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由毕赣执导,汤唯、黄觉等主演,讲述了一个男人重回故乡后,开始一段寻找12前恋人的梦幻之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3000字欣赏。
2018年12月31日,最受关注的电影莫过于毕赣导演拍摄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一方面《地球最后的夜晚》早在2018年5月15日法国戛纳电影节“最受关注”单元首映,60分钟的长镜头惊艳了评委;另一方面,12月7日,影片发行方华谊对影片的跨年宣传曾宣称“观众可以与最重要的人一起度过一个最有仪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且在以抖音、微博为主的社交媒体上,围绕着“一吻跨年”等关键词展开集中宣传,在电影正式上映之前,就引发了网民对于电影的高度关注和期待。
然而当2019年的钟声敲起,这部电影却遭到了无数情侣的抱怨和吐槽,吐槽“看不懂”的剧情破坏了“一吻跨年”的好兴致。次日,各大媒体的影评都以影片的晦涩乏陈为主题做文章,猫眼的评分甚至跌到了2.6分,且票房从影片上映当天的2.63亿票房跌至1119万元,跌幅高达96%。第三天更是只有潦潦的185万。短短三天,其滑铁卢般的票房表现令人咋舌,不少媒体更是在标题中用“断崖式票房”来形容它的市场表现。
这种以营销手段推动文艺电影的做法遭到了业界的非议。但是,票房暴跌的原因表现在很多方面上,下面则对《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出现的几个颇受争议的问题进行的探讨: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文艺电影,延续毕赣上一部电影《路边野餐》诗意化的叙事风格,主角罗紘武,自小被母亲遗弃,在追查杀死好友白猫的凶手左宏元的过程中,爱上左宏元的的情人,被她迷惑和利用,在追寻她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后来罗纮武故地重游,在残破的电影院里,做了一场与所有人重逢的梦。影片以反类型化的拍摄,碎片式的剪辑,以及晦涩的对白,让普通观众吐槽“看不懂”,却获得了文艺电影爱好者大呼不过瘾。尤其是进入梦境的60分钟长镜头,在文艺爱好者眼中看来似《穆赫兰道》中梦境与现实的交替和摇摆,在普通观众看来却是个“催眠的最佳有声读物”。两极化的评论和观点,使得《地球》在猫眼的评分仅有2.8分,在豆瓣上的评分却高达7分。
这个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引发艺术精神与商业逻辑是否能共生的思考。
首先,以艺术精神角度出发,可以肯定的是,《地球》绝非一部烂片。从制作水准来看,可以堪称华语顶级,60分钟长镜头的拍摄难度,幕前的观众难以理解幕后拍摄的艰难;从电影内容来看,所谓“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文艺片本身很难突破它自身的局限去获得更多的市场受众,《地球》作为一部尝试与市场融合的文艺片,已经获得了一些方面的成功。因而观看这部作品时,需要耐心和不那么较真的态度,去慢慢品味亚热带潮湿的梦境与回忆。
其次,在电影的创新方面,导演也是做足了功课。不仅采用了2d和3d技术的切换,且在电影中使用了“绿裙子”、“越啃越苦涩的苹果”、“烟花”、“时间”等意象,运用色彩传达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长镜头中“飞起来”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展现。使得东方艺术的含蓄和意境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非理性、梦境有了更好的结合。因而作为一部中国电影,能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的一致好评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最后,以艺术创作为核心,以商业盈利为目标,是电影创作的一条规律。电影初期受到营销策略的影响获得较高的票房,次日却急剧下跌,这种不健康的票房走势值得我们去深思。只有恰当的营销策略才是维持文艺电影生命活力的正确方法,这一点在下一节会进一步讨论。
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如同一对的“双生体”,市场化时代的电影产业绝对离不开商业运营,但尊重商业逻辑并不等于利益至上。如果没有坚实的艺术精神作为根本,电影产业也最终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逆向营销—人群定位的重要性
“浪漫营销”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招数,《地球最后的夜晚》恰逢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让许多的观众即使不了解影片的内容,也愿意购票走进电影院,消费这样的仪式感。其实,无论是特效震撼的商业类型片还是诗意晦涩的文艺电影,追求更多票房和观众都无可厚非。但营销应该建立在一个对等的前提下:即观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影片又恰巧能满足和呼应观众的需求。显然,在《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和宣传上,都存在着某种错位,最终造成了电影上映后报复性的口碑和票房的下跌。
一方面,如果在宣传前期就已经做好人群定位的宣传和营销,也许就可以做到口碑和票房双重丰收。从文艺青年较多的豆瓣和普通受众为主猫眼评分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地球》最适合对电影有较高欣赏要求的观影人群。对这块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推广,相较目前逆向的营销模式,更适合文艺电影。针对目标人群,定位作品宣传成功的案例甚至不在少数,如腾讯出品的网络慢综艺《奇遇人生》,就是以豆瓣平台的人群为基础进行包装宣传,在豆瓣上的评分甚至达到了9分;又如故宫文创的目标人群转向年轻女性群体,打造的故宫文创彩妆系列,销售就超了10亿。这些例子都生动地展示了,目标人群定位的重要性。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逆向营销也并非没有好的地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对于《地球》曾说,“《地球最后的夜晚》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它吸引了一些不会去接触文艺电影的观众。而《地球最后的夜晚》也很可能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一次积极效应,其展现了营销的巨大力量。”如今,各大电影集团应在热议甚至骂声中自我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策略,这也是中国艺术电影走出舒适圈,与广大观众见面产生的一次命运的碰撞。从长远来看,对于中国电影的成长和发展,未必是一件坏事。
