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反差的人生哲理散文欣赏:活在反差中的事物

时间:2019-05-15 05:07:27 网站:公文素材库

反差是什么,是我们发生的某件事的两种结果的差异程度,而人一般只能接受好的结果,面对较差的结果开始唉声叹气,而有些事务就活在反差中,它们也活得很好。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反差的人生哲理散文欣赏:活在反差中的事物。

我是被那样的画面开始吸引的:澄澈的天幕下,极具美术感的空枝,亦如一双双高举过头颅伸向天空的手臂,嶙峋的质感让人觉得,这一双双裸露的手臂是带有自己的欲望和诉求的。有时配上残阳或者冷月,让人很遗憾,没有生为画家或者摄影师。

这是一棵冬天的朴树。

生长在我们这座南方的小城。

在这里,我日常工作的周围,都是常绿树包围的领域,一年四季固定的绿,是一种单一的视觉,没有波澜的静态。

而这棵树的出现,显示出了一种动态,是循序渐进式的。当我惊讶于它冬季的枯竭时,它已嗅觉灵敏地捕捉着每一缕到来的温暖气息,从空寂的枝桠中,变魔术似的抽出一撮一撮的新绿,从树尖开始,到整个树冠,仿佛昨夜之前冬天还在窗外,恍然间睁开眼,已是复苏的时节,但此时它的绿仍不同于别的树,其中透着一种黄,有一种通透感。使南方人麻木的神经,也察觉出这枝头的春色。在人们欣喜之余,它的绿一直在加重自己的色泽,直到盛夏的墨绿,你几乎不能不承认,这种绿仿若是墨汁晕染出来的,随着伸展的枝干,这些墨汁就要洒向天空,滴落大地。

绿到了极致,也就走到了抛物线的最高点。几场秋雨过后,你开始在几个叶片中看到了星星点点的黄,慢慢地,你从远处感觉到整棵树的绿在减弱,直到,你开始分出了黄色的部分大约占了十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最后是百分百——一棵黄橙橙的树,在微凉的秋雨中,被一阵秋风吹拂,我曾在课间十分钟内数过,它掉落的黄叶,那一只只金蝶舒缓而从容地飞舞着,最终覆盖了雨水打湿的冰凉的大地。

漫天飞舞的金蝶越来越多,站在风里,被一种动感的黄色包围,又陶醉在另一种极致里。直到它一天一天褪尽了那一身黄金甲,又把一个一个完整的空枝,留给冬季。

一个生命的轮回很好地演绎了一个鲜明的四季。

它让我在麻木中感到一种美,这种美来源于——反差。

“反差”在百度上的解释:泛指人或事物的相反性状对比之下显出的差异。

也就是,反差是在对比下完成的。有对比,就有衬托,被衬托的对象其特征就会更加鲜明而突出。反差,说白了就是一种鲜明的存在。

我其实有过一段在反差中生活的经历,但我没有那棵树那么自如而优雅。

很多年后,我才意识到了这段经历对于我的意义。

一反差.负

那个时候,因为我父亲工作的调动,我们举家从一个乡镇搬迁到了县城里生活。一位亲戚把我介绍到县城里一所专门招收城镇子弟的学校就读,班里的同学中,有镇长的儿子、人大主任的孙子……唯独我,是一个刚刚从农村世界里到来的一无所附的丫头。我不自觉地进入这个世界时,我是毫无准备的。十二岁的年龄,在习惯了的环境里,我还未被明显尖锐的外力刺伤过。我的意识还是迟钝而平顺的。也就是,我和周围环境是同一个色调。可是这座新学校,一下子把我推进了另一种色调,无形中我的发型、衣着、口音,成就了他们眼中的另一种色调,这种色调在他们看来跟泥土、乡村混合着,与时尚是背道而驰的,也就是与他们身上的城市气息是不融合的。我成了一种反差。对付这种反差,恶作剧与嘲笑是他们习以为常的方式。他们模拟我“乡巴佬”似的发音,用他们看不起的农村方言对我讥笑。在全班的笑声里,我曾经一度对自己故土的方言产生过一种厌恶而羞耻的情绪,我觉得那样的语言和语音,实在太土了。

