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时间:2019-05-13 10:32:09 网站:公文素材库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何谓“水木清华”?实乃水清木华。木华,树木坚毅挺拔而生生不息,求学治业当如木之“自强不息”;水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待人接物当如水之“厚德载物”。水木清华,是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缘起

2011年暑假,一次北京之行来到清华园,游到“水木清华”时被其景其境吸引,只觉“水木清华”很美。后来我了解到“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谢混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乱世之下,他将人们审美引入欣赏自然,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私以为,这正是中国文人的向往,是一种远离世俗,回归宁静,释放真我的人生追求。那时的我,便下定决心要来清华园,来追求这份宁静与美好。

逐梦

201*年暑假,我有幸参加清华暑期学校,再次踏入清华,我对“水木清华”的理解更进一步。通过参观校史馆,我了解到清华建校以来培养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勉学励志,坚忍强毅,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正是如树般“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激励着他们;通过每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我深切体会到清华“文理渗透”的特色:长腿男神刘云浩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物联网,但他引经据典,提到许多文学典故,人格魅力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文科生,从小便听到许多“工科清华,文理北大”说法,但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刘云浩教授作为工科教授,却有着广阔的人文视野,可见清华人并不缺少人文素养,清华人有着一种“理性的浪漫”,这种“文理渗透”的风格正是如水般“厚德载物”的体现罢。

为期一周的暑校更坚定了我要到清华园求学的梦想,而“水木清华”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成为了我高三一年里每次考砸之后重新执笔再战的精神动力。

圆梦

201*年7月19日,高考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像梦一般:六年前水木清华的一瞥、一年前难忘的暑校、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可以徜徉于清华园求知治学,可以在这个更大的天地筑梦,可以更深刻地探求“水木清华”的精神。

现在,经过半个学期的亲身体验及阅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得到了完善:我认为“水木清华”乃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象体现,“木华”“水清”是校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自强不息,是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少年志气,是蒋南翔“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代怒吼,是科学大师杨振宁等于黑暗中探寻光明的求索精神,是“两弹一星”元勋科学救国的奉献精神,是清华英烈“不因斧钺在前而变初衷”的铁骨铮铮!

自强不息,就是如树一般,脚踏实地、坚毅不屈、生生不息,因而清华人有一种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惧的勇气与胆魄。更深层次,清华人是在自强的基础上为国强而奋斗:清华人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盛紧紧相连,在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为华夏子孙添彩,为神州大地增辉!“自强不息”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厚德载物,就是像水一样接纳包容万物,拥有开放而博大的胸襟。清华人绝不是封闭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社会、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

文体方面,体育是清华骨子里的传统之一,从马约翰先生的身体力行到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再到我们每天刷阿甘,体育成为清华学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记得开学前我报名成为清华离退休老年人运动会的志愿者,花甲古稀之年的他们没有一点儿生命的暮气,公文素材库(m.bsmz.net)而是一个个充满了活力,我想:这就是清华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最好体现吧。还记得刚开学时,我很不适应2km的阿甘跑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特别想放弃,但是每每想到那天赛场上活力满满的老人,我就用马约翰先生的那句“奋斗到底,决不放弃”激励自己,现在,我已经能够轻松地跑完2km甚至敢于挑战3~5km。

我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磨砺意志,这不也体现了清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吗?清华流韵,艺术存芳。艺术也是清华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艺教中心生动有趣的课程、多样的学生艺术社团、广阔的艺术展示平台(校歌赛、学生节等)营造出生机勃勃的艺术氛围,就像吴宓先生所述“红瓦高楼翠柏里,歌声未绝书声起。名园旧被白云封,翻借管弦除荆杞。”

清华人关注社会,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清华把“学生会”“团委”称为“社会工作”而不像其他学校称为“学生工作”。做一份社工所积累技术和经验能为我们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学期我加入了院学生会,半个学期的历练使我学会了摄影、做推送排版、写文案策划。同时,清华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刚刚结束的社会实践年会使我领略到学长学姐们广阔的社会视野以及那一份“力求客观,绝不冷漠”的社会担当。

厚德载物也体现在清华“文理渗透、中西融汇”的办学风格上。清华有许多教授本科工科出身,后来却精于人文社科研究。本学期我选修《庄子》的授课教授陈怡先生便是一例:课上我惊叹于他广博的经典阅读量,不论是西方哲学经典还是古代诸子百家,他都能信手拈来,深刻解读。此外,我还选修了一门全英的心理学课程,这对我而言十分具有挑战性,但是半个学期下来,学到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我的英文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清华引导莘莘学子“闯世界”,每个学期都有丰富的出国交换机会,为我们提供广阔的世界平台。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关系,杨绛先生在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时曾赠言希望清华学子“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二者各有侧重的同时相互补充:无论是求学治业还是为人处世,既需要“自强不息”也需要“厚德载物”;同时,“自强不息”是“厚德载物”的基础,“厚德载物”是“自强不息”的目标。

既然“水木清华”是校训的意象体现,我为什么不直接把校训作为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呢?因为我认为“水木清华”中还蕴含的着那一份我初见清华园时的宁静与美好。邱勇校长在201*级本科开学典礼的讲话曾说道:“大学是一个需要宁静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职能越来越多,社会也越来越喧嚣浮躁,大学在当下尤其要强调远离世俗利益的诱惑,驱除急功近利的障蔽,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我相信,宁静的清华一定会孕育更加美好的未来。”的确,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清华人需要在宁静中追问本心,在宁静中坚守初心,在宁静中笃学砥砺!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我定坚守“水木清华”的精神,不耽误宝贵的辰光,不辜负这伟大的时代!作者:人文与社会73班林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后感|水木清华—我心中的清华精神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5634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