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一书由稻盛和夫所著,作者从正面阐述了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生应该有的状态,这都是很多人不敢直接讨论的,作者从这里讨论以及阐述,让我们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活法读后感心得体会4000字。
(一)
译者在前言中把“活法”不无夸张地同孔子的“论语”相比,我颇不以为然。但是,不能否认稻盛的经济成绩摆在那儿,这一点孔老夫子无法望其项背。孔夫子做过短暂的司寇,并没有如愿一展宏图实现其理想与抱负,但孔子给中国人留下了二千五百年的精神财富。稻盛和夫却是凭一己之力,向世人证明了自己,也之所以如此,他的话被许多崇拜他的人奉为圭臬,当做“圣经”,是成功者的语言,以至于为了说明“活法”的地位,当做中国的论语与子曰来介绍。
尽管如此,“活法”的序言部分让我读来仍有一种神神道道的感觉,工作是一种“修行”,但是把科研上获得成功归结于打开造物主的“睿智宝库”,接受了神灵的启示。把爱迪生在电气和通信领域的发明拿来做例子。我理解这些搞科研的人,无数次实验的失败,垂头丧气的挫折感,几乎走投无路的境地,忽然灵光一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或许事后额手相庆天可怜见的,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叹吧。这里的“灵光”,稻盛把它归结于造物主的青睐,在我看来,那是对自我思维方式的一个革命性的突破。有一个发明“六六六”农药的励志故事,恰恰能说明这个问题,通过六六六次实验获得了成功,你就想问,造物主的青睐为什么就定格在六六六呢?为什么不是一六八?或者是八八八?
造物主的青睐也好,思维的革命性突破也好,基础都离不开前面说的“修行”。稻盛和夫强调了“工作是一种修行”,他是工程师,他是企业家,视工作为生命,视工作为修行,自然不错。其实,做任何事,都可以当做修行,人活在这个世上就是来历劫来修行的。修行的终极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一章开篇第一节这一段让我很受触动。稻盛先生讲了一个活生生的故事,没有了序言中的“仙气”。说早年松下幸之助有一个讲演,谈到了“水库式经营”,企业经营要像水库一样,景气时期为萧条期做好储备,经营应该留有余裕。有人听了不懂,提问松下:“水库式经营当然很理想,但现实做不到。怎样才能做到,如果不教我们具体的做法,说这些有什么用呢?”他们想的是如何建水库,松下却在说怎么经营水库。松下露出了一丝苦笑,方法不知道,但“你必须要这么想。”全场一片哗然,年轻的企业家稻盛却感到一股电流通过全身。
看了这一段,本人也犹如电流通过全身,醍醐灌顶。拈花微笑的故事是真的存在的。稻盛先生的感受,我全然相信无疑。这绝不是他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当然用了五十多年的岁月,我才有些感触,深感惭愧啊。
(二)
稻盛和夫在书中说道,刚开始的京瓷,不过是不足百人的街道工厂,他不断讲述“一定要把公司办成世界第一的公司”的理想。这样的“豪言壮语”好像谁都说过吧,翻翻小时候的作文本,比比皆是。尤其是中国的孩子,更加语出惊人。如果女孩子说我的理想是当个营业员,男孩子说当个公交司机,都不敢往作文里写(如果熟悉我们那个年代,这些理想也应该算有点盼头的理想,家里兄弟姊妹多的,政府的就业政策是一工一农一活络档子,菜场商店公交公司好歹还在大城市,如果是排行老大,那么农村的广阔天地在向你招手)。
那时我们的远大理想很多是当科学家把祖国的科技事业推向世界领先,当一名解放军保卫祖国的边疆,最不济也得说当个老师做精心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我记得自己在作文里曾引用了一句诗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没有挂靠什么具体的光辉职业。老师楞了半天后才说,好,好,乘长风破万里浪,志向远大。其实,我心里有自己的小秘密,想干什么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最崇拜的是什么。不过,从来没有公开喊出来,怕别人说我脸皮厚。
所以,稻盛先生敢于这么说,恰恰击中了我们的软肋。我想稻盛先生这么说的时候心里肯定没有明晰的、如何当世界第一的计划吧。更多的是一种愿景,以及对自己,对下属的一种精神激励。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精神鼓舞,不断地灌输给自己和自己的员工,全体京瓷人居然同稻盛先生一起踏上寻梦之路。
