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生影评精选(一):
看《杀生》这部电影,有着跟《斗牛》相关联的观影体验,这不仅仅因为导演和主演相同,更因其创作方式上的进一步深入强化,我甚至认为是管虎的倔强与执着让两部电影的主角都姓了牛。牛二是草根中的小强,九儿是牛二一场完不了的春梦,至于那头进口牛,就真的是各种隐喻和代表的典型了,当初的《斗牛》所展现的多元化解读特性,在《杀生》里被管虎以不变的方式延续着,也延续着华语电影的奇葩效应。
镜头也好,剪辑也好,甚至连切换与运镜的方式都没有变,无论主观镜头还是大段大段的跳跃叙事。《杀生》的叙事跳跃性,比《斗牛》更显随意却又更精细,这让整个观影过程的猎奇心理始终处在一个高度亢奋的状态,于是我被管虎再次拽入结束后的沉沉思考。这大抵是每一个认真观看影片的人都会有的思维过程。但其实和《斗牛》一样,得到尽可能多的解读,包括隐喻,暗示,批判或者悲天悯人,都是创作者给观众设的局,入戏了,就深奥了,若是嘻嘻哈哈大半场,多半就是个讲故事不拘一格的喜剧而已。窃以为《杀生》之于华语电影的好处,在于创作形式和行为方式上独一无二的作者性,这正是浮夸的商业电影奇缺的,而这种电影能够公映更象是一种奇迹,其品质与商业成败几乎完全能够割裂开来。
黄渤的特殊外形似乎限制了其适宜主角的类型,但牛结实这个主角前半部恶字当头,后半部回到真性情上的前后个体差异,单以外形无法胜任:开头放浪形骸,中段疑心生暗鬼,结尾绝望的空洞以及对死亡的豁达,偏就是这么着,黄渤的表演可谓入木三分。除了黄渤,任达华、余男、马精武等人也均属上乘,即便苏有朋在阴险与童年阴影的双重表达需求下略微单薄,仅在表演这一块《杀生》就足以让人大呼过瘾,资料的丰满也就水到渠成了。
尽管影片因断层拼贴一般的剪辑而显出烧脑片的特征,但其故事的完整性还是能够相对独立于多元化解读而持续统一的。马三炮患癌症死在了长寿村,留下一个儿子独自在长寿村长大。跟了村人改姓牛的小霸王牛结实生性顽劣,自幼便到处作孽,长大更是肆无忌惮。村人嫉恨却毫无办法,直到外出学医的牛医生回来改变了现状。皆因儿时的牛结实儿时作恶间接害死了牛医生的爷爷奶奶,得外来文化熏陶的牛医生率众上演了一出国人耳熟能详的人言可畏众口铄金,让牛结实结结实实的心如死灰,一句“娃儿无过”试图挣扎出同为古训的祸不及三代。牛结实死了,他抢来的哑巴媳妇儿和遗腹子被欠了牛结实一个“人情”的医生救走,免去了再次被村人陪葬的厄运;他实验交配的马儿,也诞下了小马驹在草地欢腾。这故事并不复杂,这更不是一部喜剧电影,关于其间细节种种可能的解读也似乎都能站住脚跟,结尾处寡妇抱着孩子走出山坳的画面光明而完美。复杂的解读昭示的往往是复杂的人性和社会性,寓言也好,隐喻也好,都是属于大脑思辨范畴内的东西,人有多复杂,《杀生》就能够有多深刻。
就解读的层面而言,《杀生》的案例具有不可复制的当代好处,无论电影范畴还是其他领域,影片带给的话题性堪称秒杀绝大多数的当代拜金主义电影:不是喜剧也让人开怀,这是人群官能的麻木不仁所致;不是惊悚片却在部分段落让人背脊发凉,这让以音效唬人的国产惊悚无地自容;不是正剧却带给了比正剧更多维的深层理解方式,这是当前单一的类型片几乎无法逾越的。《杀生》以管虎独有的表达方式,继续倔强而勇敢的延续着中国电影人的职责感,未必针砭时弊,却必须足够深沉。这种深沉,源自远非炒作或票房所能表达的身为电影人的使命感和职责心:感官娱乐终究要落实到心灵关怀,这才是真正的时代电影应当具有的品质。
杀生影评精选(二):
简析《杀生》里的一些隐喻
管虎以前拍的那些电影,我基本上都看过,但都不喜欢,《斗牛》也不例外。而管虎的新作《杀生》,让我感到很惊喜,我个人很喜欢。喜欢《杀生》不只是因为片中的隐喻很丰富,而是因为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还不错,对我来说有点新意,而且也算把故事讲圆了。接下来我在本文中将简析一下《杀生》中的一些隐喻。你能够认定我是在过度阐释,或者干脆认定我是在胡乱扯淡。我只是想把我看本片时想到的一些想法写下来。
《杀生》改编自一部名为《设计死亡》的小说,其实这个故事更像是“设计阉割”。黄渤饰演的男主人公牛结实,我个人觉得此人是隐喻我们这个民族的男根,也就是说黄渤演的其实是一根屌,一根抽象的、精神层面的屌。这根抽象之屌是生猛活力之源,也是自由个性之源。如何阉割这根抽象之屌?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内核。
《杀生》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长寿镇的封闭小镇,这个长寿镇是封闭中国的隐喻,在这个国家,长命百岁是终极价值取向之一。哪怕像缩头乌龟一样窝囊地活着,无趣且无尊严地活着,也要努力长命百岁。而上文中所说的那根喜欢惹是生非的抽象之屌是长命百岁梦的死敌,所以长寿镇的人想要合理绞杀它。
余男饰演的哑女这个主角,是中国女性本能和天性的隐喻,长寿镇里的人曾想透过一种仪式杀死这个哑女,这是用文化压制女性本能和天性的隐喻。这个哑女因为所谓的不守妇道,被长寿镇的其他女人围攻,则说明文化能够让女性变得痛恨自己的本能和天性,进而也想用类似于自我阉割的方式,让自己看上去更正经,更有道德,更贴合男权社会的期望。而余男饰演的主角被设置成是一个哑女,则是隐喻中国女性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欲望。
