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芳华》这本书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我们高不了,我们要靠一个一直高的人低下去来拔高,要靠相互借胆来体味我们的高。为什么会对刘峰那样?我们那群可怜虫,十几二十岁,都缺乏做人的看家本领,只有在融为集体,相互借胆迫害一个人的时候,才觉得个人强大一点儿。
想必我们对这种现象都毫不陌生。刘峰在被林丁丁出卖,去接受审判回来后,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生怕和他走得近一点儿,自己就会惹祸上身。大家争相批斗他,好像谁批斗得越狠,谁与他的界限就划得越清。
除了何小嫚。
所有人之中,只有她是真正识得刘峰善良的人。在刘峰被下放前一天,何小嫚去他的寝室。出去后,遇到一群男兵,她忽然冲着窗户大喊:“刘峰!明天我来送你!”
那些男兵,那些急于和刘峰划清界限、生怕连累自己半分的“见风倒”们,都愣住了。
刘峰走的那天,送他的,真的只有何小嫚。那些在他得意时奉承他、围绕他的,一个都不见了。在军队门口,何小嫚向刘峰敬了军礼,直到刘峰走出很远,她还在那里。
那身影,是孤独的。
可以想见,此时那些“见风倒”们,也许躲在某个角落,会嘲笑她,讥讽她,也可能在她回去之后,对她冷嘲热讽。
因为,当一个人被群体所抛弃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和集体保持一致步调。你跳了出来,你特立独行,就会被当作靶子。
在我们的语言中,这样的告诫还不少: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无疑,何小嫚做了出头鸟。
所谓墙倒众人推,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是再常见不过了。
1. 沉默的螺旋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沉默的大多数。这是王小波的一本书的名字。他在书中说: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华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然后我又想到了在上传播学理论课的时候,老师讲过的一个著名的理论——沉默的螺旋。它描述的是这样一个现象: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下,有这样一种考虑问题的视角:“团队意见的形成不一定是团队成员理性讨论的结果,而可能是对团队中强势意见的趋同后的结果。”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少数服从多数。”我们尤其喜欢以多数人的意见为主,而多数人的意见往往又是由一个意见领袖主导,其他人被动跟随的。这就导致有些想发出不同声音的人,为避免陷入孤立而选择沉默。
比如我们在课堂上,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后一般会问:“大家听懂了吗?”如果很多人说“听懂了”,你即使没懂,也可能会就着多数人的意见,说懂了。
在开会的时候,领导最后可能会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这时所有人面面相觑,都没人说话,你即使有问题,也可能把刚刚举起的手收了回去。
在沉默的螺旋下,与多数人步调一致,是最安全的。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改写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谎言本来就是谎言,相信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真的。”
我们常说,人云亦云,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和别人不一样,你就是异类,是个性,是怪胎。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因此很多人都无法跳出这个螺旋。
何小嫚跳了出去,她一直被看作异类,可能也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但正是这种敢于发声的少数派,往往占据了道德高地。
2.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这句话是我上初中时的一个恩师对我们说的话。她是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的时候只有二十出头。如果没有她,我们班同学的英语基础不会那么好。我上初中后才接触英语,入门很慢,但老师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同学,每堂课,都用尽全力。
记得当时每单元学完后,老师都会让我们做一个小测验,有一堂课就是讲解试题。一道题,她会挨个让同学说自己的答案,最后举手,看选A、B、C、D的同学各有多少。有时,绝大多数人都选了A,那往往是那道题迷惑性很大,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对。
她会尝试性地问:“有不同意见吗?大胆举起手。”可能没人反应。她说:“不对,我看见刚才不是所有人都选了A,还有人没表态。举起手!要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听到老师的鼓励,就会有零星几个人怯怯地举起手。
最后老师公布答案,正确的,就是那零星的几个人。老师会笑着说:“你们看,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要被大多数迷惑,一定坚持自己的意见,说不定只有你是对的!”
老师的这句话,让我一直记到今天。
现在想来,老师是个智慧的人,她告诉我们,如果认为自己是对的,就不要屈从多数人,一定坚持自己。
即使这种坚持最终伤害了自己,你至少没有违背自己的心。而顺着自己的心去活,又何尝不是洒脱的人生呢。
3.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句话,也是出自王小波的一本书的名字。
昨天晚上,去看了电影《至暗时刻》,讲的是英国在二战最艰难的黑暗时期,丘吉尔做出的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的全过程。具体感受我会在看完《敦刻尔克》后令辟文章写,再次不着墨太多。
丘吉尔上台后,希特勒咒骂他是只肥猪。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面对张伯伦等人对纳粹的绥靖政策,丘吉尔坚决坚持战斗到底,却在内阁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他是最坚定的主战派,但当战局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他也有过犹豫,考虑过和谈。后来,他走向民众,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这让他找到了信心,在下议院发表了那个最著名的演说。
就是这样“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坚守了信念,扭转了二战的局势,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如果丘吉尔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也向多数派趋同,那么,西欧的命运也许就从此改变。庆幸的是,他最终仍坚定地站在少数派一方,坚守自己战斗到底的信念。
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提到,要想跳出沉默的螺旋,唯一的出路就是尊重少数派,聆听反对者的声音。
这种反对的声音,我在《芳华》中看到了,在《至暗时刻》中看到了。我相信,今后,在生活中,我也会看到更多更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从芳华看世界 你是否是沉默的大多数》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6408.html
- 下一篇:年轻成长中需要的四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