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影评精选(一):
《阿凡达》:电影的好处
其实一向不是很懂电影。
这个声画影音的世界离我很近,但是想要走进它,却又觉得很远。
《阿凡达》上映前的影评已经反常的呈现一边倒趋势,我本来还怀着一些叛逆和好奇,可看完影片,我觉得它配得上这些所有称赞。
在被国内的诸多大片洗礼之后,我产生过强烈的念头:剧本是一部电影的重中之重,我们国内最稀缺的是好的编剧——好的剧本比什么都重要。
《阿凡达》颠覆了这一切。
《阿凡达》的剧本是平凡的,它情节发展的每一步我们都十分熟悉,我们以前在无数的大小电影里看到过这些,外星生物的奇异、人类无奈的狂妄、原始部落的淳朴,以及永恒的战争和感情。它的情节很熟悉,它是《终结者》+《变形金刚》+《风中奇缘》,从满身肌肉的迈尔斯坚定冷血的眼神中我们就能够预知影片的结局。
但我还是被深深震撼。
《阿凡达》出神入化的3D效果将我震撼,紧凑细致的情节推进让我沉浸,人类执着的贪婪或善良还是让我和室友发出惊呼,整部电影的155分钟是一次无与伦比的全身心体验。
可又不仅仅仅是这些。
它让我——一个普普通通的电影观众,明白了电影的含义。
一部电影的成功,靠的或许是编剧的独具匠心,或许是导演的精心规划,或许是主演的百变妖娆,或许是后期的深层加工,亦或是上映前的到位宣传,可一部电影的辉煌,不仅仅仅就应是这其中的某一部分,而是以上全部。
我们观看的那个厅不是很大,我们同一排坐了个小孩子。开始的时候我嫌他吵,他一会儿叫嚷着阿凡达是蓝色还是绿色,一会儿又着急的问妈妈杰克变成阿凡到达底是不是做了一个梦。但是当人类的重型武器开进潘多拉,那棵大树在纳维人的哭喊逃跑中轰然倒下的时候,小孩“哇”的一声哭了。
那个时候我早已忘记了他的存在,那个时候我也已经泪流满面。
一个导演,一个团队肯花几年时间,诚心制作一部各方面能够到达他们所能做到的最棒的影片,观众感受得到这份诚意。
电影的投资能够有大小,题材会有区分,但电影里一些本真的东西就应是电影开拍的基础。
这些基本的东西会推进剧情的发展,让观众沉浸其中,同时享受电影的声画光影带来的奇特体验。如果这些东西能够做到位,再进一步做到极致,那么这种体验就升华为一种享受。
当我置身于原始森林中时,别样的体验已经让我激动的想哭,当情节平稳推进又步步累积到战火爆发的那一刻,我们强烈的情绪起伏便是再自然但是的结果。当我发现杰克的头发和胡子自然的随着时间变化,公主的发誓每次出场都有改变,甚至怪兽的表情纹理都能配合情节演进时,我开始感谢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切。
票房和荣誉就应是一部电影的结果,却不就应是出发点。
而我们的导演动辄斥资过亿拍出来的所谓大片,还要观众担心某个演员的衣服从开头到结尾都没有换过,对某个演员的观感一向都是他/她本人,直到电影结束都没有靠拢到主角上去,或者一不留意某句台词就会让我们跳脱出电影回到和电影一样可笑的现实。
一部电影对于导演的好处可能是圆一个梦或者得一次奖,对于资方的好处可能是亏的血本无归或是赚的盆满钵满,对于一批演员的好处可能是就此消失或者一炮而红,对于电影界的好处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开启或消亡。
但电影对于普通观众就应从投入和享受开始,由震撼和尊重结束。
感谢《阿凡达》。
阿凡达影评精选(二):
《阿凡达》:超越想象的和不可想象的
“《阿凡达》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已经成为赞美《阿凡达》的标准语式,然而事实可能是:在此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网络中,没有一部电影只是一部电影,即使《三枪拍案惊奇》也不只是一部电影。
《三枪》和《阿凡达》或许正在两个极端上略略改变我们关于“电影是什么”的观念。
