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今日说法系列节目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9:06:20 网站:公文素材库

  《今日说法》诞生于1999年1月2日,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档全日播法制栏目,开播当年收视情况位于全台前10名。2001年,《今日说法》除日常节目外,还推出了元旦、春节、“两会”报道、“五一”、追逃、法律援助、彩票、12·4特别报道、12·4《法治的力量》晚会等优秀系列、特别节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今日说法系列节目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日说法系列节目读后感1

  《今日说法》中有形形色色的案例,我从中选了三个案例:

  一个内容为:93岁养母含泪离世,生前将养子告上法庭索要赡养费,养子不服判决提起上诉。养母收养儿子24年,换不回一声“妈”。

  我为文中的母亲感到痛心,养这样一个儿子,24年的心血不等于白费了吗?

  李阿婆收养成阿福时,阿福还不到一岁,对于这样一个小生命来说,事实是残酷的,而他是幸运的。现实将这个小生命从他生母那带走,却又给了他一个同样爱他甚至更爱他的养母。

  李阿婆夫妻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得白白胖胖。24年之后,儿子成人了,结婚了,李阿婆把最珍贵的金戒指给了他……没想到,最后养子却因为一句谣言,抛下自己,直到死去。

  这是多么让人痛心啊!难道母亲把儿子健健康康地抚养成人也有罪吗?24年的苦心就因为一句话抛到了九霄云外?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男人怎么可以做出这样绝情的事,他对得起他的养母吗?

  爱自己的父母吧!

  另一个是:女子深夜遭遇梁上君子,金项链及4300元现金被盗。租住的宾馆拒绝赔偿:房客未关窗睡觉,未妥善保管贵重物品。

  据了解,被偷人梅虹的损失近万元,这不仅使人一惊。可是在这之前此人的电动车电池曾被偷过,她为什么还要这样疏忽自己的财产?虽然最终她会得到一些赔偿,可是她也要反思一下了。

  生活中的小偷让我们防不胜防,家里、大街上,偷你东西你连试都试不到,有时一块手机,有时一个钱包,而被偷的人,却只能自认倒霉。

  或许这些事不是我们可以消灭的,但我们应该尽量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不要像“梅虹”那样疏忽大意。否则,当遇到“梅虹”一样的遭遇时,你会追悔莫及。

  最后一个是:“火车算个啥东西”讲的是一名铁路女职工下班途中被火车撞死,劳动部门认定不是工伤,而唯一的问题却出在“火车是不是机动车”上。

  年迈的老人不辞辛苦为死去的女儿打了六年的官司,这让人心酸,让人感动。令人欣慰的是,最后老人终于帮女儿计回了公道。可是交通安全的隐患却不得不让人担忧。

  每一年,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车祸,往往不是“有意”,而是“不经意”,有些人是为了早上班,早回家,所以把车开快了一点,或闯了几秒钟的红灯;有些是为了方便,横穿火车道……而正是这些行为,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记得听人说过:一个小女孩在上学的途中为了做上早一班的公交车,不停地追着那辆公交车,可是司机师傅并没有看见,在一个拐角处,她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她完全可以去等下一班车的,不是吗?每一个人,总是在道路上吝啬那一分一秒的时间,却把生命置之于外,这便是悲剧发生的原因,如果知道是这样,他们为什么不早走几分钟呢?

  生命有无或许只是一念这差,我们不应该跟“车”“开玩笑”,毕竟生命不是游戏。

  让我们从《今日说法》案例中吸取教训吧!

