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的邀请》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塞缪尔·早川和艾伦·早川著作的书籍,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看过呢?语言对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离不开语言。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语言学的邀请》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我想从其中的一个章节《艺术和激荡的情绪》出发,写一些读后感。
我们知道,之所以人类和动物不同,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人类拥有语言,并且拥有能够通过语言和其他人交流经验的能力。如果想要一个动物知道某种东西,那么它非得亲身经历这一项事物不可。但人类则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文字的描述,给其他人一种象征性的体验。比如假如我们现在想给一个从未见过骰子的人介绍骰子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一个正方体,并且六个面上每个面都写的有数字,分别是1-6。从这个粗糙的描述中,那个人的脑海里至少会对骰子是什么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虽然现在他还没有亲身看见过骰子,但是等将来某一天,他自己见到这样一个事物时,他会脱口而出,“这是一个骰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他已经对骰子有了一种“象征性的体会”。
而回到这一章的主题“艺术和激荡的情绪“上。艺术的表达方式有千万种,现在我们只聚焦于文字表达这一种上。作家,通常来说,是一位非常擅于讲故事的人。同一般人记流水账的方式不同,作家会将一个个故事的片段进行组合,只撷取那些对主旨有益的部分,再把他们以自己富有吸引力的语言,表述出来。通过阅读这些作家的文字,我们仿佛也置身于故事之中,和故事的主角一起体验着他们的悲欢。而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我们同样也经历着自己的人生起伏。如果你也曾在某个难过或者伤心的时候,通过和同伴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来排解情绪,那你一定会同意,其实在这些讲述之中,我们的情绪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阅读书籍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伴随着经历主角的一生,我们也体会了他或者她的烦恼与快乐,也知道了他们在面对这些烦恼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在某些极其幸运的情况下,我们和书里面的主角在面对某些事物的时候产生了同样的感受,从而我们与书本达到了某称程度上的共鸣。那一刻,我们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在酣畅淋漓之间,我们有了一种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与这个世界上我们从未谋面的一个人心心相印。有过这种体验的人,都会由衷赞叹这是一种怎样美妙的感觉。
而主题中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情绪。情绪,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某称程度上保护着我们不受伤害,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其实它也是对我们伤害最深的东西。而产生后面一种效果的,在一般情况下,会是被我们所称为的一种——“激荡的情绪”。通常来讲,在它来临之前,我们对它丝毫没有防备,它突然如山崩海啸般袭来,我们完全没有还手之力,任由它折磨我们的心灵。其实,书籍在这个时候,往往是一剂良药。如果我们能强忍着自己的疼痛,去阅读一些前人的文字,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自认为在独自承受的事情,以前也一定有人经历过,他或者她可能不和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但经历了相同或者类似的不幸,也许他们找到了一种面对这些事情的解决方法能让我们借鉴,或者即使他或者她也只是在默默承受,我们也能在心灵上得到某种宽慰,因为至少我们知道了,不只我们一个人在忍受,还有人在和我们一起体会着这些。我们本来激烈的情绪得到了缓和,心灵也暂时得到了平衡。
其实,阅读书籍不仅在情绪来临之后有用,即使在它来临之前,通过阅读,我们也能够对它有某种准备,从而对我们的精神健康也会大有裨益。这又需要提到另外一个文学中很大的命题,关于什么是好书,什么是不好的书。如果把我们的一生比做一个不断画地图的过程,那么一本好书,会为我们标记出一处在我们的地图上仍未出现的一个地方,或是一片美丽的桃花源,或是一处不易发现的暗礁。总之,作家是在告诉我们一些在地图上真实存在,并且符合现实规律的东西。但是,一本不好的书,通常会给我们指出一些错误的路线,它告诉我们通过这条路,可以达到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在通常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对世界的一种危险的简化,但这种简化恰恰又符合了我们身上尚未成熟部分对世界的某些期望,所以我们又会像上瘾一样地喜欢阅读它们。这幅“虚假而美丽的图画”,可能会让我们对世界的某种方面的认知一直像个孩子一样稀里糊涂,直到有一天真实给我们重重的一击。幸运的话,我们会在真实的打击中苏醒,不再像个孩子一样,不幸的话,我们会假装真实才是欺骗我们的人,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谎言中越陷越深。
一本好的书,一些用心的文字,往往一开始不会那么吸引人,它也不会像某些大众通俗读物一样,在文章的最后会用一段文字告诉你这篇文章想要讲述的主旨是什么。阅读它们,我们既需要用心去体会主角的所思所想,在这同时,也要知道内心对这些事情的看法。一千个读者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个前提,这一千个读者一定都不是人云亦云之辈。对世界上的事物保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是构造自己的哈姆雷特的前提。好的作家,在塑造人物和表达故事的时候,想要表达的东西肯定不是单一的,他或者她会尽量客观的描述他所想表达的或者经历的,然后从这些描述中,希望读者能有自己的感悟。
所以一本书的好坏,不仅取决作者,也取决于读者。只有读者从自己的人生见解出发,对故事做某种程度上的解读,这本书才真正对他或者她产生了某种积极的影响,读者的人生也因此增加了厚度。
以上,是我读过《语言学的邀请》之后的所思所想,欢迎批评与交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2000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8671.html
- 上一篇:老人与海读后感1500字
- 下一篇:观看杨善洲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