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由彼得·威尔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等主演,是一部励志电影,讲述的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同学之间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死亡诗社观后感900字欣赏。
如果说琴声不见容于牛,那诗歌肯定是很吵闹的吧?你要是不赞同我的看法,我会很为你感到开心的。然而,对荧幕中的威尔顿贵族学校这类名牌大学预备学校,或者荧幕外那些久已习惯一直攀登的生命来说,诗歌的吵闹是真切的。
威尔顿这所学校就像一位懒散的老贵妇,安于她悠久的校史,醉于她辉煌的成就,自得于她学生们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她已经这样完美,维持现状就是最大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她失去了曾经开拓时代的锐气,懒散起来,多年延续呆板的教学方法,不听学生咒骂“地狱”的声音,用刻板的模式和重复的劳动,再加上一点数据,安慰自己的生命:越来越多的学生们走入名校,我还是在前行。她故意不去思考诗意,这样她就不必发现自己在原地转圈。
这样的学校中能诞生基廷这样的人物,已经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而基廷能回到母校任教,对诗的拥戴者来说更是妙不可言。对于基廷这个人物,我们可以有很多种看法:诗人、教育者、叛逆者、吵闹的人……更可以把基廷视作无数个走在大地上的生命中,热衷于真正地“拥有生命”的那一类。他教给学生的是撕掉教材上用坐标系给诗歌打分的荒诞前言,是在讲台上俯瞰心中的园地,是在印第安人的岩洞中,围坐在篝火和烟雾旁边,迷乱地朗诵诗歌。对于诗歌给人的“迷乱”印象,中国人也许有不同的观点,但中外对诗歌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却可以认为是一致的。基廷最终要唤起的,正是学生心中由诗歌而感知到的对生命的热爱,是这种历久弥新的热爱凝聚起了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这四个字是一个谜团,我难以想象是什么人、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取了这个名字。它无疑出自命名者的感慨,但它是青年式的反叛、嘲笑或壮心,还是中年式的了然、叹息、艰难奋戟?是向知者倾诉衷肠,还是为不知者埋下暗示?诗歌若说自己“吵闹”,实际上是赞美自己的有趣、自己的宁静。一个诗社以“死亡”自名,这一行为本身就充满着对死气隐现的现实的反抗,是对生命最热烈最饱含激情的追求,也是诗人们的理性之镜照向现实时的顾影自怜。“死亡”之名中,有着一重又一重呼唤生命的呐喊。
这呐喊声让人想起很多东西,惊醒了观影的人,他将眼光从屏幕转开,茫然四顾,四顾茫然。周围安静,屏幕里传来“OCaptain,MyCaptain”的声音,但他却怀念起“Gatheryerosebudswhileyemay/Oldtimeisstilla-flying/Andthissameflowerthatsmilestoday/Tomorrowwillbedying.”这些他不怎么懂的字来,这几行诗,用中文说,就是“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诗和诗的巧合让他感觉很有韵味,觉察到不该死亡的那一部分当然还没有死,因为至少能读这些字的人还活着。
茫然的四野很寂静。月来而复去,去而复来,幸而这些诗还吵闹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死亡诗社观后感900字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9537.html
- 上一篇:上帝的火柴3读后感3500字欣赏
- 下一篇:电影来电狂响观后感影评2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