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相信美好

时间:2019-05-12 11:38:03 网站:公文素材库
相信美好

  1

  这篇文章我写写停停,写了很长的时刻。我曾一度地怀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相拍合。于是我提笔,再掷笔,又拾笔……

  2

  小时候,听收音机讲故事。我总是爱问妈妈,故事里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是啊,在童年的故事里,好和坏的界限是多么地明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都是好人,王后是坏人;孙悟空是好人,白骨精是坏人;八路军是好人,日本鬼子是坏人。

  之后有了电视,看动画片和连续剧,我就变得更加“爱憎分明”了。屏幕上的好人无一不是五官端正,满脸正义;再看好人的身手,绝对是出手不凡,以一敌百,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勇往直前,但结果往往是毫发无损,以少胜多。而那些坏人呢?他们几乎愚蠢透顶,智商极低;一个个长相歪邪,这个瞎只眼,那个瘸条腿,还有青面獠牙的;打起仗来更是弱爆了,没几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死前还要翻一下白眼,吐一口血,狼狈地倒地。这样的镜头让电视机前面的我看得很是过瘾。

  于是,小小的我就天真地认为:人分两种,有好有坏。要多与好人交往,对待坏人要慎重点儿。甚至在班内我也在暗暗地将人分类,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当然还是好人多,但“坏人”也不是没有。我们几个小伙伴把公认的几个“坏人”列为交往的“黑名单”,时时处处躲着他们。爱护公物标语

  之后,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及阅历的增加,我越发觉得世上还是好人多,像一些影视作品中的好坏阵营尖锐对立的现象在真实的生活中并不多见。但彼时的我,对人之好坏的问题显然还是思考不深。我总是认为,坏人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坏人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与之斗争。

  3

  感谢教育,是教师的这个身份促使我思考。甚至能够说,是教育拯救了我。微信网名

  参加工作后,很快地我就见识到了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极端思想和行为。

  那时我还在乡镇学校任教。有一次批阅学生的日记,突然一篇日记的资料让的惊得几乎掉了下巴。原来日记里赫然地写道——我的那个混蛋奶奶又来我家找事了,我的妈妈大义凛然,和我的奶奶据理力争……

  那一年,班内转来了一名特殊的孩子。孩子的父母能够算是成功人士,但早年打拼时也历尽辛苦,因此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一向在享受豪华的全托服务,家长一周接一次。然后是寄宿制小学,家长一周接一次。再然后是寄宿制中学,家长两周接一次。最后,孩子正因习惯和成绩越来越差而转到了我的班级里。接手这个学生后,我很快就感受到与这个孩子的难以沟通。在他的眼里,天底下没有好人,他的父母不爱他,正因父母没有和他进行过情感交流,他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在他的眼里,老师也不是好人,正因他认为他所经历的那些老师,都是拿了他们家的钱而为他服务的下人。在他的眼里,同学之间没有什么好人,正因大家都不明白他,排斥他……

  还有就是我在当班主任带班的过程中,偶尔会有孩子们发生一些小磨擦,有时甚至也会动起手来。每次出现了这种状况,孩子们一个个义愤填膺,争得脸红脖子粗,仿佛对方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歹徒。而自己则握有正义的罗盘,明显是受害方,比窦娥还要冤……

  甚至个别的家长也会出现不理智的言行。两个孩子闹了起来,家长不找自己孩子的问题,一心想找对方孩子或家长理论。还有的家长一方面期望自己的孩子成绩高,学习好,另一方面又成天抱怨学校管得发死,不人道,成天给中国教育毛病。但是最真实的状况却是,往往这样的家长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孩子成天和家长闹情绪,玩叛逆……

  其实上述孩子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他们看来,自己就应永远是对的,而别人则有不少的缺点。我在那里说这些当然没有批评他们的意思,甚至我能够充分地明白他们,正因这和我小时候的想法是一样的。

  但是,当了教师的我已不再是从前的小孩子。我从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在思考着,难道世上真的有那么多的坏人吗?好与坏的界限真的是那么分明的吗?

