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原创心得范文精选

时间:2019-05-14 09:56:25 网站:公文素材库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原创心得范文精选,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大家参考!

篇一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让我有了新的面貌去面对学习、生活和科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而作为这些变化的见证者,能够感觉到老百姓对新一代领导人更多的期待与渴望。这五年来,老百姓谈论最多的是反腐惩恶、中国梦、依法治国等等。反腐败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带动党风政风民风向善向上,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国梦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可。通过习总书记的报告,我也深深认识到过去五年发展的不易,就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这样情况下,党带领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些成就足以让我们兴奋。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吹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号角,十九大精神与个人、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也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对这些话感触极深,目前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医疗卫生、公开设施、教育资源、基础配套等等均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发达而西部地区欠发达,举个例子说明,比如教育资源,由于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西部地区的人民为了追求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孩子的教育上成本急剧增加,出现了农村大量父母进城陪读的现象,这也造成了城市教育资源出现过度饱和的现象。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化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指导意义,相信在党的带领下,能够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的报告中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信心,看到了党绘制给我们的宏伟蓝图,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也能够早日实现我们自己的中国梦。

篇二

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九大隆重开幕。习总书记在大会上做了内容非常全面的报告,振奋人心的观点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而作为一名环境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最关注的还是总书记在报告中所做的有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十九大报告高度评价了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明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对相关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从科学发展观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处处都能看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身影,环境保护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我国开始进入发展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被赋予了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习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人民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二是我国目前在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九大报告对生态保护和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其解决路径作出了重大判断,对于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既应该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理解并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当把握“生态文明”的时代内涵。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十九大报告对未来五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并号召全党同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对环境工作者和研究者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作为环境学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以期在将来的环境工作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环保事业;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保护环境也要从自我做起,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努力维护生态文明。

篇三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从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果和历史性变革讲起,陈述了我国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接着重申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并详细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美好未来做了展望,并对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国防军队、和平发展、从严治党等领域做了宏观部署和顶层设计。

然而,在这些内容中,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总书记在报告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部分所提到的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针对现今较为严峻的大气污染和环境问题,发力发展清洁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是必由之路,而这正与我的研究领域建筑节能技术相契合。作为一名普通的研究生,看到自己的研究方向真真切切与广大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相关,看到国家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给予大力认可、支持与鼓励,深感责任重大,也觉热血沸腾。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努力,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篇四

十九大开启了我们的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过去这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与切实的行动来践行十九大精神,在搞好学科学术研究的同时,坚决把党的光荣传统发挥好、继承好,为党的建设贡献力量,努力成为有能力、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在科学研究上,首先要重视原创性研究,重视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其次,要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而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与社会相依、相存、相互促进;最后,要牢记十九大精神,要有时代感、责任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结合在一起,在不断实践中加深理解。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篇五

十九大圆满落幕已经有一段时间,新一届的常委班子也和大家见面。新时代的社会各阶层的工作也都全面有序的开展起来,现在回头再将十九大的报告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仍然感触良多。

三个半小时的报告,习主席字字铿锵有力,总结过去,放眼未来,指明方向。八千万党员的主心骨,14亿中华人民发展的掌舵手,是我在听报告时心里的真切声音。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共产党,是我们国家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踏实做好自己工作的坚实依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主席一一细数了过去五年,在党的领导下,党建工作不断进步,法律法制体系不断完善,权力监督有效实施,思想文化建设不断进步,理论创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广泛传播,等等各项工作都在以党为领导的前提下持续推进。更突出的是,习主席明确了我们的时代已经步入了承前启后,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勠力同心逐步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时代,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在主要矛盾。怎么解决问题,怎么实现不平衡的再平衡,怎么推动更充分的发展是急需群体智慧,群体力量的一个难题。

结合自身专业,习主席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为了保证国家发展可持续,发展不被环境问题所困扰,不走发达国家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把我国的发展建立在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当中。我们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新时代最中坚的力量的研究生,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的人生发展理想和国家发展的需求紧密联合起来。在听完习主席的报告,以及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宏伟发展的蓝图面前,我们研究生也应该抱有高涨的热情去建设国家,用自己的认真学习,认真科研,所积累的一点一滴,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微薄贡献。作为一个积极分子,作为一个交通学学人居学院的共产党入党积极分子,我也感觉到任务在肩的使命感,同样也感觉步履轻快,充满了道路自信。在新时代下,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上,我有信心,也有动力和勇气,紧密团结在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共产党旗帜下,撸起袖子使劲儿干,实现我自己的理想,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建设我们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事业。

