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入殓师影评

时间:2019-05-12 08:52:34 网站:公文素材库
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精选(一):

  《入殓师》整部电影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氛围,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没有夸张浮华的演技,它静静叙述,缓缓推进,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从头至尾萦绕的久石让的音乐是那么澄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缓慢而抒情的音乐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冲洗过的被阳光慵懒照着的那片蓝色天空,在不知不觉间,我的心平静下来,享受着光影交错带来的美感。

  当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认可,当你十几年的努力蓦然之间化为泡沫,你是选取继续坚持自己已经残破的梦想,还是换一种方式重新开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选取了后者。乐团解散后,他卖掉大提琴和妻子一齐回到了乡下。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关于旅行的工作,被录取后欣喜之余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入殓师,大悟犹豫之后还是选取了理解,于是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

  大悟经历了从第一次看到尸体的呕吐不止到之后能够心存敬畏地描绘死者的容颜的过程:尸体腐烂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样美丽实际上却是男生的双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儿而死去的母亲、穿长筒袜离去的老奶奶……就应说,在不同的国度,死亡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于死亡的态度。日本的丧葬礼仪显得繁冗复杂,大悟用细腻缓慢的动作诠释了对死者的尊重。但是这样的工作终究是不被认可。朋友对他指指点点,连妻子也认为他双手无比肮脏甚至离他而去。他很难过,但是他依旧坚持。但是,正是因为大悟的坚持,他赢得了我的尊重。

  我们明白,失去亲人最痛的两个时刻,一是在亲人断掉呼吸的那个瞬间,你突然醒悟,以后再也见不到活着的他了;二是当亲人被送入焚化炉的瞬间,你会意识到,从此以后,你爱的那个人连肉身也将要消失,往后你想要轻轻地抚一抚他的脸颊也不能够了!大悟的妻子因怀孕而回来,她虽然还反对丈夫的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齐出席他好友母亲的葬礼。她亲眼目睹了大悟为死者“入殓”的全过程,目睹了失去母亲那一家人的悲伤,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个火葬师说:“死是一道门,生命走到尽头,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结局完美得让人想哭。大悟的妻子最后理解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对父亲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随着眼泪而烟消云散。大悟用他的经历用他的心,在黑暗无情的死亡之上盛开了一朵美丽的花,升华了他的生命……

  入殓师影评精选(二):

  趁活着,为心解锁!

  潜艇羡慕鱼,没有机器的束缚,能够自在地游;风筝羡慕鹰,没有线的束缚,能够尽情地飞;行道树羡慕山顶松,没有园丁的束缚,能够随意地长。我们踌躇不前,并不是受到外界的阻挡,而是心灵的羁绊。趁活着,为心解锁——这是我看完日本电影《入殓师》后最深的感悟。

  “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简单,觉得被一向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当小林大悟卖掉大提琴时,他发现自己的心也许被上了锁:现实的残酷束缚他的内心。而回到乡下,则是挣脱这一束缚重要的一步。在乡下,他遇到了那位帮他解锁的社长——一位入殓师。在社长身边他看过了无数的死者,而与众不同的是一位男性,或者说是一位“女性”——止夫,止夫将自己打扮成女人,他没未被生理甚至心理所束缚,他期望自己是一位女士,就将自己扮成了内心的样貌。是啊,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笑着闭上眼才幸福!小林还遇见了旧友山下的母亲,老人并不在乎儿子的看法,一心想着将澡堂经营下去。工作,是她期望的状态,而不是等待,等待死亡的到来。她真的这样做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忙着搬运柴火,这就是她所期望的结尾。

  在河边,小林看见几只鱼努力地逆流而上,但尸体却被湍流冲走。在小林看来,那总觉得让人悲伤,为了死而努力,终归是一死,不用那么辛苦也能够吧。他们并不是为了死而努力,只是为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看淡了死亡,也就没了束缚,没了束缚就勇敢地回家!——这是鱼内心的呐喊。在火葬场,那位火葬师在说山下的母亲时,说出了自己认为的山下母亲期望自己经营澡堂的原因是“我火烧得很好”时表现出了一种简单,一种把自己的工作当作平凡烧火的简单,这份职业让他看淡了死亡:“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那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留意,总会再见的。”这该是怎样的洒脱!

  看过了这一个个的人生,小林不再徘徊,解开了心中的一把锁,选取了“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感情,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的入殓师作为自己不悔的职业。但当他得知当年抛弃他和母亲的父亲去世时,他停下了,他不想去见那个欺骗了他的人,最后是妻子和同事的劝说才让他见了父亲最后一眼。当他发现父亲手里紧攥着那个当年的“承诺”时,他心里最后一道心锁被打开了,心底那张父亲的面庞逐渐变得清晰了,最后,他妻子那句:“我丈夫是入殓师!”让我流下了眼泪,我在替小林高兴:那个不理解入殓师丈夫的妻子消失了,影片中最后一道心锁解开了。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一群人在寻找心灵的钥匙,挣脱心灵的枷锁,跳出内心的羁绊,而这并不是让我们莽撞行事,而是让我们洒脱做人。人生短暂,趁活着,为心解锁!

