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梁家河精神,做好党员该做的事。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2018年党员学习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16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读完《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合上书籍,我脑子里便出现了《管子?牧民》 里的一句“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这句话。只有心怀大志,有大的格局才不会被眼前艰难困苦或者挫折所击败,也只有明白初心,方能继续前行。
求根溯源梁家河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而这三点在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生活经历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是我在《梁家河》这本书籍中看到他身上煜煜生辉的几点品质。
自我批评求进取,不忘初心得始终。因当时身处环境和响应国家号召,习近平选择去陕北—他父亲曾为革命奋斗的地方去下乡—梁家河。当年的生存条件有多艰苦我们已无法想象,但当时的人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确是不争的事实。吃不饱就得去讨饭、一人一年就一身衣服……在这样的乡野偏隅求生存,挑战可想而知。可他却以惊人的毅力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迅速从一名五谷不识的首都少年成长为合格的农民,成了村里人口中的不“撒奸儿”的“好后生”。
融入群众讲团结,联系实际求发展。克服了适应生活环境的障碍后,习近平打心底开始接纳和融入梁家河群众的队伍中。他对有智力缺陷的人很是包容、宽厚,对家庭有困难的人慷慨相助,为村里人无偿提供理发等各种服务……他的行为是乡亲们从内心深处接纳了这个北京娃,一致夸奖他是仁义的“后生”。从一个北京娃变成村里娃,爱读书的习近平开始利用所学帮助周围的乡民。结合当地实际,他为村里修甜水井,带领乡亲打坝修梯田,搞起代销社、铁业社、缝纫社、磨坊等为民谋福祉、为村民解决困难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时代奋进正当时
在当时生存条件十分艰苦的时代,习近平克服重重困难,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起对贫困一轮又一轮的挑战,不计个人得失,并从苦难中学到了宝贵的人生财富。
习近平曾说“做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他的这句话就像一把亮剑,闪耀着万丈光芒,将“信念”两个字刻进每个共产党人的心间。
时光荏苒,过去的毛头小伙子早已成长为一国领袖,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近几年科技、文化、生态等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之列。如今人们为反腐成绩而叫好,为科技进步而击掌,为生态环境改善欢呼,这一切都是像习近平主席这样无数个舍己忘私的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实现的。
那么新时代下的我们又该去如何践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在前进,社会在进步,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国家的政策一日比一日好,从和农村合作医疗、兴建养老院、攻坚扶贫等政策中我们看到国家在努力提高人民社会保障,那么身为国家建设的一份子,我们要有主人翁精神,更要有党员先锋带头作用的鞭策,把自己融入到祖国建设的大潮流中去,从自我岗位出发,开动脑筋、创新思维,干好、弄通本职工作,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因为只有祖国的富强,才有普通民众的安居乐业。就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中国梦的实现撸起袖子加油干。
篇二
近期,单位发放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发行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趁周末空闲时间,我一口气读完,感慨颇深,受益匪浅。读《梁家河》,让我看到了一个身处逆境但志存高远,身在山沟却胸怀世界,亲民爱民的有志有为的青年形象,也更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之情。
5月23日-25日,我有幸参加了党委组织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学红色文化 做时代先锋 见证初心之旅”专题教育培训活动,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延安。在延川县梁家河村,我们认真参观了习总书记当年插队时住过的窑洞、土炕和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淤地坝、村党支部及村史馆等,并通过一堂生动的党课,了解了习总书记艰辛的七年知青生活,真切感受了习总书记扎根农村、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爱国爱党情怀。
这次看《梁家河》一书,更加深入了解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时的工作、生活经历和梁家河几十年的时代变迁,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岁月里一言一行,真切地诠释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进取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意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初心。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立足本职岗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强化学习本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首先要学习习总书记勤奋好学的信念。总书记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迫,“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而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党员,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学在前,用在前,做好带头人。
其次学习习总书记实干担当的品格。面对群众贫穷的生活,习总书记敢于担当,带领村民办合作社、建沼气、打水井,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遇到困难,习总书记从不退却,想尽办法解决一切难题,方便了村民采购、用上了沼气。作为党员,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为群众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收益。
第三学习习总书记勇于创新的锐气。不管工作多复杂,勇于创新的步伐不能停。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修筑淤地坝、办代销点等,离不开那种敢闯敢干、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创新精神。正是习近平以铁一般的担当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勇气,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掩卷深思,梁家河真不简单,不能小看,这的确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读、反复学、细细品、深刻悟,更重要的是要真真正正地做好“学以致用”,从中汲取力量,锤炼党性,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在实现追赶超越发展努力奋斗中砥砺前行!
