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结构与构造”是一门面向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设计活动的实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目前这门课面临着课时分布集中、授课内容多、实践性强、知识点难理解等问题,亟待教师通过研究和改革实践加以解决。
关键词:建筑结构论文发表
1教学现状概述
“建筑结构与构造”是一门面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考虑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两者相互依附、密不可分,所以这门课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设计活动的实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为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探索、设计方案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技术及工艺参考,是一门专业课中承上启下的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产物,“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新课面临着缺少教学资料准备、缺少教学经验积累等困难,需要任课老师根据本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在摸索中总结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1.1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由于本分院艺术类课程都为为期3周到5周不等的阶段课,课程的设置具有特异性。对比见表1。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发现,本课程由于阶段课的性质在课程学时设置时与常规课程相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学时较长,可以更深入地讲授专业知识,同时扩展教学知识面,保证了知识体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课程跨度短、教学强度大,不利于知识点分散教学,不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与以往的闭卷考试课有所不同的是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课程的最终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最终作业等组成,无需学生进行闭卷考试。在没有考试这一机制的约束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有保留的;与此同时,在成绩评定上教师的主观因素比重较大,成绩的客观性面临考验。
1.2学生学情现状分析
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是,第一,自控能力较弱,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第二,学习动机被动或过于现实,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分散、有拖沓现象;第三,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有丰富的社团活动。
2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问卷调查
在“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课结束后,我在该班发起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该班总共有30人,最终20人完成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客观且清晰地反映了上课情况、教学目的,具有启发性。具体问题见表2。
2.2问题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及问卷调查,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1)教学知识点多而杂、教学课时短而集中。根据培养方案的设定,本课程的学时为48个学时(即6个整天),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三大块: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构造及材料。其中,建筑结构体系与学生进行建筑及室内设计学习关系密切;建筑构造与方案细化落实、施工图绘制、节点设计关系密切;材料与室内装饰、设计深化、工程预算关系密切。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短;相对应的,学生掌握和消化知识的时间也短,对学习效率、学习方式要求更高。(2)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易理解。建筑结构与构造的知识点牵涉到许多装修工艺的问题,需要师生到施工现场去观摩学习,而这门课高强度、短跨度的时间节点不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很多在现场演示就能理解的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解释几遍都无法让学生完全明白。(3)缺乏应用,知识点学了就忘。由于缺乏综合性的应用,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知识点学过就忘;在后置课程中对建筑结构与构造无涉及,学生应用率不高,也会逐渐遗忘。
3改革思路及方案
在分析并总结了“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课最为突出的问题之后,应以解决以上问题为主要改革思路。
3.1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再调整
针对课时少、内容多这一问题,应从教学大纲、教案等方面进行调整,主要的调整方法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多讲甚至反复讲;与专业无关的一笔带过或不讲,做取舍、做筛选。(1)每章设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该能力目标并非以只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为出发点,而是以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社会型的人才为最终出发点。(2)优化并进一步细化考评机制,全方位考量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态度、综合素质。同时,细化的考评标准有助于教师给出更客观的成绩。(3)删除无效章节,优化教学内容。如延长建筑结构的课时,把与本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框架结构体系单独拿出来加以更深入细致的讲解。运用实例来论证框架结构的优缺点,提出改良方案,并设计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将墙体构造技术拆分成两天讲解,一天主讲建筑外墙,一天则以室内轻质隔墙为主。这一做法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墙体构造的知识点,并对接下来的内容进行预复习。
3.2模块化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中
“建筑结构与构造”是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要求高、内容枯燥不易理解的工科类课程;而本课程阶段课的性质又意味着上课时间的高度集中性、知识点的高输出性,因此,引入模块教学法有助于丰富上课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课程课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四大模块:理论知识、课堂实验、分组讨论、市场调研。
3.3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建筑结构与构造”原本就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所有的知识点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可以替代或者模拟实地参观,以达到教学效果。(1)知识点尽可能图文并茂,用施工视频代替现场操作演示。(2)设置课堂实验。(3)加入模型制作环节可进一步验证理论。(4)市场调研与社会接轨。
3.4应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利用遗忘曲线的规律,鼓励学生在当天课程结束后进行复习,这将大大提高记忆效果。无特殊情况,教师不提供上课课件,要求学生上课带笔记本、相机进行记录。同时,在下一节课设置随堂小测验,测验成绩录入平时成绩。
3.5举例与提问相结合
通过举例与提问相结合的办法,能够非常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模式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寻找符合知识点并贴近生活的新闻、案例,然后搜索素材并呈现给学生,同时或之后抛出问题引起思考,时间允许还可加入分组讨论,最终由教师引出知识点。这种模式既可避免知识点的枯燥乏味,又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步骤可参考图1。
4结语
历时一年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最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这离不开各位教师前辈的帮助支持,也离不开学生的配合理解。当然,结果虽然令人满意,但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解决,如如何做到教材的与时俱进、如何更多元地融入实践的内容,还需要笔者一如既往地做创新、去探索。注释①数据来源:笔者根据本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对国内某大学专业课程设置考察而得来。
参考文献
[1]塞瑞B.迪恩,伊丽莎白罗斯哈贝尔,哈弗彼得勒,Bj斯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9种教学方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2]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理论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何栋梁,成彦惠.新形势下《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4):75-78.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建筑结构与构造”教学内容研究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