是的,全班同学不屑与我靠近,这有损于他们城镇的一种贵族品质。

做早操的时候,他们会在踢腿运动的时候,趁机踢我的屁股;上体育课的时候,他们会在跑步时,经过我的身边把我的白球鞋踩脏;课间,他们用笔在我的衣服上作画,或者跑过来用手在我头顶使劲儿拨弄,以至于搞乱我那令他们看不顺眼的头发。当然,动手的也就是几个人,更多的人他们只是付诸于笑声,或者当做没有看见,末了,也有人觉得还意犹未尽,就用了我的“乡巴佬”式的发音来“安抚”我:“妹子,别哭了!”最后的结果是,刚刚停止的笑声又轰然响起……

我不知道,我那年是怎么度过的,也许我的成绩还算不错,老师和父母并未同意我转学去别的学校。

这其间,另类让我学会了去观察,我想找出我和他们的不同点。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对比了城市的衣着和农村的衣着它们在色调、款式、风格上的不同,仔细琢磨了城镇语音和乡村语音的差异。那个班里,确实有几个是出了名儿的美人胚子,哪怕刚处于豆蔻的年华,很多衣服在他们身上穿出来,已经非常娇艳,加之满脸的自信,盛气的谈吐,很是光彩照人。不得不承认,我这样的人处在她们的中间,真的是名副其实的“丑小鸭”。对“美”的概念和潮流的标杆,我第一次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认识。

一年之后,我还是离开了那所学校。离开之时,我也有过那样的幻想,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出生在这里,我为什么是从农村来的,我为什么没有这些漂亮的衣服,为什么没有那么优雅的口音?我至今没有跟父母说过,当时的感觉,我其实曾经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过深深的自卑。

到了新的学校,我曾经试图掩盖过那段令我备受羞辱的经历。后来,我知道,那是一种虚荣心在作祟。但那时我并不自觉。时间还没有履平那种反差在我身上造成的裂痕。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能不时隐身在人群之中。但我开始迷恋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反差,对于反差的作用力,我庆幸自己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它是奇妙的。

二反差.大于负

我想举的例子,是我父亲单位里的一对退休教师夫妇家的儿媳妇。她也是一个反差。

她是一个还算有些姿色的女人,按照正常的轨迹,她应该嫁给一个与自己条件相当的男人,但或许因为她是农村户口,她也许是被动式嫁给了现在这个男人,这是一个酒鬼,而且有弱智倾向。唯一占优势的条件是,他是城镇户口,他有双职工的父母,在这个单位里,他们家有房。

作为邻居,我从少年时代开始留意他们的一些生活,并非有意,因为每一次的场面,实在有太多的反差难以不令人关注。

我记得那一家的儿媳妇曾经来过我们家,求助过我的父亲,她说,她的公公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能不能请我的父亲帮忙一下,到某个酒馆的门口,和她一起把她喝醉酒的丈夫拉回来。

接着我看到的画面是,一个娇弱的女子,力大如牛地拉着人力车,车上躺着她的丈夫,我的父亲在后面协助推着,她的丈夫一身的衣服狼藉不堪,上面有肮脏的呕吐物,裤子湿了一大片,据说是他酒醉之后失控拉出的尿液,他意识不清却还在那里骂骂咧咧,嘴里没有一个干净的字,说自己的妻子是个婊子,是个贱货,这是他多年以来谩骂用的不变的词汇。他平时说话是口吃的,只有在喝酒之后,他的口吃得到了矫正,那些谩骂的词汇从他的嘴里出来,简直是“行云流水”,他停留在我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印象除了是会骂人,其余的,似乎再没有什么。单位里的人们虽然不说,但事实上,人们也把那个女人看成一个笑话。