篇六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代代交大人的梦想。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新的重要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其他领域一样,我国教育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部分。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这为高校改革发展明确了时间表,制定了任务书,绘就了路线图。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归根结底需要一流人才队伍作为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结合“双一流”与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理念,瞄准国家发展急需和国际前沿领域,以创新港平台为载体,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实行“一校两制”,打造我校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人才特区”。

一、组建一流师资队伍是加快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保障

师资队伍水平是决定高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人才强校”成为众多高校争创一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战略层面对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最大瓶颈仍是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学术顶尖人才,建设人才特区则是当下加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文件颁布,高校纷纷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国家人才战略、创新现有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等方式实施“人才特区”战略。

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一流的师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据统计,这几所学校诺贝尔奖、普利策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学校。其中哈佛大学已经有40位教师(获奖时在校任教)获得了诺贝尔奖,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美国国家工程院(NAE)、美国国家医学院(IOM)三院院士300余人。斯坦福大学有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校工作,普利策奖得主4人。

截至2010年,美国排名前30位的大学全职博士教师占所有教师比例平均为96%,其中,哈佛大学为97%,普林斯顿大学为96%,耶鲁大学为96%,加州理工学院为100%,斯坦福大学为99%。国内一流高校中,北京大学全职博士教师占比为69.7%,清华大学为71.9%,复旦大学为65.1%,浙江大学为63.7%,南京大学为70.8%。通过对QS、US NEW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指标体系分析发现,教师队伍在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均有85%以上的直接影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校已将人才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双一流”建设方案将“突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列为核心内容,将“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列为五大建设任务之一。

二、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关键在于全面推进人事制度变革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校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但在引进国际人才的具体实践中,高校现行人才管理制度与国际通行的人才管理模式还存在较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吸引人才的体制瓶颈。

目前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人才引进工作不够重视,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存在短期盲目引进;人才引进时待遇承诺过高,超出自身支付能力,影响后续引进工作;忽视引进后综合管理,关注不够,导致人才水土不服,难以适应国内的科研管理模式;人才考核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不能与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以及实际发展需求相匹配,造成人才流失;忽视对于引进人才以及本校已有师资的后续培养。面对人才工作的新形势,高校只有通过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设立人才特区,才能激励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发挥才干。

1.重视人才引进工作,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观

目前高校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与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引进外来人才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引进全球顶尖学者,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高校不在少数。持续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人才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应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根据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和发展目标,在保证原有学科共同发展的同时,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着重加强引进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人才,以创新人才带动学科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岗时应提出明确的高级别岗位分级标准,并将高层次岗位作为一种有限而重要的发展资源,在资源利用上不仅有成本和效益观念,也要发挥其导向和示范作用。

2.建立国际接轨的聘用方式及评价考核制度

确立科学的人才标准和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引进的保证,除了考核候选人学历、职称、毕业学校、学术成就以外,学术创新能力、团队意识也非常重要。在人才特区内,应实施长期聘用、短期聘用、短期合作等多种灵活的分类管理机制,以聘用合同确定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

引进后则需要指标清晰的考核体系来确保用人质量,提高用人效益。考核体系应当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尽可能细化,不能急功近利,改进目前某些考核指标过分量化、考核周期过短的弊端,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评价制度,由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同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续聘或调整薪酬的重要依据。既有对科研成果、获批基金等进行衡量的定量指标,也要有对“师德师风”进行考核的定性指标。建立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教师考核机制,扩大人才培养在考核、晋升中的权重。以强化团队业绩为原则,对研究团队整体进行聘期内目标考核。

3.做好引进后的服务管理,提高人才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人才引进后,给予相应科研支持和生活服务,既是各高校吸引人才的重要资源,也是激励人才不断发展的手段。尤其在人才特区,我校能够配备充足的物理空间和硬件环境,给他们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研究人员编制,在学科发展、平台搭建、队伍建设、人才聘用、经费使用和项目组织等方面赋予其一定自主权和优先权,让他们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组建研究团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活上提高引进人才薪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综合保障等方面的个人待遇。

