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记住乡愁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3篇

时间:2019-05-15 06:48:14 网站:公文素材库

《记住乡愁》这是一部大型纪录片,是正在热播的,向我们展示历史文化街,唤醒大家对家乡的记忆,在今天,越来越多人在外面上班,对自己家乡的记忆越来越少。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记住乡愁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3篇。

篇一

2月19日,正是农历元宵佳节,举家团圆嬉闹元宵。20点央视四套《记住乡愁》栏目,准时开播。不忘初心,薪火传承。讲述着洛阳涧西这个新中国老工业基地辉煌的建设史。当看到洛铜的画面,父亲满怀激情地细述老一辈洛铜人创造的骄人成就,上天入海,遨游太空时,心情激动不已。洛铜制造在那个年代,被他们的汗水擦拭的锃明瓦亮,璀璨夺目。

20点30分,节目刚刚播完,我拿起电话,还没有拨号,电话响起了,是父亲打来的。父亲激动地说:“看到了,看到了!虽然有点短,但是,主要内容都说出来了。很好,很好!”我说:“爸爸,这是对你们老一辈洛铜人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我们这一代的鞭策和激励。”“对,孩子,好好干,这正是我想说的话,我写了一篇短文,我要说的话都在里面,你好好看看,这是爸爸的希望。”

微信一响,一张图片引入眼帘《希望》:咱厂第一代老领导、老工人都已离休的离休,退休的退休啦,有的已经与世长辞……但是,这个铁老大——武状元(宽板轧机)与文状元(特大重型轧辊磨床),还依然健在。并且还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这都是在职领导高度重视和员工们精心维护与保养的结果……望今后,你们真正做好“保健医师”,对他们做到定期或不定期的“体检”。发现“病情”及时治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精心呵护他们,使他们健康长寿,为洛铜再创辉煌。

读完家书,我心潮澎湃,泪流不止,爸爸的叮咛,爸爸的希望,字里行间,浸透了他对洛铜再创辉煌的期盼。我倍感责任重大,老一辈塑造的辉煌,岂能在我们面前倒下,作为装备维保的一员,设备的精良,就是我们复兴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装备就是我们洛铜这只矫健的雄鹰,腾飞的双翅。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设备,爸爸说得太对了。失去双眼,就会寸步难行。有了明亮的双眼,我们就能够洞察一切,挺胸抬头,阔步先前。带着父辈的希望,搽亮“双眼”,做一个新时代的追梦人……

篇二

从中央电视台4套《记住乡愁》——《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不忘初心薪火相传》大型纪录片即将开播的前几日起,我便心心念念,不停地关注着、期待着,因为父亲和我都是洛铜人,洛铜承载了我们两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生命之中,使我们牵挂不已,难以忘怀……

2月19日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早早我就和妻子商量好不要追剧和我抢电视。8点开播前,我便把家人召集齐,准备了几个好菜,吃着美味可口的元宵,一同观看《记住乡愁》——这部见证和反映建国后百废待兴的祖国和古都洛阳涧西,从无到有,从一穷二白走向欣欣向荣的纪录片。

影片初始,当镜头展示我们中铝洛阳铜加工职工身着蓝色工装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走进公司大门的一刹那,我兴奋地叫了起来,指着电视,“这是我们单位的张建国,这是王立群……”。女儿也随着我激动起来,“妈妈快看、快看,那个上班打卡人是我小姨”,迅速拿起手机对着回放定格电视画面一阵猛拍,随即发朋友圈并编辑文字:“我爸爸单位上中央四套,我小姨上电视了”,不善言谈的妻子激动地紧盯着电视,目不转睛,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随着剧情的展开,熟悉的老街、建设路以西各大厂矿一五期间的厂房、苏式建筑职工宿舍以及洛阳一拖广场毛主席像、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械制造厂等熟悉的地标厂房,几代建设者,为国家振兴和企业建设发展、艰苦奋斗、辛勤劳作、挥汗如雨的画面纷纷映入眼帘,让人心潮澎湃;动人的音乐配合着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在农田里收割着喜悦,中信重工矿山机械在矿井里快速掘进,LYC轴承嵌入高精尖设备精准运行等画面。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对洛铜第一代退休职工,年近80岁的李树煊老师傅的采访。老师傅精神矍铄地站在宽板轧机前,用他浓郁的洛阳方言,回忆着洛铜人建厂初期艰苦奋斗的荣耀岁月,自豪地向洛铜的后生,讲述着面前“旧铁疙瘩”压延机生产出的特大直铜板材为国贡献的创业故事。在老一辈艰苦创业精神的传承下,如今还是这台“铁疙瘩”,在第三代、第四代洛铜人手中轧出的特种板材已经上天入海,遨游太空。

