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光荣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领导人将他的一生都投入到了为党和人民奋斗的事业之中。而这一切,都始于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那段知青岁月里,他用了七年的时光经历了两种获得。“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知青生活的所想所得,也一直延续到了习总书记的一生。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于习总书记在那段时光历经的磨砺,敬佩之余,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1、求知若渴,为乡亲百姓传道解惑习近平总书记:
学无止境,在现代的社会里,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已经不存在了,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没有了困苦的境地,而我们学习的心意又能由此结束?放眼望去,炫酷的青年,帅气的模样,低头便是手机,电脑;聊天,游戏。那些热血的曾经,是先人留给21世纪的精神毅力,却被这一代人渐渐地遗忘在这形形色色,霓彩的世界里。而他,习近平,这一路都在学习,无论穷困,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仿佛读书就是他必做的事情,传授知识成了他的使命。
他风尘仆仆地离开北京来到陕西梁家河。到达后,村里来人帮忙搬行李,不起眼的箱子却如此之重。
“这是谁的箱子这么重啊?”
“这是我的。”
王宪平指出,后来经常去习总书记的窖洞串门,才发现那箱子里装得都是一堆一堆的书。
也许在那个年代,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可是习近平并没有受到这种风俗的影响,他热爱读书,渴望知识,并不顾艰辛把书带在身边,每时每刻都在汲取知识。他曾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那段岁月里,除了劳动,就是痴迷于阅读与学习之中,那样贫困的条件下,却依旧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他用书籍充实自己,在劳动之余也不浪费美好的韶华时光。即使山穷水尽,只要有书读,人生足以。
一个人读书是意境,是一种享受,是充实自己的最好方式,不辜负了时光。而传授每一点知识,分享每一本书籍,是他最快乐的事。他看到梁家河的青年一样的渴望知识,就像鱼儿渴望水一样。山外更有一片天,树的筋骨总是向着更高的天空,人的手掌总是伸向有光的地方,而学习正是指引着光亮。他开始分享书籍给那些青年,向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他教每一个想要学习知识的人认字,他送给黑子第一本笔记本,他拿出《毛泽东诗集》给他。
赵家河的支教中,他教老人们写字,他教青年人读书,他向每一个人渴望读书的人传授知识。就这样,似乎穷困的村子被知识滋润,读书学习的氛围也有了。是的,在习近平的心中是永远学不尽的人生,土地可以是贫瘠的,树木可以是荒芜的,心中有书一切都是苍翠的。
2、破旧立新,树改革发展光辉旗帜:
采访中的一句“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背后有多少艰苦的奋斗和不灭的决心。一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道出来多少的心血和爱国爱家的情怀。
你我都一样,都曾有过热血沸腾的时候;也许你和我一样,有过一步登天的渴望。然而些许的失败里,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现实。不堪的困境下,明白了什么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读知青岁月,也渐渐懂得,我们可以不必追好高骛远地证明我们有报国的能力,点点滴滴为他人的奉献足以体现我们爱国的决心。
从大跃进到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开动脑筋,事实求是。无论是个体,家庭,乃至国家,都需要一个向前进的大目标,但是必须建立在现实基础上。?
那个时候在梁家河,他带领村里的人建沼气修路。而村子里的人思想都比较保守,对于新的事物,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和反对。可是习近平深信这是对人民有利的,他想改善村里的生活面貌,改善村民的生活。理想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行动这种事情从来不需要好的天气,好的心情,此时此刻就是一切。公文素材库(m.bsmz.net)随即,他就前去四川学习沼气建设技术,回来以后就建立沼气池,一步一步提高村里的生活水平。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建筑的材料质量以及施工精确度,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新建的沼气有裂缝,他也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去处理。
是的,对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实践,往往会带动相关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又会持续的让人们受益,我想这正是习近平想要达到的。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办沼气的同时,习近平也带着大家把路修起来了。这就是群众的力量。一粒沙终究不起眼,一点水始终不成河,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才是国家强有的力量。从劳动力到文化素质,需要从群众抓起,才能真正改变国家的整体形象。那七年的艰苦岁月,亲身的劳动经历,才让他有成为一代伟人的自信心。我深刻的记得路遥的《人生》里有这么一段话: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的,一切富裕都是以土地为基础,以农民百姓为根本。而他走近农民,亲近土地,所以他了解农民的需要,他能感受到那些汗水洒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不易。而我觉得,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不仅需要把社会的精英推向国际,更需要带领土地的主人走向复兴。
3、辛勤耕耘,普黄土高原五彩华章:
年仅15岁的他,离开了北京,投身一个陌生的地方。起初也有不适应,可是他带着这样的想法走过了7年: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在未当知青之前,习近平吃的都是精米细面,而那七年却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他便也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他对陕北的乡村饭菜还很有感情,他说,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
在村里,他学会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他看做他们中的一分子,他也越来越能融入这样的大家庭。
只是,一段时间过去了,一些知青有的回到了家,有的步入了军队,对于一个青年来说,当兵光宗耀祖多自豪,而习近平由于他父亲政治上未被处理的问题,不能实现这样的抱负。他只能将自己隐于农村里,并且一待就是七年,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在农村扎了根,他是黄土地的儿子。
在梁家河做了村里的书记,成了带头人,作为一个北京来的青年,在贫苦的村里,只能吃着粗食,却也不觉得苦,那段时光还给他留下了很多乐趣。对于村民的热情款待,他悄悄的把粮票和钱放在碗下面。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因为他亲身体验了农民的疾苦,所以能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的成为了黄土地的儿子。
在习近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是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服务,在很多时候,都应该满足集体,群众的利益。《毛泽东选集》关于抗日战争的部分中,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关键在于全国所有人,而不仅仅只是政府,军队。那段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把毛泽东思想落实的很彻底。或许,在他的骨子里本就有着一切落实群众的决心。
如今的我们,大多生活在高楼大厦,已渐渐的忘记了那地基下的土地,那些钢筋水泥慢慢的代替了片片绿色。可我依旧希望,我可以记得我自己来自那养活千千万万人民的土地,我所有的爱都在那里。我也希望你可以清晰,在这繁世里,万物之根驻于土地,偌大的中国也是从每一寸土地建起的。
4、求知若渴,为乡亲百姓传道解惑:
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习近平选择了艰难的七年岁月,却成就了不平凡的伟业。
习近平走过了平凡的岁月,带给我们所有人鼓舞与激烈。用最简单的思想行为,给我们带来感悟与思索。学习上,不论条件好坏,环境恶劣,带着求知的渴望,在知识的海洋的徜徉。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仅如此,我们在正德立生的同时更要将这样的精神传达给更多的人。班级上,宿舍里互帮互助,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思想上,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无限创新。尤其对于大学生,不断拓展社会实践,参与创新活动。复旦大学校长曾说:“力当先行”,创新即把把事情,想法,做在前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习近平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是现在的学业,还是今后的工作,只有你认真努力的去做,就能让你更加充实和精彩。
“正德厚生、经世济用”,强调的就是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作为新一代的我们,不仅要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得到思想上的成熟,更要将其深入行为,深入现实,深了社会。学习他不折不挠热爱学习,读一本书,在喧闹的世界里,抱一份意境;学习他脚踏实地为人为民,或许,我们不是雷锋,但我们可以用许多双手共同为这个世界画一个爱心,我们可以谨记,老实,踏实,方能前行;学习他扎入土地的灵魂,生活固然可以穷困,可是,我爱这山,这水,这树,爱自然,爱我足下的土地。
知青岁月里,他走过的是有限的年华,我读懂的是无限的感动。
作者: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工钟晓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从知青岁月读伟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3000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5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