有着风险的,但为了村民的利益他还是做了。为了让村民有更好的未来,他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开扫盲班亲自授课……他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人民的利益有想法、会努力、愿意冒风险的人。北京方面奖励给他一辆摩托车,他第一时间让人换成了农机。踏踏实实、求真务实,无私忘我、一心为民,这都是能担当得起国家主席这一重任的必需品质,而习近平就是这些优秀品质的典范。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读出了两个字:奉献。这七年的知青时光中,他无私的奉献,忘我的奉献。奉献自己的体力,奉献自己的才智,奉献自己的青春!他热爱知识、吃苦耐劳,这给了他能奉献地更多的基础;他一心向党、坚持不懈,这给了他在奉献这条道路上不断走下去的动力;他求真务实、一心为民,这给了他在奉献时能更好的获得成果。

习主席在梁家河村的七年知青时光里,折射出的非凡才干和高尚品质,正是他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所必需的,他能担当得起这份荣誉和责任。也正是他的非凡才干和高尚品质,使得他要担当得起这一份荣誉和责任!

篇六

近日,根据民建东航委员会的推荐,有幸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是一本完全通过采访29名当事人(包括梁家河和赵家河村民)的口述汇集起来的访谈实录,书中图文并茂,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色人等。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主席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青年时代的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落户,一干就是7年。这是他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是他了解人生、了解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起点,也是他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

正是通过这梁河村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的磨练,习近平真正了解到基层一线,了解到广大贫困群众,培育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建设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修建知青淤地坝到知青井,从兴办铁业社到代销店等等,时刻把老百姓搁在心里,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正是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主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七年知青经历是奠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基础。正如他曾经讲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到习近平主席在以下方面值得我们深刻学习。

第一,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最终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

第二,与人民同甘共苦。正如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每一关都过得很艰难。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第三,勤奋好学,追寻真理。习近平主席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正如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

第四,心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习近平主席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

第五,知行合一。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思想包括很多讲话中都明确强调知行合一。知就是个人的社会实践和体验,只有知透了、知明白了,你才知道该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

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篇七

十六七岁,一个懵懂、清新、莽撞的年纪;一个青春年少,欣欣向荣,如花的岁月。

现代十六七的孩子,或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温暖如春;或面对着父母变着花样做出来的饭菜挑三拣四;或拿着手机打着王者荣耀忘记时日;穿名牌拿iphone进网吧入歌厅。与父母一言不合就叛逆,与同学一言不合就打架,与老师一言不合就跳楼……

十六七岁的习近平,远离北京,远离父母,背井离乡,住陕北窑洞,任跳蚤疯咬,吃糠咽菜,看不到希望,听不到安慰。我们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年轻人以怎样的毅力度过了那样艰难的七年时间,让自己茁壮成长而成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

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明白了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对社会有作用的人,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学习习总书记身上的六大特点:

善于学习。一是对书籍和知识的“痴迷”。 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在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的时候,饿着肚子专下心来看书,不仅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那样食不果腹的年代,能静下来心来阅读、思考,还需要有非常强的定力。他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要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志存高远。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成为摧毁你的借口。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他在农村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这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

为民办事。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话很朴实,很简单,得做点事,得对得起百姓,是给自己定的目标,更是一种对自己的鞭策。

他的为民情怀从年轻时代一点一滴的建立,直到今天,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作为一名公务员,人民的公仆,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我们更要把为群众做事,做点事对得起百姓作为我们的信念、目标。

勤政务实。“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吃苦耐劳。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对一个北京长大的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他要从负数开始。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敢做担当。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我们要认真学习总书记这六大品格,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的学习态度、顽强的奋斗精神、深厚的为民情怀,甘向群众拜师的诚恳态度、愿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作风,努力厚植自己和基层群众的深厚情谊。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努力工作,无悔人生。

篇八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详细记载了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故事,该书集中讲述了习近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直观展现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进取精神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在书中,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实录,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至深,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对读者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维护核心、跟随核心的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做“四有”教师的决心,强化责任、态度、追求,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是实现精神境界升华洗礼的一个重要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一共35次提到了“新时代”一词,新时代,一个多么振奋人心、令人憧憬的一个词语,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习总书记曾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系好。”毫无疑问,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对此给予了最好的诠释。如何以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为契机,对青年教师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就是要教育广大青年教师沿承总书记的青春足迹,在艰苦奋斗中砥砺青春,在干事创业中的放飞青春,在知行统一中升华青春。在教书育人中收获青春。