篇三
著名作家王蒙说“时代有些浮躁,阅读让人沉潜”,翻看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感悟梁家河人的勤劳朴实,追寻习主席的青春历程,细细咀嚼,久久回味,感触颇深。
一、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坚定信念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人生一堂课,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梁家河的7年磨炼,习主席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他伟大人格在精神上的升华。
正如他后来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2013年5月4日,习主席同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说:“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这不仅仅是他自身的真实写照,也是所有成功者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在人生的“梁家河”里,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作为一名交通人,就是要发扬“大苦为荣”的优良作风,为陕西建设交通强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心为民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 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习主席在梁家河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时刻不忘植根群众的为民情怀,赢得是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就是要坚持讲大局、重实际、求实效,发挥办公室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的职能作用,积极为领导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助手。凡是经手的每一项工作,都坚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三、一声声喊我小名------实干担当
“做行动上的巨人”“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
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有新担当。担当,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表现,是一名党员干部必备的履职能力,更一种过硬的工作作风,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进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首先要立足岗位,不断增强政治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增强自身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其次是立足岗位,踏实肯干,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四、我们走在阳光的路上------民族复兴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学习《梁家河》,就是要以青年习近平为学习典范,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把个人的理想志愿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从梁家河的大学问中汲取前进的力量。“青年习近平的远大理想,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为老百姓办实事’”。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就是要在工作和生活中,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正确处理名与利、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始终做到用心、用力、用情工作,积极投身于陕西交通追赶超越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四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认真仔细地阅读了当代纪实文学——《梁家河》,深刻体会习总书记当年插队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深刻感悟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情怀。
读完《梁家河》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呢?习近平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回顾青年时期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北山区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当年,习近平响应党中央号召上山下乡,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打坝修地、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梁家河村历届村“两委”会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化。习总书记在2015年2月13日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的感人细节更使大家深受感动。
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深读细学《梁家河》一书,启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身为党员干部,一定要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习近平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总书记是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他在短暂的7年当中用心与群众交往,用生命在劳动,努力改变山村的面貌。
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池,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1975年10月7日,我要上清华大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村上杀了一头羊,家家户户来代表和我话别,并送我临别纪念——笔记本,第二天早上,我睡起来推开门,外边站满了乡亲们,那一刻我哭了。”当看到这一段时我禁不住流下眼泪,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习总书记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厚重的情谊,这也让我们大家更加的敬佩和喜欢这个人——习总书记。习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1993年、2009年习总书记曾多次回到延川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2013年延川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习总书记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生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总书记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饱含大爱深情。
从你我做起,自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曾遇到过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做到了回报和答谢呢,说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感到很惭愧。所以,从今天做起,我们都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
深读《梁家河》一书,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北山区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篇五
七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不过是短暂的一瞥;但对于生命有限的个人、尤其是正处于艰难岁月而风华正茂的青年人说来,很难说并不漫长。
梁家河,是陕北黄土高原腹地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是习近平同志下乡插队七年的地方。在这里艰苦锻炼的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这块黄土地培养了他不变的信念:为人民做实事。他心系百姓,积极进取,不断学习、实践创新,努力办更多的事,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今的梁家河成为“中国最美乡村”之一。
陕西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梁家河》,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情节,追述了当年“黑帮子弟”习近平“逃离”首都来到原始的梁家河的简要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他踏实劳动、干活从不“撒奸儿”,赢得乡亲们接纳、信任和尊重的经过,让我们看到身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他带领乡亲发展铁业社、缝纫社,打淤地坝,建好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所体现的不尚空谈、不鹜虚声的实干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他与同伴与乡亲同甘共苦的友谊和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敦厚情感,对一个才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确实令人敬佩。我相信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无不受到强烈的震撼和鞭策。
按照分公司党委的安排,我认真学习了《梁家河》一书,感触颇多,体会较深。
坚定信念,克难奋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习近平同志说,梁家河“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他正是怀着对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做实事”的执着追求,带领梁家河人搏击贫困、艰苦创业,在这里谱写了浸透忠诚与实干的青春颂歌。
心系百姓、服务群众
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他视群众如亲人、饱含真情,与他们打成一片,把他们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即使离开了梁家河,但仍“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对有困难或需要治病的乡亲总是慷概解囊。例如得到他帮助的吕侯生激动的说:“真不好意思呀,这一趟就花了你几万块(钱)!”但习近平同志却很平淡的说:“谁让我们是朋友哩!”