引才的关键是引心,引才的目的是聚智,要通过营造宽松、自由、具有包容性的学术和人文环境,促使他们尽快融入高校的文化和体制,帮助人才尽快度过“水土不服”的阶段。应考虑到他们各自的背景差异,对于引进人才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实现最大的工作效率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积极避免不必要的规定与限制,简化行政流程,更要建立合理公平的竞争制度,提高他们在学校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尤其针对海外归国人才,通过加强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宣传和传播,用未来事业发展的激情感染他们,结合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让他们真切拥抱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处理好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关系,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高校应该将引进人才与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及青年人才成长计划结合起来,将拟聘学科岗位面向校内外开放,公开竞聘,自我培养与人才引进并举,有效地拓展青年教师及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鼓励现有优秀青年教师向人才特区流动,形成人才成长和流动并行不悖的良好生态。

三、抓住创新港建设契机,实行“一校两制”,打造人才特区

深圳是我国经济特区最成功的典型案例,之所以成功是得益于当时起步于基础为零的一个渔村。俗话说得好,“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深圳从一开始就着眼建立市场机制,彻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桎梏。由此,我们得到启发。创新港的建设也正是一张“白纸”,我们何不以此为契机,在创新港构建全新的人事机制,实行“一校两制”,建立人才特区,以此网罗全球人才,汇聚一流科研人才,这可能是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学校应当以创新港为平台,在这张白纸上精耕细作、精雕细琢,努力谋划将西部创新港打造成人才汇聚的高地,科技创新的亮点,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把创新能力发挥到极致。

人事制度的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原有队伍中进行改革非常困难,实行“一校两制”后,创新港的经验可在原有队伍中稳步推广,逐步实现全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同时,创新港的经验还可作为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一流大学管理构架的示范。

四、抓住第三次留学生归国潮,大力吸引海外人才

据教育部2017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幅为58.48%。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我国迎来第三次留学生“归国潮”。我校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占比在同类高校中长期处于劣势,加之西部高校人才流失、教师补充困难情况严重,更应该在“双一流”建设全面铺开的崭新历史阶段,抓紧机遇弯道超车,在国际、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占领一席之地。

五、以点带面促进全面改革,早日建成一流大学

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历史和实践证明,高端人才对高校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知名学者及科研团队带来的“人才高峰”和“人才高原”效应会对优秀生源、科研资源及社会资源产生强大的汇聚作用。

学校应将人才特区的先进做法以及给人才的额外优惠政策待遇,作为激发校内现有人才科研潜力的有效手段,以点带面,全面辐射校本部所有教师。以建设人才特区为契机,打破现有人事制度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树立和着力完善在人才引进、评价、选拔、培养、激励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构建高水平、国际化引智体系,吸引校内外人才不断进驻特区,推动学校尽快完成“双一流”建设目标。

篇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等院校机关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大机关党委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工作实际,加强机关党建,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加强理论武装工作,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提升机关干部队伍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全体职工活力创造力,提高服务师生员工水平,推动一流大学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做出新贡献。

强化理论武装,提高干部党员政治站位。十九大报告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校党委中心组带头将传达学习中央会议、文件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分党委建立健全二级中心组学习制度,严格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制度,各部门每周定期安排集体学习,将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全体党员和干部锤炼思想品质、坚定理想信念的“龙头”把牢把好,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通过组织参加党风廉政教育大会、观看廉政教育纪录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加强干部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通过强化理论武装,教育引导机关干部、党员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以新使命推动新实践。

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目标都需要我们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时有能力攻坚克难。扎实落实校党委出台的关于解决干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若干意见,紧扣学校改革与发展主线,组织干部参加网络培训、周末专题培训、实地培训等,鼓励监督干部每学期完成必读书目学习,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选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历史、管理等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岗位职责、政策制度、程序纪律、公文写作;加强外语学习,提高外语交流能力与水平。积极开展“‘两学一做’知识竞赛”“机关部处菁英团队擂台赛”“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团队”等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定期组织召开机关部处长论坛,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开展专题交流研讨,促进机关干部职工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狠抓作风建设,提升机关服务效率水平。作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目前学校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各项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校领导班子带头《约法十则》,为全校树立了榜样。机关作为学校对内对外管理服务的窗口,“改进工作作风,做好两个服务(服务基层,服务师生员工)”是现阶段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坚持“常抓”与“抓长”相结合。“常抓”,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强化监督,对各部门执行落实“首接负责制”“三强化,两服务”《**交通大学机关与直属单位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和投诉受理;组织开展“优质服务窗口”“优秀工作流程”评选;开展“机关百名干部下基层”挂职服务,激励和引领机关部门和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深入基层,创新举措,提高水平。“抓长”,将作风建设成效与各部门考核相挂钩,通过组织开展专项检查,结合实地走访调研、监督员评议、网络在线评议等多种方式,收集服务对象对各单位工作作风的评价监督信息与数据,考核检查结果将作为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