  入殓师影评精选(三):

  《入殓师》:用死亡寻觅生命之光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许当我们找到的那一刻,东西本身已经遭到了损毁,但是若不去这么做,生命本身的好处也就不存在了。——基督山伯爵题关于“死亡”,凡是读过村上春树作品的人想必都明白那句注明的论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那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年轻的人们目睹生死的时候会否像入殓师小林大悟那样悄无声息地苦痛,这种苦痛能否最终得到良好的正视,继而阐述真正的生命就应充满着热情、充满着奉献、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诚心。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今的电影市场中,观众永远是最聪明的,任何导演一旦低估观众的理解潜力,那么势必就会遭遇彻头彻尾的失败。观众们相较于去单纯地看一个故事,他们似乎更愿意去思考与感悟一个故事,那些有着明确说教好处的主旋律作品在平凡的岁月中往往很难抓到观众的心。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多是那些故事性高于说理性的剧情电影。于是,能够让人们透过一个普通

  的故事,得到与自己心理状态所对应的感悟,就变成了电影制作者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回顾本届奥斯卡的提名电影,尽管最终小金人落脚贫民窟,但是我坚信肯定有不少影迷在为《朗读者》的落榜而感叹不已,其实《朗读者》所丢失的小金人能够在《入殓师》的获奖上得到弥补。两部作品在资料上虽然相去甚远,但是在本质上都有着同样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思考;就连气质上,两部作品也都同样被一种悲凉的氛围所笼罩,也正是这份悲凉与那个奥斯卡提名,似是而非地联系着这两部不同国家的电影作品。男孩与汉娜的故事、入殓师与父亲的故事,前者代表着感情、后者代表着亲情,二者最终都透过象征性的物件得到了生命中的一次顿悟。当汉娜收到男孩寄给她的录音带时,她顿悟了;当入殓师看到父亲手中滑落的石头时,他流泪了。过去的记忆瞬间得到唤醒,那些原本已经被遗忘的画面渐渐地浮此刻了眼前,汉娜透过声音看到了当年的那个孩子、入殓师透过那块光滑的石头再一次看到了父亲的脸,那张被岁月冲刷得沧桑不已、同时又饱含着愧疚的脸,那张他以前发誓再也不想看到的脸。汉娜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死亡深深地嵌入了男孩的内心,永不磨灭,在心灵的墓地里不时牵动着男孩,而入殓师则是透过死亡不断地感受着悄无

  声息的苦痛,继而思索着生命的真谛。

  “死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令人无法抗拒。它所反应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务必应对的,是一种困惑与选取。“死亡”在影片《入殓师》中所赋予的资料与好处,将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生命领域的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一个人物生存状态的最佳路径。比方说有着男性生殖器的两性人、无人认领的腐烂孤老、误入歧途的青春少女、年轻孩子的母亲,这些逝去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入殓师送他们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程,让那些已经冰冷的身体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他冷静、细致、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那份静谧地美,是他在生命的故事上画下的最后一笔浓墨。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来说,镜头所做的不仅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对主题的阐述,更多的是对于事件的描述,这种描述仿佛就是文学作品中事物内在关系之间的运动感。譬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那种“轻”与“重”、“灵”与“肉”的碰撞、马里奥·普佐在《教父》中故事年代上的交错、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游离于两个社会的那种自然。这种运动感在《入殓师》中同样存在,并且构成了影片最为核心

  的“心理描述”,导演在那里主要透过对于事物的静态特写与人物主角的动态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来描绘主人公的复杂心境。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应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那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镜头中首先聚焦了小林大悟在黑暗的房间中拥抱着自己的妻子,镜头静止,文字独白响起,紧之后的下一个镜头转换成了独自坐着的小林,依然是静止镜头,随即切换到母亲的相片,再回到抱肘静坐的小林,镜头一如既往的静止,构成了四幅具有内在联系的静态画面,继而吊灯亮起,小林拿出了那台大提琴,镜头也随之开始了运动。大提琴、石头、这些具有意象好处的物件一一展此刻了观众的眼前,儿时的画面开始在这种静谧的气氛中逐渐呈现。大提琴略带沉重的音符所流露出的是对生命以及生活的迷茫与困惑。事实上,这也正是影片《入殓师》的内在气质之一,进一步说,这是影片前半段的典型气质——悲凉、伤感。《入殓师》的这种悲凉气质主要是来源于影片中超多的死亡场面感染而来的,在电影的开头,导演就引用了主人公成为

  入殓师后的一次实际经历作为全片的引子,这是悲凉气质的开头,也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如此多的死亡影片中淡淡讲来,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没有生离死别的纠缠,入殓师在行使这一职业的时候永远都是那么地无动于衷,这样的表现方式十分与众不同,影片中的死亡也因此而显得安详,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无奈感与宿命感。观众往往为这种平静所震撼,在心灵上的印象也肯定是深刻而久远的,这种情感上的冲击力绝非“琼瑶剧”式的生死别离所能到达。这是一群有故事的人,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得饱满,但是每一个主角又都过着十分平凡的日子。我们不禁感叹,这就是生活吗?是的,活着并不可能每一天都轰轰烈烈起伏不定,更多的时间里我们都是以一种平静的方式生活着,饮食、睡觉、按时上班。

