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现代礼仪主题论文

时间:2019-05-11 14:51:40 网站:公文素材库

  现代礼仪是人社交能力的基础。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现代礼仪主题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现代礼仪主题论文一

  摘要:

  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关键词 :

  大学生 礼仪 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据报载,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

  普及大学生礼仪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及大学生礼仪,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具体来说,加强礼仪训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普及大学生礼仪,将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检点一举一动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其自身修养;有助于维护高校的形象。在社会上,大学生个人形象往往与高校形象划等号,所以大学生对个人形象的维护将直接有助于高校形象的维护,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大学生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必须注重人际沟通。

  在普及大学生礼仪的同时,规范大学生礼仪是大学生精神风貌建设的当务之急。自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明礼”列为基本道德规范后,各级政府和高校以及大学生,开始越来越重视礼仪训练。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各方面对礼仪的重视,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直接联系起来,把规范大学生礼仪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首先,大学生礼仪自身要求规范化。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规范化。倘若对大学生礼仪不讲究规范化,而是任凭大学生在具体运用礼仪时自行其是,各搞一套,则大学生不像大学生,而混同于社会一般青年了。

  其次,大学生的精神建设要求大学生礼仪规范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的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对大学生礼仪的规范,必将直接有助于我国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建设。

  再次,规范化的大学生礼仪属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所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提出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服饰整洁,讲究卫生;诚实守信,谦虚谨慎,说话和气,待人有礼,男女交往,举止得体;尊敬师长,尊重他人;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实际上他们涉及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与礼仪规范等几大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礼仪规范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大学生礼仪,既要令其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又要坚持科学的态度。要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切实可行并大力推广。在适宜的时候,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专门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并正式在全国高校发布推行。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小到一家店铺,大到一个国家,要想广交朋友,广聚信息,想增进相关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想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全面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样也一刻离不开礼仪。

  礼仪不仅可以美化人生,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生活中有许多口角、摩擦、矛盾、争斗,都是起因于对小节的不注意。而文雅、宽厚能使人加深友情,增加好感。注重言语礼仪,可以有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注重行为的礼仪,可以有一个宁静、洁净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以美化人生,美化社会,因此礼仪习惯的培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诸如此类不良行为的存在,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障碍,因此,开展礼仪教育和教学,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通过礼仪这个“尺度”,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必修课,必须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

  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我们通常说“礼多人不怪”,如果你重视别人,别人可能就重视你。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

  总之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进而言之,礼仪其实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

  交际礼仪体现个人职业素养,对现代职业人士而言,拥有丰富的礼仪知识,以及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应用不同的交际技巧,往往会令事业如鱼得水,对于大学生也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但交际场合中事事合乎礼仪,处处表现得体着实不易。

  礼仪是社会确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对个体在律己、待人、接物以及在社会交往中的举止、谈吐、着装、仪容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它帮助人们修身养性,约束自我,尊重他人、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自觉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从而体现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并不断强化对他们言行方面进行礼仪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懂得尊重别人,懂得谦恭礼让,懂得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

  一、加强礼仪教育的渗透性

  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人的礼仪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可能简单地靠一两次学习就能形成的。因此要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在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礼仪规范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性。

  首先,礼仪教育要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礼仪习惯,不仅要靠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规训练,而且要靠学校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例如: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严修就非常重视仪教育,并使其制度化,他制定的《容止格言》要求学生“面几净、发必理、育必整、纽必结、头必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躁、勿暴、勿殆、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礼仪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制订出详细、具体的礼仪常规,并落实到学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其次,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时间和空间,大学生的大量活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其语言、待人、姿态、仪容等均可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充分挖掘礼仪教育的因素,课堂管理和上下课时,应注意礼仪要求的规范和准确,做到心里想着育人,观察不忘礼仪,讲课不忘适时指正。同时把礼仪教育渗透到班级工作、团队活动以及其它各项活动中,形成全方位教育的态势。

  再次,要注重榜样的作用。孔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教育工作者,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学生的模仿性、“向师性”很强,学生最接近的榜样就是教师。教师的榜样在礼仪活动中无疑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朝夕相处,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成为礼的化身,学校就是通过教师的作用,使礼无所不至,从而最终完成社会教化。因此教师应首先学习和应用礼仪,时时处处率先垂范,做到彬彬有礼、语言文明、仪表庄重大方、仪态和蔼可亲,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最后,建立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源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因此,礼仪教育必须延伸到家庭中去,学校要主动向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并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及时地知道学校各阶段学生的礼仪行为训练要求,并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用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给子女做出表率;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同时社会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只有创造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所以加强学与社区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将学生的礼仪常规要求告知社区居民,让他们一起督促学生的礼仪行为,并要求他们也要讲究礼仪,让大学生在和谐礼仪的环境熏陶中潜移默化的成为一个懂礼的人,共同营造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