艰苦奋斗、实干兴邦
习近平同志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面对黄土高原的恶劣条件,年青的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克服重重困难、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今天,在推进精准扶贫、,促进扶贫攻坚中,我们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
敢于担当、敢为人先
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村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习近平同志敢为人先,带领梁家河的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读了《梁家河》,我们就要“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篇六
《梁家河》这本红色读物让我情不自禁的读了又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让我深受启示,让我知道理想是多么伟大的存在,拥有信仰是多么重要,让我深刻的明白了平凡的我需要有一颗向上的心,需要追求上进,需要进步,需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和肯定。
《梁家河》这本书里习近平总书记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重要性,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他和 ‘小伙伴’们拉着家常:收入靠什么?平时吃些什么?老人好吗?孩子们都在做什么?日子过得怎样?能吃上大米吗?常有肉吃吗?……习近平问得非常亲切、细致。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对待人民群众,总书记细致入微,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他关心的头等大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习近平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他团结人民群众,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在梁家河一队插队的北京知青王翠玉这样评价习近平:“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这是很不容易的!”
在人们看来,能吃苦意味着能过好光景,不“撒奸儿”意味着靠得住。在梁家河,习近平干得最多的就是打坝,那时候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没有手套,习近平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干,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乡亲们这样评价。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融化,寨子沟打水坠坝,习近平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水里干活……那些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接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习近平总书记用他的实践行动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位置,做人是最重要的,群众的眼睛永远都是雪亮的,吃苦耐劳,平易近人,深入群众,做好表率是习近平一贯的作风。
《梁家河》这本书里习近平总书记让我明白了做事的重要性,习近平刚刚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一直琢磨着能为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做些什么,琢磨着推动梁家河发展的切入点。习近平一直是一个行动派!此前,在赵家河进行社教时,看到一座厕所年久失修,他便自己动手,把它改造成赵家河第一座男女分开的厕所,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厕所革命”。能否在梁家河办沼气,他亲自去四川寻找了答案,考察的过程也变成了坚定信心的过程,从四川回来后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困难远比想象的多,他揣着一定要把沼气办成的信念,像高速运转的陀螺一样忙碌着,最后让“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不攻自破了。一块办沼气的伙伴感叹道:近平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强调知行合一的人!如今,梁家河早已通了电,但作为一种象征、一段历史,人们留下了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的第一口沼气池,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墙上有一幅以习近平带领村民建沼气为原型绘制的宣传画,两边写着“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八个大字。当年修建沼气池时拓宽的道路,至今还在造福着乡亲们。为人民做实事,为人民做好事一直是习近平的坚定信念,在他看来,梁家河是他一生的一个转折点,因此他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艰苦奋斗的人生如此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用实践行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力争做行动上的巨人,光说不练纸上谈兵是没有什么用的,要做一个敢于行动,主动挑战困难的行动派,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梁家河》这本书里习近平总书记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习近平说,“我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在乡亲们眼中,身为总书记的习近平还是当年那个“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七年的农村生活时光习近平没有荒废,他用亲身经历激励我们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年轻的他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每天思考的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他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习近平去陕北插队的时候带了两个箱子里面装满了书,他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他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那“砖头一样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
习近平说:“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习近平看来,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能给人启迪,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沟通的方式。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我们要把“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发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以总书记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梁家河》这本书里习近平总书记让我明白了信仰和意志力的重要性,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是习近平在梁家河窑洞里读的,书的主人公赫美托夫,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为了磨炼意志,甚至睡在钉板床上,扎得浑身是血。习近平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练,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习近平和小伙伴们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
总书记用他的努力告诉我们,不管身在何处,不要轻言放弃理想,要用坚定不移的信念,要用钢铁般的意志力,面对困难和挫折要付诸百分之百的努力,主动克服它战胜它。
今后,我会认真学习“梁家河”精神“不忘初心”,努力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学习,学习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普通人民群众,我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做好“修身 齐家”,每天努力一点,做更好的自己,努力去做 “行动上的巨人”,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篇七
沟沟壑壑是岁月沉淀的痕迹,小小的窑洞旁有一条梁家河。河边贫瘠的小村庄,让一个15岁的青年扎根生长。开出繁茂的花儿,结出丰硕的果实。
吃糙粮,睡土炕,煤油灯熏的脸孔,黑亮亮。起早贪黑的劳动让人忙。过年节才能吃到的肉最香。城市与农村实在不一样。对于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个青涩的少年来说,真是难以接受,可正如悬崖峭壁才能开出最美的花。当一个人下决心背水一站,不留退路,等待他的就是进步了。
梁家河是延安的一个小村庄,却也是习总书记心中那段难忘的青春记忆。当年他执意跳上火车向北走,如今镌刻在时光中的那段党旗下的青春,指引着我们,向北望,那里有条梁家河。
梁家河流淌着知青和群众治理水土流失故事。
知青坝是当时知青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一个见证。横冲直撞的洪水被拦筑好的堤坝续了起来。好后生习近平卷起裤腿光脚站在刺骨冰水里,修坝筑兰的模样,村民都不会忘记。
梁家河流淌着淳朴老区人民尊重知识分子的故事。
村里来了个北京娃讲大山外的世界,讲古今中外的事,村民更深深地爱上了他,玉米团子成了深刻的记忆,毛头小子融入到艰苦的山区生活,带领村民打坝淤地,造就良田,如今人是村里的好耕地。八份入团申请十份入党申请, 他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以及所表现的才华和智慧。最终获得了群众的认可,组织的支持。那是一个时代的不幸,也是一个奋发者的幸运。
梁家河是党和人民心连心,鱼水情的见证。
习近平回忆梁家河的那段日子时,感叹道。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来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来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即将离开时,早上一推门,乡亲们都站在外面,因为我在睡觉,他们静静地等。 习近平和乡亲们都哭了。为离别,为心中的一份情意。
梁家河是共产党人扎根群众,一心为民的丰碑。
15岁来到黄土高原时的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高原时的自信目标。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七年的知青生活是改变他人生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只要有一股气,有遇事勇于挑战的志气,克服艰辛的决心,就能处变不惊,迎难而上。村里那口至今仍能使用的沼气池,第一次成功点火使用后,他把县里奖励的摩托车变成了农用工具和拖拉机。这样的胸襟,怎能不被爱待和拥护呢?