用几个月的时间炮制出来的《三枪》把电影本身的要素缩减到最低程度,大银幕沦落为一个简易的小品舞台,电影被剥离得只剩下导演和几位演员空洞的“品牌效应”。所以,《三枪》甚至不是一部电影,而只是一个以电影面貌出现的名人品牌简单堆积的赚钱装置而已。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这样的纯粹叫卖品牌、只剩营销心机的“电影”不是偶然的,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部。
詹姆斯·卡梅隆花费12年完成的《阿凡达》则“无所不用其极”,把电影的“光影造梦”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它接近的是一百年前意大利电影先驱卡努杜的《第七艺术宣言》(1911年)中的古老理想:“电影……就应发挥它表现非物质世界的那种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卡梅隆详细虚构了整个潘多拉星球的生态,从一草一木到一山一水,从纳威人的物质世界到语言和精神世界,都倾注了巨大的想象力和技术力量。据说,他的创作团队撰写了一本逾200页的百科全书,叫《阿凡达:潘多拉星生物和社会史机密报告》,解释背后理据。
《阿凡达》让我们看到,电影不只是创造一个故事,几个人物,一些场景,而是创造一个完整的另类世界(“可能世界”“非物质世界”)。这是卡梅隆的野心,也是电影本身自诞生以来就怀有的梦想。
如果说《阿凡达》在电影技术上“超越想象”的创造和耐心得到了一致的肯定的话,那么它在思想主题上引起的纷争无疑复杂得多。就其根本而言,《阿凡达》所传达的思想仍是美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无法超越其内在的界限。
就像《纽约时报》说的,过去的一个月来,保守派人士一向对影片对宗教和美军的描述耿耿于怀;女权主义者则不满片中男外星人比女外星人体魄强健这一事实;反吸烟人士认为影片中出现了吸烟场景因而没有做到劝人向善;甚至还有人跳出来指责卡梅隆剽窃了前苏联科幻小说的故事梗概。
甚至连梵蒂冈天主教廷也大感不悦,透过其官方报章和电台猛烈抨击这出电影灌输错误的讯息和价值观,使人以为膜拜大自然,便能够代替宗教信仰。在梵蒂冈看来,《阿凡达》似乎正在把环境保护主义变成一种新的异教学说。
围绕着这部电影的诸多立场之争,构成了搞笑的新闻,但不会带我们深入这部电影的肌理。在中国,更多的人把它读作钉子户反暴力拆迁的故事,也但是是一种“具有现实好处”的搞笑引申而已。
重要的依然是,如何看待《阿凡达》所处的意识形态脉络以及它所传递的关于“自然”和“沟通”的神话。
《阿凡达》和不久前的《变形金刚》正好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两个极端:一个是自由派的——反人类、反科技、反暴力,认同异教和他者的;另一个则是保守派的——人类中心主义、炫耀武力、内部和外部界限分明。
在《阿凡达》中,这种自由派思想立场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神话。卡梅隆在电影中虚构了纳威人和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的乌托邦图景,这和人类掠夺资源、破坏自然的作为构成了比较。
透过杰克这个亦人亦纳威的阿凡达视角,导演让观众的认同从人类身上逐渐转变到外星人(纳威人)身上,最终完全认同这个乌托邦,为人类最后的失败喝彩。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反人类中心的难能可贵的科幻电影,但就其思想主旨而言,只是以被视为更原始、更自然、更完美的人类反对(反思)充满侵略性、掠夺性的现代人而已。
“回归自然”(BacktoNature)一向是人类的“乡愁”。在启蒙运动之后,伴随着现代科技理性日益主导人类社会同时日益显露负面效应,这种“乡愁”尤其强烈。
早在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鼎盛之际,卢梭就已经开始思考科学与理性的可能带来的深重灾难,已经开始勾画他的“自然”乌托邦:“自然”最根本的是指“人类自然的生活状态和纯真质朴的自然人性”。他甚至提出,在私有制和国家产生以前,人类以前历了一个原始的、纯真的、按照自然天性生活的完美时期。
