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朗读教学法在不同体裁作品中的具体运用论文

时间:2019-05-11 15:11:35 网站:公文素材库

  在各类读书方法之中,朗读因能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发展语感,培养读者的审美情操,达到其他方法不易达到之功效,而倍受师生青睐。朗读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有范读、配乐朗读、诵读、齐读、单读、接力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读、表演读等等。但不同体裁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质。不同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幽默诙谐,或端丽典雅,或庄正朴实,或睿智宏富。如果朗读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方法在不同体裁作品中如何准确运用是很值得探究的。下面笔者针对几种常见的文体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朗读方法作以思考和总结。

  一、“质本洁来还洁去”——朗读在韵文教学中

  清末阅读学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面对优美的韵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朗读呢?

  1、“识得庐山真面目”——范读再现韵文的旋律。

  无论是诗词还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韵律,或整齐对仗,或参差错落,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诗文的旋律源自汉语的平仄、压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的第一步骤。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标准朗读录音能给学生以示范,解决识字断句的问题,尤其在古文的教学过程中,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力,范读能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后,学生可以自由朗读,或齐读或单读以求知识的巩固。

  2、“用我的声音触摸你的灵魂”——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对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不同的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的处理各有不同,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流露出作者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但有的学生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时高昂急促掷地有声,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再现了诗人狂放的个性;有的学生读“君不见”时较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气贯通,“天上来”达到语调最高处,“奔流到海”气势恢弘如排山倒海;“不复回”则如瀑布飞流直下,深惋悲叹。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诗人对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没有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学生就不会产生和作者的共鸣,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可能养成独立的审美习惯。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配乐朗诵

  诗最早是唱出来的,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诗词歌赋以其优美的旋律陶冶着、感动着人们,以达到或兴或观或群或怨的目的。因此,在韵文的教学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忽视音乐之于韵文教学的功用。韵文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含蓄婉约;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轻快明丽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给这些美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之以绿叶,蓝天点缀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衬托。精美的配乐朗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者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双重的熏陶。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大提琴曲《天鹅》,《天鹅》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鹅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而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旋律低沉忧伤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离别的伤感相辅相成,催人泪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比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诗文的境界中,让文学音乐一起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境界。

  二、“如影随形”——朗读在小说教学中

  高中教材所选录的小说大多通俗易懂且篇幅较长,很多教师因此忽略了教学中朗读的环节。课堂上只剩下空洞的形象分析,抽象的艺术手法的研究,学生学习起来则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或如囫囵吞枣难以消化。没有声情并貌的朗读,学生学习的情绪很难被调动起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很容易从“主导”地位滑落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便成了一句空话。但面对长篇幅的小说,课堂上全篇朗读已不切实际,一则时间不允许,另则有些内容只是起到贯穿情节的作用,没有必要揣摩推敲。这样,根据教学重点的要求,有目的有侧重的朗读是应对小说教学的长备法宝。在这一点上,我很欣赏浙江省嘉兴一中教师蒋雅云分析《荷花淀》的人物形象时采用的朗读办法。文中有多处对话,分析人物语言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而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朗读。在与学生达成共识之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蒋老师先是让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水生嫂的印象并就最能表现水生嫂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的语言进行研讨。其中“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一句曾被印刷厂误印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一个标点的改动,停顿的长短,影响着水生嫂对丈夫从军的态度,影响着这一人物的思想觉悟,此处失误被孙犁先生说是“原则性错误”。其中的微妙不读一读是很难觉察的。蒋老师选取有关片段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分析、理解,又让学生带者正确理解来纠正自己的朗读,可谓一箭双雕。

  三、“条条道路通罗马”——朗读在戏剧教学中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戏剧教学带来很多方便,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应的电影、电视、课本剧 ,也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等常规方法。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经验,打破常规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天早读时间,我推门走进教室,学生见到我立刻暴笑不止,一位学生见我困惑不解,解释说,她们正用河南方言朗读《茶馆》的人物对白。(要知道,我校为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严禁学生在校园里说家乡话,甚至在校园里给亲朋打电话也不能流出乡音)。见同学们兴致盎然,我也觉着很有趣味,便鼓励鼓励她们继续下去,同时在把握人物的语气语调等方面作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在兴趣的支配下她们读的更认真更投入了。事后,我对此事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学生的普通话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在此没有必要局限于普通话朗读,另外,每节课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各种方法都应该可以尝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学生没有收获呢?因此在《三块钱国币》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吴太太尖酸刻薄、胡搅蛮缠、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的的形象,我用四川方言给她们范读了吴太太的一段台词。川腔只有舌间前音没有舌尖后音的特点和它特殊的声调很好的刻画了吴太太自以为是、善于口角、自私狡辩的特点,另外咿咿呀呀平平仄仄更符合她的女性特征。这种新颖的朗读让学生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让她们领会了语言的魅力。在这种思路的启发下,学生模仿京腔京调排演了话剧《茶馆》,在本校的语言艺术大赛上取得了同类节目第一名的好成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

  体裁的多样化决定了朗读的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体裁应采用不相应的朗读方法。无论哪一种朗读,目的应该是明确、具体的,教师给予的指导应该是科学的,同时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只有将朗读与语文教学科学地结合起来,方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朗读教学法在不同体裁作品中的具体运用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306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