梁家合一泓碧水,见证了知青的蜕变。留住了知青和村民的深厚情谊,也为新时期共产党员指引了方向。我们的出发原点在哪里?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的未来去何方?向北望,梁家河都会告诉你。
篇八
最近读完纪实文学《梁家河》,近距离、深层次的感受梁家河,真正悟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金句的深刻内涵。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成为摧毁你的借口,这关键看一个人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
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总书记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为国家的蓬勃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九
在深刻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后,我感受颇深。全书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情节,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深深的将我吸引至三百多公里以外的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那个习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劳动、学习的地方,那个培养他、教会他为人民做事的地方,那个他人生的启程点,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
6月20日上午,终于踏上通往圣地延安的路,一路久久不能平静,心中的激动不言而喻。尽管车欢声笑语、妙语连珠,但是我的心已经飞到了陕北,飞到了梁家河。
从延安出发,沿高速行驶大约75公里路程,我们到达延川县的文安驿镇。大巴车沿着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大约新进了5公里,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梁家河村
梁家河村,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地貌,目所能及,皆是黄土塬、土梁、土峁、土沟,遍地是很厚的黄土层和流水切割、土壤侵蚀而形成的沟壑。黄土高原干旱少雨,梁家河村也是,仅有的一条沟渠,也是因为拦坝才留住一滩浅浅的水。梁家河村位于两侧土塬中间的沟壑,依山挖出的一孔孔窑洞便是当年村民的家,虽然现在有盖砖瓦房的,但是窑洞以其冬暖夏凉优势,依然被老人们所喜爱。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69年1月,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这山沟沟迎来了15位北京知青。黄土高原磨砺着他们,他们也在影响着黄土地上的老乡们。
在此之前,从未到过陕北,但是走进村里的那一刻,我却并不感到陌生。不是梦里几度回,而是读过《梁家河》纪实文学。路过知青井、走过知青旧居······一切那么熟悉而又那么陌生。下陡坡穿过一片槐树林,大家被召集在山沟一片平坦的田地旁。六月的陕北,天气还是很炎热,田地旁边的一颗高大的杨树很是醒目,而他下面的阴凉,也成为大家的福地。
大家将带过来的马扎整齐的摆放在树荫下,面朝大树坐下,培训老师开始介绍习总书记7年的梁家河知青生活。这堂梁家河特殊的党课,选在梁家河村,选在田地旁,选在这颗大杨树下,这在形式上已经对我们这群前来学习的党员一种教育和引导。
老师介绍,上岁数的村民回忆起当年插队的知青们,都说近平后生“什么活都能干,什么活都肯干,能吃苦,能挑一二百斤的麦子走10公里路不换肩,他不撒奸儿,干活不惜力气”等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当年他带领乡亲们打坝的情景:零下十几度,河沟里冰块很厚,先要用手搬冰块,再铲掉冻土,掏土、推车子、夯土······连当地人都怕干的活儿,可第一个跳下去的竟然是年轻后生——习近平。他卷起裤腿,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开始干活,手都磨出了血泡来······看到一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后生都这么吃苦、卖力,大家都怎么好意思不干!就这样,在习近平的带动下,打坝的事干成了。之后建沼气池、当村支书,从15岁到22岁,习近平已经完全融入到人民中间,劳动在人民中间,不分彼此,坦诚相待,而这正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最近关键时期。他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这边黄土地的热爱也逐渐转变为他为人民的热情服务动力。
放眼这边黄土地,时光留影,仿佛看到一位瘦而偏高的年轻后生,朴实的衣着,坚毅的目光,如火的热情,无私的劳作在这片土地上。我不停的追问自己,到底是这边土地改变了这个年轻人,还是这个年轻人改变了这边土地?我抬头看着这棵高大的杨树,在它的年轮里是否存储着当年的记忆。