然而,在我看来,“回归自然”的幻想是现代西方文化及其扭曲本身的产物。这种幻想带来了这样一种安慰:仿佛在现代文化确立之前我们以前拥有过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就是说,这种幻想创造了我们在现代化中所失去的东西、现代科技理性胜利过程中所失去的东西。
卡梅隆透过创造“潘多拉”星球,只是继承并图像化了的关于“自然”的现代神话,而没有在当代的语境中深思“自然”并提出问题。就卢梭的政治哲学而言,他的目的也不是简单地倡导回到自然状态,而是透过这种虚构说明如何才能使社会关系具有正当性。
杰克最终变成了纳威人,从一个“残疾”的现代人类变成了从四肢到精神都“健康”的外星人。卡梅隆在这个结局中彻底拥抱了“回归自然”的幻想,也能够说,他最终只是针对对现代西方文化(反自然倾向)提出了堪称陈词滥调的笼统否定而已。
完美沟通的神话,则是理解《阿凡达》另一个关键。卡梅隆让我们看到,杰克透过学习土著语言和生活逐渐融入其中;和坐骑心灵沟通,实现“意念驾驭”;透过辫稍连接,纳威人、动物、植物构成了一个沟通的和谐网络。
相比之下,人类中虽然也有少数科学家主张沟通,但战争机器始终握在那些满脑子“征服”概念、傲慢自负的掌权人手中。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文化(或礼貌)差异大概正是因为这样的权力人物而变成了冲突和战争。新近的伊拉克战争就应也是卡梅隆脑海中关于反沟通(礼貌冲突)的典型例子。
完美的沟通从来没有存在过,即使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下,我们依旧看不到这种期望,然而对完美沟通的幻想却一向存在。像哈贝马斯这样的哲学家就一生致力于研究理想交流的哲学-语言学条件。卡梅隆创造的世界无疑迎合了这种幻想。
卡梅隆创造了“Iseeyou”(看见你的灵魂)——沟通神话的新版本。然而,与其说这种乌托邦能帮忙我们追求并实现完美沟通,不如说它掩盖了更重要更现实的问题:在完美沟通无法实现、文化差异不可剔除的前提下,不同人或人群之间的和谐、公正的关系何以可能?
故事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回到战争的主题上,不可避免地要以战争解决战争——战争消灭战争这种理念几乎和战争本身一样古老。这场战争发生在自然保护者和自然破坏者之间、平等沟通者和单边征服者之间。
这场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是因为卡梅隆所做出这种僵硬的价值划分(自然|反自然,沟通|反沟通)本身就是现代西方理性的后果。
正因为处在这种现代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内部,所以更多更有价值、更需要想象力的思想主题即使对一再创造奇迹的卡梅隆而言依旧是不可想象的。
阿凡达影评精选(三):
抢先看完了3D版的《阿凡达》,回到家,便忙不迭地打开笔记本,开始写影评,把先睹为快的感受尽快与影迷分享。但是,对着空白的屏幕,忽然间竟然写不出文字来。一向善于对国内烂片大批特批、对好莱坞商业片指手画脚的我,此刻,应对一部大师的、充满诚意的完美作品,居然找不到什么词汇来赞美。
我想,这可能是当代影评人共有的悲哀。这么多年,我们挑剔的眼睛看到了太多挂羊头卖狗肉,拉大旗扯虎皮的骗子导演和骗子电影。我们笔已经习惯于批判,而不习惯于赞美了;多年持续的失望,让我们几乎渐渐不再相信,好莱坞和我们的大导演们能够拍出一部让我们叫好、激动、回味隽永的佳作来。
用一句话来说,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俨然就是我当年透过VCD刚刚接触到国外大片时的那种兴奋与激动,比如《真实谎言》《亡命天涯》《勇敢的心》。我还记得,那时候卖碟的哥们儿向我推荐《勇敢的心》时说的那句话,”这片子我看了20遍了,每次看,都很激动!“那时候,我相信他的话,因为我也有同感,那些电影,为我们这批70后打开了一个世界——当你看到另外一个更精彩的世界的时候,你怎样能不激动?!
