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正在热映,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已经看过了,影片主要讲述在太阳即将毁灭的情况下,人来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剧情丰富,画面震撼,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01
昨天,看了中国的第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电影在春节档上映后,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票房全线飘红,影迷一致叫好。电影的投资方之一上市公司北京文化的股票在初七股市开盘后直接涨停。的确,市场上任何反应对于这部电影来说都是正常的。
因为这部电影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对于中国电影史是有里程碑意义的。
一直认为,中国的电影是不应该有票房的。因为中国的大多数电影在电影院看和在电视机看的效果是一样的。只有真正的大片才能有震撼的画面和声音,需要影院来保证效果。而这些大片基本上都出自美国好莱坞。所以,票房市场基本上被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垄断了,像变形金刚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等等。但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将改变这一局面,它是一部可以真正和美国电影叫板的影片,而且它还是一部硬科幻电影。在所有类型影片中,技术要求最高、投入成本最大的电影。
其实中国早就应该有自己的科幻电影了。中国不缺好剧本,光刘慈欣就有多部科幻小说,《三体》《流浪地球》《微纪元》《超新星纪元》等,《三体》还获得了世界科幻文学领域至高荣誉“雨果奖”。中国也不缺技术,《流浪地球》影片中的特效镜头主要是由中国公司完成的,中国更不缺资金。
那中国为什么一直没有拍出科幻电影呢?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导演愿意拍科幻电影。
制片方准备拍摄《流浪地球》前,曾找了多个电影导演,但都没一一拒绝。因为拍科幻片需要消耗大量精力,最后拍出来还不一定会被认可,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郭帆为什么愿意接手这部电影呢?因为他有拍科幻片的情怀。他在15岁时就有了拍科幻片的梦想,后来报考电影学院失败后,仍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海南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他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最终如愿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最终成为了一名导演。在接到《流浪地球》拍摄邀请后,他甚至自己垫资进行拍摄。对他而言,拍这部片子,并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当初梦想,现在的情怀,不管成功与否,他都会去做,而且百分百用心去做。
就像郭帆所说的,“如果你要拥有你从未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
02
地球要流浪了,因为太阳四百年后将会发生氦闪,地球将来被蒸发。为了人类的未来地球要从太阳系飞往4.3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星系。为此人类制造了一万两千台地球发动机,让地球停止自转,然后加速逃逸出太阳系,开始漫长的流浪生涯。
《流浪地球》是中国人写的科幻小说,中国人拍摄的科幻电影,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讲叙人类文明延续的故事。故事就像中国人春节大迁徙一样,为了能和家人团圆,无数在外流浪的人在有限的时间内顶风冒雪跨越几千公里,几百公里,几十公里,几公里,只为回家!。这种流浪同样延续着中华文明而年复一年,无论天涯海角,无论地老天荒,只要有亲人在就有家在,就有一份念想,就会不远万里千里回家,一个也不能少。
《流浪地球》中国式的科幻电影,里面隐显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家国文化。就像电影中台词说的一样:没有人的文明还是文明吗?家是中华文明的细胞,没有家国文化的传承还会有中华文明的延续吗?所以电影里刘培强为了家人大骂莫斯(人工智能)是逃兵,认为莫斯抛弃了地球。我们讲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了人性,有了人性才会有亲情,爱情,友情,才会为家人不惜一切,甚至于生命。人工智能不能理解,它是理性的产物,尽管它比人类聪明,但它永远无法体会到人类的那份感情与牵挂,它才会哀叹:让人类保持完全理性是不可能的。而人一旦有了这种“不可能”才会有最后的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可能”,当其它国家救援队都忙着撤退时,只有中国的救援车冒死前进,抱着一丝希望拼死拯救地球。为什么?地球就是家,我们要回家团圆。
《流浪地球》是一部伟的大电影,是要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它再一次证明了,讲好故事才是电影生存之本,才会拍出不朽之作。无论特效多么的“好嗨哟”,多么的“巅峰”,没有了感情的科幻电影只能变成“莫斯”。苍白而无意义,死寂而无波澜,空洞而失本源。
《流浪地球》在这个春节感动了我们,电影里的每个人的行为就是我们生活的日常,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为了一代代人永远的家不放弃一丝可能,这是中国电影带给世界的惊喜,它比科幻电影特效来的更重要,比电影票房来得更重要。祝福中国电影的未来,她值得更好。
03
大年初三带着孩子们到电影院看《流浪地球》,本来想看另一部适合儿童看的动画电影的,但是考虑到自己不满3岁的儿子可能对动画片也没有超过20分钟的耐性(除了小猪佩琪能连续看2个),所以就选择了据说是国产首部灾难科幻片的《流浪地球》。
看电影的过程自然不用过多介绍,儿子看了没有多长时间,就开始制造声音,满场都是他吆喝的声音,妈妈只能带他出去,以免影响他人。
青春期叛逆的刘启与朵朵从地下城“逃出来”遇到了需要他们站出来拯救全人类的选择。这跟好莱坞科幻片模式类似,主题没有什么稀奇的,也许科幻就是用超前的眼光看对人类生存带来威胁的可能性、幻想性科技。
记得刚读研时,撰写过《从东西方思维的差异看中国科幻片的匮乏》,发表于贵州大学学报上。当时是因为看过一部科幻电影《深渊》,其水下特效及细腻的感情让我瞎想到中国为何不能拍出科幻片?甚至三流的科幻片在当时(2005年左右)几乎也没有。于是从东西方的思维差异入手做了分析。
看完《流浪地球》后,我觉得十多年来,科幻概念主题的元素,我们中国人已经不再逊色于西方了,这应该归结于十多年来中国科技的进展给了文学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最先进的技术在我们身边也能看到,这给爱做梦的小说家以丰富的创作素材。至于电影特效方面,中国的影像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甚至最先进的特效也能整合来运用了。这是值得我们称颂的。
当然东西方差异依然存在,不过这种差异已经不是以往的那种落后者与领先者的差异,而是更加体现中国人特点的地方,比如融合多国共同应对全球性灾难,而不是凭借孤胆英雄来拯救世界。甚至从一开始就在救援队伍中出现汉化的洋人角色。当然这也是跟我们国家路线相符合的。
《流浪地球》中哥哥与妹妹感情的深厚都源于两者都算是“孤儿”:一个母亲得病而放弃生命让给姥爷与儿子到地下城生活,十几年与父亲天地相隔;一个因灾难被爷爷救起的女孩。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又类似于留守儿童。他们心理的成长是面临涉及拯救地球全人类生命的庄严任务……不得不说电影中遵循了叛逆期青年跟父亲的冲突很符合心理规律。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比父亲强,明明关注父亲,非要表现出与之对抗,这些细微的感情流露,不仅让人觉得合情合理,也让人感觉心理元素的力量。
当然《流浪地球》不是心理电影,只能说因为其中有符合心理元素的规律,才让我们觉得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耐看及回味。正如以前做出的论断一样:其实没有什么心理电影,所有经典的大片都是涉及人文的,都需要遵循心理规律,也都是心理电影。
记录片或风景片就不遵循心理规律吗?不是的,从选材、构思到取景,甚至片段逻辑的安排一样都要符合观众的心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流浪地球观后感影评范文3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8788.html
- 下一篇:我身体里的那个家伙观后感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