在随后的参观中,我看到当年村民和知青的照片,虽然是黑白照片,但是丝毫掩饰不住流露在他们脸上的神采。如今的梁家河已经脱去了当年的贫困面貌。当年黄土地以她博大的胸襟接纳了这群年轻人,而这群年轻人也用自己的真诚和实干回报了炽热的土地。
梁家河之行,让我明白了,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必然由人民群众中来,而他所要做的就是回到人民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作为一名公路养护人,我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不断钻研业务知识,提高服务本领,为人民群众便捷、高效出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十
早就听说延安有个梁家河,小小的村庄里藏着许多习大大的故事!2018年6月的延安之行,是我作为党务工作者第一次真正的圆梦,三天的初心之旅,培训学院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实景感受,让我亲身体会到延安精神、梁家河精神的内涵,接受了一场红色的心灵洗礼,收获满满。
我们在延安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还实地参观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梁家河生活的住址。通过现场教学讲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峥嵘岁月仿佛历历在目。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通过丰富的人物模型、历史图片、详实的文字介绍,我深刻了解了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1935年到1948年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固基石,培育了延安精神。可以说延安的十三年是艰苦奋斗的十三年,当年是延安精神指引着老一辈革命家打下江山,今天的我们更需要将它传承弘扬。
梁家河山高沟深,地域狭小,从城市到山沟农村,各方面条件反差都很大,当年才15岁的习近平在这里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并且一住就是7年,当时和他一起来的知青,坚持到最后的就他一人。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勇气和毅力,单凭这一点,就让我对他肃然起敬!走进梁家河,沿着习总书记当年的足迹探寻,我看到了总书记当年带领乡亲们修建的淤地坝、沼气池、打的水井、创办的铁业社、缝纫社、磨坊。通过现场讲解,我了解到总书记当年是实实在在带领乡亲们为改善生活而办实事,而且所办的这些实事都是当时村民生活所急需的。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且为着信念矢志不渝,不为任何困难所阻,这恰恰是我们班这一代年轻人所缺乏的东西。
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不仅要保留对党对事业的初心,更需要时刻砥砺奋进,追赶超越。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要把这次学习作为新起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断提升执行力。二是要立足岗位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加强特色支部建设,时刻努力做好基层支部党建工作,真正使支部工作细致化、针对性强,堡垒作用发挥明显。在大环境中走前头、做表率,坚持和发扬时代需要的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真正把延安精神存之于心、践之于行。三是要摆正位置,努力在实践中体现党的宗旨。主动开展一线面对面活动,积极起到上通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使领导的工作决策接地气、顺民意;使重点更聚集、举措更实在、精力更投入、落实更到位,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发展。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愿每一名党员心中都葆有“梁家河”式的初心,不忘本色、本源、本根,一直为心中的梦想而奋斗。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有足够的信心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把延安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中,传递给支部的每一名党员,真正树立党员模范先锋形象,为组织建设添砖加瓦,为红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十一
初夏的梁家河,山山峁峁披上绿装,坡洼上郁郁葱葱,淡淡的草香在空气中弥漫,山涧鸟唱蝉鸣,在响应党和政府退耕还林以来,这里俨然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整洁的农家小院,新修的石窑,灰瓦盖顶的平房,柏油铺成的村道,悠扬顿挫的陕北说书徐徐飘来:
弹起三弦口表音
我给大家报喜讯
羊年到来贺新春
梁家河的乡亲迎亲人
......
