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我与地坛

时间:2019-05-29 19:35:06 网站:公文素材库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学目标:

1、品味优美隽永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精巧独特的艺术手法。

3、把握体会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2、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母亲的愧疚与感激之情。

3、理解我与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教学安排:

两课时

导入:

从“人”导入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如果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失去了这一双腿,怎么办?他怎样去面对自己的今后的人生,他怎样重现站起来?今著名作家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瘫痪,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代表作《我与地坛》,去感受他是如何与生命作抗争的。

一、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201*),生于北京,18岁赴陕西插队。20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截瘫后,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身体里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每周要做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过渡:史铁生20岁时双腿瘫痪,一生只能坐在轮椅上,这个沉重的打击使他万念俱灰,最终他战胜了生命,走向了新生,在这个从死到生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一个可以逃避一切的另一个世界地坛,(显示地坛图片),他在这里待了十五年,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地坛介绍

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但在战乱年代,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园地荒芜。近些年来,经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

过渡:到底史铁生与地坛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节选的是第一、二部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15分钟,思考:1、掌握生字词

剥蚀檐头淡褪坍圮玉砌雕阑柏树亘古不变荫凉撅捋着嘈杂骤临熨贴猝然隽永恪守2、文章分为两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明确: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四、研读文本第一部分

1、阅读1-5节,我进入地坛是时,“我”与“地坛分别是怎样的状态?找出相关的字词语句。

明确:

我残废、失魂落魄:“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2、我与地坛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我是一个残疾的青年,地坛是一个废弃的古园,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社会遗忘,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3、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我在地坛里,可以逃避、可以疗伤,而且“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找出3、5、7节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中的含义)明确:第3节:“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含义: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第5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

含义: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第7节:“十五年来,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提示:“譬如”出现多次。

含义: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总结三处景物描写:景物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关于死顺其自然为什么要出生无须思考

怎样活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第二部分

1、阅读第二部分,思考:母亲为我做了什么?母亲的表现帮我上轮椅车去地坛无言目送

在家担忧我心神不宁、坐卧难宁去地坛找我悄悄缓缓

2、作者说“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怎样理解“难题”?

明确:母亲理解儿子,尊重儿子,但是又担忧儿子,他希望儿子好好活着,但是又没有把握。

母亲在家为我担忧的时候,她的这个难题,它内心的艰难更加深刻的体现了出来。3、阅读第10节,怎样理解“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过渡:母亲的难题、母亲内心的痛苦,当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了解吗?什么时候了解的?下面看第14节。

4、阅读第14节,重点朗读“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到这园中找我了。”体会其中的含义。

明确: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升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反复讲“母亲已不在了”充满了痛惜悔恨之情。

5、作者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内心,也明白了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到底母亲希望我找到的是一条什么路?

明确:母亲让我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让我再逆境中更加坚强,走出一条自强自立的幸福之路。

6、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明确: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五、总结提炼

纵观全文,作者从曾经的颓废迷惘走向坚强乐观,最终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地坛和母亲都分别给了我不同的启发。

地坛(荒芜并不衰败)残废而不能颓废

启发我

母亲(坚韧毫不张扬)逆境中更要坚强

扩展阅读:我与地坛读后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围绕母爱的文章。这篇文章很深刻,需要细细品读才能理解这里面蕴含的情感。

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触动,这里面的母亲让我感动。母亲去世时才四十九岁,一辈子尽是苦难还没来得及享福便撒手人寰了。这不仅使“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作者感到痛苦和内疚,还使读者为之感叹,真可谓是世事无常啊!

当作者功成名就后再次回到曾经自己和母亲居住的小院后,虽未看到却听老街坊说到那棵合欢树长得很茂密时,不知作者感受如何,我有种物是人非的叹惜。当初种这棵合欢树的母亲早已长眠于地下,而作者也不再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让母亲担心的儿子,这些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转变……

里面的母亲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她只有儿子,儿子就是她的全部。在儿子去地坛公园的那些日子里,真难以想象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总活在担心和恐惧中,精神上的苦往往更能折磨一个人。

这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母亲,我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从没想过母亲会怎么想。我没想过自己不认真学习母亲会自责;我也没想过自己不经意间的行为会让母亲担心;我更没想过每次因为琐事与母亲争吵她会有多难过……从来都是母亲为孩子想,而孩子却很少想到母亲。

母爱是平凡的,每个母亲都对自己的孩子给予了母爱;但母爱更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绝不是套话、空话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她们可以为孩子牺牲自己,为孩子从美丽的姑娘变成在菜市场与菜贩讨价还价的家庭妇女,想到这,我感到鼻尖一阵酸楚,眼眶似乎也润湿了。原来,在不经意间,母亲已经渐渐老去,而我们也已成长。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学着分担母亲身上的重担。我们不再是小孩,我们会学着照顾自己不让母亲操心;我们会收敛情绪不再肆意发泄使母亲担心;我们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脾气,不再因为琐事争吵而让母亲伤心……

我们一定会珍惜母亲对我们的爱,因为母爱弥足珍贵。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我与地坛》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我与地坛: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与地坛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3367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