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电影票,一个人看。
如果我说,我没有看懂《之后的我们》,我必须会埋怨是因为我没有看到电影的开头,也能够就这个理由,搪塞自己说“我没有看懂这个电影”时候的慌乱,其实我并不明白我到底看懂没有。
电影票是4月13日就预定下的,那时候直接就订了两张票,因为我本以为我室友必须会陪我去,或者我必须能拉到一个愿意陪我去的他或她。
当室友不准备去看电影时候,我竟然丝毫没有什么影响,只认为“这个电影或许本就只适合一个人去看。”
而在4月28日电影上映的前一晚,我突如其来的失眠啦。
朋友说我是因为心理暗示,那就就应是这样吧,毕竟我一向纠结是不是因为必须量的咖啡和两杯浓茶的缘故。
这样也好,我不需要纠结了呢!
“为什么没有一个故事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幸福的呢?”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在长达近2个小时的电影里,我仍会清晰的记得这句话。
许是自古我们都习惯了演绎着的庆生哀死,喜和悲离的戏码;亦或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不满足于眼下的安稳和幸福,追求长久安逸的过程中又将之打破。
如此言之,我自斟酌——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阿,奈何无人无暇听,我亦是无意无暇讲。
导演刘若英说,她想要每个人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花花世界里,太过于繁杂,微卑的我似乎被遗忘了,直到电影的最后,我都看不出自己的以后,也并没有看到身边任何人的影子。
但是不可否认,我全程都是揪着心看完的。
两个以前拥有过的,爱过的人在经年以后又相遇,这是关于电影中这十年来的最简单和洒脱的概括。
小晓似乎带着明知的爱,在找寻着稳定的、现实的爱——比如,北京人儿,稳定工作。
关于她和见清,我也总感觉小晓在随时准备着离开。
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黑白的画面里他们在说着“如果”。
“如果当时你没有离开,之后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没有如果,之后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一连串的“如果”感觉就像初中时候写作文,为了显示美感、韵律、凑字数的排比句,略显牵强,就连身旁的姑娘,此时还评说:“来来回回都是如果。”
小晓有着周冬雨自带的犀利、洒脱的机灵,言语活泼的台词引来嗤笑无数,而啜泣声是何时响起的?谁是第一个流下泪的人?不得而知。
之后的我们,都爱问对方“你爱过我吗?”我们到底是不敢确定自己在对方心里的分量,哪怕先前的我们说过无数次的“我爱你,真的爱你。”之后也是因为爱过,开始“向左走向右走”的错过。
直到最后,当小晓和见清好好告别的时候,我才最后明白电影画面的设置。“如果没有凯丽,伊恩的世界是黑白的。”
“我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权利悲哀。”而我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权利爱过。
等到上映第二天,微信上关注的公众号都不约而同的,默契的推送了关于《之后的我们》的文章推送。
批判也好,推荐也好,影评这件事儿这个本来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和感情这个东西,挺像一回事儿的。
离开沈阳前,老哥约他室友,我们仨一齐吃饭。
室友问起电影怎样样,我说:“有爱过的前任的话,挺值得一看的。”
老哥却一向摆头拒绝,“不去不去,那是一个以前爱过的遗憾。”
我取笑他:“当有一天,一个女孩儿站在你面前说爱你,你拍拍肚子说,这就是我的真爱,以及挚爱。”
些许沉默后,我说:“遗憾有时候就是一种圆满阿。”
在微信动态里,看到一姐发的动态,我和她说起这个电影,对方最后只发来一句话:中间他俩假设那一系列的如果的时候,我就在想不适合我这种感情白痴看,毕竟我没有前任。
看着看着,我唯一的感觉就是我虽然没有前任,但是我能够好好的珍惜此刻。
如果《前任3》是教人体面分手的话,《之后的我们》就是教人珍惜当下,如一姐所言,我不想把《之后的我们》定义为和《前任3》一样的“前任”催产机器。
不瞒大伙儿,我就是心里揣着一个人走进的电影院,但是当电影结束时候,发现已经是另一个人被我留意翼翼的捧着。
当我想要看清“另一个人”的形象的时候,毫不费力,一动既成。
说来难得一巧字,心里愈发清晰的样貌,正是安。
就是那个在之前投稿里,我揣测他心理,写下:“如果能够,等我真正安定下来,再找你。”的那个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正是那个安》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53789.html
- 上一篇:我依然停留在原地
- 下一篇:珍惜每一段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