他饮水思源不忘本
拳拳赤子来报恩
春节前夕抽空空
篇十二
延安福地谋革命,梁家河村育知青。
大坝淤地苦中建,沼气代销敢为先。
扛锄打井陌上牵,魂绕梦萦几回田。
奉献青春全为民,换了新天不忘根。
—— 题记
手中握着一册红色《梁家河》,感受着红色圣地伟人的点滴故事。伴随着书中情节一路走来,仿佛自己也经历了那七年的知青生活,细腻的画面一幅幅在脑海中浮现,让我对这个村子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我们的领导人习总书记肃然起敬。
梁家河一个小小的村落,如何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地方?习近平从当年的一名下乡知青,如何成为了新时代的领导人?正是这七年的缘分,让梁家河因为习总书记的挂念而被世人熟知,迎来了发展的新春天,也是因为那七年,让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这块注定不平凡的土地上不断磨砺提高自己,成为国家领导人。
梁家河是一个村庄。它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地处红色革命根据地,保持着陕北高原上特有的地貌。一九六九年习近平作为知青初次到梁家河,七年的时光里他带领村民谋发展共建设,锻炼了自己,也让村民摆脱贫穷,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二零一五年习总书记的再次到来,让梁家河一鸣惊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父老乡亲们正以他们朴实、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习总书记的原话,也赋予了梁家河不一样的定义。
梁家河是一种精神。七年的知青工作生活中,习总书记用亲身经历凝练出最质朴的精神。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从北京到乡村,环境的变化对于一般人是不可能接受的,但习总书记留了下来,高强度的劳动、简单的食物、居住条件简陋这些考验都没能打倒他,反而带头实干,为群众谋福祉。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农村生活条件极差的环境中,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学习应对生活的必备技能,白天利用空闲时间看书,晚上依旧看书到深夜,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为自己奉献国家始终保持着初始的信念。
梁家河是一条路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针。习总书记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打坝淤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他想群众所想,为了解决吃水、燃料短缺等当务之急,带领群众打井、建立沼气池;为了减少村民去镇里买日用品花费的精力,他在村子里开办代销店,真正做到了为民情怀。而当他离开时,村民都自发前来送行,感激他为村子做出的贡献。
梁家河是一面镜子。习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折射出良好的品质,成为当代青年的引路明灯。坚定理想,提升素质。很多人在较为艰苦的工作中容易迷失自我,失去了方向,这主要出于没有能够坚守自己的梦想,没有锻造出自己从基层小事做起,真正将自己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使命感。以习总书记的经历为坐标,才能时刻督促自己、修身自强。
《梁家河》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止步于此,它是一份时代的“厚礼”。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我们更应该学习梁家河的故事,实践习总书记的模范。坚定理想,不断提升自己,无私奉献,绽放青春。选择成为一名高速收费员,需要在工作岗位中,克服一切困难,时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服务司乘,为实现交通强国奉献己身。
篇十三
梁家河,是青年习近平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梁家河,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梁家河,是无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或许,在梁家河,那个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为日后习近平的从政生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那个被撕裂的年代,父亲被批判关押,母亲被下放,姐姐流放内蒙古,自己也被当作“倒流”人口,进了派出所,面对如此的人生困境,青年习近平没有选择毁灭,而是选择了生存。从此之后的习近平再也没有“逃离”,而是选择了扎根农村。和当地的农民群众一起劳作,一起生活。从一个“北京娃”、“黑五类”、“黑帮子弟”,迅速转变为了一个干活从不“撒奸儿”的村里娃,一个知识丰富,带领梁家河脱贫致富的好后生,一个带领梁家河人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的好支书。
在大坝造田,修建沼气池,遇到当地老一辈的人的阻挠,一遍又一遍地做着老人的思想工作。遇到实际的技术问题时,他不叫苦,不怕累,带领梁家河的相亲们摸索着,不断学习着,最终取得了成功,粮食增产,人们做饭,照明条件得到了改善。不怕困苦,创建铁业社、缝纫社,人们的经济收入得到了增长,生活水平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正因为他敢于挑战挫折的坚定欣念,才为梁家河的父老乡亲谋得了福祉。
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论是青年时代的习近平,还是那个《感谢贫穷》的高考考生王心仪,亦或是带领我们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国共产党,他们无论身处多么糟糕的逆境,但是从来没有对未来失去信念,对未来丢失希望,所以他们最终战胜了困难。
漫漫人生路,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在遭遇人生的低谷和挫折,我们拥有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困难与挫折,终究会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铺路石,成为我们通向成功之路的一把利刃。苦难,只会让我们不断得到人生的历练与成长,逐渐让我们变得足够强大,坚韧。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未必都是什么绝世之才,但肯定都是拥有一种坚韧之志。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勇于挑战挫折与逆境,不向困难低头的强者,亦或我们会拥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我始终坚信,风雨之后,必有彩虹!让我们一起奋斗吧!
