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钢琴师观后感

时间:2019-05-12 08:55:37 网站:公文素材库
钢琴师观后感

  【篇1: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片子大概要三个小时,我看的几乎忘了时光,直到电脑自动关掉,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我只能任凭自我跟着主人公一齐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好处,看完这部电影,内心感到无比的纠结,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总是在泯灭时闪现。《钢琴师》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劫数难逃。钢琴师也不例外。曾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钢琴家,从音乐迷梦中跌落下来,沦落凡尘可怜的艺术家不忍看到家人被饥饿和贫困击倒,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钢琴。出于同样的理由,这位首屈一指的钢琴家不得不在无人喝彩的小酒馆中弹奏。有时,琴键敲击声还比不上钱币的叮咚悦耳。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很快,混乱的犹太区也不容许他们继续生存。大批的犹太人即将被送上火车,生死未卜。在上车的前一刻,一位老友救了他,不明白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死亡固然可怕,至少还能与家人相拥。离开了群体的个人生活在无望的恐惧中,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折磨。qq网名男生霸气

  钢琴家暂时逃离了犹太死亡之旅,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是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身边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暗示,也可能当场招来杀身之祸。工人们在暗地里酝酿暴动,而钢琴家再次幸运的逃出了魔窟。

  摆脱了疲惫的肉体折磨,又进入了饥饿和囚禁的地狱。由于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隐藏在变换的建筑中,耳边传来隐约的枪炮声,那是工人们暴动的信号,他为自我苟且偷生感到羞愧,但毕竟,生存是完美的,哪怕在饥饿和恐惧中苟活着。

  之后钢琴家象个野地的幽灵,落魄而憔悴。他每一天都在废墟中寻找可存活的食物。当他最后找到了一只罐头时,德军来了。钢琴家再遇险境,只得闭目等死。当听说他是位音乐家时,颇有修养的德军将领带他来到钢琴前,要求他弹奏一曲。那是怎样一种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游移在琴键上,额前的乱发覆在眼前,一个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贵的钢琴前,就在前一秒,抚着琴键的手还在为一点食物而不择手段。但是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被一点一点唤醒。身体慢慢地挺直,双手也由迟疑转为行云流水般旋转。很快,他就与琴融为一体。在黑白的琴键间,那个消失的钢琴家又复活了。而音乐也经过灾难的历练而更加纯洁,更加打动人心。德军将领也在其中,他默许了这个不凡生命的存在,并为他带给食物。

  当重重磨难过后,云开见日。钢琴家重又优雅地在华丽的大厅里演奏音乐。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丽绽放,一切阴霾不再。可电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现实中的钢琴家会这么幸运吗?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间消亡的普通民众呢?除却战争,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经历着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呢?我不得而知。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类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与伟大。当繁华过眼,灰飞烟灭时,只有人类精神的矍矍之火还在宇宙的上空飘荡回响。这,该是不灭的吧。关于茶的诗句

  【篇2:钢琴师观后感】

  父亲、钢琴、音乐、爱铸就了他的一生,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一种淡淡的哀伤。

  刚开始看《钢琴师》的时候,大卫的一顿疯癫让我感到烦躁,但是当大卫回忆起自我的童年,当他演奏起那首肖邦的曲子时,钢琴曲的那种美感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我认为大卫的一生有着一种淡淡的哀伤,父亲对他有着一种变态的爱,一个“小提琴的故事”父亲将自我对音乐的热忱强加于他身上,使得年幼的大卫从小就务必承受着来自父亲的压力,但也正是因为父亲这种偏执的爱使得大卫醉心于音乐,让音乐完全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

  正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使得大卫与父亲反目,背井离乡到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对音乐的热忱让他完全投身于音乐,但是又无法摆脱与父亲之间反目的心理压力,那种众叛亲离的情感缺失使得他对音乐近乎疯狂,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

  妻子吉莲的出现给大卫的生活带来了光明,与吉莲的爱和婚姻改变了大卫的生活,再一次演奏会的成功更为大卫走出自我的阴霾带给了动力。

  本片以大卫的回忆为主线,从小时候,到伦敦求学,到精神崩溃,到重新登台,这中间音乐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卫的一次次登台成为全片的线索,优美的钢琴曲成为影片的灵魂。

