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人生,要学会做减法

时间:2019-05-15 05:58:29 网站:公文素材库

我们的人生会经历很多事情,好的人生,要学会做减法,减去我们心中的一些执着和过度的欲望,使自己更好的去面对生活,让自己变得成熟,接下来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会随着生活阅历和知识见闻的丰富而变得五彩斑斓。但是好的人生,并不一定是浓墨重彩的。“淡极始知花更艳”,学会给人生做减法,往往会遇见更美的风景。

01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给人生做减法,要减去一些过度的欲望。大千世界,道不尽、画不完的繁华,总使人眼花缭乱,目光不自觉地被吸引,心里也暗暗地种下了欲望,容易成为被欲望驱使的奴隶。

朱熹曾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这就是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但人欲并非指人的天性,而是过度的欲望。日常的饮食、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都是合理的。

但很多人不仅要吃饱,还要求山珍海味、求饱口腹之欲;不满足于当下已经自足无忧的生活,还要无休止地追名逐利,这就是过度的人欲。过度的欲望可能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快乐,反而成为后来的拖累,埋下潜在的祸根。古往今来,诸多贪官的例子摆在面前。

如何做减法?王阳明的答案是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02

王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是人生做减法后达到的至高境界。心学法门至简,但若真正参透其要义,便觉世事游刃有余,身心畅快。

王阳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此理: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圣人的心像干净明亮的镜子一样,不管面对何事何物都能如实照见,等他们过去了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庄子也曾说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每个人的心最初也是一面明镜,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心之常态是被外事外物遮蔽了。外事外物如飘来飘去的浮云,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倏然飘来、又倏然飘去的浮云上。

没飘来时,心里想着要来了而躁动不能安;既已飘过去了,心里还念念不忘而不能定。本心是永恒的,外物只是暂时的。不能专注于本心,而专注于外物,就会永远处在躁动与焦虑中。

所以,试着给心灵做减法,在心体上抹去那些扰乱本心的浮云,修炼自己的本心。

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曾说过:一个人生活中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于外来事物的依赖。

只要内心坚定,遇到外物时,都能应付自如而不为他们所累。

03

给人生做减法,要舍去一些东西。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想要鱼是正常的心理,想要熊掌也是正常的心理,但是想要把两者同时弄到手就是不合理的,如果硬要兼得,到头来往往是一场空。舍弃一些东西,其实是得到了更多。

无用的身外之物,可不必再汲汲地去追求。心中的念头一个接一个地闪过,有几个能真正停留扎根。梁晓声先生曾说:一种人生的真相是——无论世界上的行业丰富到何种程度,机遇又多到何种程度,我们每一个人比较能做好的事情,永远也就那么几种而已。有时,仅仅一种而已。真正能紧握在手中的并不多,专注当下可能比贪多务得更有意义。

该放下的执念,不妨轻轻放下。给自己定下的宏伟人生目标,可能已经将人压得身心俱疲。为了遥远渺茫的目标拼命时,却忽视了生活的美好。

与自己没有交集的人,不妨渐渐遗忘。生命中,会与很多人擦肩而过,但只有很少数的人伴随一生。有些人注定是生命中的过客,成为定格在回忆里的风景。

试着放下一些遥不可及或者成为过去的事物或人,将他们从自己的生命中慢慢淡化。

就如在计划表上,划去那些细枝末节的琐碎事,只留下当前最重要的事。会发现,扰乱心绪的事物都被拂去,似乎不再迷茫,当下的生活如此明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生,要学会做减法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395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