篇十四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我闲来无事,躲在彬县新华书店的角落里看余秋雨的《慢读秋雨》,正准备离开时,却被书架前一位佩戴党徽的耄耋老者所吸引,他一副地里干活刚回来的装束,粗糙且布满年轮的手捧着一本《梁家河》在看,脸上一副深思,当时我就特别好奇,是什么书可以让一位老者如此深情且投入地驻足而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匆忙买了一本《梁家河》而归。
等到回家拿出此书时,就立即被封面上习总书记和周围村民亲近、温暖的笑容所打动,再看总书记的题词,就特别好奇为什么梁家河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这个地方会有什么样的魔力?带着疑问,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等抬头看时间时,已经凌晨一点多了,但此刻的我却毫无睡意,梁家河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后来单位为每位党团员配发了《梁家河》,我又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梁家河》10余万字,40幅图片,4个部分,图文并茂,通过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真挚的情感叙述了习总书记与梁家河这个山沟沟之间的缘分情谊,读后体会颇深:梁家河,是青年习近平吃苦流汗,历经磨砺,重塑筋骨和灵魂的地方;梁家河,七年的上山下乡是让他刻骨铭心,深入扎根群众中,与群众同心同行的见证;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所传递给我的,就是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陕北,千沟万壑,山山卯卯,干旱贫瘠,而一个青年却将自己七年的青春岁月全部付诸于此。对一个从城里来充满青春激情的后生,身处当时的政治时局和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可想而知,他的内心该有多么的绝望、孤独和落寞。但青年习近平却不是这样的,他牢记父亲的教诲,不怕苦不怕累,读书修身,攻坚克难,一心为民,与群众打成一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时间总是奋斗者最好的见证。七年的知青岁月使习近平不断成长,他在艰苦环境下的这种强大的拼搏奋进力量值得我们每个人汲取学习。作为一名基层交通人,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保障道路平安畅通为目标,尽心做好本职工作,为司乘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十六个字总要求,做好自己所能做且一定能做好的事情,这样才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读书、修身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一声号召,青年习近平开始了自己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人生历程。他带着装满书籍的大箱子来到梁家河插队,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习近平是个书痴,读书不仅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他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他从来书不离手,每次干完农活和高强度劳动后都会一个人安静地读书。他始终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作为座右铭,督促自己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先贤著作。他从不放松自己的学习,求知若渴,博闻强识,最终将一箱箱的书卷化为胸中无尽的知识财富。他喜欢与当地的文学青年交流学术问题,谈论文学,谈论民生,谈论理想,谈论国家。将书中所学与实践充分结合,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
习近平同志都能做到在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仍能坚持不断的学习、读书来提升自我,升华自我,我们现在生活条件优渥,读书的条件和学习资源也远远好于当时,却把大把的时间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这样面对信息化大数据的到来、面对交通系统改革这些巨变,怎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习主席倡导年轻人应该多读书,少熬夜,追求人生大理想。在此环境中,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不断塑造自己的知识品格,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用个人所学指导工作开展。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办实事
习总书记说“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为什么梁家河的老百姓会对一个城里来的小伙子如此亲近,那是因为他为群众办实事。
他建沼气池、建淤地坝、修男女厕所、成立铁业社,开代销店、办缝纫社、磨房……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谋幸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过了“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真真切切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他为老百姓,老百姓也为他。当他面对数次申请入党屡屡受挫的精神痛苦,是普通百姓帮助他卸下了思想包袱。当他上大学离开梁家河时,是老百姓一直站在他的窑洞外静静地守候。梁家河的百姓这些真诚的心灵馈赠,让习总书记的心与老百姓紧紧连在了一起,人民情怀与日俱增,日益深厚。他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将根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中,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用一言一行生动诠释“以百姓心为心”、“权为民所赋”的真谛。
梁家河的七年是意义非凡的七年,是习近平触摸乡土农村的七年;是他读书修身、志存高远的七年;是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的七年;是他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办实事,打牢群众基础的七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梁家河精神是鲜活灵动、感人肺腑、激励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食粮。而梁家河,也确确实实是一个有着大学问的地方。
篇十五
前不久有幸看到《梁家河》这本书,首先,我被封面大大的习总书记和他的小伙伴一起温情谈笑的画面所吸引,其次,下边的那段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立刻让我对梁家河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决定走进这个神奇的村庄看看。
“不管走多远,也不论分别多久,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这是习总书记对梁家河深深的眷恋。是的,这种感受是我从高中毕业离开陕北佳县那个小山村后不老的情愫。大山养育了我,但是对于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来说只是养大,而对我们的习总书记却是锻造,是真正的养育。厚实的黄土地并没有偏袒谁,甚至在习总书记父辈那个年代这片黄土高原更加贫瘠,生活更加穷苦。年少的习近平同志思想上承受着来自家庭,大环境别人无法体会和想象压力的同时,他一次又一次突破:从北京城优越生活到贫穷落后山区的环境适应;从白米细面到吃糠咽菜的适应;从白面书生到双肩和手脚干活磨出血泡成为干活的好把式的突破,从一个北京城小子到成为时刻为梁家河村民着想的带头人……真正融入梁家河。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位青年在面对精神压力、摆在面前的重重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修身。以不知为耻,不断求知的同时努力弥合着与别人的差距。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精神值得所有人钦佩。农村人认为吃苦就是实在,不光能脚踏实地干好许多事情,更亲民接地气,同时还锻炼着他的意志;在这里这位白面书生抢着干最累、最苦、最危险的活,省吃俭用,帮助周围群众。挨饿是常有的事。再艰苦也要抽时间看书,杂志报纸,能找到的资源全部看完了。这是他的精神食粮。看到有利于村民的点子就会想办法去实现。就像他朋友所说,“一样的书我看了就是大概读过了,增长见闻,丰富知识。但是对于习近平就会去思考,有借鉴,有批判。真正为己所用,为民所用”。
青年习近平一心想着为百姓干实事,从办沼气开始,然后又把奖励给自己的三轮摩托车换成磨面机、打井、兴修坝田、成立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善于发现人才并合理利用,推广知识带动全民。在这个过程中自己顶着质疑、嘲笑、不断学习,坚定地带动大家解决问题。一次次去说服村民配合,不管别人能不能理解,他坚持一股劲,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事实是最好的辩手,最终把大家的生活质量提了上去。于是到最后大家都说“听近平的准没错”!