夯实党建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鲜明导向,鼓励指导各党支部“勇担当、抓落实”,结合机关实际,健全组织,配齐班子,要求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确保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按照校党委安排部署,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中央巡视整改工作等3条主线开展好组织生活。落实《中共**交通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教职工党支部建设十条意见》,坚持和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主题党日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注重从机关青年骨干教职工中发展党员。在校党委常委定期参加基层师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带领下,制定完善分党委委员联系支部制度,定期参加支部活动、组织生活会等,指导各支部突出增强“四个意识”,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党建,激励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党员原原本本学好党的十九大会议公报,组织领导干部、专家教授进支部给党员上党课,组织党员开展专题研讨,突出“学”“做”结合,对标“双一流”建设任务,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创新思路载体,提升机关党建工作水平。十八届七中全会首提“党的创造力”,基层党组织要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围绕履行职责推进创新。现阶段,机关部门要围绕“双一流”建设、创新港建设、外争资源、内树形象四个关键词开展各类活动,做好党务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参照校党委组织各分党委进行年度工作述职和专项工作述职,探索开展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考评,考评结果将被运用于机关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使支部工作考评激励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和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思想变化新特点,利用多渠道多手段,把机关党建渗透到党员工作学习各个方面,找准党员需求和实际工作要求的结合点,业务工作部署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组织开展适合本单位特点、党员积极参与、有助于促进业务工作的党建活动。分党委定期编发《机关与直属单位党建工作简报》,对各党支部开展的特色活动和创新工作模式进行汇总推广,加强支部间互学互促。进一步拓展创先争优的载体和平台,扩大先进典型的示范效果,激励更多党员率先垂范,不断为机关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围绕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抓好机关党建,用实际行动践行我校“扎根西部,服务国际,世界一流”办学定位,立德树人,培育国家栋梁,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实现文化创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篇八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些重要论述,对人才工作提出了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体现了强烈的人才意识,确立了鲜明的人才导向,为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大学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实施“领军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科学家工作室”和新讲师、新副教授和师资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等系列人才计划,全面推行新教师准聘-长聘制度,稳步推进队伍建设重心向学院下移,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各支队伍建设,使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环境得到了不断创新优化,教师队伍整体数量和质量得到了稳步增长,使学校成为了西部重要的人才高地。我们要自觉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努力为振兴西部高等教育,助力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必须把党管人才原则落到实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在高校人才工作中,落实党的领导,最关键就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是我国人才制度的独特优势,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也是保证高校能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前提。落实这一重要原则,一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深刻领会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党的思想指导高校教师工作。二是要坚持将高校党的工作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通过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不断提升学校党委对人才工作战略思想的研究能力、总体规划的制定能力、具体政策的统筹和创新能力。三是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改革作为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双一流”建设任务,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决策、分工协作、沟通协调和督促落实机制,不断健全高校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为深化高校人事制度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四是要以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和团队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不断增强党组织在人才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团结在高校党组织的周围,从而以党建促进人才工作发展,以人才工作发展彰显党建工作成效。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必须坚持以德为先的工作导向。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快慢、成败。习近平同志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必须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一是要在培养上下功夫,尤其要在思想政治培养上下功夫,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始终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二是要以“四有”好老师为基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身体力行,带动全社会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招聘、考核晋升、评优评奖、人才推荐等方面加大师德师风考核力度,完善教师奖励制度,引导教师把师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融入教书育人实践,使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近年来,**交通大学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弘扬交通大学“西迁精神”,通过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举办“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国情研究考察,推进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等形式,不断拓展教师培育体系,丰富教育载体,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涵养以“爱国爱校、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为基本内涵的交大师德,涌现出了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何雅玲院士、“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陶文铨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教师典型。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必须更好地发挥改革的先导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这个层面来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必由之路。达到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目标,一是要坚持把改革作为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体制机制障碍的重要动力,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二是要坚持将实现内涵发展作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目标,认真分析和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基本规律和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分类分层做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管理、考核各方面工作的顶层设计,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吸纳人才,以更加灵活的政策使用人才,以更加务实的办法激励人才,实现人才队伍规模、结构、质量、效能的可持续发展,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三是要坚持改革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任务中统筹处理好各支队伍之间,绩效考核、成果评价、教师双聘、准聘-长聘等重点领域改革与其他改革之间,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激发活力与依法治校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四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把依靠师生办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师生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益,充分调动各支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必须以建立一流的平台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大人才建设,为人才成为英才提供条件和平台。”党的十九大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人才工作的使命和价值所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交大为人才提供的最耀眼、最广阔的发展平台。建设好这个平台,一是要立足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增强战略思维,树立全球视野,强化大局意识,更加自觉地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精准聚焦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工程,主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标准做好各个具体平台项目的规划、建设。二是要立足世界科技发展潮头,发挥学校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交叉融合,加快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研究平台,不但为引进人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科研用房、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的条件和措施保障,更注重为新进人才提供团队和科研平台支持,保证他们潜心工作,尽快发挥作用。三是要立足与社会的有机融合,不断丰富与完善“政产学研金”全要素创新体系,打造面向海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平台,在产出一流科研成果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大学发挥引领社会的作用。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必须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对高校党组织来说,一是要不断创新人才服务模式,落实人才优惠政策,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贴心式服务,做好创业支持和生活保障,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下。二是要做好事业留人、氛围留人,更加注重新进人才的培养,为人才成长绘制出清晰的路线图,使各级各类人才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资源保障,持续激发人才的成长活力和动力。三是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探索人才个性化、人本化服务模式,完善教师收入分配体系,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的创造力。