  影片中很多场景给人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看完这部影片,对影片中的一些场景印象很深,大卫在雨中跑入餐厅的狼狈,崩溃的他在众人面前弹奏时的自信;结婚时蹦着,跳着,像孩子般的自由和幸福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天才的成长总是充满坎坷,而天才的陨灭更是让人心酸与叹息,这正是大卫一生的真实体现,无法释怀的父辈的期望,心中怀着对梦想的追求,叛逆与梦想,让这个天才少年大卫在到达音乐的顶峰的同时却也进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最后大卫的婚姻与感情又为这位天才悲哀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无论是从情感的表现还是从音乐的使用来看,《钢琴师》这部影片都堪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能获得奥斯卡奖项也是必然。

  【篇3: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忙下,钢琴师最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透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我,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期望和动力了。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忙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以前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导演透过这部电影不仅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某些人的坚强与勇敢,还深刻地揭露了许多社会现实。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有软弱的也有坚强的。我们就应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反思自我,反思自我的民族,就应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篇4: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告诉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波兰犹太天才钢琴师斯皮尔曼在二战爆发前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他能够在音乐厅里享受钢琴带给他的快乐,感受一家人在一齐和和睦睦的生活乐趣。然而,二战的爆发把这完美的一切都摧毁的干干净净。往日喧嚣热闹的大街变得冷冷清清,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知哪里去了。昨日的欢声笑语随着德国纳粹的到来已经烟消云散,偶有三五成群的犹太人匆匆走过,他们或者盲目逃命或者商议着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灾难。

  当战火弥漫在波兰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钢琴师斯皮尔曼便开始了漫长的逃难历程。他躲过了德军地毯式的搜索,之后被抓去做了苦役。德国军官对犹太苦役异常残忍,他们将年纪稍大一点的犹太苦役一个之后一个的杀害,还时常无缘无故地鞭打年轻的苦役。身上的上本来就很多了,心里的伤更是像魔鬼一样挥之不去,德国军鞭打他们的身体,或许他们能够忍受,但是对于德军侮辱犹太民族那不堪入耳的言语他们愤恨至极。他们在危机四伏的生活状态下开始谋划着起义。斯皮尔曼在一对夫妇的帮忙下逃离了德军的魔爪,但他的危险无时无刻不在。当我们看着德军残忍杀害犹太人的时候,除了对德军这种恶劣行为深恶痛绝、为遇难的犹太人惋惜同情,我们更多地认识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德军残忍杀害犹太人的行为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电影《钢琴师》里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场景:“德军搜索到一栋楼,他们让所有的犹太人站起来,其中有一个老人由于瘫痪,所以在轮椅上无法站立,愤怒的德军抬起轮椅将老人从高楼上扔了下去。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了,我们更是感到不可思议。看着德军疯狂残杀犹太人的场景我们不禁陷入了思考,为什么德军那么痛恨犹太人呢?犹太人那么善良那么聪明,尤其在商业领域他们更是卓尔不凡。有人调查世界巨富排行榜,发现犹太人在富人排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在二战时期不知哪位聪明绝顶的科学家发出这样的论断: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低劣的民族,他们十分的愚蠢。这种民族歧视一向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擅长的。美国的白人歧视黑人,就算是一个国家的也逃不掉被歧视的厄运。更何况并不发达先进的波兰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以剥削为主集中资金谋取利益,他们以利益作为一切生活活动的最高标准,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努力地缩小贫富差距。就像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目睹了资本主义国家给世界人民造成的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各种因争夺地盘争夺利益的小战役更是司空见惯。我们熟知的在清朝末期,西方列强在中国发起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资本的累积所犯下的罪行。随着1848年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发表,人们开始认识到资产阶级的黑暗,社会主义的完美。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尽管实现这个理想是个漫长而坎坷的过程,但是我们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总有一天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理想会实现的。当然,实现伟大的社会主义理想不是光靠马克思或者下一个“马克思”只有千千万万个拥有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人们共同努力,才能众志成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才会指日可待。

  既然我们明白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那么我们就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将这一伟大的理想付诸实践。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呢?我认为就应清楚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引领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旗帜,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才会实现。我们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呢?首先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它不仅仅仅是马克思的思想,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精华。它凝聚了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精华,成为指导全人类前进的“圣经”,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圣经”,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当然要适当改革以适应本国的发展。我们如何发展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呢?我认为就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国家有用的部分,将不贴合我国发展的部分剔除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国情制定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的思想路线。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要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务必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理论和实际问题。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魅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外,还就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先进成果,为我所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任重而道远,你做好准备了吗?