苏有朋饰演的那个牛医生是专制权力的隐喻,专制权力痛恨自由个性,所以专制权力设计一种文化,一种无处不在的“凝视”,进而借大众之手完成对自由个性的阉割。
任达华饰演的那个主角则是现代科学理性的隐喻,现代科学理性会不断“去魅”,即不断去神秘化和去神圣化。某种好处上,所有专制社会都喜欢利用神秘化和神圣化这两种手段来维持自身顺利运转。而在真正好处的现代社会,没有任何神秘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神圣的东西。当然,现代科学理性也是双刃剑,它有可能创造出一个貌似彻底无解的后专制社会,一个大众看似能够拥有自由个性,看似能够尽情享受性自由,但实际上被权力很隐秘地全方位合法监管、规训的社会。虽然这样的后专制社会也有其恐怖之处,但相对于大玩神秘化和神圣化的那种专制社会,它就应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杀生影评精选(三):
相较于宁浩《黄金大劫案》的嬉笑怒骂,倒是管虎的《杀生》更让我觉得讨喜。这是我看完《杀生》的第二天了,最后有时间静下心来写写,《杀生》不仅仅仅是杀条生命那么简单。
苏有朋的出场是晚了些,在他未出现前,影片并未给我太大的惊喜,当然并不是说他这次的表演可圈可点,只但是是大反派最后出现,引出很明显的一个寓意:心由境生。环境往往能造就人心,这种透过社会舆论杀人的方式多少带出了点诚意。具体这种类似于所有人一齐装作不认识你,让你以为自己失忆的方式能够追溯到多久以前,咱就不追究了,但是很明显牛结实自己是被镇子里居民们的举动吓到了。从原先一个镇里的大刺头、混世魔王,整天高上高下,令人无可奈何,到之后皮肤蜡黄、疑神疑鬼,绝对是哀莫大于心死,一心以为自己真的活不下去了。但如果牛结实就这么被舆论杀死的,也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了。
影片的后期已经揭示出一点,那个胖娃娃(不记得叫啥了)已经告诉了牛结实其实他根本就没病,是大家伙儿一齐联合起来唬他呢,这时候的结实为了孩子,忿然振作,提刀泄愤。舆论对他造成的伤害正在逐渐从他身上剥离,但他还是死了,在与寡妇的对峙中吃下了那包药——不是他死,就是儿亡。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结实无疑把死留给了自己,影评将自身后路断去好换来孩子的新生,结果自然是圆满的,马寡妇带着自己与牛结实的孩子离开了古老的镇子,走向新的地方,这时候影片那个配乐,那个光线,生怕观众不明白他们重获新生似的,整一个“光鲜亮丽”。
但是,故事还没完,牛结实自己拖着那口蓝色的棺材,挨家挨户将过去偷来抢来的东西摆放在各家门口,大家再也无法无动于衷了,自发性地出来给他“送行”,各个眼角噙着泪花,泣不成声。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最开始大家伙儿联合在一齐对付他,此刻又联合在一齐跑过来闹不舍,失去后才明白珍惜?闹了这么久才明白有感情?
其实,这个镇子里的人都是带点愚昧的(苏有朋除外),并没有太多的心机,如果真想解决掉牛结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能够把他操办掉了,什么事情让他们如此顾忌?祖训。无疑,这个镇子象征着那么一个旧的制度,“长寿镇”的称号也是清朝皇帝所赐。他们对长生是心存敬畏的,每次德高望重者的出殡总是那么隆重,众人齐声呐喊是震撼的,对死亡的一种畏惧。而这,也是旧制度的一种呐喊。两次呐喊,两次引发地震,甚至后者直接导致山体崩塌,将镇子湮灭,旧制度注定是会被粉碎的,而牛结实无疑代表了一种新思想新制度的诞生,难道你没发现每次地动山摇之际都是在谈论如何害牛结实么,天理难容哪。任达华在里面说了,其实我也是牛结实。一个牛结实死了,还有另一个牛结实来将他顶替,他们是外来者,不属于这个古老的镇子,却想着打破常规,改变这个古老的镇子。镇长在听过任达华的推理分析(我觉得这段推理有点扯)后恍然大悟,也开始喝酒,做些与祖训不符之事,新旧正在交替。
回头看看,影片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0-1950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剧变?不言而喻。或者说大家都觉得这么多裸露镜头广电总局还能让上映,真是不可思议,或许这就是原因。
也许是我想多了,也许这就是管虎想要表达的,一千个观众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自然也能够有一千种《杀生》的理解。观影人数还是不多呀,真担心依旧叫好不叫座。
杀生影评精选(四):
昨日看了管虎的《杀生》。影片一如既往地贴着带有“管虎作品”标签的黑色、震撼与张力,充满了对于人性与社会的审视与思考。
影片的风格依然是粗粝有力的,整部影片中处处充斥着苍老与丑陋:从不断发生山崩和地震的小镇,到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村民,再到满脸皱纹或雀斑龅牙的一干老少男女。除了余男后背的裸体,你几乎看不到什么“美”的东西——而她还是个本应被溺死的寡妇。这种粗粝与丑陋恰恰也是导演力求表现的一种质感,即在一个这样的以年龄为最高GDP的“长寿镇”里,“青春”、“美”和“欲望”是否还有合法存在的空间呢?