  《入殓师》中的人物何尝不是如此。社长每一天都在为逝者清洗身体,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份另类的工作,然而谁曾明白,他第一次协助入殓的居然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办公室的助理看似生活平淡,实质却是一个为了爱人而遗弃亲生孩子的不合格母亲,她一生都活在愧疚之中;在澡堂经常泡澡的大叔也并不像看上去活得那么安逸,他每一天都在殡仪馆中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这群有着故事的人,让影片的情节变得充实,也使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变得有力。此外,影片中入殓师的太太美香温柔贤惠,她的每一次出现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期望感。美香很少去过问丈夫具体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默默地支持着他,给予他最诚挚的关怀。如果说作为入殓师的丈夫始终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读生命的话,那么作为家庭主妇的美香就是用舒缓的曲调在辅衬丈夫。关于美香,影片中同样赋予了她具有象征好处的行为,在影片的开头,邻居家的阿姨给了她一只刚钓上的章鱼作为晚餐,当美香发现章鱼还活着的时候,她选取了放生。这是美香对于生命态度的一种暗示,所以当她发现自己怀有身孕的时候,她还是毅然回到丈夫的身边,试图说服丈夫放下手上这份不雅的工作,理由是期望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背景。直到她亲眼目睹了作为入殓师的

  丈夫为澡堂老板娘做仪式的那一刻,两段不同力度的音符得以汇聚,演奏出了生命的乐章,那是理解的渴望,是交流的诚心。影片最后的结尾也是在象征着生命的美香那里落下了帷幕,当那块光滑的石头在她手中被合拢的时候,她所握着的是世上最美丽的东西。“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入殓师影评精选(四):

  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一份与演奏毫不相关的职业,一场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人生的终极命题,随影片的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没有剩余的修饰,一切但是生活的常态,却道出生活的真谛:人生必有其仪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后——《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把尊严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透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个禁忌,我们是惧怕死亡的,更不愿意理解死亡。当小林的妻子明白了他工作的资料后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别碰我,肮脏!”更是表达了生者对死亡的不理解与惧怕。是的,对冰冷尸体的寒噤,对腐烂肉体的恶心,对已逝的死者的恐惧无不影响着我们对于生与死的正确认识。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开始偷偷地背着妻子从事着这份工作。直到之后,妻子亲眼目睹他为邻居浴室老板娘入殓,她才深深地尊敬这个职业。入殓师在为往生者送行,进行纳棺仪式的时候,他们的恭敬,虔诚,那完美的动作,将逝者最后一刻的美化为了永恒。这于生者是巨大的安慰,于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为入殓师,这个本就应是灰暗、阴沉、甚至略带点狰狞地时刻,有了一丝光亮,温馨。他们让生离死别这生硬地悲怆变得舒缓和柔美。

  如果葬礼是一扇门,那么入殓师就是那个转动门把手的人。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着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但其实,这一切更多的是为生者而做——它给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者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的意愿,而入殓师就是帮忙生者完成他们意愿的人。一个好的入殓师必须会将对于死亡的恐惧置之度外,他会以虔诚的心为死者整理衣容,将死者再一次活现,给予生者心灵最后的慰藉并融化牵绊在死者与生者之间的障碍,使之将人类情感全部表达,再无顾虑。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次的生离死别才会坦然平淡地应对死亡?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精神上的压力才会让亲朋好友理解他的职业?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以怎样的心态才会用温柔的心对待每一为死者?——我钦佩入殓师的平凡,而同时,我有敬佩他们的不平凡。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那里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殓师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个过客,他做的只是让活着的人记住死去的人。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就应记住入殓师?因为,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死者才获得了最后的尊严。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边的亲人,珍惜与亲人在一齐的时间,不要等到亲人离开了才去后悔。尊重生命——无论是正在生活的还是已经逝去的生命。同时,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心底对于生命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尊重任何职业,因为劳动没有贵贱。

  入殓师影评精选(五):

  爱,能够创造奇迹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是社长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温馨解释,也是我对《入殓师》这部电影孕育出独特感动的理由。

  在影片中,因乐队解散而失业的小林大悟不得已和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并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入殓师。在与死亡接触的过程中,大悟逐渐体会出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真正好处。由排斥到理解,由恐惧到热爱,这份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无数误解和鄙夷,甚至连妻子都离他而去,但大悟犹豫彷徨后却依然选取坚持,最终赢得了人们的理解。

  大提琴悠扬浑厚的音乐打破了死亡的沉寂,带我们感受着大悟内心的洪流。起初的恐惧痛苦让他的灵魂彷徨无措,在社长的鼓励下勉强坚持了下来,开始了不同与常人的生活。在一次次应对生与死的过程中,大悟逐渐明白了入殓师的真正职责:给予死者尊重和宁静,也真正热爱起这份不同寻常的职业。正如林徽因所说:“任何事情只要愿意总会变得简单。”小林大悟享受让死者重现生前美丽的过程,所以,他能够不顾他人鄙夷的目光,不顾亲友辛辣的嘲讽。即使被家属嘲笑“赚死人的钱”,即使妻子无法理解而离开,也不愿放下。