我失去这种感觉很久了!电影对我,已经成了陈词滥调,没有惊艳,甚至没有惊喜,我越来越多地利用快进来看碟,甚至对有些电影只看看预告片。
《阿凡达》的确是天神下凡,一瞬间——就如影片的对白所言——让我又成了一个孩子。毋庸置疑,影片对于3D技术的使用堪称完美。其完美就在于,没有炫耀,而是真实到了让你几乎意识不到的境界。影片没有令人眩晕的重影,也没有令人呕吐的视觉错位,有的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层次分明的远景与近景,以及触手可及的动物、植物和人类。当然,捕捉影像的是摄影机,所以,近景仍然有虚焦的现象,远景依然会模糊——这些方面还无法替代真实的视觉。尽管如此,这样真实得近乎无形的3D效果,还是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导演不愧为大师,先从我们熟悉的日常情景入手,办公室、实验室、军用飞机,等等,先让你体会3D的效果,然后随着外星历险的深入,逐渐向你展示一个神奇的、立体的、完全想象出来的外星世界。
导演像一个极具经验的导游,带领着所有游客,一步一步地观赏一个世外桃源般美丽的外星球,那里的山山水水,飞禽走兽,芸芸众生。含羞草一般的美丽鲜花,类似超级犀牛的食草动物,凶悍嗜血的陆地兽王,狼群一般的凶残而灵巧的食肉动物……一番白日的历险之后,男主人公邂逅了女主角,这是,影片呈现出了完美的浪漫夜景,具有灵性的青苔山路会随着你的脚步而点亮前方的道路,漫天飘落的、类似蒲公英的神花暗示女主角的感情与宿命,在悬崖峭壁后的柳暗花明处征服属于自己的飞鸟,等等。影片的前半部分完全是一次美丽浪漫的外星旅程,卡梅隆在向世人展示他的想象力与浪漫。
随着男女主角灵肉结合,影片到达了浪漫的顶峰,突然急转直下,人类军队采伐破坏的脚步声和喧嚣声,一下子惊醒了所有人的美梦。从此,美丽的星球陷入了浩劫,神树、家园、仙境被贪婪的奸商和好战的军官肆意蹂躏。有良知的科学家与研究人员们,在权势与武力面前,毫无发言权。当女科学家告诉为首的商人,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灵性,他们会相互传递破坏者的信息,这个星球有比互联网更为强大的生物网络的时候,那个商人愚昧而狂妄的大笑,让人感觉很悲哀,这就是我们人类的领导者!
影片最后的大战让人血脉喷张,这已经不再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而是自然与反自然,天意与逆天意之间的战争。当外星勇士死伤殆尽,竭尽绝望的时候,那些以前嗜杀的猛兽、猛禽忽然从天而降,加入了保卫星球的队伍,与所有大自然的保护者并肩作战,这一幕,的确让人感慨良多——星球、宇宙并不仅仅仅属于人类!