篇九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对新时代高校组织工作确立了新方位,提出了新要求,部署了新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构筑坚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是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交大组织工作将进一步坚持党对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一是深化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学校“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将“四个服务”“四个坚持不懈”“四个正确认识”落实到工作理念、制度、举措中,提升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常委列席院系党政联席会、党支部组织生活、联系专家学者等制度,以上率下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深化学校党委班子“约法十则”“十要干”“用权十要”,推进党的纪律建设向基层组织和干部延伸。三是积极推进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着眼于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和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本科生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党建工作创新,激发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交大组织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落实“十三五”规划夯实战斗力基础。一是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学”上狠下功夫,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在“做”上狠抓落实,引导师生党员自觉践行合格党员标准。二是抓好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院系党组织负责人的选配标准,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狠抓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落实和效力的发挥。三是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选优配强“双带头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把好带头人的政治关、品行关、素质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支部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加大在优秀一线青年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

三、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交大组织部工作将进一步深化巡视整改,从干部选拔、培养、管理、监督等全方位入手,切实提高干部的履职水平。一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二是强化干部培养。要通过开展干部读书、选课、调研等活动,增强干部的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三是要加强干部监督工作。要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好干部任职试用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请销假、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制度的实施,强化监督问责和警示震慑,提高干部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要制定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沟通信息,形成干部监督工作合力。

篇十

在全面决胜小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高校担负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只有旗帜鲜明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才能不负重托、为党尽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全面从严治党成绩基础上,高校要突出“四个强化”,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地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着力强化党对高校的领导,牢牢把握和保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党对高校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但中央第12轮巡视发现,有的高校党委“四个意识”不强,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到位,贯彻中央精神不力;有的高校党委“四个自信”不坚定,没有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有的阵地意识不强,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不到位;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严格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党的领导弱化而引发的。

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关键在于提高政治站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高校要从政治高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及时发现并纠正政治和业务“两张皮”、抽象地讲“四个意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口号等现象。反对个别同志长期把自己分管业务或领域当成自留地。在工作实际中真正坚持党的奋斗目标、性质和宗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守组织原则和纪律。把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最重要的政治原则,紧扣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引领全体党员和职工投身“双一流”建设。

着力强化执纪监督科学性,锲而不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高校党员干部群体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批判思维强,科学合理的管党治党水平展现不充分就会备受质疑,甚至开展工作都举步维艰。作为各种思潮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一些党员思想滑坡、纪律淡漠和行为失范,党的建设虚化弱化问题也不时出现。这一方“净土”随着办学的规模和自主权力不断扩大,很多关键领域和环节尤其是在权力集中者和敏感岗位负责人也逐渐被腐败侵蚀。针对高校实际和特点,只有更高水平的科学化才能持久提升执纪监督的有效性和生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纪检工作“三转”还不到位,聚焦主业主责不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越位、错位和不到位;执纪监督的重点把握和工作范式还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制度和流程、规范和标准,纪检组织和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