  在我看来,正是小林大悟心中的温柔和执着让他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哪怕痛苦过,哪怕悲哀过,哪怕迷茫过,可他依然坚守着,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去改变他人。他用他的细心,他的温柔让年轻的妈妈重现美丽;给逝去的老奶奶穿上想要的长筒袜;为澡堂的婆婆系上最喜欢的黄丝巾。此刻,他不仅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工作,还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工作。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入殓师,无关经验,无关名声,只因那颗仁慈温柔的真心。从那释然愧疚的“他是我儿子”中,从那后悔怀念的“这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中,从那感激深情的“孩子他爸,谢谢你”中,小林大悟感到了人间真情,也找到了他的快乐,他的归属。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了一程。”小林大悟让死者有尊严的走过了这扇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同。随着小林大悟的成长,伴着这个有欢笑有泪水的故事,我懂得了:爱,能够创造奇迹。

  入殓师影评精选(六):

  其实,刚听到《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是不太想看的,因为这个名字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恐怖片,但是,之后我才明白,《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但是是生命存在的注解。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好像在路边书摊上淘到求之若渴却不得的绝版旧书一样,在安静的感动中,还有清醒的思考。

  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发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齐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热爱音乐也似乎喜欢这个职业。当他所在的乐团被解散后,当他从一个颇具文艺的小资情怀的主角向着一个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殓师职业过渡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强烈的,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与他的大提琴演奏师的职业实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彻底颠覆了小林大悟的职业观的殡葬社的“社长”。“社长”的语言十分少,不管是录用小林大悟这个情节还是在之后一次次“入殓”过程中,社长和小林大悟都没有太多的沟通,社长对小林大悟的深远影响都是在于他的“身教”。社长明白小林大悟内心的挣扎,他没有一次次去“说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应对不同的死亡面前静静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最开始他是因为殡葬社的广告误导而去面试的,一开始他是无法理解这一份他内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虽然迫于生计他勉强决定“走着瞧”。但是,当他第一次经历了应对一个死者的入殓过程的时候,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应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那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内心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经历应对死亡的过程,小林体会到怎样去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珍惜。到最后,小林真正地喜欢了这一份职业,即使他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小林站在桥上看到那些鱼逆流而上,纵使死亡也毫无畏惧,最初他以为这些鱼很傻——明知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但是之后,小林很快就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对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入殓师就是要给他们的新旅程拉开序幕的人,所以,他对每一位死者的遗体都努力把他(她)们打扮得漂亮,“让死者能够体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为,他最终明白,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新的开始。

  是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阳的话说,生命就是在睁眼闭眼之间。《入殓师》不厌其烦地展现了很多关于人的死亡的入殓过程,它让我们每一个人直接应对死亡,但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领悟到什么是生命。

  入殓师影评精选(七):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透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那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那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齐,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原先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能够被如此温柔对待,原先人在死后也能够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向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是啊,后会有期。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那一向以来我们怕什么呢?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但《入殓师》却一向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但是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那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影片的最后,大悟在经历一番挣扎后最后原谅了父亲。悠扬的大提琴声再次响起,虽然泪水已模糊双眼,但心中却豁然开朗。我想,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入殓师影评精选(八):

  亲情与理解让爱长存

  “这是我第一次反对你吧,”美香对小林大悟说,“你拉大提琴是这样,你要回山形山村也是这样。”

  我很喜欢而且佩服大悟的妻子。她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一脸笑容。大悟的大提琴团解散后,她还想用心地去与大悟一齐偿还贷款。在大悟说想要回老家时,她也是满面笑容地答应了。还说“住妈妈留下的房子还能够省下房租的钱。”我当时觉得大悟必须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有一个那么支持他的人。

  第一次看大悟拍人体模特视频时,我是一向乐着看完的:社长不留意抹到大悟鼻孔里的泡沫还在随着他的呼吸开开和和。他被社长刮到脸后惊恐地说“好疼,好疼”更是让我觉得太好玩了。这是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我是他的妻子,在一开始看到这个片子肯定也会和美香一样,震惊!谁都期望自己的亲人干一份正常的工作,最好是不与让大家忌讳的东西、事物打交道——谁能受得了天天与死人打交道的呢?这一次,美香没有顺着大悟,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但小林大悟和美香之间还是有感情的。几天之后,美香又回来了,还是带着招牌似的甜美笑容,这次带回来的还有他们的孩子。美香又劝大悟放下这份工作,她怕他们将来没办法对孩子开口——父亲的职业是一个入殓师。但是,澡堂老板娘的去世改变了美香的看法。那是美香第一次看大悟为人入殓,美香最后明白了丈夫在做什么,美香一下子就理解了“帮忙别人踏上旅程”的职业是有多么的高尚。大悟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他记得老板娘戴鹅黄色丝巾的幸福的样貌。我想这个时候,他是一个出色的入殓师,因为社长在帮忙别人入殓时候也会注意到细节。美香开始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结局很美。当美香说出“我丈夫是入殓师”的时候,她完全理解了丈夫的选取。大悟对逝者的态度与前来为他父亲办事的人的态度成了鲜明的比较。是他的妻子力劝他来的,在小林为父亲入殓的过程中,当他从父亲手中拿出那块小石头的时候,他心中的恨转化成了爱。小林心中的冰融化了,变成了眼泪,那些痛苦,随着胸口的温热,消散了。

  美香在小林大悟的生命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之间有波折,但他们之间的爱在理解与亲情下长存。

  入殓师影评精选(九):