影片的发展,也正如我的影评,以3D开始,却让渐渐偏离了3D,而完全融入了故事。最后,当观众为主人公的命运唏嘘不已的时候,你必须同时会去思考影片严肃的主题——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才是大师之作,这才是一个电影大师就应透过电影传递给世界的信息。
回顾通篇,卡梅隆对于外星体系的设置别具匠心,比如说,外星人能够用大辫子来与动植物沟通,这其实象征着人与自然地沟通,正因为在那个星球,人与自然能够相互对话,所以人类能够尊重自然,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我们这些地球人,却没有这样功能。()比如说,女主人公为了救男主角,杀死了一群类似狼的猛兽,她会跪下来,为那些狼而祈祷,因为它们也是平等的生灵,它们嗜血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捕猎的时候,猎手们依然会对猎杀的动物说一句,你的灵魂将与神同在,你的肉体将变成我们的一部分,导演在渗透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再比如,神树,作为星球上最大的一颗大树,成为当地人的聚居场所,它庇护者所有的人——这其实象征着自然与人的包容关系。当神树被毁的时候,所有人痛苦流涕,这种纯朴的对自然的敬畏与亲缘,是不是提醒我们地球人,我们已经背离得太远了!
《阿凡达》真正让我激动的,让我觉得它近乎完美的,其实并不是3D特效。而是卡梅隆,作为一个以商业片成名的导演,在一部花费12年,耗资5亿美金的纯商业目的的影片中,能够不惜笔墨地去表达一个深刻而严肃的主题,能够在赚钱的同时,不忘记一个顶尖导演和一部风靡全球的大片的社会职责,这一点尤其让人钦佩。也正因为这一点,《阿凡达》由成功变成了伟大!
再看看我们国内的电影导演,想想我们今年贺岁档上演的一幕幕丑剧和闹剧。我想说,中国导演,你们只会利用那么点名气来骗钱!难道打着娱乐电影的旗号,就能够抛弃掉所有艺术家就应承担的社会职责,把娱乐变为愚乐吗?《阿凡达》给出了答案,它所传递的强烈的环保精神、尊重自然的哲学以及对贪婪的政经权贵的嘲讽与批判,等等,就应让中国的所谓大导演们从心里感到汗颜!
阿凡达影评精选(四):
《阿凡达》:科技的革命会导致故事的倒退?
这天刚看完被各界人士描述得神乎其神的《阿凡达》,感觉挺复杂。一方面是对《阿凡达》故事的老套与人物的脸谱化深感失望,另一方面是对《阿凡达》运用高科技对电影视觉呈现上的大幅提升感到震撼。这或多或少的印证了以前读过的,忘记是哪位“伟人”说过的,一条关于电影技术发展的定律“关于电影,每次科技的革命,都会助涨一批俗套剧的诞生。无论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还是电脑特技的运用。”(大概意思,并非一字不差)。
如果没有难以说不的震撼特效场面,我绝对会说《阿凡达》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俗套电影,它在故事层面上毫无可取之处,甚至说这是一种倒退。詹姆斯·卡梅隆都是世界之王了,一个好的故事就应做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为过吧。应对一个故事的每一步发展,卡梅隆就应想出十种甚至更多的可能性,然后从其中挑选出在“贴合故事整体逻辑”与“观众新鲜感”两个因素中最优的一个选项。因为此刻的观众看的故事太多了,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是故事,翻开报纸跃然纸上的是故事,和别人聊天唇齿之间道出的也是故事,就连做梦能到的还是故事,这种强大的阅读量使此刻的每一个平常人如果穿越到若干年前都能够称得上是故事大师。但卡梅隆的编剧思路显然不是这样,有人说他是凭着自己的灵感写剧本,想想这位大师以前的作品《终结者》《异形2》《终结者2》《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体会一下灵感在其中的力量。但是我要说,灵感是什么?灵感就是你脑袋上的第一块蛋糕,它最容易拿到,灵感是你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想法,很神奇但也很不成熟,灵感可能有灵光乍现的时候,但是大多数状况下它是乏善可陈。一个好的编剧从来就不相信灵感,一个好的剧本是一个编剧在想象出十倍于甚至更多剧本容量后,从其中筛选出来的