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情节上的巨大转折(对管虎来说,这种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显然只是“叙述”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实现“故事性”或“商业性”的一个必备环节,其背后潜藏了更重要的“管虎式内核”),而是片中时刻不忘的每一个细节的隐喻。这些隐喻隐蔽而又精妙,时刻映照出古老并且正在上演着的现实,让每一个经历过类似现实的观者在看完后能有所思索。能够说这部影片除了一些必要得不能再精简的商业元素,剩下的就是一部由象征、符号和隐喻构成的民族寓言。当詹明信提出“民族寓言(国族寓言Nationalallegory)”时,主要将其界定为后进入现代化(第三世界)的国家或民族的一个特定现象;从《杀生》里,我们不难看出像《让子弹飞》那样对于第三世界革命的时代性的暗示,但是管虎这次超越了单一民族的范畴,甚至能够说把解剖的手术刀对准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和困境——当然我承认,有些民族和人群在这种困境里陷得个性深。
下面我就说几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细节,并且做一下个人的解读。
首先,影片的开头是一个纯粹想吸引人眼球的情节。但实际上我刚看到黄渤从麻袋里露出头来就觉得很狗血:一个人被打了那么多棍子,扔下百十米的悬崖,又被车碾,连块青都没有?但影片看到之后才渐渐理解,这种设置其实只是情节上的噱头而已——你总不能要求卡夫卡去花太多功夫描述吃喝拉撒吧?——艺术就应只负责发现和展示最高的“真实”。但是至少这样的一个开头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而且这个插叙式的设计为之后的叙事增添了必须的商业化原素。
其次,关于长寿镇的诸多隐喻。
1长寿。长寿镇能够说是十分贫穷:贫瘠的地貌,险恶的自然环境,灰头土脸的镇民。但就是这样一个镇子,却因为盛产“寿星”而远近闻名。乡长(记不太清了,也许是县长)家里那张布满灰尘的“百寿图”就凝聚着这个镇所有的好名声。年龄(数字)能够说就是那里最漂亮的GDP。当然,反过来说也成立,即GDP其实但是是一个“好看不好吃”的数字——为了打破长寿(数字化)的纪录,祖爷爷要在身上插满各种管子,努力地在死之前多挣扎上几个时辰。另外,镇子里说话最有分量的人都是老人,这个情节设计恰恰讽刺了“老人政治”——长寿镇最自以为傲的东西,并且也为整个镇子麻木、无能、老态龙钟、几乎停滞的氛围做了很好的铺垫。
2寡妇。片中的寡妇是个哑巴,但是在这样一部“审丑”的片子里,她拥有令人惊羡的肉体。正是这样一个存在,使得她与大多数镇民的衰老、“正常”与循规蹈矩构成了鲜明比较。寡妇年轻美艳,但是却不得不应对被殉葬的命运。这一方面是由于镇里的习俗,另一方面是否也与她的“哑”有关?当一个人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时,也往往意味着她失去了为自己选取生活的权力。这一关于“哑”的隐喻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言论自由与保障公民表达意见的权利。当一个人无法正常地表达时,她的生命如何被尊重?无论是专制社会还是民主社会,这样的问题都一向存在,只是涉及的对象和程度不同罢了。在本片里,管虎很“仗义”地设置了一个“英雄救美”的情节,让牛结实救下了险些溺亡的寡妇。而且当寡妇的裸体应对那些侮辱她的村妇时,她真实的肉体是那样的光亮,把其他女人的卑微和粗陋暴露无遗——那一刻,大家都是赤裸的。在影片后半部分,怀孕的寡妇又时刻展现着母性的光辉,同时也让牛结实的死不显得那么悲怆凄凉。能够说这个主角的设置是片子的一大亮点。
3肉体与性。这是解读本片的一个重要部分。镇子里的肉体符号主要分为这样几种:首先是牛结实这样年轻气盛的“泼皮”,“性”在他那里就是赤裸裸的、大胆的、真诚而不加掩饰的肉欲。其次是寡妇,尽管拥有美艳的形体,但是仍然受镇子里观念的束缚,不敢或不能主动追求性爱,但当受到来自其他同镇女性的侮辱时,她也绝不低头,而且敢于为了牛结实这个肉体上的“丈夫”从精神和身体两方面进行奉献。第三个是幺婶夫妇,一对总在努力圆房却始终要面临不举的夫妻。这对夫妻恰恰是关于长寿镇对个人正常欲望压抑的最好隐喻:当惟老人、惟年龄的统治笼罩在镇子里时,性交和勃起也成了一种奢侈。他们的遭遇也为之后牛结实投放催情药做了最好的注脚,说明了牛结实在多次恶作剧式的偷窥之后决定“帮他们和全村中青年男女一把”。第四个是一个隐含的肉体,即镇中老人衰老的身体。这种衰老除了能换回“好名声”以外,不会给镇子的未来带来更多好处,相反,懦弱、多虑、无能和自我压抑和压抑别人恰恰是这种“长寿”最好的体现。在影片的色调上,管虎从始至终也特意强调一种压抑感,一向到最后一幕的出现。能够说整个长寿镇就是一个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躯体,牛结实的调皮捣蛋是这个“活死人”唯一的生气。
4孩子。孩子的出现证明了人性当中的天真和尚未被完全驯服并玷染了衰老的真诚。关于孩子的细节,印象较深的有两点:一是说实话的胖孩子。“牛结实,他们都在唬你嘞”这一句话揭穿了皇帝的新衣,但说实话的结果可想而知——被套上脚镣囚禁在地下室。孩子被囚禁的镜头在片中出现了至少两次,这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个莫大讽刺。第二点是众多跟随牛结实玩耍的孩子。他们不害怕牛结实,和牛结实一齐撒尿,一齐捣乱,一齐去医生那里“抄家”。但是他们也害怕。在被告知不能和牛结实玩以及要演戏之后,他们见到牛结实时最后哭了。这哭泣与其说是害怕牛结实,到不如说是害怕“演戏”,害怕父母,害怕于无形扼杀童年与纯真的“长寿镇”。孩子们的真实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诲”下慢慢走向苍老。在几千年专制的长河里,当我们意识到童年的早逝时,往往已经无力挽回。
