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湘江北去观后感

时间:2019-05-12 08:58:45 网站:公文素材库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一):

  《湘江北去》观后感

  在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禁书”,终是抵但是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职责。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些郁闷,甚至觉得有种毁掉片子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个性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下,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

  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样会,怎样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样样呢?强大的封建势力,压的激进分子寸步难行,他们苦苦挣扎,却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样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中的亲人又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样能够承受的下这么多的苦难,只正因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坚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期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下一切的期望。他们发奋奋斗下去,不论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微小!

  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没有改变什么,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我们更差了!这是为了纪念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电影,但我却不想过分强调那时那些鲜明的人物们,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一样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随他们的足迹,一畅我们心中的湘江。搞笑说说

  湘江北去观后感(二):

  湘江北去观后感

  旧城拆了,带走了往日的苦痛,无尽的怀念与欢欣随着新楼一齐膨胀,往昔的艰辛成就了今日的安宁。是谁将苦痛带离?是谁将幸福赐予天地?当一颗心飘过一张纸欣然卸下自己的壮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看见的应当珍视,也应当认真想想该怎样赋予这一颗颗脆弱的心更多自信而不是悲吟。人生豪迈

  在青春的变幻中,流经了多少事?飘过了多少人?(lz13)当岁月和美丽已成风尘中的叹息,他们感伤的眼里,也许依旧有旧时的泪痕。然而,那坚定的信念的目光依然清晰。在走失的年华,迷离的光影里,信念亦如往复的星辰依旧闪亮于天际。

  北大的莘莘学子,中华的有志青年就是那一脉涌动着的热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是那涌动着的心脏。南湖的航船引领中华走向光明。有多少人为革命而献身,我们却以真的记不起,彼此清晰的容颜,只在记忆里,连同那些年少的心事。都因这一次次的剧变湮没在青春的过往里,在岁月的裹扶只,天各一方,两两相忘,也许共升天堂。然而,我知道这一颗颗年轻的心,没有后悔而是自豪,正因伟大的新中国是他们的骄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光辉华夏?我知道,那是他们心中的中华,是英雄心中的中华。

  多少次的摸索,多少次的争执。陶斯咏说过,道不一样,不与为谋;道不一样,却依然能够是朋友。是的,道不一样,目标同,都是为了祖国不再受蹂躏,都是为了祖国从此傲然屹立!

  湘江北去,激情难逝,开天辟地,谁为英雄?伟大领袖毛泽东,是他领导人们湿润了中国干涸的视线,冷硬的心痂。是你让我坚信,有梦想,才有太阳!你从湘江来,流向五湖四海,点点星星之火营救中国。

  烈士的鲜血融化千年寒冰,烈士的鲜血催开天山雪莲,带九州共享胜利,共迎晨曦。

  是信念让他们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有了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有了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这便是成长,是成熟。

  时光流逝但精神永存;时光流逝,但激情永存;时光流逝,但党的光辉永存。让我们铭记那一颗颗心,铭记那一次次失败与胜利,让我们用心聆听过往,体悟真情,触摸生命的激情,高喊:“共产党万岁!中国万岁!”

  湘江北去观后感(三):

  《湘江北去》描述的是“五四”前后新思潮冲击的年代,毛泽东和一群年轻人激荡的生活,以及他们激荡的思想变化。而在激荡的背后,我们能够看到更深层的东西,那就是激荡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种信仰,一种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一种普通老百姓的价值标准,那就是平和。

  影片一开始就着重突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张敬尧的在湖南的横行霸道,矿工因事故身亡而家属得不到补偿,百姓和官员、资本家的不平等是造成当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毛泽东在影片中以一个普通学校老师的身份出现,但是他当时就已经看懂了社会的状况,他在教导学生时已经有了把帝国主义赶出去,把官僚赶出去,而实现平等社会的思想。他这种为中国最普通人民思考的思维,为在之后追求马克思主义构成铺垫,进而贯穿了他整个思想体系,并且贯穿于他所领导的整个革命过程中。

  为了找到实现理想的方法,毛泽东和一群年轻人来到北大,来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聚集地。在那里毛泽东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并且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他更加坚定了要为中国贫苦大众创造平和社会的信仰,而创造的关键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是当时少数几个能看到本质的人。他深深的知道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让最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保障。不再有以大欺小,不再有以强欺弱。

  影片始终表现着毛泽东心系人民的思想观念。他从北京回到湖南后,亲自去矿井考察,创立了刊物《湘江评论》来揭露统治者的黑暗,不惧同恶势力做斗争。他在回答如何救援“三牛”时说:“我们不是要让一个三牛回来,我们是要让千千万万的三牛回来。”人民二字在这句话中表现的淋漓精致。

  五四户外后,马克思主义逐渐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所表达的公平,所代表的人民的利益,无不是与中国传统思想平和构成暗合。一向到这天,马克思主义影响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包括欧美国家在内,都在向保障人民利益和保证社会公平这一马克思思想的本质靠近。对于此刻的我们是否应当更加用心的揣摩当年青年毛泽东就已领会的平和,马克思主义真正的本质呢?