  二、体现礼仪教育的时代性礼仪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既是人类互动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随着时迁世异,物换星移,礼仪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现代礼仪的科学体系,是在古代礼仪的基础上,弃其糟粕,承其精华,学习世界各国礼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逐渐发展和完善。因此现代礼仪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时代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珍惜地间,讲究效率成了新一代人必须具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要求人们都要乐群合众、讲究信用。因此无论在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现代礼仪的行为规范求大学生“尊重他人人格,不失礼、不失约、不误时”,对客人和外宾以礼相待。无论是待客或是访友都要用礼仪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如访友时,要事先约定、选择恰当时间、注意自己的仪表意态,举止文雅,态度和蔼、语气温和等;走时要适时的告辞与致谢等;接打电话时必须做到态度平和、咬字清楚、音量适中等;仪容、仪表、仪态做到“仪容整洁、着装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文明”,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体现文明时代的特征。三、注重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注重实践,知行统一是我国古代德育教育的优良传统。

  明朝的儒学大师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对学生礼仪教育,首先要向他们讲明礼仪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要求以及怎样去做。知的目的在于行,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因此学校要用自身的优势,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实践礼仪规范,亲身感受运用礼仪知识、技能的所带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舞蹈、合唱、礼仪、健身、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尽可能的与他人多交往;同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如参加社会活动、参加公益性服务活动、组织社会调查、假期实习等,让大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社交能力。礼仪常规要求越具体,越有利于大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让大学生养成礼仪习惯,必须要求大学生在什么场合都应当怎么做。比如在人际交往方面如何正确运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如何正确运用交谈礼仪、电话礼仪、聆听礼仪和应酬礼仪;如何正确运用“介绍、称呼、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手礼让”以及怎样是“居处必恭”,怎样是“步立必正”,怎样是“衣冠必整”等的礼仪学规,以便于学生对照训练,日久习成。总之,要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需要学校的重视、家长的协助与学生的努力。通过礼仪教育的训练,使大学生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使大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更加趋于完美。

  当今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在我们与别人竞争时我们要带着百分百的实力,但是作为当代的有识有志青年光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礼仪规范,是否经得起社会的考验,群众的检阅,在我们埋头努力学习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一下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当今社会礼仪教育也越来越完善,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素质。现代的社交礼仪是我们大学生必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

  我很庆幸自己在学生生涯里学习了《现代礼仪》这门课程,让我在以后的竞争中可以具有很大的优势。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待人接物,应该怎样面对突发的状况,学习完《现代礼仪》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之前是多么的不谙世事,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里或许不太需要那么正式的礼仪规范,但是一旦走入了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的重要,过去的不懂事再也不可能是理由了,所有当你长大后更需要充实自己的,这样才能站稳脚跟,现在的我更加懂得了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的道理。

  现代礼仪主题论文二

  摘要:

  《弟子规》作为蒙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儒家人际交往伦理思想,对其传统礼仪教育思想对现代价值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思考,有助于促进我们保存传统文化,完善礼仪教育,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关键词:

  《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现代价值;传统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当下,由于受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的影响,重塑我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迫在眉睫。清代蒙学教材《弟子规》中的礼仪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入门典范,近年来出现了各类学校热推《弟子规》的现象。本文以“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为原则,旨在通过古今对比思考,分析《弟子规》的传统教育思想对现代礼仪教育的价值。

  一、《弟子规》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

  1.家庭礼仪教育。“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在阐述入则孝的56个句子中,主要是讲对待父母应有的礼仪规范,主要谈到有四个方面:(1)听从父母的教导。“父母呼,应勿缓”句是讲父母招呼子女、有事情吩咐子女做的时候,子女要言语和行动上不拖延。父母在教导子女的时候,子女要恭敬的聆听,接受父母的责备与批评。(2)体贴照顾父母。“亲所好,力为具”句是说子女要了解父母的爱好,体贴父母的想法,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修炼好自己的品行,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忧。(3)经常与父母沟通。“亲有过,谏使更”句是讲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方式。在父母犯错时,子女要耐心与之沟通交流,注重方式。(4)思念父母。“丧三年,常悲咽”是说父母去世后,子女应尽丧礼。而对于当今社会父母去世后子女在家守孝三年很难做到,但心中对父母的那份感情不能淡化,要经常感念父母的恩情。