精华。在《阿凡达》里你是否有些时曾相识的感觉?我就看到了很多,比如《泰若星球》、《野战排》、《黑客帝国》、《风中奇缘》、《天空之城》、《与狼共舞》、《狮子王》、《第九区》等等。
说它人物脸谱化也是有理有据的。《阿凡达》里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在一个完整可信的社会范畴内,其实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无缘无故的坏人,也没有一个天生就是菩萨心肠,无怨无悔的好人,所有人都是一个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处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所有的人做某件事都是有贴合他自己内心逻辑的理由的,且这个理由天经地义,不可争辩。这样的人物才能在银幕中立住,观众看起来才有可信度,有代入感,容易引起共鸣。但是《阿凡达》里面的人物基本上就简单的分为三个层次:1、坏蛋,为了利益不折手段的人类入侵者,他们烧杀掠夺欺骗朋友,毫无优点可言;2、英雄,了解真相良心发现的善良人类,他们为了正义的生态平衡英勇奋斗,前仆后继,战斗到最后一刻;3、贫民,善良无知的Na'vi人,爱好和平,与世无争,容易被人鼓动。过于简单的人物关系在我眼中使整个故事仿佛是小孩在玩游戏,你当好人,我当坏蛋,缺乏一个现实社会人所就应有的多面性与层次感。我大概想了想解决办法,能够给那些坏人加一个作恶的不情之请,能够给那些好人加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还能够在坏人堆里安排几个良心发现的纠结者,还能够在好人中加几个意志脆弱的叛徒等等,这样人物形象就丰富了。(哈哈,见笑了)
《阿凡达》对以后电影最大的好处在于,那些高科技的运用。具体的术语我也叫不出名来,但是从观感上来讲我是觉得3D影像的层次感更加细致,以前的3D基本分为远中近三个层次,这回的《阿凡达》基本上能够看出一个物体的立体轮廓。还有那么多砸钱技术在一部电影里大面积使用,它使我们明白一个“不差钱”的电影,特效到底能震撼到什么程度。整体感觉就是:爷不和你们这帮电影民工们一齐挤一座独木桥,我又开辟了另一条康庄大道。
PS这个电影的观感和电影院的硬件设施关系十分大,有条件的推荐去看3D+IMAX,否则你就会像我后悔看了一个3D小厅,此刻还想再看一遍3D+IMAX,花两遍钱。
阿凡达影评精选(五):
我看《阿凡达》时的感受和我1977年看到《星球大战》时一样。那时我也是抱着忐忑的期望走进电影院的。跟《泰坦尼克号》一样,卡梅隆的新作在上映前就受到热烈到令人生疑的追捧。但再一次地,他用一部出色的电影让怀疑者都闭上了嘴。在好莱坞,至少还有一个人懂得如何善用2亿5千万或者3亿的投资。
《阿凡达》是一次精彩异常的娱乐历程,但它的好处不限于此。它包内含很明显的环保和反战信息『美国人也爱提炼中心思想、伟大好处?——楼主注』。它注定要掀起追捧的热潮。它的视觉细节是如此丰富,值得反复观赏。跟《指环王》一样,它创造了一种语言。它造就了新的电影明星。它是一个重大事件,一部你务必去看才能跟得上别人的话题的电影。
故事设在2154年,跟随着美军在一个地球大小的行星上的派遣任务展开。这个叫潘朵拉的新世界,富内含地球急需的一种矿产。潘朵拉对地球毫无威胁,但是我们还是要派出军队去进攻和征服她。头脑发热的海军陆战队员架着机枪,开着装甲飞艇进行轰炸任务。你能够自己把它理解成是对当今政局的隐喻,卡梅隆明显是这样想的。
