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小编带来浅谈孔子的思想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孔子的思想论文【1】摘要:人生哲学是涉及人生安身立命的问题,是有关人生目的、态度及价值等方面的根本观点。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思想中有很多涉及人生哲学方面的,其主要核心为孔子之名、孔子之仁、孔子之道,为学思想贯穿其中,这些方面也经为学而获得发展,形成儒家人生哲学中独特的孔子人生哲学。
关键词:人生哲学;孔子;名;仁;道;为学
人生哲学是个人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看法。它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安身立命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面对自己的处境应当采取的态度,简言之凡是探讨一个人生存在天地之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都属于人生哲学的范畴 [1] 。孔子创立的人生哲学要求的是入世,倡导建功立业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其思想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是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风气上也处于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国民精神。
一、孔子之名:修养及发展的起点
孔子生在春秋末期大国争霸的乱世,当时社会诸侯不安于位争权夺利。他虽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但因其思想与现实不合而不被重用。一生生活贫贱颠沛流离,生在乱世又雪上加霜,中国常言的人生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孔子都遇上了。他经历了幼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一生的坎坷不幸他没怨天尤人而把命运变成使命,没有强调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却时时关心社会。孔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战胜了自己使自己不为苦痛所系,致力于谋求社会大众的福利。他的经历教诲了后世,其思想和智慧更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开启了儒家文化的先河。
孔子在论及名分时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乱世的礼乐不兴渊源于名不正,导致言不顺事不成。孔子生逢的乱世始于人际关系的迷失,人际关系的失常则由于名不正,因此孔子提出了正名,以此作为化解人际关系危机的前提。所谓正名就是用周礼匡正已经发生变化的社会现实,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辱礼。孔子重视礼视其为维护制度的手段并认为维护礼需要从正名入手。在那种名分已失天下大乱之时,“孔子惧,作春秋”,他所害怕的正是人际关系的沉沦社会的混乱及人心的败坏。他虽然重视礼乐教化却认为礼乐的根本在于仁德的修养,要正名得从个人的修养开始,于是提出了其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仁。
二、孔子之仁: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
孔子将仁作为人格的核心视其为完全人格,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被称为仁人。仁是个体的道德内在性是个体成圣的内在依据,所谓成圣是个体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2]。仁的意义首先是独善其身的君子;其次是兼济天下的圣人,两者的综合就是仁人即内圣外王,此为儒家的理想人格。仁的内涵有以下解释:其一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泛爱众”爱一切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此为仁者爱人的道德规范。其三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通过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以礼为行事准则。其四“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妙在于将外在的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最基本的家庭入手讲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仁学植根于家庭伦理深入最基本的血亲观念之中。他们之间关系准则更突出的体现在孝悌、友仁和守信三个方面即人际关系中涉及的孝、仁、信。[2]
孔子人生哲学是以仁为基础的伦理型人生哲学,是讲道德重进取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它要求为人“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以仁为基础提出了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等,都是做人的基本规范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人都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应将做人的基本规范视为一种普遍的人际关系准则,这便是孔子倡导的“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伦理法则。凡在生活中能够坚持以上操节并以之为安身立命者,就是儒家所称誉的圣贤仁人。
三、孔子之道:追求的终极境界
道在孔子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之道即仁道。道的产生和培养是依靠人的努力,道在人中并由人传递下去,“吾道一以贯之” ,最终依靠人们的活动而成为现实,“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孔子经常教导弟子:“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居,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荣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些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伦理原则从其深层的底蕴来讲,说到底是人生价值生命归宿的大问题。
他告诫学生以道为生活原则,有了这个原则在生活中即有所得。孔子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圣人等不同类型,如何才能实现圣贤的理想人格,其路径便是内圣外王之道[3],孔子人生哲学强调的是入仕体现了内圣外王之道的精神,追求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安宁也将此作为立身处世的崇高目标。之后儒家《礼记·大学》所阐发的“三纲领,八条目”最能说明内圣外王之道,因此即便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贯穿孔子人生哲学思想核心的还有一大理念就是为学。其一生把学习看作是人生的一种理念。《论语·学而》的第一段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总是教导人们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途径主要是为学,正如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学贯穿孔子人生哲学思想之中,并成为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前提,孔子之名、孔子之仁、孔子之道都要经过为学而获得发展,几方面统一起来构成独特的孔子人生哲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邬昆如,人生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2]陈延庆,仁学人生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简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4月,第22卷第二期
[3]高云伟,仁、道:孔子的人生哲学,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6卷第2期
[4]杨信礼,儒家人生哲学论纲,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作者简介:刘开强(1984—),男 ,山东枣庄人 ,西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孔子的思想论文【2】自秦汉以降,整个中华文化乃至世界人类,无不受到孔子的影响,被世人称赞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孔子对于教育的主张,是大众教育,有教无类,人人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孔子一生对教育付出的心血最多,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所以中华民族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