  2.个人礼仪教育。个人礼仪主要是有关个人谈吐、举止、服饰等外在礼仪。在《弟子规》中详细规定了个人在言谈举止方面的礼仪规范。(1)语言方面的要求。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要讲得太快太急、模糊不清。(2)仪表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服装仪容应当整齐清洁,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3)仪态方面的要求。年少的时候,不要喝酒,因为一旦喝了酒,就会丑态百出。(4)个人服饰的要求。在穿戴方面,应该重视衣服的整洁大方,而不是华彩艳丽,平时的穿戴不但要符合我们的身份,也要与自己的家庭条件相吻合。

  3.社交礼仪教育。儒家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礼仪。(1)社交礼仪原则。在《弟子规》“出则悌”篇中着重谈到了交往礼仪。首先是谈到社交礼仪的两大原则:一是尊重原则。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要怀尊敬之心对待交往的每一个人。二是信用原则。信”在古代人际交往中,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最基本的原则。《弟子规》“信”篇对诚信的描述对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树立和保持诚信形象有着深远意义。(2)社交言语辞令规范。讲到当子女听到长辈呼喊某人时,应该立刻替长辈去叫被叫者。如果被叫的人不在,子女要马上到长辈那里,看看有什么事情要做。(3)社交行为举止规范。如讲到长辈问子女话时,子女要立即起身回答,眼睛要看着长辈,不能东张西望。

  4.求学礼仪教育。《弟子规》中的求学礼仪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1)讲力行与学文不可分割的关系。要求学生不能死读书,因为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气,但也不能一味力行而不读书学习,那样会成为一个固执己见,不明事理的人。这对于当今教育处理理论知与实践引导的关系无疑有很大的启示。(2)讲读书的方法。主要是要求学生读书要专心致志,要用功,要多思多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3)讲读书礼仪习惯养成。要求学生读书的房间要收拾整齐,墙壁、桌子要保持整洁干净。

  二、《弟子规》礼仪教育内容的现代意义

  1.家庭礼仪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家族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维系依靠的是亲情,家庭的稳定和谐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读书人讲“修身,治家,平天下”。《弟子规》中的家庭礼仪教育充分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这对于重塑当今中国孝道文化以及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2.个人礼仪教育。《弟子规》中的个人礼仪教育,其“礼”精神内核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修身、自律精神,表现外在形式就是言行举止、衣着外貌等一系列要求。在儒家思想统治的中国古代,这是对一个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当今礼仪教育,《弟子规》中的个人礼仪教育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引导,有“礼”、有“仪”,方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3.社交礼仪教育。在中国传统人际交往社会里,“敬”、“信”是儒家提倡的人际交往首要原则。当今社会,对于我国商业诚信危机,在企业重塑“信”的原则迫在眉睫。而对于当今教育而言,在追求分数、升学率的大形势下,我们勿必保持清醒,把孩子的德育摆在首位。《弟子规》中的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孩子交往品质的培养,从小养成“敬”、“信”的品格,也有助于我国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4.求学礼仪教育。对于当今科学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的背景下,学校、家庭都一味追求孩子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现象。《弟子规》中的求学礼仪教育对于我们当今德行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意义。一是摆正德行修养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二是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多读书,读死书。

  三、《弟子规》礼仪教育内容的现代反思

  1.自由个性的发展。由于中国以儒家为统治思想的传统社会里,过于强调伦理次序,强调权威,强调服从。因此,传统教育存在忽略个体发展的弊端,不利于培养自由的儿童。《弟子规》伤害儿童的自由,主要表现是对儿童天性的抑制。如“说话多,不如少,多易错,少易好”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与当今社会的开放交流环境对人们语言交际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不相符合。基于这些弊端,学校和家庭在推行《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的时候,不能全盘照本宣科,在内容上必须进行甄选和指导。

  2.公民意识的培养。《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缺乏对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意识,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缺乏民主精神。现代文明需要追求建设民主社会以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中缺乏这种民主精神,内容中有过于强调言听计从等陈旧的东西,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是冲突的。二是《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缺乏平等对话精神。儿童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认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于当今教育而言,就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而受历史条件限制,由于中国传统礼仪负载了政治、道德、社会等太多的功能,《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缺乏于平等对话精神,主要表现在封建权威等级思想要“挞无怨”;面对尊长要“勿见能”;子弟与长辈之间更多强调遵循“儒家”权威的伦理思想,子弟没有主体性发展及人格平等。因此对于当今民主社会的建设,《弟子规》的礼仪教育思想首先应该要打破等级性,向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转换。二是要对于缺失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进行扬弃。

  四、结语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礼节、仪式、风尚、习俗、节令、规章和典制等,这些礼仪习俗反映了我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勾画了我国民族的历史风貌。“礼”正是这种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而《弟子规》就是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写成。学习《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对传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古为今用,如何将《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学习与中国当今和谐文明社会建设要求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现代礼仪主题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104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