潘朵拉上茂盛的丛林里居住着和平的纳维人,他们是蓝色皮肤,金色眼睛,体型修长的巨人,每个约有12英尺高。那里的大气不适宜人类呼吸,跟周围的景物相比,我们就像小矮人一样。如果我们要踏出机舱,务必借助具有纳维人外形的阿凡达,由人类在机器内透过心电感应遥控。当他们进入阿凡达后,他们所观,所惧,所尝,所感都跟纳维人一样,同样也跟他们一样适应当地的环境。
阿凡达对男主角杰克苏里有解放性的好处,他是一名下肢瘫痪者。他被招入伍的原因是军方为他已故的双胞胎兄弟建造了一个昂贵的阿凡达,此刻要基因相同的他来控制。进入阿凡达后,他能够重新行走,在完成任务后,作为报酬,他有机会理解一个昂贵的手术来恢复他下肢的活动潜力。理论上,他不要冒任何危险,即使他的阿凡达被毁坏了,他自身并不会受损害。理论上是这样的。
在潘朵拉星上,杰克一开始是认真地做一名好士兵,之后他遇险,被灵巧勇敢的纳缇莉救得性命,之后他就融入到当地人中去了。他发现他的上司,好战的米尔斯夸里奇上校训话时说的话是十分准确的,在这个星球上,每一种生物都想拿他当午餐。(阿凡达肉体上跟纳维人其实是不同的,但对着一个正在进行攻击的头上长着大锤子的30吨犀牛时,很难向它解释当中的区别。)
纳维人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之道是透过对她深刻的了解,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其他生灵相知共存。这种相处之道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都跟美洲土著十分相似。跟印第安人一样,他们驯服其他的生物作为坐骑『拜托,哪个民族不会这样做,又不只是印第安人——楼主注』,但是不是马,而是飞龙一样的生物。其中一段杰克捕捉然后驯服一条这种飞龙的戏是电影中的一个华彩段落。
像《星球大战》和《指环王》一样,《阿凡达》开创了新一代的特效。卡梅隆是这样说的,但有很多人不相信他,而它证明了他的话。潘朵拉极大一部分是CGI做的。纳维人是透过动作捕捉技术建造的,做得十分真实可信。他们看起来像是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个体,跨越了电脑动画和真实世界间那条不自然鸿沟。『真的吗?此刻网上的片段怎样看都还是像动画片。——楼主注』卡梅隆和他的艺术家团队成功的将纳缇莉做成了一个蓝皮金眼,长着长尾巴的女巨人,却又,出人意料地,不失性感『怪兽也想上,死变态老头——楼主注』。
虽然有163分钟长,片子的感觉却没有那么长。它的资料是如此丰富,人类的故事、纳维人的故事,纳维人也是一个一个塑造得血肉分明的个体,这个复杂的星球上隐藏的全局性的秘密、杰克加入纳维人对抗他之前的同袍的终极大战、一些优美的小细节,比如漂浮在空中,像蒲公英跟水母的美丽混合体的生物,以及令人惊叹的悬浮在云间的岛屿。
我对近来的许多影片在第三幕的时候只顾动作不讲故事的做法表示过不满。卡梅隆这次也是这样做的,但他之前已经很好地把主角塑造好了,所以他们在战斗中做什么,怎样做都是值得关心的。战斗的结果不仅仅仅是谁赢谁输,还有更深远的好处和影响。
卡梅隆承诺他将用《阿凡达》揭开3D技术的新一幕,我是出了名的对3D没好感,2D电影已经足够真实,它只是一个让人分心的剩余噱头。卡梅隆的3D运用是我看过最好的,更重要的是,是使用得最留意的。这部电影没有为了用3D而用,也没有胡乱地向着屏幕外方向炫技。他也清楚意识到3D会使图像颜色变得暗淡这一缺点,即使片子有超多室内和密林场景,光线也总是充足的。我是在AMCRiverEast的一个不错的屏幕上用3D观看的,已经觉得十分好。在TrueIMAX上看的话,就应会精彩绝伦。
一个人要有多大的牛气,才敢在奥斯卡上宣布他是世界之王,而这次詹姆斯卡麦隆又再次当选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阿凡达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6861.html
- 上一篇:喜宴影评
- 下一篇:尼克胡哲演讲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