  【篇5: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家》是根据符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Wladyslaw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的作品。德军突然入侵波兰,二战爆发。电台钢琴师斯皮尔曼还没来得及开始他的感情,就被混乱的人群冲散。纳粹开始剥夺犹太人的一切,房屋、家庭、生命……当斯皮尔曼在一名犹奸的帮忙下幸存下来时,他务必要躲藏起来。紧之后,死亡和饥饿的阴影时刻缠绕的他。罗曼·波兰斯基以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讲述了钢琴家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故事。

  长达150分钟的《钢琴师》,始终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你的情绪也随之不断起伏。因为那是人类在应对死亡时坚忍不懈的告白书,是在没有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光芒的旅程。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他先来一点悲惨的东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惨的。比如先讲犹太区传言德国人要把没有工作卡的人送走,男主角就满世界替家里人找工作卡,之后最后凑齐,但给他卡的德国人或者波兰人却说“这东西帮不了你们”。果然,他们全家都被送到火车站,要运走。就在他要上开往灭绝集中营的火车时,一个替纳粹干活的犹太人救了他,让他去找地方躲起来。直到结尾,我们看到主人公重新西装笔挺地坐在广播电台里弹琴,然后跟着他的一个朋友去临时战俘营寻找那个最后救他一命的德国军官。那里来了压轴的一笔:他们没有找到。直到德国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死在了苏联的战俘营里后,人们才最后明白他的名字:威姆·豪森菲德上尉。这短短一行字幕,却带出了二战结束后仍然无处不在的冷酷现实。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那一幕:钢琴师来到一座被废弃的房子,这是德国人临时办公的地方。钢琴师踉踉跄跄走进那座房子,死神在那里等着他,还有钢琴。他躲在阁楼里,听到一阵轻微的钢琴声从底楼传来,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他去楼下偷罐头,要靠它维生,被一个德国军官发现了。他,就是那个弹贝多芬的人。钢琴师告诉德国军官自我也会弹琴。萧邦第四叙事曲在他手指下飘然而出,音乐先是生疏的,渐渐流畅起来,钢琴师的手指恢复了记忆。萧邦出现了,这个波兰人,他出现了,站在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波兰人之间。而一向躲在故事幕后的导演站出来讲话了,他说:“我要用一个波兰人来感动一个德国人,然后用这个德国人的感动来拯救一个波兰人;用音乐来拯救一个钢琴师,用音乐来抹去国家和种族的界线,来超越偏见和仇恨。”我想,这就是《钢琴师》如此震撼人心的原因吧。

  【篇6: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

  我是深夜一口气看完这部片子的。海上钢琴师所在的邮轮,就像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孤岛长期漂泊在大海之中,只有靠岸时离大陆才近在咫尺,人们之所以选取这座孤岛之旅,多半是慕名而来亲身感受这位钢琴大师杰出表演,按理说他就应有一大群粉丝和知音的,但命运对他确实不公,他就像贝多芬一样一生追求他的音乐梦想,却不为名利所动,当他被迫应战赢了大陆一位目空一切的所谓钢琴家,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惊叹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同时,却没有遇上一位真正的伯乐和知音,而有的只是为了复制他作品的资本逐利者,其实艺术是无价的,是完全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他为什么一刻都不离开这艘船,在他眼里大陆就是名利场,只有他的孤岛才是块净土,才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他不是怕充满诱惑的城市街道无边无际,而关键是他在这座孤岛奋斗的几十年中居然没有遇上一位真爱自我的红颜知己,这就是男人在成功以前的悲哀,但等到自我功成名就之时,更不可能找到一位真心爱自我的爱人,不是吗?当今这个现实世界像这类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向日葵》作者大画家梵高凄美的感情故事:1853年3月30日,荷兰鹿特丹市的一对牧师夫妇生下了他们的长子梵高,一位神秘的预言家对尚是婴儿的梵高说出了可怕的预言:你会到巴黎,英格兰,当店员,当教师;你会恋爱,遭到拒绝,成为传教士,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艺术家,你会和妓女结合画800幅画,在普罗旺斯变疯,37岁时自杀,你一生只卖出一幅画……事实真的如这位预言家说的那样,从小孤僻寡言的梵高只有小他四岁的弟弟提奥做朋友,长大后做过传教士,画商,教师,足迹遍布欧洲的许多地方,感情生活十分不顺,连着向三个女人求爱,遭到三次残酷的拒绝。被拒绝后的他再也不相信还有谁会追求自我这样穷困潦倒的疯子,居然拒绝了一位庄园主的女儿的疯狂追求,最终双双变成了真的疯子,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命运对他的不公,他死时很年轻和徐志摩一样都是37岁,但他们都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伟大的经典作品。