所有关于洛铜的镜头我都仔细观看,生怕错过一些细节。不时地像解说一样向家人描述着,我作为“群众演员”参与的拍摄过程,回忆我参加工作三十年来洛阳铜加工的过去和现在,引以为豪地分享着我对洛铜的感知、热爱和奉献。

三十分钟的《记住乡愁》,很短,三十分钟的《记住乡愁》,很长。它浓缩了涧西各大厂矿和洛铜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历程,诠释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内涵,展示浓郁的地域融合文化和涧西老街人民对步入新时代的美好憧憬……更激励着我们洛铜人记住乡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朝着“重塑行业领先地位,建设一流铜加工企业”目标大步迈进。

篇三

从小,我就喜欢依偎在爷爷身旁,听他老人家讲家史。

我的祖籍是河南省荥阳县。1949年,我的爷爷大学毕业后,加入到刚成立的新中国冶金工业部。1954年,“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工程拉开帷幕。一声令下,我的爷爷带着奶奶、大姑、父亲(1954年刚出生),风尘仆仆的来到洛阳,到洛阳老城某旅馆,也就是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即洛铜最前身)建设指挥部报到。从此,我们家便在洛阳扎根,与洛铜结下了不解之缘。

爷爷是学测绘专业出身的,亲自参与了洛铜的选址,厂房的建设以及后续基础设施、生活区建设。记得小时候在爷爷家,见得最多的就是图纸。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电脑,没有CAD,只能由测绘人员实地勘测,徒手画图。爷爷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与苏联专家一道在洛阳涧西勘察地形。最终,确定了七里河一带为洛铜厂址,也就是今天我们工作生活的地方。

“创业艰难百战多”。在战天斗地的岁月里,爷爷与工程建设人员日夜奋战在工地上,肩拉手扛。一座座厂房,一片片生活区应运而生。洛铜办公楼的苏式建筑是爷爷的最得意之作,现在作为文化遗产依然矗立在洛铜厂区的正中最前沿。从1954年的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到黄河冶炼厂、1972年更名为洛阳铜加工厂,爷爷一辈的创业者为洛铜的诞生和1965年的正式投产,以及洛铜80年代鼎盛时期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斗转星移。1973年,我的父亲到洛铜在洛阳郊区(现洛龙区)青阳屯一带的农场工作。每当父亲回忆那段历史的时候,总是面带喜悦,难以忘怀。他从小爱好文艺,敲得一手好扬琴,后来自学了快板书,是农场宣传队的台柱子。那个时候,只有表现好的知识青年才能首批返城。1975年,邮电部五三七厂的招工干部一眼相中了父亲,于是父亲由洛铜农场来到五三七厂。虽然该厂委以重任,可父亲依然为没有能直接到洛铜工作感到遗憾。1984年,父亲克服重重阻力,来到洛铜研究所工作,一直到2014年光荣退休,在洛铜奉献工作了三十年。

我是正宗的“铜三代”,自幼生长在洛铜生活区的街坊里。上的是洛铜的幼儿园,读的是洛铜的小学,中学。儿时的记忆里,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的洛铜是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能嫁给洛铜的小伙儿,是洛阳姑娘的幸福;部队转业回来的干部不愿到党政机关,能以分配到洛铜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2007年,从部队复员后,我义无反顾地从爷爷、父亲的手中,持稳“接力棒”。我为从一个“洛铜子弟”演变为真正意义的洛铜人感到自豪。因为我始终认为,我是吃“洛铜饭”长大,是洛铜这口大锅,让我们端上了饭碗,给了我们营养,给了我们能量,给了我们生命。洛铜的兴衰发展,靠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高度的执行力、永远的忠诚度、强烈的责任感和真诚的感恩心。

富有生命力的洛铜给了我们所有感激和奋进的源泉,我们又有何种理由不以恳切的情怀去感恩去回报呢?使命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因为辉煌不是等出来的,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来的。我们的祖辈、父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的精神支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记住乡愁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3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807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