5两个医生。任达华和苏有朋饰演的两个医生是情节转折的重点。苏有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最终导致了牛结实的死亡;任达华力图寻找真相并且为牛结实完成了最后的救赎。在现实中,这样的人物并不多,但也是必不可少的“红线”式的人物。苏有朋甫一出场的英气与最后狼狈相的比较,充分展示了导演的立场;任达华不仅仅解开了谜团,最后形象上的转变也完成了对于牛结实精神的继承。尽管长寿镇最后的出殡依旧让我们难以看到改变的影子,但任达华意味深长的一笑却告诉我们期望还在。
6其他镇民。看似忠厚实则奸诈的肉店老板、一味维护老人秩序、为了“演戏”提前结婚的青年人、3月天大雨中起舞和送葬队伍中表情麻木的青年人、殴打侮辱寡妇的妇女,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镇民日常状态的肖像。在那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导演去哭天抢地的谴责“高压统治”“专制”这些抽象的概念,而是展现了类似于鲁迅小说中“黑衣人”这样的群氓,透过表达一种无意识的戕人与自戕,矛头直指几千年的专制文化,富有极强的反思力度和批判性。
7牛结实。这是一个恶作剧式的人物。在影片开始,我原以为片子会像《让子弹飞》或《鬼子来了》那样讲述一群懦弱的老实人不敢反抗、不知反抗、不会反抗,最后反抗成功的故事,但管虎罗生门似的叙述还是让我有喜出望外之感。正如宣传海报上所说:“看到的不必须是真实”——医生的讲述把一个原本公认的受害者瞬间转变成了害人的原凶,这很让我感到些鲁迅《呐喊》的意味。牛结实前半部分的“作恶多端”都在后半部分变成了这潭死水里的微澜,是他的童真和种种恶作剧让镇上有了一丝生气。但这种“生气”显然与长寿镇老迈压抑的氛围格格不入,因此也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而牛结实主动选取了死亡也显示了他在与镇子的斗争中最终败下阵来。一个“真人”是敌但是众多“假人”和“愚人”的。但是他最后为了孩子而作出的牺牲让我想起了老道格拉斯主演的电影《斯巴达克斯》的最后一幕: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斯巴达克斯牺牲了,但他收获了孩子不再为奴的期望。他是最后的胜利者。在《杀生》中,最长寿的其实是牛结实,因为他的精神没有死,他用自己主动求死的意志换回了理解与新生。
第三,村民的反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还在感叹镇民的善良与懦弱,居然几十年都不能找到对付这个“泼皮”的办法,还要求助于外援;后半部分却变成了对他们的蔑视与同情,同时也思索着这样的局面到底是个人还是制度造成的。结论是当专制与蒙昧成为习惯时,每个人都在自觉地维护这种状态,并且害怕被主流所抛弃。《浪潮》中描绘的极权主义实验以及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又一次得到了展现。当然,我相信除了牛结实、寡妇和孩子,镇上还必须有不甘于在这种窒息氛围中被扼杀的人,但是他们的声音太微弱,而且还一再遭到威胁,比如牛医生说“不会演就闭嘴!”。在我们的这片土地上,这种“不会演就闭嘴”的闹剧一再重复上演,可悲的是我们还习以为常,直到最后最后学会了主动“闭嘴”。
影片看完,我也听完了一个叛逆者寓言般的叙述;这叙述,以前来自鲁迅,以前来自北岛,以前来自王小波,在这次的109分钟里,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结局来自黄渤和他背后的管虎,也来自于几千年的历史和绵延着的现代,更来自于一颗颗蒙昧而不自知的心。如果说房龙的《宽容》带着一种对人性冒险精神的赞叹和褒扬的话,《杀生》则更像是对人性内心深处的愚蒙与衰老的一种绝望的反叛:尽管反叛,但已绝望;尽管绝望,仍要反叛——先于时代走出丛林的英雄都是异端——人生的杯具性与伟大也正在于此。所有的喜剧都是梦,所有的杯具都是寓言——至于悲喜剧,我想,那就是“现实”。
杀生影评精选(五):
电影《杀生》由管虎导演,黄渤(饰牛结实)、任达华(饰官派医生)、苏有朋(饰本地医生)、余男(饰哑巴马寡妇)。故事发生在四川一个被称为“长寿镇”的小镇,那里与世隔绝、群山环抱,但那里的居民有着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生活,并且每个人都长寿。
牛结实从小调皮捣蛋,害死了苏有朋的父母。长大后成为了村里的混世魔王,扒墙头窃听保密,耍流氓欺负老人,带坏孩子,买东西不给钱和马寡妇有私情。牛结实的总总恶行,很不得人心,当地居民恨不得将他大卸八块。健壮的牛结实练就了“三头六臂”,既不怕挨打,也不怕谩骂,他总是我行我素。时间久了,村民们也习惯了,他们之间维持着一种平衡。但牛结实在一个无意的恶作剧中将春药放入村里的水源中,引起村民的群P打破了双方的平衡。
镇上居民忍无可忍,于是将苏有朋请回来!在苏有朋的设计下,全村人齐心协力,使用心里暗示的谣言,将健壮如牛的牛结实变成了衰弱垂死之人。本以为牛结实会被谣言杀死,但他发现马寡妇肚中的婴儿有被村民扼杀的危险时,为了自己的孩子,他恢复如初变又变得力壮如牛。最后为了保存自己的骨肉,他服用了村民给的毒药,再离开村庄时,将其所拿的东西一一归还给村民,同时下跪磕头给村民请罪,期望村民不要虐待他的孩子。电影的最后牛结实在孤独中死去,而村民也在大地震中一齐消亡。
影片中的任达华(饰官派医生)和牛结实就应代表激进、敢于冲破传统的一方。任达华在影片中不惧怕村民的恐吓,能够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找出牛结实的真正死因。而牛结实的叛逆,不合群,与村民的中规中矩格格不入,必然会受到孤立与排斥。可能导演是想借助影片的人物来讥讽社会现状,向广大观众说明当前社会的改革阻力重重,弄不好改革的结果就和牛结实的命运一样。
看完影片你会发现群体的谎言是十分可怕的,正如戈培尔所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牛结实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没有其他的渠道获得信息,当村民齐心协力给他心里暗示的谎言时,他的心里防线正一步一步被突破,以致最后认定自己确实得了不治之症,正逐渐地走向衰弱。