高校执纪监督科学化必须结合高校的使命和任务,遵循纪律检查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提高纪检工作科学性。要与鲜明的实践性相结合,必须深度嵌入育人的实践中、科学研究的实践中、社会服务和高校管理的实践中;要与突出的学术性相结合,与集平台建设、队伍建设、研究项目、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学科建设深度融合;要与自身的专业性发展相结合,在“三转”过程中在提高专业化水平,逐渐树立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建立科学的思维和模式,创造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探索从严治党自身规律,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做到依纪依规治党,不断提高管党治党科学化水平。

着力强化执纪监督的严密性,拿出“绣花”精神履职尽责。高校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精细而严密的系统工程,就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而言,既有高校特有的招生录取、科研经费,也有腐败风险较高的基建项目、招标采购环节,还涉及到校办产业、附属医院与附属中小学。就主体而言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或“位卑权小”“没有机会腐败”,自己是搞业务的,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忽视对纪律的学习和把握,对于警示教育常以“看客”来“看故事”,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违纪违规后,有的还固执地声称只要没有“贪”进自己腰包,就是“纯洁”甚至是“高尚”的。

高校党委既要就每个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逐一分析,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盯紧关键人、关键事、关键环节。务必拿出严细深实的实招硬招,以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为核心,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得咎,正确处理“森林”与“树木”之间的关系。从严必循法度。对于违反党纪需要进行纪律处分的同志,既要让党纪落地生根,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也要对其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真正赢得拥有深厚学识的知识分子党员对党规党纪的衷心认同。紧密结合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严谨精致地履行主体责任,不断形成严的要求和严的氛围。

着力强化从严治党的实效性,勇于接受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高等学校不能偏离“办人民满意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航道。盲目追求办学规模扩张偏离内涵式建设方向,片面强调科研成果产出,过分强调大学排名失去办学特色与宗旨等问题的存在更加说明,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矢志不移践行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诚恳接受社会各界人士批评指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最终要站在人民立场上由实践检验,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历史终将给出公正的评判。我们党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献计献策与鼎力支持,应当积极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智库作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教职员工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善于把握运用他们的意见,切实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必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等教育要保持与党同频共振,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篇十一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了,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把十九大确定的宏伟蓝图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以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步伐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我们的贡献。

在新的历史方位,总书记强调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统战工作作为党的特殊群众工作,新形势下将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这是新时期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高校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领域,加强高校统战工作,对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大统一战线成员人数多、层次高、影响大。长期以来,学校统战工作具有优良的基础和传统。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引导统一战线各界成员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好统战工作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具体工作中,不断推动统一战线工作新发展。

以“创新”驱动统战工作新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统一战线自身也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所以要增强创新意识,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既包括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也要有工作载体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例如,加强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要与鲜明的主题活动相结合,以增强实效;党外知识分子的实践锻炼要有多样的平台,以增长实际才干;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海外统战工作要主动与“一带一路”倡议加深融合。

以“协调”构筑大统战新格局。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涉及面很广,必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校院两级联动,多部门协同的大统战工作格局,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工作。例如,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抵御宗教校园渗透等重要任务,都必须多部门协同,方可取得良好的成效。

以“绿色”注入统一战线新活力。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按照“早发现、重培养、择优用、管理好”,培养一批与我们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党外代表人士,不断巩固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党外人士建言献策的导向,不断激发统一战线服务大局的意识和活力。当前就是要引导统一战线聚焦学校一流大学创建、陕西“五新”战略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好独特优势和作用。

以“开放”拓展统战工作新视野。学校归国留学人员人数多、层次高,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要坚持广泛团结、热情服务、积极引导、发挥作用的方针,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依托留联会这个平台,加强引导、联系和服务,支持留学归国人员积极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以“共享”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新成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要在坚持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底线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多做聚人心、暖人心、赢人心的工作,就越能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就越能凝聚最大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篇十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肩负着学习和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飞跃,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当前,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轴,站稳守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以求新、求实、求律为基本遵循,努力开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深化思想认识,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我国的高等学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着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穿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之中。高校党委在任何时候都绝对不能放松坚守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这根弦,都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政权意识、使命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还有不少差距,在教育实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中央第十二轮巡视中发现不少中管高校不同程度存在只关注和重视业务工作、办学效益,而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出现了意识形态工作空转、阵地空心等情况,这大大削弱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为了进一步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交通大学始终坚守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原则,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经常研究,加强指导,通过明确职责和建章立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在学校领导班子带领下,各学院各单位各部门始终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地站在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把意识形态工作时刻抓在手上,主动认领任务,层层压实责任,人人承担责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将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责任更大。