沿承总书记的青春足迹,要教育青年教师在艰苦奋斗中砥砺青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书记曾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这件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知青上山下乡是总书记那一代人独特的回忆,是他们珍贵的青春财富。在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更要教育广大青年教师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的76幅图片,这些发黄的保留着时代印记的图片,向人们展示了总书记青年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磨炼经历,成为印在人们心底的热血画面。总书记到中央工作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所表现出来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稳健风格、非凡气魄,还有他的文韬武略、治党治国治军方针等,都可以从他陕北七年的插队历练中找到答案,都可以从这些发黄的照片中找到注解。都需要青年教师在平凡的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中去体会、去践行。

沿承总书记的青春足迹,要教育青年教师在干事创业中放飞青春。习总书记曾强调,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而青年习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别人“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会让广大青年教师感到无限敬佩。在陕北7年的插队岁月中,总书记时刻把自己当做黄土地的儿子,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中国大地。这正是广大青年教师进一步增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积极投身教育精准扶贫等工作的动力源泉。

在我县教育系统,许多学校的青年教师以习近平知青岁月教育为契机,积极投身“三进三服务、建功十三五”的志愿活动之中,比如地处城区的镇安县永乐初级中学,就对青年教师和党员提出了“进年级班级,服务一线教学;进贫困学生家庭,服务精准扶贫;进边远学校,服务全县教育整体”的具体要求。教育青年教师以饱满的精气神来干事创业,在激昂的青春中不断奉献自己。引导青年教师义不容辞要用实际行动放飞梦想、放飞青春。把总书记少小离家来到梁家河村,在这片大地上挥洒下自己的青春的历程,作为青年教师珍贵的精神养分。教育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从总书记的足迹中汲取精神养分,要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奉献者,在干事创业、教书育人中放飞青春。

沿承总书记的青春足迹,要教育青年教师在知行统一中升华青春。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只读万卷书不行,还要行万里路。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每一个脚印都在践行者这种“知行统一”带来的无穷力量。

在陕北的7年知青岁月中,总书记时刻践行着这一理念,他是村民眼里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好后生。他实事求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青年习近平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把学到的沼气建设技术、工作理念扎扎实实地变成了能让百姓受益的实事,得到了梁家河百姓的拥护和认可。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就是要教育青年教师自觉践行“知行统一”,热爱本职工作,无愧美好年华,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沿承总书记的青春足迹,要教育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收获青春。习总书记寄语广大教师: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一定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许多青年教师在基层工作,难免要耐住“寂寞”,不免向往“繁华”。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在农村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四关,书中的知青说部分也为我们详细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作为现在的青年教师,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比之好上百倍千百,就更应该扎根基层,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为人民做实事。基层教育工作固然繁琐而平淡,这就需要教育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之余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补充精神上的“钙”,在思想上做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在教书育人中收获青春。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青年一代。教育事业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的重任。青年习近平用自己的青春足迹教会了当代青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知行统一的人生态度与精神品质。让我们沿承着总书记的青春足迹,教育广大青年教师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贡献给这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爱岗敬业,无愧于青春。

篇九

近期,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受益匪浅,倍受鼓舞和鞭策。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同志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西黄土高坡上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更应该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为民、务实、担当”的优秀品质,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干事热情,全面扛起从严治党监督执纪问责责任,为建成“三个柞水”贡献正能量。

以学修身,为自身素养“补钙”。学习是干成事的阶梯。在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涵盖面很广,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今后的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只有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再者,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部署,面临新的挑战,压力与动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要用心向书本学习,虚心向群众学习,专心向实践学习,坚持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把握整体大局、抓住问题要害、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养,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政治上,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大风大浪当中不摇摆,任何时候都保持头脑清醒,做到行为守规。