  这同样不禁让人想起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且多次与感情擦肩而过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的充分的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结束他的生命。

  【篇7: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

  影片的导演是著名的罗曼。波兰斯基。他的作品独树一帜,擅长在血腥中探索人性,在悬疑中制造浪漫,具有很强的艺术气质。大多都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恐惧感和神秘气息一向笼罩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二战时,波兰斯基被无情地卷入了时代的风暴,最终,他独自一人逃离波兰的集中营,幼小的身躯里锲着无法磨灭的阴影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个两世为人、现今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垂暮之际,回首往昔,开始直面自我童年的巨大伤痛。为了记忆中碎片似闪烁的烙印,为了六十多年前那场人类的劫难,波兰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说性质的集中营电影――【钢琴家】。

  看过这部电影我发现,它的影像风格与波兰斯基一贯的黑色阴暗有所不一样,反映战争残酷的电影,却用了较为明亮的色调。可正是这种明亮,反衬出战争所带来的那些残无人道德罪恶,使它们暴露于阳光之下,无可掩饰。就像另一部著名电影的名字,阳光下的罪恶。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近乎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在冷酷的镜头中充斥着人性的温暖关怀。男主角阿德里安充满魅力的侧脸带着隐忍痛苦以及对生的渴望。镜头轻轻抚廖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在这些镜头下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比如”德国人让犹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个六角星标志以易辨别,斯皮尔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他说:“我不戴。”很多人都这么说,但是他们最后只能妥协。再比如刚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还有那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犹太苦力们挨了一顿皮鞭,理由是那帮德国兵在庆祝新年。而类似的场景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战争中被压迫的人民,只能无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丝生的期望。生命显的脆弱不堪,前一刻还鲜活生动

  的表情瞬间便被凝固在了德国兵的枪下,毫无理由的,毫无迟疑的。

  战争磨灭了人性,也摧毁了艺术。有人也许会说,战争往往也能够催生艺术。但是我总觉得艺术不仅仅仅是满足温饱之后才能被提上日程的东西,更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是一种灵魂碰撞的产物。我始终相信艺术无国界。整个影片将超多屠杀史实的残酷毫无修饰的渗入人心,唯有开头和结尾清冷的包含复杂感情的钢琴声,能够给人疗伤般的抚慰。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正是开头和结尾,两次将影片带入高潮。影片刚开始,钢琴家正在波兰电台弹钢琴,他完全沉浸于优美的音乐之中。突然间,一声巨响破坏了他的演奏,电台遭到了德军的轰炸,他的指尖还在钢琴键上停留,他不愿意终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继续,这一刻炸毁的是墙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我。在电台同事的崔促下,他不得不停止录音,逃离了电台。这让我想到了《泰坦尼克号》,那些放下逃生的乐师,他们奏响的不仅仅是他们认为高于生命的艺术,更像是所有遇难者的一支安魂曲。虽然二者的选取截然相反,但传达的同样是对生命的尊重。结尾时当主人公在废墟里为了打开一个罐头而被德国军官发现时显得如此卑微,也许是为了活命,或者说当时的状况根本别无选取,他战战兢兢的顺从了军官的要求。。阳光洒在钢琴家的脸上,慢慢的,音乐随着指尖流动释放出压抑长久的感情,画面如么的唯美,但是摆放在钢琴上的那个罐头显得那么突兀,猝不及防的打入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波兰斯基保证了这电影的真。每处都如此。无从道,只举小细节――炮弹炸落,主角有个当场耳鸣的音效。影片在结尾打上字幕说明了那个德国军官的名字,沦为俄国战俘,死于俄国,1952年。

  那,或许是波兰斯基对自我刻入生命的那段记忆的一份郑重的祭奠吧。

  【篇8: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忙下,钢琴师最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透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我,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期望和动力了。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忙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以前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导演透过这部电影不仅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某些人的坚强与勇敢,还深刻地揭露了许多社会现实。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有软弱的也有坚强的。我们就应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反思自我,反思自我的民族,就应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钢琴师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711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