杀生影评精选(六):
《杀生》是一部没有拍成功的好电影。它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导演管虎的野心太大了,大到超出了他的驾驭潜力。他想要在一部电影里涵盖的东西实在太多,以至于最后呈现出来的只是这些思想的碎片,转换成各类隐喻散落于影片各处。《杀生》的这些隐喻为影评人带给了超多的阐释空间,让他们能够长篇大论地尽情挥洒,释放解读的热情,但是却没有给普通观众带来一个好的故事,以满足促使他们走进电影院的基本冲动。
管虎从处女作《头发乱了》开始,就毫不掩饰地宣告了自己在电影上的野心:对束缚人心的庸常现实的批判、对生命好处的追索、对荒谬历史的诘问……但从这部片子开始也暴露了自己的缺陷:缺乏驾驭这种野心的潜力。他似乎缺乏把自己巨大的想法,转换成一个完整故事的潜力,只能在影片中用一些彼此之间毫无逻辑可言的生活片段,建构起一个支离破碎的故事:从乐队排演的旧仓库,到女主角在医学院的课堂,再到人潮涌动的北京街头,甚至到主角们记忆中的胡同……正是在这些片段中,管虎把自己对社会的批判转化为摇滚乐中的愤怒,把对历史荒谬性的揭示转换为女主角寻根的失败,把对生命好处的探求转化为男女主角在胡同里和医院过道中没有目的地的狂奔,而衔接这些场景的则是女主角同样缺乏逻辑的、如诗般的内心独白。但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于,管虎用这些碎片营造出了一种真诚而感人的氛围。尽管这些与青春相关的心理和情感:不安、冲动、迷惘、怀旧、理想主义……早已沦为一种俗套,但在任何时代都会具有动人的力量。
快20年过去了,人到中年的管虎,仍然没有解决他的野心和表达潜力的局限之间的矛盾,于是这一矛盾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同样野心勃勃的新作《杀生》之中。管虎一向公开表示,关于《杀生》,观众感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但他同时又在电影海报上予以提示“看到的不必须就是真相”、“心由境生”。可见,这两句话其实就是导演的重点所在。《杀生》的主角是黄渤饰演的农民牛结实,为了揭示这两个平行的主题,管虎分别引入了两位叙述者:任达华饰演的外来医生和苏有朋饰演的本地人牛医生。
在任达华叙述的故事里,牛结实的举动能够有两种理解。从村民也就是世俗社会的角度看,牛结实是一个作恶多端的泼皮无赖,他白吃白拿、调戏妇女、掘人祖坟、玷污圣水、偷窥人家房事、在饮用水里乱撒春药……严重扰乱了长寿镇的正常秩序。但在任达华这个外来医生眼里,牛结实是一个反抗社会束缚的“狂人”,他将内心的善良、生命的激情以及对自由的渴望,以一种怪诞的、世俗社会不能容忍的方式表现出来,他变成了自由与生命力的化身。在这一点上,《杀生》延续着《头发乱了》的主题,只是农民牛结实相对于女大学生叶彤,少了思想层面的纠结,却多了能产生实际效果的行动力。而这种行动力对于社会来说则是破坏性的,于是,人们群起而欲将牛结实除去,鲁迅的《狂人日记》似乎也同时浮现了。
但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管虎似乎也没有办法把它说好。打破此刻与过去的时间区隔,在过去与现时之间不断穿梭的叙述方式,放在30年前,当然是一种创新,但在先锋文学已经过去很久的21世纪,在一部电影中,导演还玩弄这样的叙事花招,是不是有些过时了呢?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就这个故事本身来讲,完全没有这么折腾的必要。影评现实与历史交替呈现,往往是为了证明两者之间的互渗关系,但是在牛结实死后,医生背着他的尸体重新造访长寿镇,除了刚开始人们误以为他又活着回来了,因此引起一阵不必要的恐慌外,牛结实这个以前人们烦恼的“中心”,在其死后似乎就从人们的生活中被完全摈除了。既然形式没有获得资料上的支撑,那就只能沦为毫无好处的空壳。管虎背负着这副花哨的皮囊,把一个故事讲得四分五裂,制造出观众理解上的障碍。
但也正是在这些碎片化的故事中,管虎能够任意设置隐喻。把他所有关于社会、关于生命、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关于世界、关于好处……关于一切宏大主题的模糊概念统统设置在点到为止的隐喻中,解读与阐释的任务都交给具有哲学家头脑的影评人。“《杀生》是一部多义性的电影,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管虎从一开始就在诱惑那些自以为高明的影评人,诱惑他们把他自己用影像说不明白的东西都讲出来。这是管虎的狡诈,也是他驾驭不了自己野心的无奈。
而在苏有朋扮演的牛医生的故事里,主要讲述了牛结实如何走向死亡的故事。这部分围绕牛医生团结村民编造谎言的计谋如何实现,又是如何把牛结实一步步逼向死亡的深渊而展开。当牛结实应对村民个体作战,当戕害的势力只是分散的时候,他是不可战胜的;但是当这些势力聚合起来变成一种统一的力量,变成一种生存的整体境况时,再强大的心也会崩溃。因为这时他应对的不是一个有形的战斗对象,而是一种无处不在,但是又无法捉摸的庞然大物,包围着你,但当你挥拳的时候,击中的只有空气,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但由于此处的叙事者是牛医生,在这个限制的视角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牛结实如何身处谎言的包围,在自我怀疑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以至无法自拔,但是我们看不到牛结实走向死亡时的感受,看不到他在受困于这个众人摆下的“无物之阵”时的无奈,我们只能从黄渤时时仰望天空的眼神,看到他对世界的眷恋;从他把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盒放在棺材上,感受到他对生命的不舍。当然,管虎还采取了一种最直白的方式,用反复出现的“心由境生”四个大字,告诉观众牛结实的死因。在这些散落一地的隐喻中,管虎实现着他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梦想。