很多人的愿景都消失在半路上。京瓷靠什么能走到最后?在稻盛先生的字典里没有“不能”两个字,要成为第一,就要披荆斩棘努力向前,没有其他选择。京瓷承接的项目,却是高技术含量的,连大企业都拒绝了。这些项目远远超出京瓷当时的技术水平。稻盛和夫明白,自己街道工厂拿项目拿订单与大企业比没有优势,只有劣势。京瓷要生存,京瓷要发展,只有证明自己行,不但行,而且是在尖端层面也行。没有选择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神灵保佑”,京瓷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把自己送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中国古人有一句俗语叫“富贵险中求”,这句话放在这里或许合适。
京瓷如果不是这样不断挑战自己,达到行业顶端,用高科技高研发能力打破了技术壁垒,而是像一般企业只接一些简单容易的订单,即使没有破产,也一定泯然众人矣。获取制造技术含量低的订单,对手多竞争激烈不说,利润也少得可怜。曾经见识过国内一家配套生产耐克橡胶鞋底的生产厂家,那真叫挣一个辛苦钱。雇佣一批廉价外地劳务工,发了工资,还了银行利息,每年就是个位数多一点的利润,哪有多余的钱再用于技术改造、设备升级。
稻盛先生一直认为,梦想的实现只能靠一步一步,一天一天踏实努力的积累,就是“今天的不断累积,现在这一刻的不断延续”,不知不觉中,京瓷走到了现在的位置。急功近利是人的天性,稻盛非常明白这一点,当一名优秀的领导人尤其要摒弃这一通病,它的危害性很大,常常使人利令智昏,致企业于危险境地。京瓷成为世界第一不是跳跃出来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像武侠世界,正派武功扎实打基础,进境缓慢,讲究修为。邪派高手夺秘籍吃灵药,奇门兵器歹毒暗器,武力值短期突飞猛进,最终难免走火入魔。动不动就提倍增式发展,爆发式扩张的,请他好好学习一下经营之神稻盛先生的想法。这种说法,绝不是一个有辛苦创业经验的人会说出来的。
稻盛讲得这些个成功或励志的道理,没有多少人明白的。生活所迫也好,命运多舛也好,都浑浑噩噩就混到了现在,早年的理想早已随风而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现在为什么吃香?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蹉跎了岁月,一梦醒来,回头已是半百身,多少的唏嘘与泪流。年轻时早想明白固然是一件好事,后知后觉也不是没有成功通道,不怕“乡音无改鬓毛衰”,坚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信念,无非是向天再借五百年,拼不了爹,就拼个好身体吧。
万通的冯仑曾说,成名要趁早,人在二十多岁就要想明白了,到五十岁上再想通就迟了。冯仑同学,你忘了有一个叫姜子牙的老人了吧。姜子牙83岁才被周文王直接聘为正国级,火箭飞升。往事已矣来者可追。
(三)
稻盛先生是鹿儿岛人,在九州的南端,这个地方我去过。当地的历史名人叫西乡隆盛,他的像还能在鹿儿岛的火车站里看到。在挑选组织领导人方面,稻盛先生非常强调品行,他引用他尊敬的西乡隆盛的话说“德高者升官位,功高者厚俸禄”。
稻盛和夫激烈抨击这个道德沦丧,价值混乱的时代,挑选领导人把干才、能力放在了人格之上。稻盛先生说,“才能出众的人往往容易做才能的奴隶,把才能用错方向。”
对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单位舞弊事件,稻盛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就在于那些虽有才气但缺乏领袖资质的人占据了领导岗位,就是一批缺乏内在的精神规范和道德基准的人,缺乏厚重人格和深刻思想的人,在掌权执政。”
没有明确哲学和信念的人,怎会区分“善恶正邪”呢?这些人面对大众只会一味地搪塞、推卸责任,看不到作为负责人的真挚和诚恳,看不到人格的分量。
稻盛先生强调“德”,但现实社会中,这个“德”字是很暧昧的,它不像“才”那样可以用绩效来考核的。尽管在任用上号称德才兼备,但是从公示上是看不出来的,常常罗列着学历,年龄,性别,以及职务职位之类。
稻盛先生看问题就是比我们高人一等,到了他那个层次,大概体会尤其深刻。看看报上登的那些被拿下的大老虎,说不是干才不可能吧,宦海沉浮几十年,表面说是守不住道德底线,其实质还是人品低下。当初提拔的时候,都只看到了他的才能,干出了一点名堂,在德行上只要没有大亏,都不妨碍他官运亨通的。
上行下效,为了提拔,大搞政绩工程。为了政绩,大量耗费民力,拔苗助长,无所不用其极。谁反对政绩工程,就砸谁的饭碗。谁有耐心想想德业,想想仁义?
