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由帕萃丝·埃文所著,以独特的视角探讨生活的日常,我们不能借爱的名义去控制他人的行为。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不要用爱控制我》读后感:不要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不要用爱控制我》是美国作家帕萃丝·埃文斯的力作,也是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力荐的一部著作。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是在蓝玫老师的《家校共育》课程上。最初看到这本书时我还有些不以为然,心想这么直白的题目,谁不知道啊!于是就没有准备这本书,只买了一本《家校之间有个娃》。可是,随着蓝玫老师的讲解,我发现我误解了这本书,很多的名词如“逆向联系”“逆向行为”等我都不理解是什么概念,于是就买了这本《不要用爱控制我》。
说实在话,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超过了以往看过的任何一本书籍。我一边看,一边观照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真的让人有一种触目惊心、不寒而栗的感觉。原来,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就成了那个控制别人的人或是被人控制的人!
还是先来看一个例子吧。
帕翠丝在书中说道:“当有人评价你时——好像他们就是你一样。注意,他们正在试图控制你……”她还说:“人们评价我们实际上是在假装知道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在对我们的精神边界进行攻击。如果接受这些攻击,我们会暂时迷失自我,屈服于别人的控制。”
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让别人的评价主宰我们的生活,我们将会面临多么严重的后果:有一位女士,相信她的丈夫十分爱她,只有他才最了解自己。虽然她很聪明,并且具有歌唱家天赋,但是,因为受丈夫对她看法的影响,她认为自己“不聪明”,并且有一副“不出众”的嗓子。这位女士20岁结婚,60岁时成了寡妇。在她身为寡妇的余生,通过种种信息,她重新认识了自己,但为时已晚,她不但为失去丈夫难过,还为失去自己“另一个生命”悲伤。如果她不相信丈夫是因为爱她,才对她如此评价,她就会过上另外一种生活。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或者说别人的攻击),防止它们对我们造成伤害呢?其实,只要明白了,让别人的评价取代自我的评价会丧失自我,就不难作出正确的行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小时候,明明吃不下饭菜了,可父母却还会要求:你没饱呢,你得再吃一点;其实只想简简单单的买一个电子阅读器看书,可爱人却认为你一点也不懂电子产品行情,受到了厂商的蒙骗……通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会辩解:“不不不,我不是故意不吃,我是……”或者“我不是不懂,我其实……”
帕翠丝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她身体力行,做出了表率。她曾经在旅馆的大厅里被素不相识的人告知“笑一笑;”她也曾经在餐厅里读报纸时遇见陌生人,告诉她“看得太多了”。在这两个情境中,她都没有辩解,在第一个情境中,她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不笑,在第二个情境中,她并没有反驳陌生人对自己阅读情况的断言,因为如果她这样做的话,她等于承认这些个陌生人可以对她自己的事情进行评价,她只是不同意陌生人的观点而已,于是就默许了其他人对她精神边界的侵犯。
在生活中,我们都要时时保持警惕,保护自己的精神边界不受别人侵害,可是当陌生人试图对我们这么做时,我们往往容易发觉;当我们的亲人、朋友、长辈……对我们这么做,我们常常不容易发觉,因为我们经常只看到行为表面的爱的糖衣。
人的成长与环境息息相关,当幼年时父母长辈对自我正确认知的权利武断剥夺,“代替”你自己为你“感受”,粗暴地对你作出不正确的结论性评价,就会导致自我认知错乱,如果你不能自我保护自我感受的话,就会被动地接受与实际相反的评价和结论,此乃“人格分裂”,即认知结果与实际感受不统一,相互割裂、对立,“分裂”开了。
正确的方法是,充分给予对方权利并认真听取别人述说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然后接受这个事实,即接受对方述说的感受是其真实感受的事实。同样,需要自己讲述自我感受的时候,要确保规避身边的人对你横加干涉的可能,充分挖掘内心的真实想法,原汁原味的表达出来。不要在意别人的成见和武断结论,不论他是多么位高权重或是至亲好友,抑或是强势逼人。只有这样才会保持人格独立,能够正常地感受爱和给予爱,形成良好的知行合一、随和、冷静、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充分自信、宽容纳人以及淡定、温和的人格特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不要用爱控制我》读后感:不要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3115.html
- 上一篇:紧急救命剧场版观后感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