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读完美的历程之后大家有何感触呢,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些美的历程读后感吧!
美的历程读后感1在人类还未有意识进行文化活动开始,一种对美的元素的积淀也悄然展开,读美的历程有感。远古传来的崇高的音响和美的乐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那原始混沌的时代,美并不是美,而是一种崇高。何谓崇高?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埃德蒙·伯克曾经说:"崇高是我们心中所产生而感受到最强烈的情感,因为痛苦的观念比快乐来得还要强有力,而这种强有力作用时,那情感就是惊愕,惊愕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处在其中时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会停止,并带有某种程度上的恐惧。"崇高,会使人们的心灵充满紧张。原始部落的远古图腾便是这样的道理。在原始部落的远古图腾便是这样的道理。每个部落有其奉为神明的神兽,在人力还不足以抵抗自然的时代,在自然淘汰法则下,生物对比其强势的另一种生物有其恐惧和自然而然的敬畏。图腾,是人类有意识的符号和标记。在部落对抗吞并甚至融合的时候,这种符号和形式,通过人潜意识中的生理反应,对其主观和客观的感性和理性造成了刺激,形成一种类似崇高的情感,这种情感便被记忆在感官里,形成对美的原始积淀。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美的诠释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的本能式的表达。巫术礼仪的舞蹈、歌唱、礼仪"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这是另一种高贵的崇高——原始歌舞。
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一种绝对权威的统治,崇高狞厉的美浮出这个时代。"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态度向前跨进",这种恐惧下的符号化,掺杂着宗教的神秘,崇高而荡漾一种不可复现的童年派的美。你难以说,这种现象和想象究竟为后世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留下多浓墨厚彩的一笔,但你无法否认,这是潜藏在所有中国人血液里最神秘的基因密码。崇高与美就这样开始交错缠绕,形成中华民族美学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乃至你无法辩驳,几百年后的楚地南蛮,延展一种超越了公认的崇高与美的属性——浪漫。楚国文化沾染了理性的概念,却在原始巫术礼仪的歌舞和音乐上愈演愈烈。它又并非一般的崇高,因楚国文化夹杂着由神人化向人间化、理性化的这个过程。它把神话故事化为君臣父子间的世间秩序,神力乱神固然存在,却不再占主导地位。这种崇高,又类似一种崇拜。它的美又和原始社会的美的模糊概念不一样,它有了想象纷繁因而变得炽热深沉,更带有个体人格和情操,美就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感知。这种崇高和美的揉合"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再看魏晋南北朝,这个哲学重新获得解放的时代。思辨哲学达到的纯粹和深度是空前的。它感叹的是生命的短促和人生无常的悲哀。极高和极深都能引起崇高感,不过极深引起崇高感夹杂着颤栗惊惧,而极高引起的崇高感则是伴随着欣赏赞叹。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门阀制度下的政治清洗尤为严重。贵族并不用担心所谓的家道中落,需要担心的只有改朝换代,而恰恰,这一改朝换代在魏晋南北朝,就跟吃饭一样常见。因此在这一大社会背景下,贵族有足够的学识和相对安定的物质条件,既执着又恐惧探索人生。这便是潇洒又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的由来。动荡带来恐惧,而清高的人格带来认识的赞叹。一种崇高又油然而生。在魏晋风度影响下,文学和艺术作品都别具风骨并且具有了文的意识和道的高度。中国文脉的又一主线,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具有民族特征,同是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书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表现出魏晋人对美和崇高的认识进入了自觉阶段。
佛教传入中国刚好在魏晋,社会最动荡而人的追求无所托的时候。那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佛像及其壁画上。"……仍可以感觉到那种带有刺激性的热烈迷狂的气氛和情调:山村野外的荒凉环境,活跃飘动的人兽形象,奔驰放肆的线条旋律,运动型的形体姿态。"他们的佛像又是这样的"某种病态的瘦削身体,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时的潇洒风度,读后感《读美的历程有感》。这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人匍匐在佛像下,追求的只是一刹那的安定和喘息。那时候的魏晋"白骨蔽野,百无一存",所有可以寄托的便只有往世和来生,以及手上的那件袈裟。黑格尔在论证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中曾经讲过"这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他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感觉到把这种体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这便是崇高的价值,也是美的体现。
再观中唐以后,世俗化和理性化愈加明显地体现到人们身上,崇高也就变成了人们道德上的崇高,真善美的一种体现。这种崇高便和前者不一样了。艺术的感染力虽然也强,但却没有了立体思考后具有宇宙意识的大震撼和大气象。但是人格的崇高依旧与美交错缠绵,谱写中国文脉的新篇章,给予美一种新的意识和形式。
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前行,即使历史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一切人类的进化繁衍的契机都来自于偶然。偶然后的结果通常都是既破又立。除却先秦,便是魏晋南北朝、中唐上和明末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推动了中国命脉的发展。魏晋的思辨带来的人类追求,与先秦理性精神影响了中国人信仰与俗世的融合,中唐的世俗化和宋明理学的同化影响中国人的个性特征,明末的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批判大中华的弊病,这多元的思想推动中国滞后的身躯。而这些,在萌发或形成的过程或多或少地影响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识。其中,自然意识下的崇高和美交错谱写了一条线索,无论是破或立,分还是合,一种感染人类心灵的属性无所不在。
美的历程读后感2终于把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完了,从上美学课以来,一直对美学这门学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学具体定义是什么,“美学是研究形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我对美学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学的定义理解的很透彻。在美学课堂上一直听的迷迷糊糊,美学老师推荐了几本美学书,我选择了其中的《美的历程》来认真的读,希望能够加深对美学的认识。
