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戏曲文化市场的不断升温,各地市级电视台电视戏曲栏目纷纷应运而生,这些电视戏曲栏目的诞生,对进一步催热戏曲文化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从前只能进剧院才能看到的大戏,并且南腔北调,多个剧种,尽容小小荧屏,让热爱戏曲者能大饱眼福耳福。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的观众已不是六、七十年代的观众,他们对戏曲的欣赏,除需要一个满足多元化、多样性欣赏需求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节奏。现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时代,人们的行为节奏、心理节奏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在新的时期,新的时代,电视戏曲栏目面对新的受众群体,如何起好导向作用,在回暖的戏曲文化热潮中求得长足的生存和发展,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解决好慢节奏的戏曲与快节奏的欣赏需求之间的矛盾
电视戏曲栏目是建立在戏曲文化基础之上,因此必然要受到传统戏曲文化特性所制约。用时代的眼光来审视戏曲文化,程式化、慢节奏、板眼拖沓、大多题材陈旧是戏曲文化的最突出弱点。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改革开放后戏曲文化的发展走向,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戏曲文化摆脱了“四人帮”的桎梏之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给文化事业带来了发展的春天,各种艺术形式、艺术流派纷纷争芳斗艳,但戏曲文化却复苏甚缓,甚至逐渐步入低谷,很长时期在银幕上、荧屏上几乎找不到戏曲的影子,各大剧场、剧院也几乎门可罗雀,戏曲文化的不景气长期笼罩在戏曲界。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戏曲艺术节奏太慢,跟不上时代节奏。现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获取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渠道越来越广泛,生活节奏、心理节奏都逐步加快。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全新理念下,人们已没有时间、没有耐心花几个小时坐在戏园子里听一个故事、看一场大戏,由此最终导致专业剧团失去了演出阵地,失去了戏园子,戏曲文化日渐步入低谷,市场步步萎缩。因此应运而生的电视戏曲栏目首要问题就是要吸取这前车之鉴,深入反思,留其精华,避其缺点,解决好慢节奏、拖沓的戏曲与快节奏生活的观众之间的矛盾。当然,电视戏曲栏目不可能改变已程式化的戏曲节奏,也不可能再创造一个快节奏的戏种,但电视戏曲栏目可以利用二次创作功能来改变戏曲节目的节奏,具体就是采用选段或选场折子戏来编创节目,不要去讲完整的故事,非要让观众弄明白这出戏的完整意思,其实现在的观众只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赏析戏曲的精粹,领略戏曲文化的艺术,满足新奇、多信息、多种演唱风格,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即可。电视戏曲栏目绝不能走专业剧团的路子。河南电视台戏曲栏目《梨园春》办得比较成功,其最根本一点就是满足了观众的欣赏节奏。《梨园春》的戏曲节目编排,一般选手参赛打擂所演唱的段子不能超过两分钟,专业欣赏节目每个节目不超过十五分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虽然仍是慢节奏的戏曲唱段,但在时间上加快了节目的节奏,适应了观众快节奏的欣赏需求。因此,作为新时期电视戏曲栏目,必须注意节目的节奏感,不要大而全。如果一晚上不加限制听任唱段有多长算多长,咿咿呀呀肯定和者盖寡。
二、解决好内容老套、形式单一与改革创新之矛盾
现今除了央视,省级以下的电视戏曲栏目大多采用选手参赛打擂,有的外加一些专业欣赏节目,有的则纯选手打擂,如此便构成了一期节目,年年如此,月月如此,久而久之,缺乏新意,内容老套、形式单一的弱点便暴露出来,再加上选手打擂多挑选一些容易学唱的旧唱段反复演唱,观众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失去欣赏情趣。河南省许昌市有个《戏迷乐园》电视戏曲栏目现已停办,河南及周边戏曲大省之间还曾有个五省二十一城市电视戏曲栏目协作体,最终也因许多栏目办不下去而解体。因此,电视戏曲栏目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改版创新势在必行。
1.采用多种手法,充分展现戏曲艺术魅力
戏曲艺术是一门高度综合性艺术,戏曲除自身唱、念、做、打的功夫和生、旦、净、末、丑等行当之外,还有不同的剧种、剧目,同剧种还有不同的唱腔、流派。
电视戏曲栏目在编创节目时,要善于利用戏曲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灵活地编创节目,例如一场节目,可以多曲种、多剧种,也可以不同唱腔、不同流派、不同地域,并鼓励选手多演唱一些新唱段,尽可能在一期节目中多角度、多种艺术手法去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让观众领略戏曲艺术的美感,情感,让观众常看常新。 2.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舞台