他的团结观,他认为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从小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这些人生哲理我们也时常能用到却总用不好,之所以简单的体现在习总书记身上。首先是因为他有一颗宽广的胸怀和时刻为民奉献的精神。他好学,有丰富的知识,有不断求索的欲望。为了能改善乡亲们的基本生活,想办法巧干,避免让大家苦干,根据所学,所想立刻变理论为实际,成为行动上的巨人。在习近平同志眼里没有高高低低,看不起谁,甚至去帮差,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在离开后几次回去看望父老乡亲,这种情真意切的浓厚感情,带给大家真正的影响力,都是因为习总书记真正为民所想,为民所为的结果。
在读这本书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休假之余,我和朋友亲自来到延川梁家河,这个地处山里的深山。因为青年习近平不屈不挠的韧性、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吃苦耐劳、一心为民的精神理念,加上超强的行动力。硬是把这里打造成半个城中村,新式厕所、铁业社、代销社、新华书店,平坦的坝田让粮食产量翻一番、利用沼气池使用上了燃气灶、用上电……以前的现代化样样呈现在眼前。如今,这个村庄更是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村。什么是正能量,谁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梁家河,我看到了村民的善良、质朴。我看到习总书记的远见和胸襟,坚持、努力、感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对待朋友念念不忘的忠义。他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亲身经历,激励青年练就过硬本领。在这里,习总书记不光影响带动着他年少时的小伙伴,《梁家河》同样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作为一名交通人,立足岗位、甘于奉献,热情微笑服务南来北往的司乘,让我们上下一心,共谋发展,和谐温馨,阳光洒满西长路,一路温馨,一路情。
篇十六
在陕北延川县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名叫梁家河。提起梁家河,人们不由得就想起了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插队的七年岁月。记得早年间,陪着父母去过一趟梁家河,接受红色革命教育。在梁家河村,我看到了总书记曾经住过的窑洞,带领乡亲们建的沼气池,还有那副宣传画,经历时间的洗礼之后依旧具有时代的气息。
父亲节那天,父亲却送了我一件礼物,一本“沉甸甸”的《梁家河》。这样一份礼物,是父亲对女儿的期盼,更是父亲对女儿在成长道路上的指引,用父亲的话说“这里面是有大智慧的。”拿到这本书,一下子就被书里的文字、插图所吸引,父亲翻到了一页,上面有这样一段话“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这段话是总书记用亲身经历,激励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要重视学习,加紧学习,通过学习练就过硬本领。父亲教育我要向总书记学习,在工作之余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自身本领,提升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业务水平。接下来的几天,我认认真真的阅读着《梁家河》,感悟着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时光里的点点滴滴,体会着总书记在乡亲们的帮助和指导下的蜕变与成长。《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乡亲们的深情牵挂、讲述了他当年带领村民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与他交往过的小伙伴回忆那段时光带给他们的影响。而正是这样一本“沉甸甸”的书,让我感慨万千,感触颇深。
自己参加工作已经五年有余,但偶尔还是会有情绪上的波动,满腹牢骚,抱怨太累太辛苦。读了《梁家河》,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总书记扎根基层的决心,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用心,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总书记在梁家河这个小村庄一呆就是七年,也正是这七年岁月,塑造了他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回想着自己这五年的工作时间,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呢?这五年间,从彬县收费站到机场西收费站,工作环境的变化;从一名群众到一名共产党员,自身身份的转变,都让我压力倍增,感受到了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更大了。虽然我只是一名小小的收费员,但我要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服务赢得来往司乘的肯定,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我要用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刻苦努力,微笑服务,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观、发展观,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机场西站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党员学习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16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0934.html
- 上一篇:经理述职报告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