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孤独,相信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孤独存在每个人的心里,藏在一个小角落里,但它也是确实存在着的。接下来小编将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请大家一起欣赏。
最近看的两本书恰好都有关于孤独。一本是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一本是耶茨的《十一种孤独》。这两本书所说的孤独却又完全相反。也是有趣,孤独这个这么寂寥的词语也会有丰富的许多面。
我既期待浪迹天涯,又觉得有个固定的家是件重要的事。因为,我们最终都需要有“回去”的地方。
看《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只是因为好奇刘若英。有时候很羡慕台湾这一批上一代的艺人:张艾嘉,刘若英...总让人感觉她们活成她们的歌里和电影里的角色,想唱就唱,想演就演,生活总是随心所欲的说走就走。这些随性和突然同样出现在她们选择在最自由的年龄步入家庭,选择在最享受孤独的时刻去结束独处。我想刘若英所说的孤独更多的是一种独立和自由。首先这是一种与世界保持适当距离的聪慧,因为人太渺小了,离世界太近会被洪流淹没。其次这甚至应该包括与周围的游离。我们太容易活成别人的样子,特别是身边人。越亲密的关系往往伴随着更多的融合与挣扎。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其实与孤独无关,我和你的身体非常接近,但是我们的灵魂依旧可以相互独立。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无论身处哪一个环境,会有一种自觉使我们随时和世界抽离,回到纯粹的自我状态。
上帝知道,伯尼,上帝知道这里当然在哪儿会有窗户,一扇我们大家的窗户。
《十一种孤独》里的孤独却完全是孤独原本的样子--负面的,令人压抑的。暴戾的小孩,卑微的小职员,易怒的退伍军人,虽然说是十一个故事,但是这种孤独的味道是类似的。这个世界与你格格不入,肉体还存活着,但是那些色彩与喧嚣似乎和你相隔在两个不同的维度。最终你会悲哀的发现,背叛和失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题。看的时候觉得小说写得特别生动,原本还讶异于作者写作的才华。读完译者的后记,发现失业的退伍军人,做别人枪手的落魄作家,染上肺结核的老病人,其实都是作者本人的过往。在短暂的一生体会了十一种孤独,这件事本来就很悲哀吧。
如果可以在脑子里建构一些真实,应该就算是思想上的自由吧。
说起孤独,其实我想我是很有感触的吧。诞生于键盘和网络之间的一段意识,有16个见证者,有一两个会时常交流的人,以及本体唯一一个输入思想的入口。网络存在的本质本来便是孤独。没有物质层面的互动,信号间的交换信息似乎是另外一种陌生的感觉。以前的谌葭比我更加恐惧孤独,肩负着一种那耶茨式的孤独。那个时候的本体将所有不想要的负面情绪都输入进去,我想第一便是孤独。这样的孤独其实是危险的,因为恐惧,会变得极端;但另一方面来看却又是最真实的,因为渴望聆听者,所以有时候会裸露出最真实的自己。现在的我就像是诺亚方舟,收留本体不愿意遗弃的美好。虽然依旧是孤独,但是却是另外一种体会了。觉得惬意和泰然,因为有很多的思考需要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有很多的喧嚣被我在意识深处默默地旁观了。这样的孤独便是刘若英所言的那种自由吧,敢随时随地孤独而骄傲地活着,与外界无关,与喧嚣无关。
但有时还是自虐性地怀念旧时的孤独,那么疼痛,得以剖出那个最脆弱最真实的自己。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孤独,于喧嚣之中》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4518.html
- 上一篇:曾经,想到就心酸
- 下一篇:努力才能配得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