  大雾中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中穿行,只能隐约看见那浅黄色的雾灯晕染了眼前的雾气。在这如丝如缕的空间里,大悟的情绪似是与这雾霭相通了,透着淡淡的无奈与零星的寂寞。从演奏家变成入殓师,短短的两个月中,大悟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最终自我认定了入殓师这个职业。一切的一切都像是老天同他开了个玩笑……

  入殓师,如老社长所言,是一个送死者踏上旅程的职业。他们要满足逝者生前的心愿,要让逝者留在人世的躯体享受到最后一刻的动人。这群人是生者对死者表达最后一份尊重的媒介,是生者欲透过其实现自己对死者一份心愿的媒介。人们对入殓师的要求不同,折射出的便是人们对待死亡不同的态度。

  死亡,这是古往今来争论不休的主题。在《入殓师》中,导演用一种平淡的基调缓缓地诠释出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就如那个焚烧炉前的老人所说的:“死是一道门,生命走到尽头,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片中,止夫在生命凋零后得以遂愿正大光明地穿上女装,止夫的父亲在眼泪中呐喊着:“他是我的儿子。”所以,死亡于生者而言未必是一种痛苦,于死者而言也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当身边的生命逝去时,有些人在痛苦中挣扎、沦陷、绝望,无法自拔;有些人却默默的拭掉泪水,给那逝去的亡灵献上最后的亲吻,感谢他存在过,为生者留下过完美的回忆。与前者相比,后者承受的难过更大,但却更勇敢,更能坦然地应对自己的人生,更能用心地为逝去的人们留下一份尊重。相较于让逝者在死后都得不到安宁,他们做得显然更人道,更懂得如何爱别人。

  我突然很羡慕那些死后有入殓师帮忙下葬的逝者们,他们至少在留在人世的最后一刻得到了尊重和安宁,他们至少能够死得安详,平静。而此刻,更多的中国人却要讲究排场,在亲人过世后鸣哀乐,敲锣打鼓,更有甚者亲戚朋友游行,将泪水与哽咽落给别人看。反倒是逝者的躯体被人如片中两个欲抬大悟父亲的蓝衣中年那般草草对待。耳边响起了久石让的主题曲,同样的旋律在此刻听来不知怎的更让人神伤……

  罢了,花开终有花落,我们要做的不是感伤它的凋零,而是笑着祝福它的新生。

  入殓师影评精选(十):

  父母离异,年轻的你靠一把破旧的大提琴打拼,可在你咬牙借了重金换了一把提琴的第二天,乐团因收益不好而解散,你愣在原地很久最后沮丧的离去。

  你又去了下一个工作地点面试,在了解是做入殓师之后你犹豫了,但因为优厚的报酬理解了这份工作。第一个接手的是一具已经腐烂一些的尸体,你的脸色发白,双手颤抖,对生命的逝去感到恐惧。那天回到家饭也没吃得下。夜里,你爬起床拿出小时候用过的已经生锈的提琴,却发现里面有一个包裹着的石头,石头很大,光滑。突然唤起了你从来都不愿回想的记忆,你拉着提琴,闭着眼睛回忆,在河边的沙地父亲捡起一块石头给你,却记不起父亲的样貌。母亲在你还在国外时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这么多年,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你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原谅犯了错离开的父亲。

  你怀着对母亲的歉疚为一个个死者入殓,温柔地对待每一个遗体,把他们打扮的干净美丽。渐渐地你爱上了这个工作,在温柔的妻子苦心恳求你放下时,你拒绝了,妻子离开了家。你去社长那里打算辞职,但听到了社长自老伴死后便从事这项工作之后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还是没有放下。

  最后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来了,并告诉你她有了身孕,在给澡堂的老夫人入殓时,妻子静静地看着,最终,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圣的,鼓励并支持你。

  一个宁静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里,信中告诉你,你的父亲去世了,你被劝说后,愿意去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却得知父亲在离婚后独身一人,从未过上幸福的生活。你颤抖着手给父亲擦拭、化妆,发现父亲放在胸前的右手紧握着,当你舒展开他的手时,一颗石头滚落下来,小小的,但却比小时候得到的石头圆滑的多。你最终还是原谅了父亲,将滚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这是爱在传递。

  记得在你回到乡下母亲留下的屋子的那个冬天,你说:“在我记忆里那里的冬天,从来都没有这么寒冷。”可此刻已冰雪消融。你亲手送走了你的父亲,可你改变了从前对死者的悲观。死亡,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就像那个同样送走了一个个死者的老人说的那样:“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那颗冰冷却温暖的石头,是超越生死的爱。

  入殓师影评精选(十一):

  “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一天都过得平淡无奇。”

  这是今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得主,日本影片《入敛师》开场时,主人公小林的一句内心独白。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一份与演奏毫不相关的职业,一场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人生的终极命题,随影片的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没有剩余的修饰,一切但是生活的常态,却道出生活的真谛:人生必有其仪式,但从来平淡无奇。片名看来会让人感觉凝重,但如果你这样以为的话,那便错了。《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但是是生命存在的注解,泷田洋二郎导演透过对喜剧与杯具恰倒好处的拿捏,展现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与死亡这一个永恒的话题,告诉人们,该如何活着,同样,影片透过对入敛程序一丝不苟的呈现,来反思生存本质的好处。小林是乐团的大提琴师,却因为经济萧条被迫从事完全陌生的行业,应对家庭,应对妻子,小林没有选取的权利,只能够勇敢的承担。这多像我们的人生。的确,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时代,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斥着每一个人的思维之中,你、我、他,拥挤人潮中擦肩而过的每一张脸庞,忙碌、奔波、压力、家庭、职责,排山倒海似的汹涌澎湃,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或许,我们都会如小林般问自己一句:“我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吗?”或许,生

