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0:34:59 网站:公文素材库

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读后感

1、神与鬼的问题

在世界主宰的问题上,杨绛先生是这样说的:“大自然想必有神明的主宰,物质按他的规定运动。所以相信大自然的神明,是由积累的知识,进而成为信念,而这个信念,又经过合理的反证,好像不能推翻,只能肯定。”

关于神与鬼的问题,杨绛先生举了一些她生活中遇到的听闻,得出结论:“谁也不能证实人世间是否有鬼。因为‘没有’无从证实;证实‘有’,倒好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句话不属于迷信吧?”

的确,完全没毛病。用理性推不翻的感性东西,还真不能轻率地以迷信待之。神鬼如此,神明的主宰亦是如此,俗语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所以最后问题还是归结在信念上,然而信念是由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但是,个人觉得吧,知识的积累无止境,信念不能推翻,但未必就能肯定。但必须承认,有信念比没有使人更感到幸福与宁静,那是一种美的感受。

2、有关人的问题

对于人的问题,杨绛先生说的很好:“首先,人有灵魂,此处的灵魂应该指的活人的生命,死尸只有肉体,就没有生命。其次,人都有个性,个性是天生的,到老不变,人的体质不同,性情迥异。除去个性,人都有本性,即人性,全人类共有的本性。”仔细解剖一下自己,这种提取法完全没有毛病。

那么,什么是人的本性呢?

杨绛先生这样解释:“首先是‘食色性也’,食与色,人之大欲。其次是灵性良心,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食与色是就肉体层面来讲的,但是除了基本的生存和繁衍,人还追求美味和情趣。这也正如杨先生说的:“人之大欲,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和后代的生存,还都图享受呢。”但个人觉得,在追求的过程中就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了,也就是灵魂层面了。至于杨先生说的灵性良心的本性,这就应该完全是灵魂层面的吧。也许就是我追求人性之澄澈的一面吧!尽管一直在追求着,不过我想不明白,这人之本性“食与色”、“灵性良心”又是怎么来的呢?

当然,人既然有肉体和灵魂两面,辩证地考虑,必定满足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相互联系的发展规律。这也正是杨先生所说:“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灵与肉各有各的本性。灵和肉是不和谐的。不和谐的双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斗争,斗争可以不断,但矛盾必求统一。”

3、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既然有斗争,那么它们又是怎么斗争的呢?在灵与肉的斗争中,“我”站在那一边呢。

杨绛先生是这么说的:“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不依仗本性以外的任何支持。灵性良心不争不斗,只是屹立不动。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和肉体是一伙,自称‘我’。灵性良心是斗争的对方,是‘我’的敌对面。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显然是在肉体的一面。这是肯定又肯定的。”

这里的“我”,杨先生说的是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形成的一条人命。个人理解,“我”应该就是灵和肉统一后,内在感觉到的,所谓的“意志”或“意识”——最终做决定的东西。

杨先生还说了:“肉体的欲望,和人性里的灵性良心是不一致的。同在一个躯体之内,矛盾得不到解决,会导致精神分裂。矛盾必然要求统一。”

如果是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就需要反复考虑,仔细斟酌。如果只是欲念的克制,斗争可以反复,但往往是比较快速的。如果是一时一事,斗争的结果或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每个人一辈子的行为,并不是一贯的。旁人对他的认识,也总是不全面的。尽管看到了他的一生,个人所见也各不相同。

然而,“灵与肉的斗争,灵性良心完全占上风的不多。血肉之躯吞没灵性良心,倒也不少。而最常见的,是不同程度的妥协。我们往往说:‘世上还是好人多。’这就是说,大凶大恶只是少数,完美的圣人也只是极少数的。处于中间地位的大多数,虽不是圣人,也算是好人了,其实他们只是对自己不够明智,不自觉地宽容了自己,都以为已经克制了“小我”,超脱了私心,不必再为难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了。其实他们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是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没看透自己。”

是的,不为难自己的妥协没有程度,心安即是标准。所谓的自欺欺人其实也无关痛痒,只是大多数都不知道着他们的不知道。不过个人觉得,能够自知有不自欺的淡定与宁静,然而不能看透自己的也有着另一种的激情与欢乐,只不过这种物质主义上的享受追求,不足以像信仰一样长久地支撑我们维持心安,也易让人患上精神分裂。

4、天地生人的目的

讨论了人的肉与灵后,不禁让人去思考天地生人的目的是什么呢?且不论“天地”如何生人,在我看来,杨绛先生志在引导我们考虑如何看待人生这件玄乎的事,以及其意义又是什么。杨先生从几方面否定了人类文明是天地生人的目的,最后得出结论:“天地生人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人虽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从长远来看,实在不好说天地生人的目的是什么,也许人的一生本来就毫无意义可言。人生的确没有意义,然而生活却有意义,生活的意义在于过着你认为有意义的生活。公文素材库m.bsmz.net就像杨绛先生所说的,人的可贵在人本身。是的,毫无疑问,如果修身的愉悦幸福感让某些人感到有意义,那么自我完善对这些人来说就是人生的目的。

5、受锻炼的是灵魂

既然人有肉和灵两面,而且自我完善是天地生人的目的。那么修身,修的是谁呢?

杨绛先生是这样说的:“人受锻炼,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出来的是精神。”而且“肉体和灵魂是拧成一股的。一同作恶,也一同为善。一同受锻炼,一同不受锻炼。灵魂接受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

好像的确是这么回事,但是又是谁让“我”坚持接受锻炼呢?也许就是意志吧,意志也许是联系肉体和精神的纽带,受锻炼也是意志的体现。

6、人生的价值

写此书时,杨绛先生正值“人生边上”,正如她所说“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洗尽铅华,最后还得归于人最根本的问题上: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想,为什么非要寻找人生的价值,也许是经过人生各种经历后,是灵魂在发问,求的是内心深处的安稳。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人生的确是没有价值的。尽管我们上千年的儒学教我们士人的最高价值是明德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文化属性,的确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及中华民族超常的凝聚力和韧性。但得承认这内化到个人,就是承认声名为人生最高的价值。但是“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杨先生看的很明白:“聪明的年轻朋友们,坚信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至多只能留下些名气。那么,默默奉献的老实人,以及所有没有留下名气的人,活了一辈子,就是没有价值的了!有名的,只是绝少数;无名的倒是绝大多数呢。无怪活着的人一心要争求身后名了!”

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然而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很多东西理性是说不清楚的,然而,一感性,又不免让人觉得形而上。杨绛先生当然知道这个事实,但是她更清楚的是:有许多问题都得信仰来解决。正如她在百岁生日来临之际,与《文汇报·笔会》记者的答问上所说的:“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与其说杨先生相信灵魂不灭,我觉得她其实是不在乎灵魂灭不灭的,她也不在乎人生是不是有价值,她只是为了让我们仔细考虑“信仰”的问题。她分明是在告诉我们:让我们回归内心,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作者:小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5656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