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的内容风格现实温暖,通常用一些故事、寓言和生活经历来吸引读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意林中学生励志短文,欢迎阅读参考!
意林中学生励志短文一所有付出,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1
201*年5月初,我从纽约去华盛顿,上一门关于外交学的暑期课程。因为课程只有一个半月,又觉得租房太贵,我便投奔了上复旦时的老同学阿亮。
阿亮在华盛顿读研,和我一样也是一名“厅长”——客厅之长。好在他租住的客厅富余出一张气垫床可供我借住一阵。
不得不说,气垫床比小时候我在上海乡下奶奶家睡的钢丝床要舒服不少,起床的时候背上不会留下条条印记。只是,每天夜里气垫床总会悄悄漏些气,以致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块培根蛋,被夹在了一块可口的三明治里。
我与阿亮分享的,除了客厅,还有一样的“苦大仇深”。我们本科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毕业后也都来了美国读研,还都继续学了跟政治学相关的专业。大多数人听到“国际政治”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一脸的“不明觉厉”,一些长辈还会说几句“以后肯定是当官的料”之类的鼓励话。
可真实情况是,我们每天课上与教授、同学聊的都是“中东”“南海”“朝核”等国际大事,课后却发现连一份有工资的实习或兼职都难以寻觅。两个已经大学毕业的“有志青年”,面对经济不能独立、生活不能自理的悲惨现实,每天只能过得异常清淡,总想着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
所以,那个时候暑课结束想回国的我,最着急的事儿就是找个活动,蹭张机票。
2
蹭机票难吗?难,毕竟让人白白替你付万把块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这个机会多元的年代,只要你用心去找,会发现还真有不少好心人愿意为你的折腾买单。
于是,在“假装”学术精英报名了一个田野调查营,又“伪装”成商界奇才申请了一个短期的MBA(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后,我对免费机票的渴望,又帮我在一位主持人老师的朋友圈里发现了江苏卫视《一站到底》选手招募的机会。
其实,我之前并没怎么看过《一站到底》这档节目,对“201*世界名校争霸赛”这几个大字更是毫无感觉,吸引我全部注意的只是招募文案末尾的“提供往返机票”6个小字。于是,我迅速报了名,并很快把这件事儿抛在脑后,去准备另外两个项目的面试了。
三周之后,当我被田野营和MBA项目无情拒绝,正打算不甘心地自掏腰包买机票的时候,却收到了《一站到底》编导的视频面试邀请。
3
还记得,我就是被夹在阿亮的气垫床上参加的视频面试。
当时,我一口气连续探讨了“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的两大命题——先讲了自己的经历,又回答了100道知识题。不用聊学术创新,不用聊商业模式,我极其放松地跟编导们倾诉了我希望讲好中国故事的远大理想和当前“地命海心”的悲惨遭遇——“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
或许是出于同情,或许是意犹未尽,编导们跟我聊着聊着就开始笑得合不拢嘴,让我有一种自己可以谐星出道的错觉。大概这就是网上说的,“我讲的都是人生,无奈你却听成了段子”。
而那100道知识题更是让我喜出望外,当年高三的时候,为了准备复旦自主招生“千分考”,我用了近三个月死记硬背了各种“冷知识”。“千分考”是复旦大学很有意思的自主招生考试,共考查10门课,有200道选择题,共计1000分。你要在3个小时的时间里,在不用计算器的情况下答对百分之八十,以证明你有接受博雅通识教育的潜力。
再后来,为准备“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我还有过一段被关在酒店的培训班里三个礼拜,每天不间断备考的经历。那三个礼拜,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极致“宅男”的生活,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只剩下学习。但也是那三个礼拜,让我对公务员考试有关申论与行测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滚瓜烂熟。
谁能想到,当年为准备“千分考”和“国考”花费的时间,会在几年之后,在这100道知识题上派上用场。一个星期之后,我接到正式通知,确定可以参加《一站到底》节目的录制。终于,我顺利蹭到了纽约至上海的免费往返机票。
4
在《一站到底》上获得“世界名校争霸赛”的冠军后,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怎么会想到参加《一站到底》?”
