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史料作为遗留下来的痕迹成为研究历史的载体。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可见,史学理论是史料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使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然而,史料教学在展开课堂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掌握必要的史学理论并加以应用。史料教学的组织与三维目标的达成需要史学理论的支撑。
一、史料教学的思想内核是史学理论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学生与史料之问的对话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体现着历史学的本质。在历史学科的发展史上,有的学者重视史料,有的学者推崇理论或思想,更为深入的看法是审视两者之问的关系。随着当代历史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学之士认识到史学理论或思想已经成为探究历史的先行介入者。
例如,近代哲学家康德首先提出了先天范畴相对于人类观察世界的优先性,即人们只有在先天范畴所规定的框架内对感觉材料综合才能得出结论。何兆武先生提出:“只有笔者们大体上有一致的思想和意识,笔者们才可能有大抵一致的历史知识……面对一大堆史料,史学家便要有一套规范的标准,否则就无从着手。而一旦有一套规范的标准,史家就只能把所谓的史实置于这个标准之下进行评判,也就是把历史置于一个一定的坐标之上。而这个坐标却不是史实本身所自行给定的,而是史家本人所预先设定的。”史料的选择、甄别与运用都无法离开史学理论的支持,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史学理论与历史结论与观点有着区分,它们涉及的更是一种方法与思考角度,而并非以论带史。历史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史料和史学的辩证关系,史料的产生离不开史学的加工,史学的完善又在史料中得到验证,重视史料的真实、选择史学的深思推动了历史学一步又一步向前发展。
二、史料教学的实践基础是史学理论
史料教学在展开课堂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掌握必要的史学理论并加以应用。史料教学的组织与三维目标的达成需要史学理论的支撑。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同样,史料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围绕着历史教学的目标而进行。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现有的三维目标的达成有着梯度性。当教师在涉及方法与价值观目标时,当从记忆目标向理解与应用目标推进时,缺少思想支持的史料教学是无法达到上述较高级目标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史学理论来为教学与学习活动搭建起内部支架整合教学行为,这就离不开史学理论的帮助。史学理论作为历史学科教学内部支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习者了解与融入历史学科的方法,丰富知识,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与感受。
中学历史教师由于各种各样的局限,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史学理论就为史料教学在实践上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
史学理论的发展,不同范式的出现描绘出史学的成长与前进,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问内,围绕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史学理论,可以让学生从这些史料教学活动中更深入理解自己的学习对象,在不同的理论中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史学理论为中学历史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史料教学的发展历程也是建立在史学理论不断完善的这一事实基础之上的。随着史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史料和史学的进一步融合,史料教学本身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也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中学历史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定是依托史学理论的史料教学。
三、兰克客观史学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兰克的史料批判原则可以通过三大原则得到一定的说明,首先是重视原始史料;其次,注重史料的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与相互印证;最后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从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角度出发,作为中学史料教学的最重要的史料批判领域摆在教师面前准备性工作可以划分为两种方式,各有侧重:
1.已经准备比较全面史料考查学生分析真伪的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史料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2.提供给学生关于史料种类、“内证”与“外证”方法的相关知识,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史料来阐述历史事实。
在越来越强调目的论和方法论的中学历史教学背景下,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往往容易被忽视,史料教学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斥着各种各样主客观并存的史料迷宫中,如果不加以引导,往往会将学生的主观世界带向错误的出口,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格外注意的地方。而史料注定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学会客观主义史学的思维方式,才能让史料真实客观地映射到学生空白的历史内心世界。
例如,在讲到必修——《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运用兰克的史学理论进行指导。抗日战争因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较强,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抗日战争的各种史料汗牛充栋,则为研究这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而客观主义史学思想在史料分析中就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就“南京大屠杀”而言,中日两国主要历史教材的解读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很有教学“拓展”意义。
在我国,中学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教育很重视。2001年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中专门要求“以侵华的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在随后的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同样对“列举侵华的日军罪行”的课程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我国,中学历史教材不管哪种版本都很注重对“南京大屠杀”的细节描写,所有教材还都配有插图,除正文外,大多数版本教材还通过小字部分进行补偿描述,目的是要加深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直观印象。而在日本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对“南京大屠杀”的观点和描写是难以让中国人民所接受的,且很多都不符合事实。在现行的日本十几套历史教材中,只有三省堂的《详解世界史》、清水书院的《日本的历史与世界》、大阪书籍的《中学社会》、东京书籍的《改定新社会》和高教的《高校世界史》5本书直接写到“南京大屠杀”,但对一些侵略史实都是含含糊糊,尽量淡化,试图把“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归因于中国民众“加强抗日意识”上,且没有把重点放在描写大屠杀的残酷、野蛮上。
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中日两国历史教材史料的比较,使笔者们更加感受到客观主义史学理论对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让笔者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在历史教学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
1.有必要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细节加大挖掘力度,让学生对这一“国耻”有更深刻的了解;
2.可以适当拓展对“南京大屠杀”的学术研究,了解国际上对“南京大屠杀”的各种观点;
3.中国历史教材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情感价值观仍然渗透不足,如何正确处理课标?深刻认识这一“暴行”;
4.中国历史教育不应着眼于考试,尤其是对“南京大屠杀”的教学,更应着力于公民教育与素养提升;
5.中国部分地区的有资源条件的学校在开展历史教学时,除课堂教学外,最好能就“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活动等体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史料进行更深一步的开发,可以让学生不忘历史、正视历史,在当今可以更为理性、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看待日本,这才是史料的教学价值。当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的日本,在不忘那场侵略战争的前提下,也要充分地让学生对日本的认识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客观主义史学理论的引入能很好地使学生分清什么是真正的历史,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史料教学也能给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很大的影响。
总之,充分认识史学理论在史料教学中的价值是运用史学理论进行史料教学的关键,当我们认识到史料教学要有史学理论的指导时,我们才能身体力行地加以运用,以提高史料教学的质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史学理论在史料教学中的价值分析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3363.html
- 下一篇:微博微信网络营销立异及开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