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乡村文化建设论文

时间:2019-05-11 15:05:21 网站:公文素材库

  乡村文化包括乡村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是在乡村区域共同体基础上长期传承累计而形成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乡村文化建设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长沙县农村为例,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开始分析,研究总结长沙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加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统筹城乡一体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表明,国家已经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把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乡村文化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制约的生产生活方式、认知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符号以及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组织结构、劳动创造等在内的文化累积的总和与文化特质。乡村文化建设是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为基础,以培育和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为主体,包括设施、内容、服务、产业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的、有内容、有主体的乡村文化形态的建设。

  当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至少包含以下内涵:一是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并能够提高农村发展能力的文化,二是能够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公民文化权益的文化,三是能够塑造新式农民(新农村建设主体)的文化,四是能够保存、延续、创新传统文化精髓并融合现代化精神的文化。

  二、长沙县乡村文化建设基本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农村文化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步伐。随着农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群众对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长沙县乡村文化建设主要有如下几大特点:

  (一)文化资源相对丰富

  长沙县红色文化资源璀璨,名人荟萃,在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孕育了黄兴、徐特立、许光达、田汉、杨开慧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忧国忧民,上下求索,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赴汤蹈火,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长沙县绿色文化资源丰富,境内森林植被满目苍翠,有国家3A级名胜景区石燕湖,有省级森林公园大山冲,有高峻耸拔的影珠山,景致迷人的丰梅岭,有如梦幻般仙境的白石洞,有风景秀丽的浏阳河风光……更有诸多风景名胜的神奇传说。

  (二)群众活动精彩纷呈

  在文化活动的参与方式上,农民不仅被动地观赏,还通过自娱自乐的方式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近年来,长沙县农民自发组织了各种文艺骨干队伍和社团,其中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乒乓球室、剧场、曲艺社、文学社、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皮影协会、村文艺宣传队、腰鼓队等形成了文化活动的规模和特色。2010年8月份,长沙县20个乡镇相继在五彩星沙文化广场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群众文艺晚会,将长沙县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向高潮。2010年7月,第九届“汉语桥”在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开幕,此次活动以“家”为载体,以“家文化”为主线,以“魅力汉语,精彩世博”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了长沙县的文化魅力。

  (三)农村文化的内涵逐步扩大

  农村文化内容包括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科技辅导、法制讲座、时政宣传、旅游观光等,呈现出一种大文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农村文化正在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以举行“全民健身宣传周”、“亿万妇女健身活动”、“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为契机,形成农村的民俗民间体育的特色。长沙县黄兴镇已成为知名的“龙舟艺术之乡”;长沙县江背镇成为了知名的“民间艺术之乡”、“门球之乡”;榔梨镇、果园镇已成为“群众体育之乡”。此外,星沙镇的龙狮,双江镇的滚灯车,榔梨镇的腰鼓队,跳马乡的高跷,安沙乡的采莲船,春华乡的篮球等独具地方特色和民间体育魅力,提高了农村体育人口,扩大了农村文化内涵。

  三、长沙县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底蕴发掘不够

  长沙县具备文化资源优势,但由于缺乏对文化经济功能的深度认识,致使该县的文化底蕴发掘不够。忽略了文化渗透政治、催生经济的作用,忽略了文化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强大支撑作用,追根溯源文化脉络、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树立文化品牌不力。

  一个时期以来,看电视、打麻将、串门等成为了村民最为普遍的文化生活形式,而看报、上网、看电影等活动比例不大。集体文化生活逐渐萎缩,除少量的电影下乡、文化下乡以外,无其他集体文化活动,近七成的村民从未参加过集体文化活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民间文化传统活动参与的人越来越少,像舞龙、舞狮、划龙舟、唱花鼓戏等一些承载着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的活动渐渐淡离大众视野。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开展,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于是,在有些地方求神拜佛等封建活动大行其道,一些农民在封建迷信上花费大量时间,耗费不少钱财,村庄脏、乱、差的环境得不到改观,等等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文明思想观念的形成,给农村增添了不稳定因素,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助长了其不思发展、贪图安逸以及“等、靠、要”等懒散思想和不良习惯。