  4

  世上纯黑或纯白的东西其实是少见的,黑白过渡的阶段的灰色就应更多。好坏也是这样,其实世上纯粹的坏人又有多少呢?大逆不道,十恶不赦,坏事做尽,臭名远扬……能坏到这样的人我似乎在书上看到过,也听别人说到过,但说实话在生活中我确实还没有碰到过。

  这天的我坚定地坚信:其实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好人,或者说是好与坏的综合体。

  《伊索寓言》中有个故事——

  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他们每人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却总看不见。

  每一个人都不会轻易地否定自己,都认为自己做每一件事都是经过了认真的推敲的。这种观点其实是很可怕的。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决定别人的对错,这就很容易出现误判。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坏人”,往往并不是别人犯了多大的错,而是自己被物欲障眼,却将他人进行了邪恶化扭曲。错在自身,而不在他人。

  例如我偶尔看过几次某电视台播出的调节家庭纠纷类的节目。在节目里,兄弟姐妹之间,甚至是父母子女之间闹起了矛盾,互相称对方为坏人。但如果我们深究背后的原因,无非一个“利”字。或者是分家不公,或者是利益纠葛,你说你的理,他说他的理。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而别人则大逆不道。其实旁观者清,作为观众我们有时能够看出矛盾双方其实都是有问题的。这时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句“亲情的融洽比那些现实的物质利益更可贵”,真想劝他们当中某个人做出大度的先行让步。

  过分地看重利益,就会被它迷住心窍,遮住明眸,从而做出偏执的决定,丧失理智。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坏人很可能只是你自己虚构出来的“假想敌”。

  有时感情上的亲疏远近也会让人产生误判。正因我爱他,因此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反之如果是自己所不喜爱的人,那么即使他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往往也会把罪责加上他的身上。《智子疑邻》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

  这样的结果是多么地可怕呀!它再一次提醒我们:有些我们眼中的坏人其实是冤枉的。

  5

  写到那里有人还会强调:即使为数不多,但坏人坏事肯定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一点我并不否认。

  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是无可指摘的,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平时犯错误少一些的,我们称之为好人;犯错多一些,或者犯错虽不多,但犯得过于严重,我们则称之为坏人。

  事实上即使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真正的坏人”。我觉得也就应承认他们生活中的常态就应是好的,他们并没有时时刻刻的干坏事呀。平时他们就应也是正常地,甚至是卑微地生活着。他们到商店买东西付钱,走在道路上遵守交通的规则,甚至他们也在正常地做着工,赡养着老人,抚养着孩子。那么,如何明白他们的坏呢?他们确实做了坏事,做了错事,甚至是犯了难以弥补的大罪。但我认为所谓坏人,他们的好也可能是常态的,而坏则是短暂的真我迷失。这种迷失如果能够得到人们普遍深入的帮忙,是有可能及时矫正的。

  此刻想想,我自己也曾多次地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几近迷失。庆幸的是,或者是他人的帮忙,或者是自己的醒悟,我最后没有变质。在年少轻狂的时节里,我曾一度地也像同龄的部分孩子一样,觉得横一些是很酷的事情。于是我在举止上曾模仿过一些靠拳头行走校园的孩子。但是很快我就否定了自己的看法,正因我发觉这样做往往并不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讨到半分便宜。之后在初入职场的时候,我也曾尝试过吸烟饮酒等社交的“常规动作”,我也曾有过大醉而归的状况,自己难受,家人担心。父亲更是对我的这等举动怒目相加,他严厉地批评了我。之后我也渐渐发觉:吸烟,除了难受,并无享受;饮酒,小酌怡情,大饮伤身。最近几年体检,脂肪肝的出现也让我内心惶恐,把酒也基本戒了。

  我承认,这天的我必须还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但我坚信,在因厄的环境或是诱惑面前,我还是有必须的抵抗力的。

  6

  上一节提到了环境的作用。好的环境能够让人不断向善,不良环境会助长恶的蔓延。我们当然都期望生活在完美的环境之中,这样的话完美的东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自己。

  但世间之事怎能事事如愿?有时碰上糟糕的外部环境,好人不是会吃亏吗?

  是的,在极少数的具体的环境中,似乎还残存着“丛林法则”的影子。像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从美丽的“豆腐西施”到细脚伶仃的“圆规”,促其变化的除了自身的原因外,整个社会的庸俗、势利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文革中,打砸抢的“小将们”红极一时,坚守斯文的老教授们却被打入“牛棚”,受尽折磨,这样的杯具让人叹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类似状况似乎也没有完全绝迹。“见了困难就让,见了便宜就上”的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个别现象的存在。即使在我们的学校里,组织大扫除时,拈轻怕重,躲避干活儿的孩子也是存在的。甚至这些年还出现了老人倒地“扶不扶”的讨论,扶起来可能遇到讹诈,不扶又于良心说过不去,好人的心就这样备受折磨。这确实是一个个让人唏嘘感叹的话题。

