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21日发生的DG辱华事件,在我国激起了巨大的舆论浪花,随后我国艺人大规模的宣布集体退出,再到品牌停止下架。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一切企业需要有品牌使命感。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从DG辱华作死,谈谈品牌营销雷区。
从昨天(2018.11.21)持续开始发酵的DG辱华事件,像一颗劲道持久的酸梅炸弹,在我国社交舆论平台上炸开了花。有爆料人称,Dolce&Gabbana创始人之一StefanoGabbana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用恶劣侮辱性言辞回应人们对于品牌发布涉嫌民族歧视的质疑。按照时间线来看,先有陈坤、章子怡等艺人的公开宣布“不看秀”,再有走秀模特们的集体退出,再到大秀宣布取消,昨天晚些时候,DG的亚太区品牌代言人迪丽热巴和王俊凯,宣布终止同品牌方的合作,坊间甚至传闻“DG亚太区市场及公关团队集体辞职”。今天上午,各大电商、渠道传来的消息是“下架涉事品牌所有商品,关闭店铺”。从DG海外的品牌和创始人官方账号的反应看来,此次事件还似乎会有后续更深度的发酵。但事件发展到如此程度,应该是这位“始作俑者”所未曾料到的。
“品牌使命感常在”
做市场营销的,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建立一个品牌,可能需要五年、十年;毁掉一个品牌,可能就在一天之内。特别是深度依赖品牌口碑效应的奢侈品牌,产品的实用性远不如在消费者脑内形成的品牌概念,就更加依赖于迎合消费者的内心感受。这点上,个别欧美奢侈品牌做得比较好,中庸者就算不刻意迎合,也不会妄自去做降低美誉度的事情。所以,如果说这次DG做足了知名度的话,那真是一个把美誉度降成负分的stupidmove了。
“5个不能碰”
虽然品牌在打造过程中不可能讨好所有人,但至少需要形成一个大局观,哪些用户是我们必须要抓住的?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心理是怎么样的?有了这样的大局观做基础,才能在品牌传播的创意、内容和方法上做到立于不败之地。经验告诉我们,至少在品牌传播上,千万不要去挑战下列任何一个领域的已经形成固定观念的内容,否则,就会将用户或潜在用户推向品牌的对立面。
1.民族人种:DG此次就是最好的负面案例。如果DG真的不care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变得不是很在意。
2.法律法规:此前不乏多个海外品牌在官网上就中国版图做文章,曝光后得以整改,和DG事件异曲同工。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敢于触碰这个底线的,必“死”无疑。
3.道德观念:麦当劳“下跪”广告事件;百度李总表示“用户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的言论。
4.文化习俗:日本啤酒品牌Saporo,舒波乐,因为在我国南方地区谐音“输ball了”,产品场景面向的是男性体育赛事观看,无法打开销路,遗憾只能放弃中国市场。
5.性别平权:很多服装及化妆品品牌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正面案例很多,不赘述。
“1个要谨慎”
品牌形象,不一定代表企业领导者的秉性;但企业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展现,一定会影响到人们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在社交高度互联网化的时代,靠着“微博微信”这样蓬勃发展的新媒介,近10年来,品牌和用户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拉近了。近者,亲也,“距离产生美”的定律被打破了。但这是一把双刃剑,拉近距离的同时,“放大镜效应”产生了。品牌形象时时刻刻被近距离注视,一举一动都需要谨慎。很多品牌选择公司内部人员打造成业界红人(比如,在P2P行业曾打造了高知名度的“点融网”的苏海德和郭宇航)进行传播,这种做法可能比聘用品牌大使的费用低,一旦成功之后,影响力持久度也会比较高。另一方面,这样的品牌红人,需要更加高的“情商”。此次DG的创始人之一,用自己的认证账号在社交平台上如此“直白”地表露种族观点,从任何角度看来,都绝对不是基于品牌大局观的明智之举。所以,不管是否决定启用企业领导人作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领导人还是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所展现的形象,否则得不偿失,悔之晚矣。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从DG辱华作死,谈谈品牌营销雷区》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0147.html
- 下一篇:初冬之夜的感想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