  (二)农村文化设施不够完善

  由于机制与体制的不完善,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被边缘化,乡镇文化设施和场地建设更为匮乏。在追求GDP的大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几乎无人问津,农村文化力量逐渐削弱,乡镇文化站大多有名无实,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空壳化”,缺编、混岗、空岗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原有文化人的“老化”,新一代农村文化人又很难涌现,从而导致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尤其是关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岌岌可危。

  (三)农村文化欠缺自我造血功能

  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利用重大节日或者文化下乡,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这种送演出、送书籍、送电影、送科技的“送”文化模式,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以培育、发展“乡土文化”为突破口,注重扶植培养农民艺术人才,增强乡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增强文化产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逐步将“送”文化模式与“种”文化模式结合起来,建立起长效的文化活动机制。

  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职责,强化领导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是增强农村文化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划清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事业的界限,明确与之对应的责任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不断增加政府投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整体水平和活力。经营性文化事业要更加积极地进入市场,全面接受市场运作,令其不断壮大。两者分开经营,政府主导文化事业的发展,市场刺激文化产业的繁荣。

  结合我县实际,现阶段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主,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关键。要畅通文化部门的垂直领导体系,明确文化管理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者地位,特别要突出乡镇、街道等基层文化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在当前经济发展占主导的形势下,基层文化部门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地方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快速推进。各级政府应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到民族传承、人民素质全面提高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勇于担当,不断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水平。

  (二)创新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化解资金制约难题

  受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水平限制,政府投资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最主要的部分。但仅靠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这就要求创新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尽可能吸收社会资金,争取更多力量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中来。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援助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促使各项文化资源尽量向农村倾斜。大力开展“文化下乡”等支援活动,做到村民喜爱什么送什么、村民需要什么送什么,不断提高援助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加大电台、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的宣传,增加农民愿意听、愿意看、愿意读的内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渗透到农村各个角落。鼓励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逐步形成初具规模的农村文化产业,开拓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三)因地制宜组织文化活动,发展特色文化

  文化的独特性决定着它的持久魅力。新农村文化要想赢得持久乃至永恒的生命力,必须具备内在的特色。

  结合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总体形势和我县实际,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农村传统文化。我县可着力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舞龙、舞狮、弹词、杂技、皮影戏、唱花鼓戏、划龙舟等民俗艺术和民俗表演,弘扬挑花、剪纸、石雕、泥塑、浮雕、堆花等民间工艺。各乡镇要结合自身人文传统,突出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树立文化品牌,重点扶持,大力发展。在发扬传统文化中带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四)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实现共同繁荣

  城乡统筹既要统筹经济,也要统筹文化。我县在着力强化经济硬实力的同时,也要全力抓好文化软实力建设,努力打造文化强县,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来托起经济硬实力的进一步腾飞。

  要积极搭建城乡文化交流的平台,以发展城市文化的力度和强度来发展农村文化,以农村先进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深厚底蕴来繁荣城市文化,既要促进城市优秀文化向农村加快流动,也要促进优秀的农村文化迈进广阔的城市市场,实现城乡优秀文化与文化市场的共享,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寻找到现代市场因子,为城市文化寻找到散发着陈年美味的历史因子。借助“文化共享”、“文化下乡”等活动让更多的城市文化下乡。鼓励并扶持民间艺术团体的成立壮大,促进农村文化更高频率、更加自信地“进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业和旅游业,增强农村文化内部的“造血”功能。特别要发挥乡镇、街道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充分利用阵地设施和人才优势,开展有偿服务,探索新的服务方式,把文化活动与经营文化产品、乡村旅游、科技活动等结合起来,利用本地文化经营项目,促进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快速融合。

  参考文献:

  [1]张燮。农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J]。知识经济,2010,(12)。

  [2]周维功,仕超。新农村文化建设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张秀隆。以创新精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来宾市实施“三求”惠农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广西,2010,(11)。

  [4]卢艺文。新农村文化建设阅读环境的营造[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6)。

  [5]马永信。对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几点体会[J]。决策探索,2010,(10)。

  [6]谢双明。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建设”[J]。学习月刊,2010,(2)。

  [7]于江,张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4)。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乡村文化建设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244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