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开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才能落实落细,才能切实增进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一)努力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上求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来自于它的开放性和自身的创造力。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十九大报告在提出“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时,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全新的判断,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理论要随着时代发展往前走,要和实践结合。党的工作任务转变必然带来意识形态工作内容的变化。

在这样的新历史条件下,高校党委必须深入学习研究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我们只有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最鲜活、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才能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始终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定树立大局意识,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展开各项任务部署,要自信自觉地将两个“奋斗十五年”“八个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融入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高校党委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依托意识形态工作引导广大党员群众不断统一思想,认识新时代、适应新时代、引领新时代,扎实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入脑入心,为高校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振信心、凝聚力量。

(二)努力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上求实。我们应该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全党都要一起做的工作。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个干部都是一面旗帜。因此,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意识,强化守土责任,敢于担当,敢于坚持,敢于亮剑,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勇于用制度利器夯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而主体责任的提高需要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体责任意识,通过开展述职考评,倒逼责任落实,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分内工作来做。

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面对日趋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局面,高校党委要敢于举旗,身先士卒,决不能羞羞答答、半遮半掩,要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讲够、讲透、讲活,真正成为高校师生的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以理论自信支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三)努力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上求律。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主观性。因而,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研判。目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及网络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关系呈现出网络化、虚拟化等新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只进行静态思考,而是要积极面对社会变化和人的思想变化,要深入研究这些变化,发现其中的规律,才能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体现。因此,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的改革和构建问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与此同时,积极拓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电视、报刊、校园网、宣传栏等传统阵地的作用,推进“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建设,打造一批导向正确、宣传力大的宣讲平台,将理论宣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意识形态工作是关乎中国高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是关乎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全局性问题。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高校全体教师都肩负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任。以对党和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更加高度统一、政治上更加清醒坚定、行动上更加坚决有力,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凝聚普遍共识,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奋发有为的热情干劲投入到学校改革发展中来。力争在新时期意识形态战场上取得新胜利,为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篇十三

满怀激动之情迎来了全世界都在关注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初次亮相。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七大常委在全世界面前再一次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的决心。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一切依托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世界面前做出的新的承诺.

还记得五年前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我国各项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了党章,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这是全党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领导地位的肯定与认可。新时代,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担负着新时代的核心领导层地位,新一届党的领导人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华各族儿女在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我们作为大学生党员,是青少年里的榜样。新时代召唤着我们,成就着我们,我们要感知新时代,推动新时代,以新姿态肩负新的使命,扛起复兴中华的大任。我们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用青年人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篇十四

在新的时代,每一个青年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我们都有机会为自己的未来,为国家的未来,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奋斗。

习总书记讲道,中国共产党是个大党,是个有活力的党,能够改革社会,也能自我改革,共产党应该不断自我修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同从苦难中走来,深知发展的可贵,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中国共产党要深深扎根人民。习总书记欢迎记者在中国参观,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习总书记希望记者们多了解多报道中国的情况,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身在这个发展的时代,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从严治党,社会上升渠道变宽,年轻人机会增加,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未来!希望国家更加强大,党的发展更加昌盛!

风雨飘摇,中国共产党从苦难中走来,砥砺奋进,我们将继往开来。新的时代,我们应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为决胜全面小康,为实现中国梦奋斗前行!

——彭康书院 新能源51汉族 男 黄亚龙

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将本次见面会讲话与十九大报告内容相结合,我对党和国家前进的方向都有了准确的把握,对大学生党员肩负的重要使命都有了清楚的认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跟党走,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敢于吃苦,勤于实践,善于开拓,争当先锋,成就“奋斗的青春”。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十五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对我们青年人的寄语就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作为一个青年党员,我们应该勇作时代的弄潮儿。

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常委见记者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一定要克尽使命,不负重托。下个五年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在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改革和开放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2019年,建国70周年,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内容,也要作出新的计划。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党和国家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证明了可以带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和自身革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凝聚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

党和人民深知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全党扎根人民,依靠人民,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作为大学生党员,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这一个新的富有历史意义的阶段,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勤勉敬业,充满信心,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全国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原创心得范文精选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068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