  湘江北去观后感(四):

  与以往青春励志主旋律影片不一样的是,《湘江北去》这部红色经典影片,将故事的主人翁锁定在青年时代的毛润之(毛泽东)身上,90年前那群风华正茂的湖南热血青年,激荡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上开天辟地,将水深火难的中国引向光明,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用火热的青春燃烧着当时苦难混乱的中国,《湘江北去》这部红色经典影片,不仅仅仅是一段青春励志的旋律和一首红色激情的交响曲;更是建党90周年的献礼,让我们后人重温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画面:一条江和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

  由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出品并发行的建党九十周年重点献礼片《湘江北去》是一部让年轻人热心沸腾的爱国影片,充满激情,反映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湖湘热血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而做出重要的贡献,片中许多台词慷慨激昂都说到了观众心坎里。潇彧有幸提前参加了这次看片会,这部突出青春与励志的影片,有着与《建党大业》很大历史承载关联。

  影片《湘江北去》虽然不是以纯感情故事来讲述,更没有过于炽热的情感戏,但是保剑锋、周冬雨在片中演绎含蓄恋情却贯穿始终,甚至在情感上有更为丰富的叙述和回味。故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着: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说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那里他接识了新文化户外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映,一段纯真美丽的感情悄然萌发。

  杨开慧早在14岁的时候就认识了毛泽东,在影片中她赋诗一首:“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这首五律借菊花而委婉地表达了对毛泽东的爱慕之心以及对两人感情未来的完美希冀。而最后两句被毛泽东修改成“今年飞雪时,能否至吾家”更能体现出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处。虽然影片中的革命恋情并不出位,但是浪漫又含蓄,周冬雨更是坦言片中的革命情感十分值得年轻人学习和尊敬。

  个性值得一提的是保剑锋饰演“28画生”毛泽东很有味道,虽然湖南话学得有点雷人,但还颇有几分味道。周冬雨戏份虽然不多,却很抢眼。她饰演“霞姑”杨开慧也值得称赞,甚至超过首次触电大荧屏的处女作《山楂树之恋》,尤其杨开慧追赶着启动的火车将父亲杨昌济留给心爱的学生毛泽东的围脖传递到他手中,那一刻感染观众的画面……难怪导演陈力对周冬雨给予很高的评价:“她心静,充满真性情。”另外,香港老戏骨李子雄(饰演陈独秀)和内地表演艺术家奚美娟(饰演杨昌济的妻子)在剧中的出彩配角,给的确给该剧增色不少!

  除此之外,该片将颇多笔墨放在青年时期毛泽东的奋斗史上,如年青毛泽东主动给陈独秀搭讪、学拉黄包车,做图书馆管理员、教李大钊做甩步操、胡适演讲时候私下交头接耳即将被赶出之前那段慷慨陈词,以及领导大家革命的方式等等。虽然有一些让人发笑的台词和桥段,但把毛泽东年青时的细心、“粗细”、幽默、率真的革命激情都凸显出来,尤其毛泽东说自己国语差,引起观影人哄笑,但这能表现出年轻人的简单与活泼来,同时,也是展示一位未来伟人的胸怀与热情。

  影片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大场面并没有用镜头呈现出来,比如恩师杨昌济去世、毛泽东母亲去世、军阀混战场面、甚至连历史资料战争画面也不曾被引用出现,仅仅透过毛泽东或者别人的口述及字幕来完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湘江北去》这部不足千万元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几乎全靠保剑峰来压轴了,太凸显了保剑锋“毛泽东”个性还是稍显单薄!周冬雨戏份虽不多,台词岁不多,但是这次表情、神色拿捏的还算到位。

  电影《湘江北去》不仅仅仅是一段青春励志的旋律和一首红色激情的交响曲,更让我们重温一条江和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影片结尾很有鲜明的中国红色政权特色、喻意深刻。杨开慧一身红色旗袍守护在降生的新生儿旁边,摇晃着手中的木摇篮,从特定对象和地域上折射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影片在毛泽东与何叔衡毅然决然地踏上赴上海中共“一大”的征途而结束,仿佛犹如滚滚北上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浩瀚的历史洪流之中……

  湘江北去观后感(五):

  前两天,我观看了电影《湘江北去》。这部电影很有教育好处,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也记录了毛泽东为了求索救国真理而付出的种种发奋。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当时祖国的贫穷落后,祖国的不强大,就被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欺侮。让我十分愤怒的是那些可气可恨的军阀张敬尧、谭延闿等等一些败国军,对外国列强软弱无能,却对中国百姓任意欺凌。而毛泽东和伙伴们为救国救民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为去北京受尽屈辱,由于资金问题他们只得坐船到武汉然后再步行到北京,到达武汉后的吃饭问题只能靠打零工赚取,最终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北京。并见到了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老先生。

  中国从屈辱中走出来了,走向成功,踏向期望,一步步实现伟大的理想。为我国捐躯的烈士们做出最好的报答。是他们用牺牲换来了我们完美的这天,是他们用热血换来了我们的和平。我们要感谢要报答的不仅仅仅是捐躯烈士们,还有推翻帝制的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的毛泽东主席。他们是多么伟大啊!他们为国为民不屈不挠,奋勇向前,从无助,到强大,经历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都记录在电影中,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

  电影主要说明了中国革命的事迹,那时,有人为了反抗被抓,有的受尽侮辱自杀,有的还有一身的冤屈……那些厌恶的军阀们,没有一个去管,一个去问,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百姓,让百姓受苦受累。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百姓。

  电影中的几个小事,就能够体现出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像他们从湖南带辣椒给北京的老师,虽然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有浓浓的情意。正因他们坐船先到武汉,再步行到了北京,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刻才到北京。这样的尊敬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在杨先生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和女儿杨开慧要坐火车回她们的老家。毛泽东知道后提前把行李用黄包车拉到了火车站,然后一件一件往火车上搬,而不让她们母女俩动手。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电影中毛泽东去请求当教师,校长同意后,他开始为孩子们讲那些卖国贼,并告诉孩子们要报仇,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之后,他和伙伴们动身赶往北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达北京他一向在图书馆打工为接近自己的崇拜对象李大钊而发奋。从李大钊那里学到了新思想、新知识。最后,毛泽东打算走俄式道路,两个好朋友却因志向不一样离他而去……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了,祖国共欢呼,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祖国,最后熬出头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就应永远的记住这一天: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湘江北去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727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