有许多电视戏曲栏目所编排的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艺术形式表现单一,往往使节目现场显得很沉闷。因此编创人员不仅要把节目编排活,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欣赏需求,编排节目要敢于打破一唱到底的老框框,比如在不影响戏曲栏目主旨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与戏曲艺术相关联的歌曲、舞蹈、相声、小品等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综艺节目,或拍摄制作一些戏曲人物、戏曲故事、民间戏曲方面的轶闻趣事、戏曲知识介绍等类的戏曲专题,穿播于节目中间,尽量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丰富舞台,活跃舞台,从而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和欣赏性。
3.挖掘、汲取民间艺术营养,拓展戏曲荧屏阵地
中国戏曲,特别是地方剧种,都有其深厚的地域基础和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它具有高雅的一面,也有民俗的一面,但最根本的是戏曲文化的根就扎在百姓之中,也可以说是劳动人民创造了戏曲。因此在民间,戏曲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艺术营养。电视戏曲栏目的编创人员不能坐等着群众把戏曲艺术送上门,眼睛只盯着舞台,要勇于走下去,发现、挖掘、整理民间戏曲艺术,从而拓展舞台。现就河南而言,其中河南曲剧,南阳的大调曲、宛梆都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还有一些如越调、二簧、罗圈戏等文化遗产亟待去拯救、保护。这些戏种和曲种,很多打擂选手就不会唱,观众也就欣赏不到,所以编创人员要深入到群众生活之中,收集整理、普及推行那些稀有和濒危的剧种、曲,创作一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戏曲节目,转变服务理念,要做到观众喜欢什么,我们就编创什么,和群众心贴心。这样才能开阔我们的事业,拓展戏曲舞台。
所以,电视戏曲栏目必须要改革创新,才有发展前景,内容老套,节目形式单一,一味的唱来唱去,其结果出路会越来越窄。
三、解决好政治与艺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政治与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统一,历来是对文艺艺术的最高标准。作为电视戏曲栏目也是如此。一个栏目若只讲艺术,缺乏政治导向,没有时代感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实现政治与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统一也是电视戏曲栏目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戏曲文化传统性极强,从题材上讲,多以表现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要成份,有些唱腔如不改进,对表现新时代、新内容也极难相融。这些都强烈地制约着电视戏曲栏目不能直观地、快速地反映社会形势、动态变化。现在的戏曲栏目往往是唱段反复唱,剧目反复演,缺乏新意,没有时代感,与现实脱节,久而久之,栏目将会失去观众,难以生存。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一矛盾呢,这就要求电视戏曲栏目的编创人员要学会抓戏曲文化的实质内涵。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戏曲艺术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实际她包涵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包涵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善与恶、美与丑的道德评判和民族情感。实际上,历史上所编创的每一剧目都有着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抓住了戏曲文化的实质,电视戏曲栏目可运用自身的二次创作,组合功能,在编创每期节目或晚会时,可根据不同的政治形势要求,社会动态反映,为自己所编创的节目赋予一定的政治主体,事件主题,让节目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相吻合。河南省南阳电视台电视戏曲栏目《新梨园》就采用此种手法,编创了很多期有着鲜明主题的戏曲节目。例如在党中央号召干部三下乡时,就编创了一些党政干部与戏迷群众同台演唱的节目,唱的虽然有一些是传统戏,但在整体节目上体现干群的密切关系。尤其在庆祝祖国建国六十周年时,该栏目采用传统戏与现代戏相结合的手法,编创了多期红色系列专场节目,与全国大唱红色歌曲的政治大气候相吻合,使栏目的政治性、时代感很强烈的凸现出来,在群众中形成强烈反响。这样一来,戏曲节目就贴近了现实,既满足了传统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又让年轻一代的观众感觉到戏曲并不遥远,栏目与自己一样关注着国家大事,无形之中拉近了栏目与观众的距离。另外栏目只要不断地根据形势变换主题,戏曲节目也会期期有新意、场场有亮点,长此以往电视戏曲栏目才会走上一个健康发展之路。
戏曲文化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走了几千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戏曲文化不可能因暂时的低谷而退出历史舞台。优秀的历史文化瑰宝有待创新,电视戏曲栏目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只要电视戏曲栏目的编创人员能够不断更新编创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定能推动和振兴戏曲文化事业,让中华民族这一精粹的艺术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新时期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之路的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3611.html
- 下一篇:锅炉炉窑脱硫除尘的发展动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