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有效实施论文

时间:2019-05-11 15:12:17 网站:公文素材库

  摘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但青少年“运动不足”问题仍然突出,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本研究认为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改善除在政策层面给予重视外,更要关注青少年的个体自觉。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自我决定理论对政策实现的动力机制进行了重点阐述,据此提出了“阳光体育”政策有效实施的六点策略:价值取向策略、自我感受策略、任务性驱动策略、选择性渠道策略、归属感认同策略及自我实现策略。

  关键词:体质健康;政策;自我决定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近年来从国家到各部委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例如,2006年12月教育部、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了“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1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可以说,这些政策是新时期提高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但最新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青少年体质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养成率和巩固率依旧很低。如何有效提升这些体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切实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广大体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研究基础,尝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实施进行相关探析。

  一、“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是否有效实施关键看它的“实效性”。所谓“实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我们知道,内因是青少年养成锻炼习惯的决定性因素,阳光体育政策对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而言是外因。因此,关键是要养成青少年自觉锻炼的意识,让其主动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对健康生活的促进,否则即使外界政策再完备,也很难达到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的。在人们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中,只要存在着需求,就会存在着为此而产生的付出,也就必然存在着付出与获得之间的对应关系,存在着对满足需求的程度和状态的追问,存在着效果分析和价值诉求。因此,衡量“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效性应该坚持社会维度与个体维度两个要素的价值取向相统一。其中第一个要素———“社会维度”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客观需求,即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落实与促进;另一个则是个体维度的取向,即关注受教育者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施,还应关注青少年对阳光体育的态度、需求和感受,即关注受教育者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作为一种外部因素,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开展让青少年对锻炼及健康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价值认同,并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有效实施的动力机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内外的体育研究者已愈来愈注意到依靠外部因素向青少年灌输体育知识、技能,或通过特定的方式组织一起锻炼,效果极其有限,只有内部需要通过兴趣及需要“内化”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为,才能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期望的目标。因此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政策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内化,形成学生主体的自觉。1.“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价值观内化的发生条件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E.Deci)和瑞恩(R.Ryan)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我们可以知道,锻炼习惯的养成就是一种关于体育经历的选择,在充分结合自身体育兴趣和外部环境引导的基础上,青少年对各种体育健身方式的产生作评判并进行认同性选择。这种自我决定可以引导青少年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自身发展的锻炼行为,并激发青少年锻炼的内部动机。其中,提供合理理由、承认参与者的感受、自主支持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价值观内化的三个重要条件。根据现有的锻炼动机研究成果我们知道,让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理由与促进自主支持条件紧密相联时能促进青少年从事“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的自我决定和参与过程。同时,现有研究也发现,要想帮助青少年把外部提供的健身意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同,还需要存在自主决定形成的促进条件,这样对缺乏内在锻炼动机的学生就形成了一个有可能吸引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意义理由。第二个条件是承认参与者的感受。也就是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和青少年参与活动的倾向性之间可能存在不相吻合及可能的冲突给予承认,这种承认传达了活动组织者对青少年选择权的尊重。它能缓和与活动价值感认同的冲突,同时允许参加运动的同学去理解被要求的行为,认识到这种行为能够与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相融合。第三个条件是自我决定理论的自主支持,通过多样化的选择能够促进内化方式的整合。调查发现,如果对青少年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在表达上使用命令的语言,如“必须”“一定”“务必”等字样,他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其对活动本身价值的内化和整合都将被削弱。然而,如果允许学生对活动自由选择,而不是给予压力,那么学生就可能自主表达对活动的支持,这样就能促进青少年对体质健康政策的认同,实现体质健康价值观的内化和整合。2.“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价值观内化的发生因素青少年接受“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内化、行为养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实施的实效性会受到政府、学校、家庭、朋友和大众传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也体现了对社会化价值认同的过程。广大青少年在阳光体育大背景下,受周围重要他人的影响,逐渐产生价值认同,这时他的参与态度可能会逐步由消及转化为主动并最终形成个体的自觉。青少年这种受重要他人影响产生的主动内化有助于使自身由他律运动走向自律运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内化的过程中教师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相比其他人,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更多地影响青少年,教师的体育价值观有更多的机会传递给学生。通过对学生参与运动进行鼓励、认可,能很好地激发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动机力量,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其次,父母对他们从事体育活动的信任、支持和关心所产生的归属感能够让青少年更愿意进行体育活动的尝试和坚持。最后,同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对青少年体育兴趣养成与促进有较大影响。