是的,就为了蹭一张机票。
生活中太多的成功与幸运其实都不来源于我们的精心策划,真实的奋斗远不像励志书里说的那么目标明确。
在这广袤的天地间,我们是太渺小太微不足道的存在了,就像路灯下的小蚂蚁,我们看不清,也不可能看清远处的道路,我们只是在迷茫地前行着,胡乱地尝试着,我们可能被站在更高处的人们嘲笑,被他们指手画脚,于是我们焦虑不安,于是我们踟蹰不前。
但其实,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正是在这每一次的迷茫前行与胡乱尝试中,我们才慢慢构建出了自己的世界方圆,寻觅到了属于自己的幸运与奖赏。
如果说赢得《一站到底》是我这几年经历的一次大幸运,那我想很自豪地说,让我与幸运相遇的,是最庸俗的理由和曾经最迷茫的折腾。伟大是不留神才能产生的境界,这些不经意的幸运,都源于那些年不具名的折腾。
过去,每次买完多次转机回国的折腾机票后,总有小伙伴眨着大眼睛问我为什么不直飞。
以前,我总会绞尽脑汁想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想去看看哪儿哪儿的秋天,想去逛逛哪儿哪儿的免税店。以后,我一定淡然地笑笑,然后低头怼回一句:“因为穷啊。”
意林中学生励志短文二要一个人面对社会的时候,就必须想明白自己是谁,要做什么。这不是讨好爸爸妈妈的答案,不是应付面试官的回答,这是你和我都终究要给自己的交代。
这是一本励志书,但这不是一本惯常套路的励志书。
惯常套路的励志书里,少年英雄意气风发,一帆风顺;惯常套路的励志书里,成功秘诀简单粗暴,指哪儿打哪儿。
我羡慕这些主人公,甚至常常模仿他们的行为,只可惜,不得不承认,我是没有那样的好眼光或是好运气的。
我不能在初三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考哈佛或是耶鲁,也没能在小学逛博物馆时就知道什么是“伪楚”,甚至连压线通过某场考试改变人生轨迹的事情也并没在我身上发生过。
我有的只是迷茫,与每一次迷茫时小小的不甘心、不服气,然后,折腾。
小时候,我与所有的孩子一样,经常被大人们半开玩笑地问:“咦,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
“我想……”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医生?老师?科学家?脑海中翻来覆去也数不出几个职业的我,真的不知道长大了想做什么——我没法儿想象自己长大了是个什么样子,长大以后我究竟能做什么。
太多的励志书教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说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是敢大声说出自己理想的,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要当宇航员,只是我们在长大之后忘记了最初的理想。我们只要不忘初心,就能飞天遁地,就能气势如虹。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时的“理想”更像是一句玩笑。那个时候的我们不知道当科学家需要在实验室中付出千百个小时枯燥的坚守,不知道宇航员要经历怎样严苛的身体训练。我们的那一句“我长大了想做×××”,只是为了迎合大人们的玩笑而说出的另一句玩笑,是我们当时所能感知的小小世界里的一点点偏好而已。
或许,那个曾经的“理想”在你获得一支棒棒糖的奖励后就被抛诸脑后,或许你还坚持着那个“理想”,可我相信,“它”并没有让你减少半点儿成长途中的迷茫。
因为这个“理想”不是真实的渴望。
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真的可以做到吗?这些问题总是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每次它们都忽然出现,又转瞬消失,随之而来的总是一阵心慌,迷茫与无助。
“好烦。”每次想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都皱一皱眉头,选择先睡一觉或打一局游戏,希望过后再思考,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我又不是苏格拉底,何必总想着要认识自己!
小时候以为遥不可及的长大,转眼就到了眼前。“你想要做什么”变成了毕业时的“你要做什么”。
国内金字塔般等级森严的教育筛选体系,让我们逃避了好些年“要做什么”的困扰。随着大溜走,考尽可能好的分数,去尽可能排名靠前的学校就是你要做的事情,甚至毕业之后,找到安稳、高薪、体面的工作,大家才敢稍稍喘一口气。
可这些都远远不是终点。你要一个人面对社会的时候,就必须想明白自己是谁,要做什么。这不是讨好爸爸妈妈的答案,不是应付面试官的回答,这是你和我都终究要给自己的交代。
和那些早早确立了人生目标的励志书主人公相比,我实在太过迷茫。
小学到初中,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快点儿长高,高中又开始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就这样稀里糊涂进了复旦大学开始学习国际关系。大学里我卖过化妆品,当过主持人,参加过很多演讲比赛。毕业时我考过公务员,也申请了国外的大学。我一个人背着包去过欧洲,去过朝鲜,也流浪过纽约的街头。我在纽约待过两年,混过创投圈,组过读书沙龙,研究过半年小岛屿国家要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找过国企工作,投过智库实习。
有些人会羡慕我生活的精彩,也有人觉得很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无用功。但我知道,当我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的时候,这些勇敢的尝试在一点点帮助我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毕竟励志书主人公拥有的视野和选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可遇而不可求。但抓住每一次身边的机会去尝试、去折腾,是你和我都能做到的。
我没法儿告诉你哪里会有捷径,但我相信你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你的困惑、迷茫、在意和期许,你害怕掉下去的坑,担心走不过的独木桥。
我也哭过、摔过、迷路过,可你看,只要不停地跑,就会有新的风景。
PS
这是我第二次尝试写这本书的序,上一次是在大半年前,刚开始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我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该给这本书什么样的基调,讲些什么样的故事。
嘴上再要强,心里对于完成一本书也还是有点儿忐忑的。要知道,这本书在我电脑里的文件名可是“Hey,这居然是本书”。
逼着自己去整理,去写作,看着文档上堆积起来的字数,一篇篇小故事逐渐成型,反而慢慢坦然下来。
真期待能通过这些文字认识你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意林中学生励志短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45285.html
- 上一篇:励志名著短文
- 下一篇:希望在前方励志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