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知足才能常乐

时间:2019-05-15 06:17:37 网站:公文素材库

大家都知道知足才能常乐,那么到底该如何知足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知足才能常乐的文章,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闲笔知足才能常乐

知足常乐是道家的哲学,一个人想达到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首先是要做到能割舍去自私的贪婪心。

自私的贪婪心态怎么解释恰当呢?是指某个人在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金钱、名利等物质与精神财富,但是贪图名利或金钱之心还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就像叔本华先生所说:“金钱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你就越觉得渴。”

人类的皮肤虽然有黄有白有黑,但是他们自私的贪婪心却是相同的。笔者忘记在那本书上读到这样一个外国寓言故事,有一个贫穷年轻的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每天早早地起床,哼着歌儿去一个店里打工,晚上顶着月光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但是他从来没有贪婪的烦恼,而只有知足的快乐。一天晚上,他吹灭了油灯等待着瞌睡虫的到来,突然,脑海里冒出来这么个念头,我要是有钱了,首先是多做慈善事业,帮助那些穷困潦倒的人。他并没有说出口,但是床前已经出现了一个魔鬼,魔鬼对他说:“我可以帮助你做个有钱人,送你一个取之不尽的钱口袋,如果你想花钱必须先扔掉钱口袋。”说完就消失了。他起床点燃了油灯,看到床头果然有一个布口袋。他试探着把手伸进了口袋,令他意想不到在里面摸到了一张纸片,抽出口袋在油灯下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面额不小的钞票。他连忙又把手伸进了口袋,果不其然又在口袋里摸到了一张纸片,抽出口袋一看和上一张钞票一模一样。一下子他的睡意全无,就像注入了兴奋剂那样激动不已,整整地抽了一晚上钞票。等到天亮鸡鸣,他看着满地的钞票,心想这么多钱足够自己花了,该是扔掉口袋花钱的时候了,但是当手伸进了口袋摸到钞票的时候,他的贪婪又战胜了知足,一直抽到精疲力竭累死,他的手还在口袋里。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不仅让我们明白了“贪婪”与“放弃”的辩证关系,还明白了努力其实也是一种“贪婪”的过程,因为努力它也是“不知足”地去追求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名利或事物。当然一个漫无目标混日子活的人,他是不会有这种“贪婪”追求的快乐感受。

纵观大中华古代之文人墨客,都是经历了十年寒窗艰辛的努力,饱读诗书后通过科举制去实现追求功名施展抱负的愿望。一但追求到了功名利禄,就很难从滋润的“贪婪”里面走出来。能够做到看淡名利功名之人,都是在经历了一次次官场的打击失意,逐渐地心灰意冷从而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走了一条从“文人”追求到“官场”又回归到“文人”的循环过程。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前辈,就是这样的一个典例。他是宋代文学家最高成就的代表,二十一岁就与弟辙同场中榜进士,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到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在官场却应了文人做官多遭贬的危言。苏前辈本来才华横溢就容易遭到同僚的嫉妒,在官场只需要服从,但是他文人天真率性的品质与勾心斗角的官场是格格不入。哪些敢于直言进谏不善拉帮结派为人性格磊落者,往往会得罪不少权贵小人的利益,当然要遭到奸臣小人的陷害。苏前辈在官场接连不断被贬四次,从一个儒者胸怀施展修齐治平的报国梦想,连遭打击心灰意冷无奈进入道家养生之术,最后步入佛家宠辱皆忘之大自在的境界。他淡泊名利看破红尘后,有一首对“放弃”的感悟和知足常乐的代表作:“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一个人只有了却了贪求功名富贵苟且偷生的欲望,才能活的自由自在,再不用担惊受怕而超然物外。纵观古今,只有他这样饱尝了人间辛酸仕途险恶之人,才能写出来这样的达观诗句。

一个人能够进入“已外浮名更外身”的境界,是个从“得到”中去“放弃”的过程,就像在自己身体上割肉一般,当然需要痛下一番决心。只有放下了贪婪的欲念,才能产生满足感,具有了满足的心态则心常快乐。笔者认为知足常乐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而是人生进入儒、释、道之大境界,更是快乐人生厚德载物之前奏曲。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知足才能常乐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540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