那时,他们其实已经有了一个读幼儿园的孩子,很庆幸这是一个智商正常的孩子。而那个一直被丈夫谩骂的女人,她居然没有反驳、争执。那时在我们的隔壁,我很少听到她大声地说话,每次辛苦地把喝醉酒的丈夫拉回来之后,她就是一边听丈夫谩骂,一边给丈夫清理衣服,把他扶到房间里睡觉,她的公公婆婆年纪也大了,公公又是一个瘦弱矮小的男人,说话声音仿佛总是卡在喉咙半截出不来的样子。起初,他还会扯着嗓子教育一下自己的儿子,后来也不出声了,而婆婆是个后妈,也不便多说,但据说两老也是被气得不行,却无计可施。这个家里还保持着正常生活规律的就是这个女人,在一堆死的气息里,她是活的。她在车站附近开了一个粥摊。卖白粥、玉米粥,送各式各样的咸菜、开胃菜。生意还是可以维持生计的,直到后来城管不许在这里摆摊。她又把家里的自行车改造成一辆三轮拉货车,流动式地卖起了“酸嘢”,就是把白萝卜、木瓜、李果、卷包菜的叶子等等瓜果蔬菜用醋腌制成的各种酸甜可口的零食。这么多年一直在卖着。眉清目秀的她旁边不时跟着那个佝偻着背的一见人就骂的男人,他总是趁着女人不注意偷偷拿盒子里买卖得来的钱,拿去喝酒,直到多次酒精中毒,喝瘸了他的腿,仍没有改变的迹象。公公终于气死了,婆婆因为是后妈,也住不下去,回了自己的老家。

后来我出嫁了,我从来不知道这个女人娘家的情况,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如果她是被动的,那在如今的家庭里,她的生活姿态却为何是主动的?这种姿态不是怨天尤人所能做出来的。我不知道她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自以为感觉不到她的生活里有什么幸福可言。就她和一般的女人、和她自己的丈夫、和她这个家庭的氛围,都存在着太大的反差。

但是生命和生活是彼此交融而渐进的。时间会给出答案。

恍若一眨眼似的功夫,女人的孩子已经出了社会,找到了工作。而令我实在不敢相信的是,那个瘸了腿的男人,居然可以戒了酒,随着国家各种扶贫政策的推出,他还作为困难户得到社会的扶持,被安排到人事局当起了保洁员,负责给各楼层拖地板。我去那里办事的时候,遇见过他,埋着头拿着拖把认真来回地拖着地,下班的时候,大汗淋漓的他,把上衣脱了,挂在肩上,一瘸一拐地挪回家,听我母亲提起过,半个钟的路程,他往往一个小时才能回到家。但他却能坚持着上下班。那女人的酸嘢摊也还在坚持买卖着。

父亲单位里,我最羡慕的一家人,优雅动人的女教师嫁给了边防大队的队长,生了乖巧美丽的女儿,可在省城工作的女儿结婚的那天,把女儿送出门的父亲却意外地在走楼梯时不慎踩空摔了下来,送到医院已抢救无效,女儿大喜的日子却变成了大悲的结局,那个优雅的女教师一下子老了很多。

还有对面楼的一对夫妇,妻子一直是父亲学校里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当教导处主任当到快退休,本以为夫妻俩退休之后就可以一起过上清闲的日子。快盼到头时,妻子却得了癌症撒手而去了。

倒是被看成笑话的那个女人,还稳稳地推着三轮车卖她的酸嘢,她的丈夫虽然一瘸一拐地走路,却没有跌跤,还能按时地上下班,并且,他不再骂人了!听说那个女人快要当奶奶了。

新一轮的反差,出现了。

你会发现,占下风的人事突然间就调了个儿。

作为同样生活在反差中的人,我了解其中的滋味,我因此特别佩服她活在反差中的那份平稳和安然,把一个一个看似没有希望的日子,稳稳地过下去。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其实我是要感谢那一段原本羞于启齿的经历,事实上,反差越强烈越说明,你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差距和区别,而那种孤立的精神,才造就了你敏锐的触觉,慢慢地沉下来,你将持平那些差距,甚至反超。