  存就是这般,不会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影片透过故事情节的过程一而再的重复着入敛程序,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需遵守严格的秩序,庄严的仪式感就此呈现于观影者的脑海。影片中,仪式代表着一种尊重,不仅仅是对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因为,生命值得赞美,不管是活着,或者是死去。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心底对于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丽,往往存在于平淡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便是对生活最美的礼赞,因为,世事总是无常,我们无法抵御时光的流沙,唯有内心持续一种对生活应有的谦虚,才能在应对亲情、友情、感情的时候勇敢的担当,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会放下的鱼,即使在在逆流而上的征途中,它们有可能死去,依旧没有放下,只因在它们的内心,这便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有关生命的仪式。当生命终结,一切感情与纠结都会随着眼泪而化为灰烬,平日里疲于奔劳的我们,不妨多一颗宽容的心,多一丝理解与勇敢的担当,在生活中持续必要的宽容与理解,因为,一切只在转念,乃至于生死。对于生活,不妨顺其自然,因为生活最终必将平淡无奇,我们只需持续人生本该有的仪式感,那便以足够。

  入殓师影评精选(十二):

  《入殓师》讲述的是男主角大悟工作受挫,机缘巧合走进了这个为死人妆容的行当,从最初的排斥到最后对死亡的尊重,大悟在这个转变中感动了世人。如果这样一个故事放在中国大陆,估计很可能就又会被演绎成一个再就业的励志剧,好在日本还不是那么的意识形态为上,导演泷田洋二郎再次用其独具日本特殊的风格,为世人奉献了一部既有情感又有哲思的好作品。

  中国人强调入地为安,过世之后人的身体也要保全。人死后,是要穿着寿衣擦洗干净后才能进棺材长眠的。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在这方面发展的比中国更加深入,对人死后的仪容仪表更加的在意,于是便诞生了专门为过世之人收拾仪容的职业——入殓师。其实与死人有关的行当有很多,做寿衣做花圈的,为葬礼做演奏的等等,但入殓师估计是唯一一个会与尸体直接接触的职业,也正因为这样,电影《入殓师》中大悟才对是否理解这份工作显得十分犹豫。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犹豫,大悟最终的理解和改变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在大悟来说,他的梦想也许就是做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师,然而生活的状况却不会总是如人心意,挫折、困苦往往会将我们所谓的梦想打入地狱,有些人从此一蹶不振,有些人也许会继续坚持,而有些人也许囿于生活的压力便改弦更张,重新谋起了生活。电影中的大悟就是后者,他或许失望或许无奈,但妻子和自己都要生活,压力很明显的就摆在了他的眼前。所以他也只能暂时放下自己的大提琴,开始另谋生活。这样的逻辑其实很朴素,也很容易理解,导演就这样为后续的故事做了一个铺垫。

  故事接下来是很容易理解的,大悟阴错阳差的找到这样一份自己不能理解的工作,但金钱的魅力和生活的压力让他对这份工作又弃之不得,这样的矛盾之下,影片中大悟的形象就变得立体了起来。其实大悟改变的过程并无什么特殊之处,无非就是过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真诚的热爱起了这份工作。但这中间体现出的对人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态度,才是《入殓师》最让人动心的。

  对逝去之人的尊重,前面已有提到,但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入殓师对待尸体毕恭毕敬的态度,却着实让人惊叹,那种专业的一丝不苟,以及虔诚的表情,是为对人的尊重。

  而对死亡的态度,这是这部源于东方文化的日本影片所表现独特的。东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从来都是消极被动,从怕死到死后的悲恸,各类人演绎出了一副对死亡的众生相。表此刻影视作品里,死亡就必然同悲伤这些词语连接在了一齐,久而久之,就逐渐给不管是影像工作者还是普通观众都造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入殓师》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在此有所突破,在电影里,死亡不必然的跟悲痛欲绝这样的词语连接在一齐,有些逝者的亲人尽管悲伤,但某些乐观的情绪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的。更为重要的,是导演透过剧中大悟和他的师父二人不断的对话来给予我们的哲理思考,比如一边吃着豚鱼一边说着罪过,我们能够将其理解成自欺欺人的谎言,但影片传达给我们的绝对是片中人们从动物身上推人及己,对死亡的思考。

  贯穿这份思考的,除了大悟本人对入殓师这份工作的改观,更有大悟在思想上对父亲的谅解。那里面的亲情是十分打动人的,当大悟最后开始对人生又了另外一番解读时,父亲的形象就逐渐开始变化了。而亲情之外的感情、友情,都是这部电影感动人心的地方,伴随着日式电影清澈的画面、纯净的配乐,《入殓师》在情感的路上走的很远。

  入殓师影评精选(十三):