中国文艺电影探寻出路
对于电影《地球》上映后所出现的观影现象,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一直以来,文艺电影都是以晦涩、隐喻、意识流等高逼格著称,且文艺电影非类型化的叙事风格向来无法取悦观众。但是“电影是艺术性的商品,商品性的艺术。”既然为商品,自然要追求经济利益,吸引眼球;既然是艺术,就不能不讲社会效益、人文关怀。因而通过《地球》上映的经验,我们需要对未来中国文艺电影的发展道路进行正确的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良。
作品反映时代特征
《地球》讲述的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故事始终围绕着爱情、家庭、追寻几个角度来讲述。相比起《路边野餐》,却少了一种时代的气息和重归乡野田间的清新。面对当下社会带来的工作和精神双重压力,《路边野餐》中对人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对寻找亲情以及回归家乡的浮想联翩,更贴合现代人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反之,《地球》中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情话,有点“油腻”的爱情故事,无法让人在本就晦涩的文艺片中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与影片达到共鸣。因而,与时代贴合,与当下结合,显得十分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
文艺片中有相当多反应时代特征的优秀电影,40年代费穆导演的电影《小城之春》便是以是一部诗意化文艺电影,不仅讲述周玉纹和章志忱“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还结合40年代时期知识分子意图冲破传统的礼仪、道德和价值观念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唤醒人性中的个体感性活力。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自1993年上映以来,在国内外广受好评,影片结合历史的角度,无论是叙事的戏剧矛盾冲突,还是深入人心的主题角度,都能吸引观众进入剧情并引发大家的思考。贾樟柯导演2018年拍摄的电影《江湖儿女》,则是通过巧巧入狱前后的历程为故事,在影片中也以时代为背景展示了随着城市发展的变迁,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转变。这些以时代特点为背景的优秀作品,都能清晰地体现出,文艺不只是风花雪月,艺术创作应当反映着时代面貌。
提升目标群体审美
如同《地球》之中,采用了夏加尔超现实主义的思想和风格,对心理的描写,对梦境、幻想的夸张和非理性,毕赣将现代主义的风格融入《地球》的创作和拍摄之中。如果不了解现代主义,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电影中主角会忽然间“飞起来”的概念。因而,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不仅仅表现一己悲欢,不仅仅为满足日常的审美需求,更需要以电影创作者先行的思想,指引和感染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普通人民的审美情操。
其实,更高的思想趣味是可以培养的,电影工作者应当以循序渐进的态度,通过电影艺术的方式,通过审美教育的培养,提高观众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
从某方面来说,这种提升审美趣味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显得更为重要,由于社会分工专业化,人们越来越容易被固定在有限的工作岗位,片面的本质力量发展使人变成“单面人”。而审美教育就是能完善人格,促使人民向真善美、知情意各方面全面发展。
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人民的审美趣味,对构建文化自信也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自由在理解自己文化,相信自己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对文化的自信,才能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
受众本位合理营销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电影宣发策划的前期,应对受众群体做严格的调查和针对性的操作。华谊在抖音上的推广和宣传略有不妥,抖音的受众跟文艺片受众群体基本是不重合的,抖音的特点就是短平快,用十来秒的短视频表达一些直白易懂的内容,而《地球》动辄就一段几分钟甚至一个钟的长镜头,而且晦涩难懂,并不适合抖音上仅追求浪漫的用户群体。营销方若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思考,进行合理的营销和推广,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现在该电影被大众抱怨的结果。
虽然《地球最后的夜晚》还存在着一些过于注重形式、对白苍白无力的缺点,瑕不掩瑜,始终是中国文艺电影之路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中国文艺电影还有相当长的路需要寻找和探索,所以更要求电影人需要保持初心,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同时也希望毕赣导演不要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迷失自我,使自己的电影沦为商人的工具,成为另一个“伤仲永”的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3000字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9637.html
- 下一篇:小狗钱钱读后感书评精选范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