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转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策略论文

时间:2019-05-11 15:10:51 网站:公文素材库

  摘要: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地方高校面临向应用型转型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是有效促进转型的重要抓手。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存在评价内容重知识轻能力、评价方式过于封闭、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转型高校必须要改变当前以知识为本的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指标科学化。

  关键词:转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201*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201*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称《转型意见》),明确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方向与路径。地方高校深入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是有效促进转型的重要抓手,系统的、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能够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预设的目标下进行,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高校转型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出新要求

  转型发展对高校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转型意见》以及相关文件精神,具体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教学质量管理要走向多样化

  高校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由以往的相对趋同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的、能够体现应用技术人才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深层次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复合型人才。这对转型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必须根据多样化人才的培养需求,构建多样化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达到覆盖校内外各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不同的教学管理方式。

  (二)教学质量标准要突出应用导向

  教学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准则。转型试点高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在设计、制定和评价等方面都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所区别。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注重评判理论知识教学效果,而转型试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既对理论知识进行评判,又注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评判。由此可见,转型试点高校要以应用型人才特点为依托,凸显应用导向,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质量标准中的地位。

  (三)教学质量管理队伍要实现结构优化

  根据《转型意见》要求,转型试点高校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管理和人才培养中。这就要求转型试点高校要改变原有的封闭式的培养路径,逐渐走向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吸纳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优化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的结构,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转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实局限性

  正规教育知识的传递能够通过三种信息系统得到实现:课程、教学和评价。课程规定可以把什么看作是有效的知识,教学规定什么可以被看作是有效的知识传递,而评价则规定什么可以被看作是这些被讲授的知识的有效实现[2]。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过于遵循统一标准而忽略个体差异,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在教学质量评价内容、指标设计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转型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评价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多以知识作为评价标准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标准的考核。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往往通过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得出评价结果。学生在考评成绩的激励下,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凭借单纯记忆或积累的考试经验就可能会取得优异成绩,而实际上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种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评价方式过于封闭

  当前转型试点高校对学生学业能力的评价主体以任课教师为主,形成同一个教师贯穿教学、考试和评价整个过程,考评方式过于封闭和单一,难以保证考评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同时,这种由学校内部评价主导的考评机制,容易忽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评价体系与实际操作相分离,难以发挥考评的导向功能和调控功能。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一方面未能体现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缺乏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评价主体与教师缺乏交流,教师本身对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缺乏知情权,可能会导致教师与评价主体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致使被评价教师对评价结果的接纳程度较低,难以促进教师改进不足,最终教学质量评价难免流于形式。

  (三)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转型试点高校的考评模式在多数情况下安排在课程结束时举行一次笔试,笔试成绩的比重在总成绩中占60%以上。由此可见,课程成绩最终将由期末成绩决定。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在平时不注重学习积累,而将希望都寄托于一次考试上,这违背了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评价方式难以促进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在日后的工作中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四)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教学班级容量过大,在制定评价指标时,一些高校出于节省资源的考虑,在全校适用一套通用的评价体系,尽管有利于操作,但造成课堂授课压力过大,授课教师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效果的考评中只能采用统一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单一的考评方式,不仅难以体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还可能扼杀真正用心思考的学生的创造力。

  三、转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策略

  当前,转型高校必须要改变当前以知识为本的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质量评价不应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管理活动,还是一个需要众多主体参与的、与整个教学过程紧密相关的活动。因此,要基于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考察教学质量评价,体现公共关怀的价值理念,让教学质量评价成为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因此,应多角度、全方位对教学质量进行考评。目前,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一般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学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和教师组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是高校教育工作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目的在于加强对高校的宏观指导,实现教学评价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从而保障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学校领导评价包括校级领导和院系领导的评价,由于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评价结果一般来说相对公正,能够体现权威性和影响力。专家评价的优势在于专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授课的专业领域具有足够的了解,他们的评价结果将成为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一般在高校内部设立由专家组成的督导组,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评价结果直接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和具体院系。教学是充满专业性较强又充满创造性的活动,“高校教师在其教学事务中应当而且事实上享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3]。同行教师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有助于增进教师之间对同行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了解。由于同行教师熟悉本专业教学内容,同时具备一定教学经验,评价一般具有专业性和客观性。而同行评价也有弊端,实践中多采用听课方式,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其评价结果对提高教学效益作用甚少。近年来,学生评教在我国高等学校逐步开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学生评价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职业道德、课堂组织与管理、考试的公正、学生收获等方面做出比较系统的评价。然而,学生评价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教学目标、授课内容是否适合等方面,学生评价显得能力不足。学生关注的多是学习的乐趣、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未来就业的需要等。这种局限性会导致原本按照学科逻辑设置的课程安排,在学生的价值判断中认为并不重要,致使在评教中难以得到客观评价。相对于外部评价来说,教师自我评价更容易对自身工作绩效产生实质影响,因为教师本人最了解教学活动本身,能够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和检讨,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其他评价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教师自我评价也存在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通常会形成自我认可和自我保护的思维方式,自我评价往往是为应付教学检查的需要,很少认真反思和剖析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自我评价多流于形式。通过对当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分析得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还或多或少存在局限性。未来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多方合作,多元评价。对转型高校而言,有必要将社会评价引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中来。“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本科教学评估的主体之一。”[4]转型对高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转型试点学校课程需要直接与行业标准对接,渗透到具体的课程设置、设计和评价过程。转型试点高校应鼓励教师和企业进行合作,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一线进行实地学习,实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双方共同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评价等工作。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也要进行多样化的改革。转型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当前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转型意见》明确指出,“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习者来源、知识技能基础和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全面推进模块化教学和学分制。”[5]因此,转型试点高校要根据人才需求的特点,转变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实行多样化的教育就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发学生潜能,重视和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将有利于促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样化教学模式下,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也要实施多样化模式,这将成为未来教学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

  (三)评价指标科学化

  由于受到教育制度的约束和教学传统的影响,现实中的教学质量评价往往轻过程、重结果。不同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观的认识存在差异,在高校扩招前,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都采用自主安排的方式,社会对人才需求数量较大,高校对人才培养只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培养。当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供过于求,社会对人才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选拔条件相对严格,人才培养质量将决定高校未来发展的命运。转型试点高校要抓住机遇,努力探寻适应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是转型试点高校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否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转型试点高校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评价指标的设计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包括从教学任务的布置到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讲授、毕业实习和就业反馈等各个环节。

  四、结语

  转型试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寻应用型人才素养培养的核心要素。考核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不能单纯评价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察其感悟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创新精神的培养。转型试点高校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分别从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出发,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元的评价反馈机制,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19号,201*-05-02.

  [2][美]麦克FD扬.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62.

  [3]沈玉顺,陈玉琨.运用评价手段保障高校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0-53.

  [4]李俊,刘香.论高校教学评估主体多元化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32-34.

  [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7号,201*-11-17.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转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策略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301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