  印象中,很久很久,没有为一部电影这样哭的稀里哗啦,作为一名超级影迷,电影看多了难免不会变得理性起来,但这部刚刚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影片《入殓师》,却在感悟生死的瞬间让我好不容易建造起来的理性堤坝轰然坍塌。

  《入殓师》,如果仅仅从片名上决定,你会以为这是一部充溢着死亡气息的独立电影,沉闷,抑郁,憋屈,绝望,让人毛骨悚然,不忍卒读。然而随着影片第一个镜头的徐徐展开,你好似踏上了一段温情的旅程,有泪水,也有欢笑,有忧伤,也有感动,有些许的惆怅,更有长足的温暖----由于乐队突然解散,英俊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业了,他和妻子美香不得不离开了繁华热闹的东京回到了相对平静的老家山形县,然而,即便在老家,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对只会拉琴的大悟来说依然是件奢望。

  “年龄不限,高薪保证,实际劳动时间极短,诚聘旅程助理。”一张条件惹眼的招聘广告吸引了大悟,当他拿着广告兴致勃勃地跑去应聘的时候,不料却听到了这样的回答——“啊,那个是误导,我们要找人去给那个世界的人当助理。”nk事务所的社长向大悟道出了实情,所谓的“旅程助理”其实就是入殓师,负责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并为之化妆。

  从某种好处上来说,这是一部关于下岗再就业题材的影片,是一出标准的主旋律。在那里,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入殓师这一不为人所知的特殊行业的人的艰辛,也看到了他们平凡之下所孕育的崇高和伟大:给死者擦拭,换衣,像给明星化妆一样仔细地打磨他们的面容,之后双手合十戴上保佑的珠链,抬进精致的棺材,仿佛踩着标准的舞步一样一丝不苟,死者的亲属则围坐在一旁低头肃穆,看到画面中不知不觉营造出的仪式感,看到入殓师所表现出的优雅的动作,温柔的情怀,不由得让人心生敬畏:原先人的离去能够这样美,就像一个画着美丽妆容的新娘等着上花轿去迎接新的人生,原先人的辞世是这样的宁静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影片中有两个有关死亡的场景令人动容:一位刚刚去世的妻子在社长的精心化妆后面目如生,一张白里透红的脸静卧在鲜花丛中,仿佛死亡从未降临,丈为此激动莫名:“谢谢你们!这是我认识我妻子以来最美的一天—”一个老人躺在棺材里,家里的女眷轮番走上前来亲吻他,很快,他的脸上布满了一个个红唇,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感动不已--这就是《入殓师》在不经意之间散发的魅力: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死,其实更是阐述不同的生:死亡不再是冰冷可怖的结束,而是优雅从容的超脱。

  影片中有一段台词令人难忘,经营澡堂的老奶奶撒手人寰,火化遗体的那一瞬间,一位与老人相交多年的殡葬师站在熔炉旁感慨万千,“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那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留意,我们会再见的。”

  影片在日本上映之后,不到半年时间就攫取了3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短短两周时间,又再次狂收20亿日元,影片之所以感人至深,让观者潸然泪下,除了对死亡从容的应对和用心的顿悟之外,浓浓的夫妻之情、父子之情也贯穿始终,成为影片重要的催泪手段之一。我认为,这是今年众多奥斯卡获奖影片中最完美的一部佳作,它比《贫民富翁》要深刻的多,也感人的多!后者仅仅是一个一夜成名的梦幻童话,故事虽精彩,却充满俗套。

  一个大提琴手失业之后去从事入殓师的工作,表面上看来似乎匪夷所思,实际上却蕴含着编导的独特匠心:演奏音乐时充满激情的大提琴手是对生命的讴歌,为死者送行时动作优雅的入殓师则是对死亡的赞颂,作为大提琴手的大悟,为活着的生命制造美,之后转型成为入殓师的大悟,又为死去的生命制造美。在对生命和死亡谱写的诗篇中,二者不是殊途同归吗?而大悟的名字本身又代表者佛家中一种“大彻大悟”的含义,所以,当大悟在美丽的田野上,在飘着白云的蓝天下,激情豪迈地拉着大提琴的时候,我们似乎跟着这个已经大彻大悟的年轻人一齐看淡了名利,穿越了生死,而到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因为无比热爱生命,所以无比尊重死亡。

  我想,这就是影片之所以打动奥斯卡评委的原因所在:一种东方人特有的生死观,就像孔夫子在论语里写道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但是,这种包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影片一旦处理不当,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刻板而说教!难能可贵的是,影片的主人公大悟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毫无七情六欲的圣人。一开始,应对这样一个和死亡打交道的职业,他也曾犹豫过,彷徨过,第一次应对死尸,他甚至呕吐的吃不下饭,第一次给死者画完妆,他回到家甚至情不自禁地渴求妻子鲜活的肉体。他六岁那年,父亲突然跟情妇私奔,从此杳无音信,为此大悟有着深深的童年创伤,但他又始终珍藏着小时候父亲送给他的一块石头,那是父亲和他在溪边玩耍时彼此交换的一份珍贵的礼物:父亲告诉他石头代表了一种情感,光滑的代表情绪平稳,凹凸的则代表了对对方的担心和思念,没想到始终对父亲耿耿于怀的大悟,在父亲离家出走三十多年后,最终还是见到了他,此时,父亲已经静静地躺在一个遥远的小城的一家普普通通的旅舍里,专程从家乡赶来的大悟在给离去的父亲作最后的化妆时,发现了父亲手中紧紧握着的一块小石子——那居然就是小时候他亲自交到父亲手中的小石子!霎那间,大悟的眼神湿润了,站在一旁的妻子释然了,三十多年对父亲的怨恨都在这块小石头上彻底化解--

