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说起来听沉重的,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能带了有色的眼睛。真正沉下心来,或许你能从中看到的更多。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尊重历史的上的这些人。
“慰安妇”,确切的说,应该叫“性奴隶”。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慰安妇”,它的解释为第二季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政府及其军队为顺利实施并完成侵略亚洲的战争而推行的一种军队性奴隶制度。
事实上就是通过诱骗和强迫妇女,来满足当时日本军人的生理需要。
大概是前几年吧,我逐渐开始从电视、网络上听到有关“慰安妇”的新闻,当时我其实并不太了解它的意思。后来中国推出了两部纪录片——《三十二》、《二十二》以后,曾一度引起民众热议。
从网友们的评论中我才知道,原来在那段历史里,日本人除了采取对中国百姓“烧、杀、抢”的残忍行径、犯了类似南京大屠杀这种巨大罪行以外,还做出了这种惨绝人寰、可恶到令人发指的事情。
《二十二》讲述的主要是1932年至1945年间,被日军强征为“慰安妇”的老人们的生活现状。
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那种,色彩比较鲜艳,且旁白会比较多的纪录片,看它们的时候人们往往带着愉悦的心情,对那些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心。
而这部片子,整体的色调饱和度偏低、甚至在大段时间里画面的色系偏土色或偏灰色,没有什么华丽的、高大的建筑物。
有的只是老奶奶们破旧的土屋、床边从高到低放着药瓶子的窗户、山边的芦苇、村子里的潺潺小溪……
片子开头的画面,竟是在陈林桃老奶奶的葬礼现场。
有人穿着丧服,有人走来走去,有人在旁边忙活着置办物品……
紧接着,一个年纪在六七十岁左右的男人,一边手举着一个用红布包着的、有些像是敲锣棒的麦克风,一边说着葬礼词。(大意是介绍陈林桃老奶奶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做出的牺牲等事迹)
我觉得奇怪又有些晦气,怎么一开始就是葬礼呢。
慢慢看下去才发现,如果不这么拍的话,也许并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我们对这些“慰安妇”死去的悲痛之情。
纪录片是什么。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而《二十二》呈现出的一个事实,就是到目前为止(片子播出时),中国内地“慰安妇”仅存 二十二 名幸存者。
而且很大概率,直到我写这篇观后感为止,还活在世界上的中国“慰安妇”已经屈指可数了。
她们的生活各有不同,有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伤心,有的一生都在孤独、苦痛中度过。
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均承受了巨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是不可能被抹灭的,更是不可能被“主动”忘记的。
她们或从不跟其他人倾诉(甚至是家人),或者很少提到那些过去的事。
这位当时从朝鲜逃到中国的老奶奶说:
“这么大年纪了,有什么说头啊?
过去了就过去了。”
其中有一位老奶奶,她无儿无女,最后孤独去世。
从片子中,我无法了解老奶奶在过去是如何生活的,我只能通过志愿者和一个妇女的对话(可能是邻居)得知,这位老奶奶虽然曾经遭遇不幸,但仍然十分友善待人。
“她们的伤口很大,但还是对别人很好。”
“有的阿婆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伤心
她们也很热情
然后睡在阿婆家就很关心我们”
一位日本青年志愿者,
在老奶奶去世后去给她烧纸钱。
说实话,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原本是有些“重新”憎恨日本人的。
恨他们破坏了那么多个家庭,那么多个原本安稳、幸福的人生。
可是,当我看到片尾屏幕上显示着一名老奶奶说的话——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我才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们也许早就已经不在乎什么赔偿、道歉,她们可能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牺牲品,一个用来换取和平时代的牺牲品。
我们看到的是日军对“慰安妇”实施残忍行径留下的后果,
她们忍受的是战争所带来的一辈子的痛苦、无奈。
我们现在在关注她们,可是其实并没有办法从心理上真正帮助她们。
在二零一九这一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七十四年,
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下一代、后代都不能忘记国耻,不能忘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能够好好维护和平的世界。
天灾我们无能为力,
但却可以尽量避免人祸。
有时间的话,看看《二十二》吧。
我相信你也会去把《三十二》看完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7763.html
- 上一篇:违与危警示教育片观后感600字
- 下一篇: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