  三、“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有效实施的策略

  体育政策有效实施的重点是提升青少年的锻炼动机需求,它具有始发、指向、选择及强化的作用,能有效地唤醒并维持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1.价值取向策略当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明确后,就会自觉树立目标,身体力行,坚持参加身体锻炼,其行为越发自觉和积极。认识—情趣—行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占据中间环节的情感与兴趣,自然随之同步而高升。因此,要加强宣传和通过营造“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理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2]。2.自我感受策略“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必须重视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爱好。兴趣激发是“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内化、提高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动机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目的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在各项体育政策实施中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了解青少年的基本体育兴趣或特长,在这个基础上来制定符合他们生理、心理需求的实施计划。3.任务性驱动策略“阳光体育运动”政策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并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如何养成自觉呢?现有研究表明,合适的任务掌握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提升内部动机。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适宜的任务驱动获取最好的效果[3]。由于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水平存在客观的差异,制定阳光体育运动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活动的开展要因人而异,可以用“跳一跳,摘桃子”的经验来设置教学任务,既要让学生感受参与运动成功的喜悦,又不会过于轻松,失去锻炼的价值。因此,适宜的任务驱动是阳光体育有效开展的组织策略。在实施的初始阶段,要围绕活动目标,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运动能力水平进行确定,从而组织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实施的促进阶段,则分解活动任务,促进学生持续有序地参与活动;在提升阶段,需要探索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更好统一,将任务驱动提升为学生主动的锻炼习惯。4.选择性渠道策略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假定自主需要、归属需要和能力需要代表三个固有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三个需要的满足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按照这个理论,当所有需要没有满足特殊的环境,个体会产生缺乏动机,许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缺乏动机是因为缺少自主需要,缺少个人选择和活动选择[4]。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开展还是以组织者设定的项目为主,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少自主感。学生感到他们是被动地参与,有被控制感。这就要求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组织者提供更多项目供选择,特别是一些参与性强、竞争性相对较弱的运动项目(有氧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这将有效地提高那些不喜欢较强竞技类项目同学的选择和动机。因此,组织者对阳光体育的开展不仅要宏观管理也要微观指导,通过广泛性和专业性的活动渠道,让广大青少年在自我动机的调动下,由被动参与到主动选择,从而扩大阳光体育的受益面。5.归属感认同策略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有内化自己社会群体的价值和调节的本能倾向,这种倾向受到归属群体感的促进,也受到能力感的促进,而获得归属感和能力感的支持会促进内化,并足以产生摄入价值或鉴别价值[5]。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若能感受到教师或同学在活动中对自己的尊重,将激发出强烈的运动动机并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否则学生将会有挫败感,就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性的运动项目中去。因此,教师在体育运动的组织实施中应将情感贯穿始终,比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充分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交流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6.自我实现策略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实施过程中,组织者应给青少年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应刻板地按照统一模式去组织。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空间,组织者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练习,通过俱乐部模式、菜单式模式等方式让青少年从事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从而激发他们对更高体育运动技能的追求,也有利于提高活动组织与教学的有效性,满足青少年自我实现的需求。“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采取学生自主练习、自主安排、教师引导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广大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感受成功。

  参考文献

  [1]暴占光,张向葵.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N].中国教育报,2007-4-26.

  [3]王晓敏.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武汉市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4]苏煜,郑厚成.自我决定理论与体育学习缺乏动机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

  [5]曹芳.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6).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有效实施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315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