老实说,如果我学会了一点点对美的欣赏,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尊重,正是缘于那段经历。这是我在修补自己的裂缝时所得到的收获。

当我明白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同时知道,我和那个女人,我们这一类属于是被动式地陷入反差中的事物,最初往往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庆幸的是,我们都没有让自我沦陷到负面的深渊里。而生活里的事物并不是单一个体的存在,无论如何总会有对比,当然难免就有反差,只是反差的角度有大有小,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是你需要面对的,还是你可以无视于它。不像我们,有一些人,一辈子自始自终都能保持着跟周遭同样的色调和维度。也许,他是高明的或者是幸运的。

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第三种事物,既不是被动陷入反差,也不苟同于现实,他们是主动把自己推进反差之中的,他们享受那样的状态。他们的不从众,不惧怕“枪打出头鸟”的胆量,注定了他们在反差中是处于上风的。虽然他们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是他们也会带来相应的效应。

三反差.正

我依然忘不了,以前一个同事的姐姐。

2000年的时候,在我们这个小城,还是很看重编制内的“铁饭碗”的,同事的姐姐原是在城里的中医院当一名药剂师,苗条的身段,清冷的气质,在这个小城,她算是不错的条件了。可是,我同事说,她姐姐要辞职,离开这个小城。听说,辞职手续一天就办下来了,她姐姐没有跟领导多费口舌,不给领导也不给自己回旋的余地,只清算了当月的最后工资,就走了。

她的父母与亲戚的阻拦也无济于事。

这样的消息从我那个同事的嘴里说出来时,我和其他的同事都被震动到了,在我生活的周围,这样的人事实在是与众不同,我们甘愿守着死水微澜的日子安全、安稳地活着,她却把自己推进了一朵未知的浪涛里,涌向大海。

后来听我的同事说,她姐姐辗转去过几个城市,南宁、苏州、上海……

最终才在南宁定居,中间过了许多年漂泊的日子。我问我的同事说,你姐后悔过吗?我的同事说,她怎么会后悔?她这种人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后悔。

记得她还漂泊不定的时候,回过我们的小城,同事约我陪她去发廊做发型,那时她姐来了,说过来帮她选发型,好像是2003年快春节的时候吧。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她姐姐,一米六五左右的身高,白色的铅笔裤套在卡其色的靴子里,水蓝色的修身毛线衣上围着一条白色的纱巾,一顶米色的毛线帽下黑色的直发披肩而落,她脸上还有青春痘,她背着一个大大的帆布包,她并不多说话,至今我也记不得她都说了什么,匆匆来了发表了意见就走了。留下一种鹤立鸡群的反差在那个发廊里,我当时一下子觉得发廊里那些时髦的、艳丽的年轻妹子都黯然失色了。

这是一个主动使自己活在反差中的人,并不是说这样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但至少她遂了自己的意愿。当梦想不在此岸时,她冒着要走不寻常之路的风险,也要追寻自己瞩目的彼岸。

我羡慕她的勇气。

人之活在世上,无非是在和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低于环境里的水平线下的,则会慢慢努力上升而靠拢,融合之后,有人并不愿再暴露自己,有人继续向前。

但我始终认为,没有了反差的世界正如失去了摩擦的齿轮,将是停滞不前的。难道不是吗?每一个惊喜,每一种创新,不都是在反差中成就的吗?

回望那个曾经在反差中慌乱的自己和那个从容的女人,还有那个主动制造反差的同事的姐姐,我们在和环境相互作用时分别呈现了不同层次,也分别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这是自然发展的一个宏观的走向。由低向高。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像我们这样的人和物,彼此制造着相互摩擦的齿轮,生活因而此消彼长,风生水起……

是的,最近,我常常在工作之余,在办公楼前驻足观看,看那棵树和它周围同一颜色的树木。

当我走到树下时,我也忍不住低头看看自己,并看看路过的人们。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反差的人生哲理散文欣赏:活在反差中的事物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9990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