那么,他的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或教师,到底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这就是说,孔子不但在当时是一位伟大的圣人,而且孔子的思想永远与时俱进而不被时代所淘汰。在教育理念上,孔子重视“有教无类”,这与当前教育重视“教育公平”不谋而合;孔子重视“因材施教”,这与当前教育方法重视“个性差异”殊途同归。孔子的教育思想固然历久弥新,但孔子的师道精神尤其值得学习,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论语·为政》)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他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一生对学生一律接纳,乐于施教,故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对于所有的学生都能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使之“成德达材”。孔子这种“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典范。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充斥于社会之中,这对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教师理想信念迷失,教书育人观念淡薄,教学工作懈怠,师生关系扭曲,学风浮躁,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造成了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加强教师修养,重塑教师社会形象?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从此以后,“尊师重道”这句话,就流传至今。那么,何谓“师道”精神?从字义来看,古代所谓的“师道”可以说是做教师的道理。朱熹在解释“率性之谓道”的“道”字说“道犹路也。”又说:“日用事物当行之理。”因此,所谓师道,就是教师应走的道路,或者是教师当行的道理。换成现在的说法,师道可以被解释为“教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道传统,教师受到尊崇,不仅仅因为他在传道,而且还在于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的表率,是国家兴衰的标志。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礼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所以,在传统的观念中为人师表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其为人处世,也应是学生的表率。这就是自古以来有“天地君亲师”传统师道观念的根本理由。今天要重振师道精神,首先在于唤起教师的这种认知与实践。
教师所处时代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在弘扬传统的师道精神时,要立足现实,坚守“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的德性,正确认识和处理势利、名誉、金钱和地位等问题,这就要做到:第一,经济上,教师应认识到教师乃是“清高并清贫”的工作,不能过多地追求经济上的富有,而忽视了精神上的提升。第二,权利上,教师应善用教育的权威,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坚持爱心办教育,享受“精神报酬”,追求“万世名”。第三,知识上,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作为知识的耕耘者、传播者,要与时俱进,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能力。第四,道德上,教师应是道德规范的表率者,躬行实践,在道德式微中,要洁身自好,永远“松柏后凋,鸡鸣不已”。第五,艺术上,教师应重视自身之美,包括内在美与外在美;改善环境之美,包括美化家庭与校园;创造人生之美,达到自然、和谐与宁静的目标。
作为教育者应认识到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所树立的师道风范,并作为个人精神修养的准则,以促进中国师道精神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师生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相比,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在传统社会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基于“敬”和“爱”的基本原则,这是有机和谐的关系。孔子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因此,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这足以证明孔子师生关系深厚,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师生之间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令人担忧。这种关系的变化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例如:第一,班级教学人数众多,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易深入。第二,师生关系通过制度的安排———入学制度、分班、上课、测验等完全标准化。第三,知识来源的多元化,例如书报、杂志、互联网等减弱了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性。第四,教师人数众多,其素质难免良莠不齐。第五,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致使教师社会影响力减弱,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发生了扭曲或变味。
我们知道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并非只有师生关系,其他,如父母与子女,上级与下级,也可能存在着“代沟”的现象,但作为教师,“他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不经意的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因此,每位教师必须为校园伦理文化的重建,负起全部的责任,为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搭起沟通“桥梁”。
那么,如何重建校园伦理文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在重建校园伦理文化时应坚持以下教育理念:第一,教育对象是“人”,这就要求“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样,使他作为其中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存者、技术发明者和创造性的思想者,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第二,教育的方法是“引导”,孔子曾言:“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今天的学生教育尤其应注重身教,讲求教学方法,使学生心悦诚服,乐于受教。第三,教育的原则是“尊重”。“尊重并不是惧怕和敬畏。根据它的词根看,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其本来面目看待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个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皆有值得尊重的人格,为人师者,不宜滥用批评,更不应加以挫伤,鼓励重于责备,引导胜于阻止,随时随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第四,教育态度应是“民主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多做批判性思考。生活辅导上,教师应处处为学生着想,考虑学生的观点和心理需要,尤其要能以富于人情味的关怀和帮助代替大道理的说教与责难。第五,教育的目标是“长久的”,教育要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现实的不满足的超越精神以及主动适应未来的能力和品质,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和追求未来生活,进而向更高的生存状态跃迁,使他们“不仅过着快乐的今天,而且为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可爱的,今天的校园伦理文化是可贵的,因此我们必须珍惜和谐师生关系,重建校园伦理以充分发挥教育爱的作用。
一般而言,教育的社会功能有三:一是传播、保存和创造社会文化;二是塑造个人选择与社会化角色;三是整合国家社会的机能组织。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自然也应积极地扮演这些角色。要正视、赋予与扩大这些教师的社会责任,正是重振师道精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教师是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里所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教师常担任先知先觉的角色,其社会责任也较一般人重。正如总书记所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因此,一位教师工作的成败,小者则是误人子弟,影响学生个人的前途与发展;大者则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以及逐渐形成未来社会的理想、制度和规范,有时可以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换言之,教师是精神国防,其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然而,从社会现实角度来看,很多地方做老师还比较清苦,声望也不如许多行业。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自然也不会受到重视,甚至有些人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等而下之的选择。不过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自重自信,以教育家自我期许,从自重自信出发,以赢得他人的敬重,这样才会有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我们深深觉得现代教师的社会责任与角色应包括下列几点:第一,在班级中教师有三种任务:一是照顾者的角色,注意学生身心的安全与健康;二是选择者角色,审慎、公正和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业;三是社会化角色,培养学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第二,在学校中,应积极参与学校的规划、决策,还要协调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第三,在教育方法上,应重视研究与发展,提升教育境界,塑造个人教育魅力。第四,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教师应关心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并使教育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M].陈昌浩,沈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孔子的思想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1004.html
- 上一篇:经理述职报告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