当马寡妇抱着牛结实的孩子走出大山的时候,长寿镇的天空开始坍塌。这个孩子的自由是牛结实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他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把儿子放到了光明的外面。到最后,鲁迅的幽灵仍盘旋在管虎的意识中——“救救孩子”。
杀生影评精选(七):
《杀生》:每个人都是扼杀异己的凶手
《杀生》的海报上写的是:看到的不必须是事实。与其说这是本片的主题,不如说是这部个性张扬电影对于大众惴惴不安的观影提醒和总结:其过份繁复、极致癫狂、主流意识之外的非线性、多角度的故事能否让观众梳理出欣赏的主线和快感?万一它实在有high到不知所云的危险,至少还有这句话来道明主旨与价值观。
但《杀生》是不是只意味深长了“你看到的不必须是事实”这一点?或者,是再次重申了“为恶有罚恶有恶报”的终极传统价值观,又可能,是申诉了被主流群众悄然扼杀的反制度个体那戏剧式的宿命?总之,这个黑色又喜感的故事以其本身的多意性表达了世界的多意性,寓意了每个人生存方式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冲撞,在管虎尽皆癫狂的镜头语言下,电影也意味深长的碎片化了。
和《斗牛》一样,《杀生》的故事背景也是在民国封闭安静的小镇,同样是几近架空的时代和风格舞台式的取景,用湿润的四川山区来贴合影片本身的阴郁,而男主角黄渤饰演的牛结实则更是极端符号化的,他的一切夸张行为都是为了浓缩其反制度、反权威、反主流的个体元素。观众能够看到的是一个烦死人的市井无赖,在平安、祥和又无比团结的封闭小镇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偷窥夫妻做爱、给百岁老人喝酒、偷邻居的东西、抢人家的寡妇、粗暴的欺负小孩,到处惹是生非肆无忌惮,让整整一镇子人都恨得牙根痒痒。
这种个体主角对于同样被符号为社会化的小镇群体而言是异己的存在,电影也特意强调了牛结实父亲就是外来者的身份,某种程度更做实了他宿命性的突兀。所以,或者我们再把牛结实的身份和性质放大到宏观视野里,那他无疑代表的是质疑传统的无政府者,浑身上下抖搂的都是粗砾而张扬的肆无忌惮和自由主义。
而《杀生》的故事就是一场对这种逆端和异己实施驯服+扼杀的死亡设计故事,影片在混乱的开头之后,以另一个外来者任达华充满疑问的视角切入,围观了这个封闭小镇的压抑固执,铺垫抛出了此处略显传统和神秘的不可为人言,进而一步步还原和提炼出牛结实在那里的成长往事,尽管这个段落是欢脱荒诞又充满黑色幽默的,但牛结实一个人对抗、质疑整个群体的宿命杯具感还是透过他几乎是盲目的癫狂表达出来了,他的没心没肺和毫无逻辑映衬的是长寿镇整体群像的传统、规律、平静自律乃至自抑,管虎对于群像部分的描述同样是黑色欢脱又幽默的,那些鲜生活脱的各怀鬼胎们其实也活得很荒诞,道姑头和老公做爱被偷窥时龇牙咧嘴,百岁老头喝着白酒断气却急不可待,痴傻小孩不合时宜的实话实说、卖肉大叔怕事下的愚蠢毒辣,但无论众生的个性如何,他们在表面都坚持、认可和贯彻着传统的价值观,维护着许多似是而非又光怪陆离的传统:努力出产百岁以上的老人,并以此为最高荣誉和任务,让年轻的寡妇陪葬死去的老者等等。这些仿佛不合理在群体行为下被合理化的贯彻,甚至得以制度和纪律化。
可牛结实貌似盲目的惹是生非却混乱了传统、打破了规则,甚至破坏了宁静,也带来了村民的群众憎恶,这让后半段人们群众除之而后快有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于是当苏有朋这个主角出现后,《杀生》正式进入了不寒而栗的迷局推理,他带领群体完成了一场群众洗脑式的杀人计划:别样态度与目光组成了令牛结实自我怀疑的氛围、转换的烈酒摧毁着其生理上的强悍、而最后雨中的狂欢则仿佛是仪式性的洗礼,这所有的过程推进是故事性布局与推理,但同样也是带有符号隐喻感的。
从某个角度讲,此番“杀生”是柔和的、细腻的、团结的,甚至充满牺牲的(镇长因此阵亡),因而看起来是场宗教式的救赎,对于罪的惩治和教诲,对于野性的驯服,如同孙猴子被佛祖降服的过程。但从另个方面来看,这场群体性施暴中诽谤攻心的阴暗感、精细缜密的计划性,堂而皇之的虚伪度,让它又像是众口铄金和铲除异己的隐喻化处理。任达华在最终破局之时,也用一句“您看事情会不会是这样的”传递出了对牛结实这个反制度个体的再鉴定和认同,他给老头喝酒让对方临死而乐,他强抢寡妇是救命与真爱,他使用催情剂戏弄全村带来了生命,还能够被看作荡漾了情欲、自在了空气。无论你认为这是解释或者洗白,但很多时候,世界就是如此多意的,对错也因角度性不同而并非绝对,这世界上,有多少人用自己立场去评点和孤立他人,有多少人犬儒主义的去追随主流寻求庇护?这场杀生也能够被认为是:来自外界充满生机和自我的价值观因被认定野蛮和突兀而遭致群众扼杀,这个尖刻与讽刺的局面,几乎聚合和意味了所有普遍好处上常发常新的社会性杯具。
总体来讲,《杀生》是部形式感和傲慢感都到达极端的作品,它采用了密室杀人式的惊悚推理做包装、含混、多角+多线穿插做叙事模式、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夸张作为风格,最终在高度浓缩的夸张人物符号身上传达了社会好处层面上的隐喻:关于反制度的个体与高传统群体在社会纬度上的对峙,关于多意性世界在几种价值观和角度下的被争议和被传达。尽管《杀生》的结尾留意翼翼的用煽情表露了慈悲的传统关怀,但这还是一个残酷的故事,管虎对于来自人性之初的恶劣并不是身处高位的分析、抨击和批判,他用“爱谁谁”的态度让观众和自己都浸泡和投入进了极具争议的气氛,手段是凌厉利落的,态度是戏谑嘲弄的,其实最终也是无奈的。
每个人都是对抗他人的异己,每个人都是扼杀异己的凶手——我们都逃不出《杀生》这场浓缩了争议与对抗的黑色寓言,电影的最后,整个镇子的人身着黑色的披风齐整而悲怆的对天嘶吼,地动山摇,仿佛这世界有什么在被动摇、被质问、被哀悼,但又仿佛,最终,什么也没发生……
杀生影评精选(八):
在大陆电影中,本部影片从资料、风格、镜头、寓意等角度看都是一部奇葩,可谓中国式cult片。它令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期望。
