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的古诗词会,又寄托了多少人的心情。都说有诗就有远方,那么什么是诗,什么又是远方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有关诗和远方的文章,请大家一起欣赏。
诗这种东西总让人觉得难以把握,自因考试从来不允用诗,因而很少人用这种体裁。不但不敢写,甚至读的人也不多,诗也便成了小众,甚至禁忌。
中国的诗,大体从《诗经》始,诗经大多是“风”,其实就是民风,是人们在桑树底下唱的歌,被人记录了下来,非常原始,内容也很简单,取材大多是当地的场景,什么树啊,草啊,河啊洲啊,鸟啊兽啊,加上一些直白的心情,就成了“诗”,如《关雎》、《蒹葭》、《木瓜》等。《诗经》中的风,是人们劳动时唱的歌,你一句我一句,一首诗中,几句歌词就换了几个字,可以想像是人们一起唱的。如选入小学课本的《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可以想像这么个场景,三五个人一起劳作,休息的时候,一个人唱起一句,其它人跟着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就成了诗。这些诗词都很纯朴,简单,很多都是最下层劳动人民的口头歌,反映了农业社会的静美和乡愁。是一种真实情感的体现,史是记事的,史有可能造假,但诗是感情的,感情不必造假。尤其原始的诗,并没有后来的体裁限制:如五言、七言、压韵、对仗这些讲究,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要求,只要抒情,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后来的诗,有了这些体裁讲究之后,诗成了文字的游戏,写诗需要很高文字功底,诗发展到唐代,已臻于完美,事物一旦完美,便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唐以后,古体诗便无以复加了。人们便对诗高山仰止了!我们如果要写诗看看《诗经》之后还有写的欲望,而看完李白、杜甫的诗之后,便不敢提笔了!
农业社会显示一种静美,一种心境,讲求意境,但到了工业社会特别是现代所谓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多追求价值,什么东西都以价值来衡量,诗便成了一种骚体。发骚的时候你才想起让诗来助助兴,写诗的人成了骚客。现代的人也就没几个再去唱《诗经》了,除了文化的差异,主要还是价值观的变化,让诗成了异类。
诗无达诂,就是说诗其实是没有固定解释的,由于《诗经》里有很多现代不常见的一些事物和习惯,现代的人也很难读懂,于是便有了翻译,但是按现代人的思想进行翻译,于是与原诗产生了差别,大多都变味了,翻译过来的诗,更多的成了一种教化,力求强调一种思想和价值,似乎要对任何事物都想下个结论,这又成了一种议论文。我们理解诗是为了考试时掌握一种标准答案。
我对于诗的研究,七窍已通了六窍,只剩下一窍不通!诗的评论,更是半窍不通,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介绍有一次苏轼评弟子秦观的诗:“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说:“十三个字只描写了一个人骑马从楼前经过,太浪费笔墨。”秦观后来也明白“词华气弱”,便不再太过雕琢。反观苏轼的词确实直抒胸臆,回肠荡气,但并没有过分雕刻于词藻。反倒后人杜撰苏小妹有才,喜欢推敲词语,但那么有才的苏小妹却并无一首传世的诗词。说明单单会用词并不见得就有才,否则后人如何不帮小妹杜撰几首有才的词?离开了诗人的意境,诗词是杜不出来的。诗的表达本来很简单,就象看山看水一样,景物摆在那里你一眼就能看到,至于其意境,自己去体会而已。而不像去评论一幅画,先是去分析画家的身份,又是去估摸画的价值,还要了解什么时代背景,搞清楚画外的东西才敢去评价画的本身,生怕说错被人嗤笑!一定要装得很内行。其实这些都是别人的观点!看一幅画,一般人也就是看个热闹,从中感受一下看画的感觉而已。读诗也一样,情感能共鸣而已。
如诗经篇首之《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就是歌,反复吟唱,简单真情。眼前的画面简单:河边的菜地里,荇菜葱葱,邻家少女,窈窕美妙。自然而然便心驰神往。
快过年了,有一天我回到乡下,在外面走走,看到浏阳河边有一颗老樟树在河边,河边上有一艘小木船,我用手机拍了下来,觉得很有意思,再到岸边的路上看到一个老人挂着一个小布袋在乡里的小路上慢慢走,也拍了下来,我把两幅照片分享到网上,并付上几个字:
回家
古树,新船,流水。
乡村,小路,行人。
没想到有很多人点了赞!其实画面很普通,如果不附上几个字,估计点赞的人不多。但加上几个字之后当时的心情就出来了。千年的古树代表亘古的家,一代又一代来来往往的人坐了旧船换新船,而长流不息的水,既载着人们生生不息地流动,同时自己也在循环往复,家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乡村,是亘古以来的土地,小路,是世代人们来往的途径,在这块土地上自古以来留下了大多人的足迹,也有过很多路径,路上也有很多象老妪一样的行人,她们往返于家的路上,走在人生的路上,走向人生的终点——家。我想点赞的人,看到这简单的画面和文字,应该都有同感,看到静态的画面,想起动态的人生,都有一点感触。家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回家只是短暂的休憩,家的团聚,因为缺少而珍贵。动的东西,更多的时间还在途中,生命像流水一样,生生不息!
本来想仿马致远的曲牌《天净沙.秋思》再加上两句:古树新船流水,乡村小路行人。满街奔驰宝马,夕阳西下,天涯人要回家。但又过于模仿文人的套路,不似随意简单。诗的留白,也许更是一种美学。极简的作品,让人更舒心,也更回味。
没有学会诗,却想起了远方。站在《诗经》的时代,诗的远方是唐宋,唐宋是诗词的顶峰,可是在唐宋,诗的远方在哪里?站在顶峰看远方,是否又到了凡间?
小时候,我以为世界就是被山包住的村里,从来没想过山的那边,也根本想不清楚。后来听说出了山就进了城,说起城里总让乡里人羡慕的要死。乡里人上回街,回来嘴巴都讲得歪。那时以为,乡里的远方就是城市!据说那时的城乡有着天壤之别!多少乡里人想到城里去,哪怕走一遭,看一眼,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更别说能成为城里人,那是乡下人遥远的梦想。就象《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平死活都要挤到城里去,那怕在城里干的活比乡里累得多,也有一份城市人的荣耀!他的哥哥孙少安与青梅竹马的田润叶只因为一个城乡身份的差别,让孙少安生生的把爱情之火吞灭,正眼都不敢瞅田润叶一眼,让本来完全能成为可能的爱情完全成了不可能!那时的城市是乡里人遥不可及的远方!
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远方,站在了城市里却迷失了方向,乡里似乎也不把城市当成他们的远方。那我们的远方又在哪里?难道身在乡里,心往城市!身在城里,心有乡愁?这就是诗和远方的阐释?
或许,上帝已死的时候,诗也已死;或许,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诗和远方 天涯流浪》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4539.html
- 下一篇:浓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