(四)
稻盛和夫很推崇“利他”的精神,他回忆自己在创办KDDI时,花了半年时间,来确认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真的是为了国民的利益吗?没有夹杂为公司、为个人的私心吗?是不是想出风头、要引人注目呢?你的动机真的纯粹吗?没有一丝杂念吗?”
书读到这里,会不会觉得稻盛这家伙净说些花言巧语“好听的话”,求利之心本来就是人们经商办公司的原动力。稻盛先生指出,经商的起源,以物易物商品交换实质就是利他,只是商人们从这种交易活动中获取了利益,所以,真正的商人就是人我双赢。
“利他”的精髓,就是“自利利他”。稻盛先生引用了一群人用长筷子互相喂饭的段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利他,其实不难,就看你怎么想了或怎么做了。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碰到这样的例子。有一位客户长期失联有小一年了,银行请了律师,告上了法庭。最后拍卖房子,出了评估报告,都挂到网上公告了。借款人出现了,要求和解,该还的还,该承担的费用承担起来,要求不拍房子,继续履行合同。
银行出乎意料地同借款人和解了,从网上撤下了公拍。借款人保住了自己的房子,避免了拍卖损失。律师说银行傻呀,司法程序100步已经走了99步,眼见得600万贷款全部收回了,了得干干净净,没有后遗症。如果说,这还看不出来银行有什么“利他”行为,那么换一个角度来说,银行除了有不良指标考核外,还有一个现金清收比指标考核,眼见有600万现金指标到手,放弃拍卖,就是放弃完成考核指标,就是放弃奖金,对不起自己的荷包,这还不是“舍己为人”的精神?
小范围来说,银行的清收部门这次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了,但从整个大局来看,银行也有“自利”。虽说收回600万贷款,但最终这个钱还是要客户经理放出去的,如今房市竞争激烈,政府管制越来越紧的情况下,需要客户经理花更多的心血与时间补上这个窟窿。如果车贷二十万一笔要做30笔,就是一个客户经理几个月的活,工资奖金成本就不低,还不谈其他辅助部门的花费。如果是小额网络贷款就要叙做上百笔,尽管网络贷款人工成本低,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就当前低下的社会信用状况与滞后的法律制度而言,短期来看,未免又是一地鸡毛。
银行清收人员局限于现金清收指标考核,拍卖收回也是属于本分。利他,是要拓展视野的。要真正理解了现金清收比指标,它非常适用于非抵押类贷款,多收回一笔现金,都是清收能力的体现,反映清收人员尽心尽责的努力成果。但对于房贷,除非房产有瑕疵,法律规定不得拍卖的情形以外,大多是能全额收回的。即使法律不能拍卖,长期来看这房子银行始终保有权益。
视野宽广了,就不会受考核指标局限,从大局出发,牺牲小我,成就他人,真正做到“人我双赢”。
稻盛先生讲的利他是不是这个道理?
(五)
在当年日本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日美纠纷曾经横亘在两国之间。书中,稻盛先生讲了自己的看法。稻盛说,“首先要尊重对方的立场,不是一味地固执己见,而要充分理解对方的想法,体谅对方的处境,以这种利他之心为基础”,互相交流和谈判。
稻盛认为,日本应先行让步,因为二战后日本受到美国很多的恩惠,向日本产品开放很大的市场。他说,“今天由我们来表示诚意,体谅对方,该让步处就让步。”
虚怀若谷不过如此吧。由此(这里是重点,都拿出笔记本来),稻盛认为今日的日本,应该以德为本,把它当成国策,树立起“富国有德”的形象。今日日本应追求的不是经济大国,也不是军事大国,而是一个以德为本的国家,以德为基石,以利他的精神与世界各国交往,日本才会是国际社会最最需要的国家。不要做“经济上精于算计的国家,也不是急于炫耀军事实力的国家”。
可惜,稻盛的想法并不能代表他们的政府。其实任何政府都做不到以德为本,政府首先要能让他的百姓饱暖,让他的子民奔小康,在这个基础上,才好讲精神文明建设。国家要以德为本的道路是漫长的进化过程,要成功不必在我的思想准备,比如孔夫子一辈子鼓吹仁,鼓吹克己复礼,后来才有了两千多年的辉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活法读后感心得体会4000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9100.html
- 上一篇:财务自由之路读后感3000字欣赏
- 下一篇: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书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