本片讲述了乡村医生来到一个古镇治疗治疗传染病,却因男主角的死开启“犯罪现场调查”。首先此片有悬疑、惊悚的基因,男主角因何而死是贯彻整部电影的主线,透过村民讲述、小男孩揭秘和医生自我推理等逐渐揭示了男主角的生前全貌:一位与古镇格格不入的小恶霸,屡次破坏镇规,遭镇里人痛恨。在留洋医生的指引下,村民开始了对男主角的群众谋杀。其次,本片有cult基因,不论镜头快节奏的剪切、穿插叙事的风格、村民宗教式的生活都表现出此片与中国传统电影的格格不入,本片在中国电影的位置,就像男主角在古镇中的主角,仿佛在沉闷的舞台中嘶吼着自己的朋克音乐。再次,本片并不肤浅,男主角手中的钥匙、伴随左右的音乐盒、地震、催情药都藏着小寓意,而古镇的生活状态、男主角的性格行为、群众的“杀生”都藏着大寓意。最后,影片里还有一个感情故事,无“恶”不做的男主角和险遭群众“杀生”的女主角相爱,男主角用恶霸的方式爱着,女主角用传统的方式回馈。另外说句废话,本片有黄渤的影子,紧张不失调侃,严肃不乏对平淡的戏谑和挑战,除了导演的新意,黄渤的表演是本片另一大看点。
本片的叙事风格最引争议,个人认为导演似乎用力过猛,故事讲得吸引眼球却略显混乱,也许这只是导演个人对电影新风格的大胆尝试,期望在管虎的下部影片中看到同样精彩而更为清晰的故事叙述。
本人臆测:“杀生”是相互的,村民杀了主角的生;究其动机,是主角杀了古镇的生。男主角被杀死的是性命,古镇被杀死的是传统。男主角刀枪不入的身体最终抱病而亡,古镇的传统因一个小流氓、一个本该作为祭品牺牲却活下来的女人(生下男主角的孩子)、一溪“春药”、一个策划杀人的留洋医生而脱离了人性的麻木和唯一“值得称道”的善良。最终,随着巨石的滚落一切消失在茫茫的时空中。
杀生影评精选(九):
《杀生》影评:等云到
关于导演带着摄制组等云到的故事,有很多。黑泽明就曾为了拍出理想的效果,等待“那片云从山那边飘过来”的瞬间。
一向以为,自己明白等云到是什么意思——导演追求完美呗。做杂志的时候,甚至会对导演这种执着和完美主义敬佩,但之后越发觉得,等云到预期说是在等云,不若说是在等一个时机。
每位电影人都在等待一个时机。演员在等待一部属于自己的主角;编剧在等待一个最完美展现自己故事的机会;导演在等待自己毕生所想拍摄的电影实现;摄影师在等待服装、灯光、道具等等完美无缺……电影是缺憾的艺术,因为那片最想要的云,往往飘不来。
这个最简单道理,在跟完《杀生》后才懂得。
2011年,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幸得帮忙去了香港看片,买了N多电影票,从钟爱的韦家辉到费里尼,还有修复版的《阿飞正传》,但是只看了一部《神探》就被一个电话催回了北京。其他电影票只好都送了朋友,回到北京被告知有项目让选,去跟组。义无反顾选取了管虎的《杀生》。
对于管虎,比较《斗牛》而言,我印象更深是《上车走吧》和《生存之民工》,因为类似的题材自己想过要写,没想到他已经那么早就拍了出来,而且电影里对生活的描述有种放在这天也不落伍,甚至观后恍然大悟的爽快,那种感觉,很像当年看高群书的《千钧一发》。
管虎电影的底色,贴着中国现实的脉搏,这点尤为欣赏。又记得当年邀请他为《斗牛》给杂志写导演手记时,硬性要求他改稿子,他也就真的推翻重写了,而没有一丝扭捏,看得出,他对自己作品的信心和爱护。于是去《杀生》。
之后,就被扔到了四川的汶川。在机场跟制片人马川聊天,风尘仆仆的他上来就说了剧组拍摄地条件恶劣,拼命给打预防针。临了说:但是在羌寨晚上很安静,能够睡的很好。那时候,我还不明白自己将要应对的是怎样条件。
到了羌寨才明白,桃坪羌寨,是一所千年老寨,看起来,那里仿佛跟千年前一样,之后才得知,剧组的置景完全根据寨子的环境搭建,用的材料和搭建方法也是传统的,甚至青石板路都改成鹅卵石……这些变化,初来乍到者完全无法察觉。自己过去探班也是见过些景的,多是一看很有气势或很漂亮,但是改建到无法察觉这事,还是第一次遇到。
接下来就是每一天早出晚归的日子,羌寨的气候反常,早晨得穿加厚衣服,10点太阳出来开始热的要命,中午一点开始刮风起沙尘,到了晚上又急速降温。足够幸运的话晚上在下雨加拍夜戏,一天就能经历春夏秋冬。
跟要命是美术,选景都是在一些鸟不拉屎的地方,那些山坡山涧,用本地人的话说,山羊都不去。但剧组一干人等,每一天抬着器械上上下下。最直接的感官是,我往山上运了一次东西后,就累的脸色发白、适应海拔就用掉一个小时。从99年开始,无论怎样累,体重都没有轻于180斤的我,居然在五十天里,神奇的减掉了24斤。这事,连老婆也没法相信。
我记得,有天在青城山拍戏,管虎说:育海,辛苦了。但我觉得,比较起来自己恐怕是剧组最简单的人了,任达华有恐高症,还得冒着地震风险在山上攀爬行走;黄渤身体是好,但无数次负伤;王迅被天天吊在维亚上;灯光搬着器材上上下下……道具曾做过《可可西里》,也说《杀生》要困难的多,几乎组里每一个人,都能曝出一部人尽皆知拍摄难度巨大自己参与过的电影,但无一不说,《杀生》是他们经历过最困难的。
不明白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管虎在现场爱说:最终的胜利,往往来自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句话也是剧组的口头禅。但就是这样的条件,组里人虽然也有抱怨,但是依然所有人都很努力。对此我以前分析过为什么?之后明白问了许多才明白,大家来这个戏,不是为了赚快钱,是为了这部电影——电影人在遇到自己喜欢的题材时,所能爆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忍耐力也是惊人的。我想,如果团队也算是等云到的话,那管虎显然已经等到了《杀生》的第一片云。
我记得场务老四,是个典型的热血男儿,在剧组混迹已久,从来都是有仇就报。有天我去网吧,遇到他在上网,明显情绪不好,奇怪他为什么没开工,他流露出不爽,之后才明白,在寨子里拍戏,被寨子里人欺负,老四为了不给剧组惹麻烦,真是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屡次如此实在不算,不想干了。这等哑巴亏,他但是从来没吃过的,但是最后还是留了下来,继续热火朝天的干活。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剧组每个人,都因为这个或多或少吃过亏。但是组里有纪律,为了顺利拍摄,别跟当地老百姓起争执,甭管因为什么原因,大家就这么一向受着。无数人跟我说,楞是因为是这部戏,要不然早开仗了,管他了,这气是不能受的,大不了不干,但都没有,大伙心疼《杀生》。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一部电影的魅力,是在于征服观众,但首先是征服创造他的工作人员,这些心血和付出凝结在电影里,是为一部电影的气质。