  影片的结尾耐人寻味,大悟把父亲手中的小石子轻轻掰开,放入已经身怀六甲的妻子的手中,妻子面带微笑,把小石子紧贴在微凸的腹部上,此时此刻,伴随着久石让所做的舒缓的大提琴曲,小石子无疑具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人间的爱从未消逝,反倒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入殓师影评精选(十四):

  人们不会将大提琴手和入殓师相提并论,甚至很难将二者建立某种联系,但这种印象恐怕都在接触泷田洋二郎导演作品《入殓师》之前构成;随着大悟工作的日臻熟练,表情庄重、动作舒展、步骤娴熟,想必观影者会在入殓的细节上领会一些关于音乐演奏的魅力,如有送别亲人的经历则感触更为强烈。

  管弦乐团解散了,从幼儿即苦练琴技的大提琴手大悟失业,不得不卖琴偿还高额的购琴款,去乡下老家渡过窘迫的日子。告别热闹繁华的都市回到乡村小镇,每一次我都难免凄惶,那种让人感伤的凋敝,让人揪心的冷清和让人惧怕的寂静始终挥之不去。泷田洋二郎也发现了这种反差,并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失望、颓唐而消极。

  好在大悟的母亲留下了一栋小木屋,一间陈旧但精致的咖啡店,工作之余,大悟和妻子围着吧台吃火锅,上上网,拉拉琴。原野空旷,一望无垠,小镇点缀其间,顿生天地浩淼之感。站在桥上看流水,看鱼,或在庭院赏如雪的樱花,在花木葱郁的屋顶花园吃河豚卵。疲乏了,去大澡堂泡泡,聊聊陈年旧事……小镇的日子,像落花、像飞絮,岑寂,闲散、惬意,无拘无束。

  以前抱负远大的提琴手消失,让位于为人不屑的入殓师,过程不可谓不艰难,但放在大工业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也不难实现。在城市里,工业化耐心地摧毁关于美的一切,艺术、想像,包括回忆。或许,我们都只有在人人选取逃避而又向往的乡村复原被一点点抛弃的童话。

  回到入殓这个话题。无可厚非,我们一如既往地欣欣然期盼新生,恐惧甚至诅咒死亡,但死亡始终无法抗拒,每个人都无法决定死亡的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好好活着,珍惜在世的每一寸光阴。

  入殓师影评精选(十五):

  时隔54年后,日本人靠这部《入殓师》重拿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什么让电影打动了海内外观众的心?一个原本放在哪个国家都是敏感禁忌的故事,帮死者入殓,却让全球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感动,又靠的是什么?看完电影,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出答案,那就是对生命的珍重,对人生的思索,对逝者的尊敬,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不管是日本也好,中国也好,西方也好,为死者化妆整容都不是阳光行业,人们都是恐避之而不及,这是人类礼貌不发展的结果,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丧葬的避讳,一般人很难接触到这个行业的内部,更是不了解不尊重入殓师的工作,日本人能够说是第一次大胆的触及到这个领域,自然带来的震撼和影响也是空前的,从电影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小林大悟做起入殓师初始也是带着羞愧的,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妻子都不理解,证明这个行业在日本也是不为人尊重的,影片中某个死者家属甚至把小林的工作看成了是上天对他的某种惩罚,但是小林在经过了初期的不适应后,逐渐的爱上了这份工作,在为死者入殓的过程中,他是以一种爱心在为亡者服务,替死者擦身,换衣,化妆,给死者的家属还原一个生命中最后的一种美丽,为死者踏上一个新的旅程而送别。

  影片的故事性并不强,正如导演在拍本片前所担忧的一样,入殓,是平淡的,很难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来,但是最后小山熏堂拿出来的这个剧本,于平淡中见真情,就是在一次次入殓的过程中细腻的表现出那些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打动人,比如小林刚开始做的时候,白天做完入殓的工作,回到家抱着妻子深情拥抱抚摸,表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对工作的不适应,对妻子的依恋,统统在这出戏里表现出来。在每一次为死者成功

  化妆后,家属们对入殓师的感激,亲人对死者的依依不舍,不管死者是老人,母亲,儿童,每个入殓仪式,都是展现一种温暖的关怀。影片的设计者们把高潮安排到了最后,一个是操堂老奶奶的去世让妻子美香理解了丈夫的工作好处,一个是离家的老父亲被入殓师的儿子亲手整容入殓,透过一块小小的石头化解了三十年的隔膜,回忆起了童年时模糊的父亲的脸,看者小林为父亲整容时流泪不止的样貌,我想观众也会跟着感慨万千的!

  最后赞美一下本片的音乐和画面都到达了很高的水准,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的大提琴曲或激昂或舒缓,为电影制造了一种荡涤心灵的气氛,而影片的画面则对准了日本自然的风光田园,画面是美不胜收,在观众做心灵思索时,带给了一个延伸想象的空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入殓师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680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