以干促进,为事业发展“鼓劲”。岗位意味着责任。我们要坚持做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树立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作风,紧密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坚持做到勤奋敬业,甘于奉献,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甘于清苦,乐于奉献。对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地干好本职工作,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准确领会和认真落实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和事务。同时,心里时刻牵挂群众,时刻不忘维护群众利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出发,敢于说实话,精于办实事,勤于创实绩,始终以进取之心对待工作,做一个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干的好干部。

以廉生威,为干部群众“立标”。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做到不为名利失心、不为权欲熏心,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从一点一滴入手防范错误,把好第一道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编好“安全网”,冲破“关系网”,给自己立规矩、定框框,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清清白白任职,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单位尊重领导,自觉维护团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管住自己的身,始终保持高尚的生活情操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到慎独慎微慎始慎终。管得住自己的行,做到行不失身份,为不损品格,一身正气,坦坦荡荡,自觉接受大家监督,树立纪检监察干部良好形象。

篇十

往事追忆,历久弥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了他青年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是我们广大青年党员锤炼党性、立志成才的鲜活教材。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始终坚定信仰。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落后贫瘠的梁家河,7年时间里,正是“为人民做实事”这一坚定的信仰,让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向习总书记看齐,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立志高远、不断追求,才能坚定前行、不负青春。在实际工作中,政治上必须自觉与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忠诚卫士。

二是刻苦学习求知。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农村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和理想追求。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涵养心性、增长本领,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一刻不停歇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是依靠群众实干。在梁家河的7年,总书记带领群众靠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今天,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了很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好的大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作为第一追求,用真感情、下真功夫,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对待群众诉求,真正做到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增强群众获得感。

正如总书记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以最坚定的理想信念、最昂扬的精神状态、最真挚的为民情怀、最优异的工作成绩,奋力追赶超越,在新时代开创不平凡的业绩。

篇十一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自己感触良多。特别是青春年少的总书记以惊人的毅力过好“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今天,仍然意义重大,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汲取。尤其是作为一名党的纪检干部,我们更是要以总书记为榜样,以他当年过“四关”的精神来改造主观世界,过好新时代的“四关”。

强化自律意识,过好新时代的“跳蚤关”。跳蚤是一种害虫,寄生于恶劣肮脏的环境,时常袭扰叮咬人,使人奇痒无比,健康受到伤害。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我们所处环境严峻复杂,别有用心之徒心怀围猎之目的,时不时就会叮咬,让我们的肌肤受伤,严重者会危及生命。所以常怀律己之心,练就强大的免疫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种免疫力的获得就仰赖于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与遵守,只有以党的纪律和规矩为行为准绳,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指南,才能获得无比强大的自律意识和对腐败分子各种围猎的强大免疫力。

强化勤俭意识,过好新时代的“饮食观”。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每天吃的是“粗粮”,比如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非常粗糙,难以下咽,看看今天的生活,我们早已解决温饱奔向小康了,当年那些“粗粮”早已难觅踪影。虽然时代变了,人民生活改善了,但当年那种艰苦朴素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需要我们代代传承。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美好传统,忆苦思甜,力戒享乐主义歪风。在生活上多吃“粗粮”,在工作上常思“细粮”,让自己永远不忘当年苦,珍惜今日甜。

强化民本意识,过好新时代的“劳动关”。“劳动关”对于当年的习总书记这个京城来的少年也是极难的,但随着时间延长,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分也长到10分了。《知青岁月》里对总书记当年的劳动场景着墨不少,这和现今整天待在办公室,吹着空调办公的党员干部动不动乱发牢骚,抱怨工作环境不好相比较,真是让我们脸红耳热。劳动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最光荣。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民本意识,应该经常深入基层,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改造好我们的主观世界,牢记自己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在脱贫攻坚一线创造价值,贡献智慧。

强化宗旨意识,过好新时代的“思想关”。总书记当年带着“黑帮子弟”的帽子,思想包袱很重,但他还是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仍然继续求上进。正是那些苦难的经历丰富了他的情感,丰富了他的人生,让他能够在逆境之中从不畏惧、从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从不动摇,让他在治国理政的道路上,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强化宗旨意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常“洗澡”、“补钙”、“照镜子”,高举旗帜,拥护核心,净化心灵,纯洁党性,保持思想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自觉,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奋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1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729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