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只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的历程》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美学。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我把目录罗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从远古时期的早期美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全书概括性的讲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第二章是青铜时期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
直应用到现代。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而《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国的“赋比兴”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章讲的是楚汉文化。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汉赋,壁画是汉代的代表。第五章讲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六章讲的是宗教文化,本土产生的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渗透,他们的石窟,壁画,雕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第七章讲的是盛唐时期的诗歌艺术。李白的浪漫主义以及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让中古的诗歌艺术达到高潮。第八章《韵外之至》包含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 的中唐文艺很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讲的是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学。宋词元曲子昂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价值。第十章讲的是明清时期的文艺。从昆曲到京剧再到小说都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美。这大概就是全书的主要内容,我读的不是很透彻,但也从其中得到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 读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们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
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教会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审视艺术的共同性或普遍性,文艺的客观发展规律,把社会时代风采与文艺紧密相连,用审评的独特视角观察文艺现象,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语言造字上极具功力,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美的历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张的远古图腾崇拜,下面我就远古图腾崇拜来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而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更是表现了那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历史价值。龙是华夏族的图腾,现代的中国人都将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这种虚拟的动物自古以来都受到中国人的崇拜。人们有理由相信龙的崇拜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图腾崇拜,而在这种图腾崇拜上更突显了一种美学的价值。当然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大多是自然物,从简单的图腾崇拜上升到对图腾的敬畏甚至信仰,图腾带来的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美学价值。这是我对图腾崇拜的自己的一些感受。
这次读《美的历程》知识泛读,相信在以后还会经常性的拿起这本书来自习读,细细品味美学的价值。因为我还想享受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最后还要感谢李泽厚先生的作品,让我对中国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甚者《美的历程》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
美的历程读后感3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题记
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只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一点点堕落与沉沦,那欢笑过后的苍凉,幻灭,空虚,虚妄,在黑夜里,在月光下一点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探讨,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以来悬于灵魂深处的感动。在美的感召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平静而深邃。
作为人感性认识中自觉触发的一种意识知觉,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乳交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是一种永恒静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假设。生命成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识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如此抽象的内在的美的感动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价值的提升与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选】》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8853.html
- 上一篇:哈利波特读后感
- 下一篇:巴金作品的优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