说来搞笑,电影杂志做了六年,以为自己了解电影之美为何物,其实真到了剧组,才发现都是盲人摸象,只知其一。
清晰记得,有个夜晚,剧组在废弃的老寨取夜景。飞瀑穿寨而过,气球灯在树顶找出斑驳美丽的光线,雨歇后的雾气袅袅。摄影在山间小路上忙着摆放设备,道具在路尽头的飞瀑旁准备东西,小路旁的青石墙上端的平地上,黄渤在跟几个武汉兄弟比赛腿踢树枝,录音在溪水上跳来跳去找位置,导演蹲在地震后损毁的破物台阶上,摸着鼻子,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端起相机拍了半天,但拍出的照片怎样也不满意,那个美妙异常的画面,有奇异的光线和电影人忙碌,至今印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当晚躺在床上,骤然明白,电影之美,不光在戏里,更在戏外。曾听许多导演讲过,一部电影幕后发生的事情,往往比电影说记录的更精彩,但是大多数人不明白而已。对此,我深信不疑。
因为工作原因,未能等到四川取景都结束,我就回到了北京,到家后,好长时间适应但是来。自己也不明白在适应什么,但是就急切的想回到剧组。可惜是因为工作原因,错过了剧组的杀青饭。之后见到剧组的工作人员,都会觉得亲切异常——电影类似打仗,一齐经过的感情像战友,远胜朋友。
之后进入后期,时不时也去,除了工作,心理上更像是延续跟这部电影的蜜月期。说来搞笑,这部电影从拍摄到这天一路看下来,深深为他感到骄傲,为遇到这样一部电影感到荣幸。此刻电影即将公映了,我不敢保证这部电影会让所有人满意,但是,能够说的是,《杀生》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这心血,是无数人对电影的热爱。大家本着做一部好电影的态度走到一齐的热爱。至于最后能否名留影史,恐怕只有上帝明白,但是能够肯定的是,作为一个参与过《杀生》的人,我为这部电影感到骄傲。怕只怕,自己为这部电影贡献太少。
做到这天,也渐渐明白了,所谓等云到,真不是每个人都能等到的,因为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成本来等的,更多时候连等的机会都没有,做电影,等云到恐怕只是一个完美世界的幻想,但电影,干的就是跟失望战斗,拼尽最后一口气是件超级过瘾的事。
我总是幼稚的相信,本着山那边立刻就会有一块适宜的云飘过来的乐观,才能继续把这行干下去——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更是不断战胜遗憾的艺术。
不管还有多少好莱坞片要来神马的,但是电影这么干下去,终归是有期望的,也许一次不行,两次不行,但一向如此,终究是能够的,我愿意这么天真的相信。
杀生影评精选(十):
《杀生》影评:看到的不必须就是真相,恶由心生
初看片名,不太懂得是什么意思,但从英文名(DesignofDeath)能够猜出个大概。电影采取插叙和倒叙的手法,看似凌乱,但实际是给简单的剧情加了料,让影片看起来更加悬疑,有看点。牛结实的死是贯穿整部片子的主线。
故事背景是中国西南部一个封闭安静的小镇,湿润的山区环境更加贴合影片本身的阴郁,努力产出百岁以上老人是这个村子最高的荣誉和任务。黄渤饰演的牛结实一角实际上是一个异己,从不守规矩,喜欢恶作剧,把整个村子闹的天翻地覆,而使得人们无法再容忍他。其实他本性善良,只是不合乎村里的规矩,冲破了传统道德的束缚,是村里唯一一点生气,作为一个反制度、反权威、非主流的个体,他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冥冥中注定会被主流群体扼杀掉。
一个烦死人的市井无赖,在平安、祥和又无比团结的封闭小镇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村民也还是善良的,只是长期的压抑让他们不再能理解这样疯癫、不懂规矩的外来人,但实际谁的心里没有羞于出口的留意思呢?导演对于这块的描述也是颇具喜剧效果的,那些鲜生活脱的各怀鬼胎的人们其实也活得很荒诞的:铁匠被牛结实戏弄觉得很没面子,喜欢寡妇却不敢表达;骨头夫妇房事时被偷窥时的龇牙咧嘴;百岁爷爷喝白酒断气却急不可待;卖肉大叔怕事下的愚蠢毒辣。无论众生的个性如何,他们在表面都坚持认可和贯彻着传统的价值观,维护着许多似是而非又光怪陆离的传统。反而是村里的那些孩子,那些没有经过迂腐思想洗礼的天真的孩子喜欢和牛结实一齐疯、一齐闹,甚至口无遮拦的实话实说。
牛结实貌似盲目的惹是生非混乱了传统、打破了规则,甚至破坏了宁静,所以人们请回“牛医生”,开始算计他,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结果很成功,牛结实心虚了。“境由心生”四个字着实可怕!原以为是牛医生和村民共同害死了牛结实,之后才发现致使牛结实断气的其实是任达华饰演的中医。虽然人们的排挤和最终的驱逐并没能杀死他,但他的心却死了。看着牛结实绝望的吞着毒药,我的心也碎了。他归还了所有村民的东西,拉着蓝色的棺材独自应对死亡,原先那样狂妄不羁的一个人,却静静的躺在自己做的棺材中等死……无法调和的矛盾,导演安排任达华饰演的医生送了他最后一程,也许这是最好的结果。影片结尾,巨大的山石飞驰而下,滚向死寂沉沉的村庄,生气没了,小村也该结束了。一个悬念的结局,也许是让作为观众的你来决定这些村民的死活吧。哑女带着牛结实的骨肉逃离的压抑的村庄,也许是片子唯一的小清新,也预示着打破陈规旧俗新生活的开始。
整部片子还是很完整的,夸张极端的描述方法让人印象深刻,荒诞超脱的黑色幽默运用的恰到好处,确实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影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杀生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6895.html
- 上一篇:狗镇影评
- 下一篇:国魂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