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进行择业就业的时候都有哪些观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的就业观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历史演变
(一)指令性计划分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的是由国家负责大学生的计划分配制度。由于国家人才紧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毕业后国家分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此时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80年代初,大学生开始有了自主择业的意识,热衷于追求工程师、国家干部、科学家等等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工作岗位。虽然没有选择职业的自主权,但是对自我价值观的实现充满信心。
(二)指导性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过度。由于大学毕业生在分配使用中,存在专业不对口等不能人尽其才现象,在1985年5月,中央发布纲领性文件,学校与用人方首次实现了“供需见面”。纲领文件中提到:“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拉开了大学生子自主择业的序幕。由于当时社会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自主“择业”主要体现在学校向社会推荐,一定范围内实施双向选择。在这个时候,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然后是考虑岗位的稳定,再次考虑的是能否实现个人理想及岗位的待遇报酬。到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教《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文中提到“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为此,大学生自主择业成为了大势所趋。很多大学生以及家长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统包、统配制度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由选择职业是国家、学校在撂包袱。
(三)双向选择。1998年,首批自主就业大学生毕业生走向社会,通过供需市场调节,绝大多数毕业生实现了自主择业,只有少数定向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就业。这个时候,彻底实现了大学生择业与人才市场需求挂钩。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特征
(一)理性功利主义。当代大学生能够理性的去迎合社会市场的逐利性,使得大学生择业观由当初的“社会价值型”向“经济价值观”转变,将经济利益、物质待遇遇放到重要位置,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由“实惠”“重实际”主导意识。较过去,更多的考虑个人、现实利益。淡化了社会的“名”“义”。
(二)较强自我意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下,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够从自身出发,他们追求个性和自我,独立意识强,在选择职业时更多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具备“先就业后择业”意识,先选择一个可以生存的职业,然后再通过自己努力,通过职业流动,逐步的实现自我价值。
(三)创业意识增强。如今社会,铁饭碗不再是个人能力和工作好快象征,大学生追求稳定的择业观住进被独立开创一片天地的风险择业取代。加之这些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不断涌动创业大潮,大学生都渴望成为比尔盖茨一样的人物。在2006年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题目是“你是否有创业冲动?”结果显示,96.7%的大学生选择了“有”一项。可见,创业观念已在大学生心里普及。
三、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
(一)缺少职业规划。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自我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目标模糊,择业视角不够开阔。很多毕业生参加招聘会就跟赶集似的,在招聘现场好似一个无头的苍蝇。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职业期望不合理,只注重个人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很少考虑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个人缺少系统的、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造成个体择业目标模糊、心理准备不足。
(二)缺少职业品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趋利性,有些人仍旧恪守着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有些人则非理性的走向竞争的极端,即不择手段。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指导,要么对竞争熟视无睹,要么追逐名利。社会上各个领域出现的道德示范、是非混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影响着大学生们得择业观。使得当代大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缺少公平竞争、团队合作、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
四、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就业观
(一)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目前国家大力开发基层管理服务岗位,对到城乡基层、社区工作、西部工作的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和保险,选择到中心部等偏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期满后的就业政策,国际也给予了一些政策,例如升学深造给予加分奖励,报到公务员,地方招录考试给予优先考虑政策。但是报考公务员、升学深造只是在基层服务期满的大学生中的部分人的选择,剩下的人仍旧像其他刚毕业的毕业生一样涌入找工作的大队伍中去,这时他们已经失去了很多应届毕业生享有的待遇。其实国家的这个政策只是缓解一下当下的就业难问题,基层服务期满以后的去向还是要去探讨。
(二)管理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相关部门的做法是开展各类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设创业孵化园,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补助、税费减免、房租补贴等。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原因是一方面国家提供了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毕业生了解不多;一方面毕业生传统观念深,虽然有创业愿望,但是缺少实际行动。
(三)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的救援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较国外来说还不够完善,我们也一直在积极努力不断完善。毕业生离校后返回原籍的,国家提供就业服务,对登记为失业的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困难毕业生给予重点扶持。但是这些政策在实际当中并没有太多效果,原因一方面是毕业生不了解政策,另一方面地方落实政策不积极。所以毕业生的救援制度还需要再原有基础上再完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学生的就业观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1383.html
- 上一篇:土木工程道桥论文
- 下一篇:心理学高校本科生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