  但是,环境的恶劣并不是我们舍弃崇高,拒绝高尚的借口。我要说的是即使身处险厄之中,也要坚信完美。

  诗人食指有一首《坚信未来》,诗中写道——

  我之因此坚定地坚信未来,

  是我坚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这首诗创作于“文革”浩劫的巅峰时期,诗人在经历了初期的盲动,被政治浪潮冲向农村“广阔天地”之后,对这场政治户外已有了一些较为清醒的看法,个性是对“文革”中个人命运的遭遇有了切身的感受,以前有过的热烈、单纯的理想遭到了狂风暴雨的冲刷。内心充满了失落、迷茫和悲哀,但他又不甘于轻易地放下理想和期望,于是期望与绝望的剧烈冲突,经由他的笔流淌出来。在这样一个混乱、迷惘的年代,诗人写下这首诗来自我鼓励,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7

  再来说说如何对待所谓“坏人”的问题。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毒攻毒,以牙还牙”,似乎是我们的传统观点。但这种“以恶制恶”的方式真的好吗?把自己以前受过的伤害,反过来再加之于别人。受害者变成了复仇者,伤害者。这样真的能大快人心吗?

  校园中这样的情形就偶有发生,同学间发生矛盾后,“受委屈”的一方诉之于家长,家长牛气哄哄地来到学校,叫嚣着“把某某某找出来,我饶不了他…‥”。其实这样做的后果只会让事情更加复杂,越闹越大,给孩子和自身形象造成严重损失。

  因此我认同余秋雨先生的观点:以恶制恶并不会扬善,以恶制恶只能助长恶。还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得好,复仇思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才是对待恩怨的应有态度。

  8

  我之因此如能固执地坚信完美,是正因我所从事的教师职业。

  从教已将近二十年,能够说我所遇到教育环境是比较复杂的。整体上来说,我所教的孩子入学时是参差不齐的,通常好处上的好孩子不少,但也有很多儿童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学生,无论接手怎样的班级,多年来我始终坚持一个信条。那就是,我固执地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或都说经过我的教育最终都能够成为好孩子。

  这几天,电视台在播放一个对我的专访节目,估计一些人是看到了。前天晚上,刚刚毕业一年多的一个学生深夜给我发来了消息——

  代老师,我是小芮(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此处用化名),夜深了,请您注意休息,不知道我发的这条消息您何时能够看到,您的高血压是否所有缓解?此刻的学生是否还都听话?

  这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采访您的节目,也不知怎地,看到一半时我竟然哭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对您的思念吧。

  这天一个人跟我吵架了,我差点没忍住。我想起了刚来到您的班级时,我脾气很暴躁,是您一向在耐心地打磨我,最后,我学会了冷静,学会了以理服人,这天的事最终便是以此结束。

  我记得初中时不完成作业似乎成了我在老师心中的代名词,为此没少让您操心,可直到初三毕业我也没改正好,但是您放心,我此刻已经将懒惰打败了。

  我记得您以前说过,您教育的学生是改变世界的人。我在发奋,每当我快要放下时都会想起您的笑脸与怒容,似乎在跟我说,小芮,发奋吧!

  您看不到,此时此刻,我滴着愧疚的泪水在打字,我后悔当初没能早点听您的话,可世上没有后悔药,我此刻能做的只有加倍发奋。

  我有梦想,可家人不明白,现实不支持,我唯有找您倾诉。可到了高中,我再次迷茫了,对于学习我并没有天才,而三年克己发奋对我而言难上加难,我准备走去艺术生的队伍,可那350分的二本线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到达的。

  我知道,此刻提到三年后的事显得遥不可即,可那初中的三年却实打实的转瞬即逝,老师,我想您。但是我又不敢去应对您,害怕您的指责,可我此刻是多么想在听到您的责备!

  老师,从小到大,我觉得其他的老师都只是在教书,只有您才能做到育人。

  对您的恩情我无以言表,父母生养我,而您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明日还要早起上课,不肖学子祝您身体安康。

  这则长长的消息其实是我第二天早晨才看到的。那一整天,我思考很多。既为这个孩子此刻的醒悟而欣慰,又为他的未来而隐隐地有些担心。我赶紧给他回复了消息,告诉他我会一向支持他,帮忙他,并要求他务必发奋。

  当然这一整天中,我思考更多的是关于我的工作。能够说三年中,我在小芮身上花费的教育精力实在不少,但说实话有时收效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时候我很泄气,觉得自己的好心得不到回报和明白。但正如那句所说“教育是需要等待的艺术”,我坚持了下来,我最后等到了小芮的一点点的进步。

  于是我更坚定拿起了笔,写这篇散文。

  我是老师,因此我务必坚信完美。我要发奋营建完美的教育小环境,并以此为根据地,影响孩子背后的家庭。在我的心中,我所教的都是好学生,只是发展的程度不一样而已。我要真诚地对每一个学生好。不溺爱成绩高的,不苛求成绩低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信美好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5047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