  今日说法系列节目读后感2

  我不是经常看《今日说法》,今天是陪着父母看的,内容具体是:一名老师被学校以“死亡”的形式除名,但是工资却继续发了3年。

  对于工资,还没有调查清楚我就想到了某些人贪污了,果然不出所料,是当时的校长做的,不过对于校长只是给了党校学习2年的处分,虽然资金数目不大,也不能这样吧,太过于敷衍了。咱们先不管为什么事情发生7年后才起纠纷(大家都不是当事人,无法知道原因,就不该发表言论),就论这个贪污上万的校长给予了处分,还有大家听到校长把贪污的钱用到什么地方了吗?用到学校建设、给他老师发工资,这也太假了吧,学校建设自会上上级领导部门申请,得到拨款,老师工资这理由更是明显,太假的了,正如他所说那校长还是一个好校长,大公无私,为了给学习做贡献而肯背上贪污的罪名。这样的校长多么“伟大”,大家该给予表扬才是吧。

  还说贪污剩下的几千元校长退还了,也得到了从轻处罚的条件,我就笑了。几千元谁拿不出来,明大明的就是为了减轻处罚而做的,哎···廉洁不是说说就行,更不是敷衍。——————

  20XX 年1月18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讲一个案例,“谁把父亲逼上法庭”,83岁瘫患在床的老父亲,将四女﹑二儿告上了法庭,老人的诉讼请求:

  1、每月给付赡养费;

  2、子女每周来探望一次。

  中央电视台最近已播出几件父母无人赡养,将子女告上法庭的案件,讲述老人辛酸的晚年生活,子女忘恩负义,不敬不孝,我们看无助的老人提出的请求是为人子女的本份。看似是一个家庭的纠纷,实则反映一个社会问题的凸现,孝亲尊师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根本,现在这个根本已产生动摇,社会大部分人不讲恩义情义道义,社会焉能不弊病丛生,古圣先贤“百善孝为先”就是教导我们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因为这个世间对我们恩情最大的就是我们的父母,但是我们对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想着去报答的话,那么在这个世间上还有谁的恩情能够让我们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呢?一个人如果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没有建立起来,取而代之的就是以功利为取舍的这种处世方法。

  我们常说的两句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出自孔子《孔子﹑集予》的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们出去游玩,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啼哭,就上前去问怎么回事?啼哭的人叫皋鱼,皋鱼解释了他啼哭的原因:“我年轻时好学上进,为了求学游历各国、等我回来时父母却已双方故去,作为儿女,当初父母需要侍奉的时候我却不在身边,如今我想要侍奉父母,父母却已经不在了。父母虽然已经亡故,但他们的恩情难忘,想到这些,内心悲痛,所以痛哭。”

  这就像我曾经读到一首诗﹕“父母原本树木同,那能免得落秋风﹔劝君生时尽力养,死后悲啼总是空,”亲情很多时候都不能等待,在不经意间,我们的父母已渐渐年老,当初父母辛辛苦苦将几个子女扶养成人,到如今父母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我们以种种借口、理由遗弃他们,这是畜生都不为的行为。我们都知道“小羊跪乳,乌鸦反哺”的典故,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奉行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历史上《二十四孝图》排行第三闵子骞的孝心备受后人推崇,闵子骞不仅孝,而且宽容友爱,成为中华名族文化史上先贤人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才是我们正常的家庭关系。我们的生活才能没有遗憾,这才是人生的第一大幸事。

  在现代,许多人被各种欲望享受迷障了双眼和心智,所谓“财迷心窍”,盲目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对自由的追求导致家庭伦理关系的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淡漠了,对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教导,因为不了解而完全丧失了信心,直止抛弃,在生活中深陷迷茫和痛苦,无以自拔,没有方向,迷失了人类天然纯善的本性,丧失了自然之道,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大缺陷。

  〝和谐〞这个伟大的理想成为今日世人所热切期盼的。在2500多年前〝四书五经〞里《大学》就明白告知了世人﹕天下平(世界和谐),必先国治(社会和谐),国治必先家齐(家庭和谐),家齐必先身修(身心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你力行了,你才明白其中的深意,经典里所记载的绝不是我们古人发明创造的,而是自然如此,人人皆当遵循的规律,这也就是中华文明万世不竭,万古长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奥秘所在。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个大孝之人,不但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孝顺天下人的父母,不要让我们年老的父母形单影只,更不会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无人照料,让孝亲尊师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每一个家有父母的人最切实的需要,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成为全社会的行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今日说法系列节目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794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