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出了好几部跟青春有关的电影,比如《昨日青空》和《狗十三》等,每一部都让我们对青春有新的感慨。《狗十三》这部电影被禁了5年,但现在看起来仍是令人伤感。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观看了《狗十三》这部电影,记录一点点感想。
这部电影所选的角色很有代表性,讲述的故事也值得深思。离异的二婚家庭新添了一个儿子,怎样瞒住女儿,让这个在青春期迷茫成长的孩子能够顺利接纳她的弟弟,成了摆在全家人面前的一个难题,于是父亲送给女儿一条狗作为礼物,正是这条狗,最终帮助女儿接纳了弟弟,同时也供为女儿走向成熟的祭品。对女儿而言,到了叛逆的青春期,她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快速的成长、变化中,但父亲因为生活中接踵而来的压力,很难腾出时间来耐心疏导孩子,这导致父女之间矛盾重重;祖父母只能满足孙女物质上的需要,年事已高的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对孙女进行全方位的关怀;继母无法替代生母,表姐也只是个孩子罢了,在这样的家庭里,发生的种种故事,应当深刻反思。
当代的价值判断体系同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相比已全然不同,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几乎所有成年人都在为生计奔波,他们无暇顾及孩子更多,但都尽其所能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优渥的物质条件,这已然非常之不易,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方法往往简单粗暴。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家庭的物质条件也大大改善,当年由简单粗暴方式教育出的孩子们已经到了为人父母的时候了,为人父母也是一门非常深刻的学问,当年的孩子现在的父母已不能简单套用上一辈的教育经验,这需要他们去学习,需要新的实践,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探索。然而,现代优渥物质条件的前提条件要求我们普通人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产生价值的社会生产活动中,那么,对于家庭教育,经济上、精力上、时间上投入的成本与从事劳动生产投入的成本便成为了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再次,父母也有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这些喜好兴趣占用的时间、精力另外分摊到有限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对孩子教育投入的种种便又打了折扣。在《狗十三》里表现在如下几个情节上:忙碌的父亲蛮横地改掉了女儿申请的物理兴趣班,改成了更能出成绩的英语兴趣班;在女儿考了第一名之后,没有兑现带女儿去物理展的诺言,让女儿大大失望。总而言之,父亲在教育女儿的时候,很少或者说他很想关注但没有这个精力与时间来关注女儿的想法。可是,要知道,父亲也是第一次,当父亲啊。
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确实需要一个非常能够理解她的母亲,来疏导女孩子的心理,这部电影从侧面也阐述了这样的事实。女孩子在少女时期的种种心理特点,父亲限于性别底色,因没有类似的经历故而很难感同身受,继而无法排解女孩子的小心思。女孩子的少女时期,是古灵精怪,好奇求知,情窦初开,忽喜忽忧,和男孩子大大咧咧,粗心大意完全不同。这是女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时代,但稍有疏忽,也是非常凶险。在电影中,父亲与女儿沟通的方式极其不妥,没有丝毫细腻可言。即便有感情的流露,也是稍纵即逝。女儿在狗丢的时候,任性胡闹,出门寻狗,最后害得一家人出门找她,祖父为了这条狗弄伤了脚,祖母为了找孙女差点走丢,当女儿大半夜拎着啤酒瓶子回家,被父亲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女儿的手被玻璃划破,她一个人孤零零在浴室里洗澡清洗伤口,洗澡出来之后,父亲看着女儿手上的伤,痛苦地哭了出来,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呢?在我看来,女儿真的是缺了一位引导她的母亲。
现在的孩子没有吃过什么苦,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和一零后,对于生活而言,他们是象牙塔里的孩子,他们不理解,也不会主动去理解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缺失了生活实践经验的他们想不到自己享受的优渥物质条件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这是他们思想狭隘,眼界狭隘,行事简单,很少思前顾后,很少顾及他人的想法,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不了解清楚生活真相,只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他们,必然会被受特殊的情绪驱动而做出非常之举。可是,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我们能奢求他(她)来理解什么?
我们能奢求他(她)能做些什么呢?而生活就是妥协、挣扎,而永不屈服的斗争,谁更能适应环境,谁就能更好地生存下来,这才是强者的表现。如果人人都不成熟,都任性而为,一言不合就翻脸色,没有一点点妥协容忍的能力,很难想象他会如何生存下来。
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也会吃腐肉,抢夺猎豹、鬣狗这些动物的食物,完全没有草原王者的风采,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是草原王者的事实。正如夏洛特·勃朗特所言:“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
在电影《死亡诗社》里,尼尔为了热爱的戏剧,反抗父亲替他安排的医生的职业道路,不惜以死明志;在电影《狗十三》里,女儿最后也接纳了弟弟,与家庭与生活达成了被动的妥协。我认为,这两部电影都将父辈与子辈对立化矛盾化,避重就轻,让两方激烈冲突,但实际上,不仅是父辈与子辈之间,甚至夫妻之间,或者家庭内部,都不应这样对立矛盾化,因为上述几者之间都有共同的情感区间与共同的利益区间。如果偏离了这个同感区间或同利区间,非得分出主次轻重,高低上下,这便大大扩张了内耗,那么家庭的幸福体验感便大大降低;但如果大家统一以上两个区间,甚至重合这两个区间,将内耗置于在可控范围内,那么,我相信,这样的家庭生活的幸福体验必然能够大大提升。孩子虽然是脱离父母的独立个体,但在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很长时间内都很难形成正确、独立、积极的三观(前提是父母有正确的三观),因此必然需要父母在教育上的强制手段;但父母需要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特点,教育时要讲方法,积极探究做父母这门学问。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需还成长以时间。
朱自清在《背影》里,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衰老、蹒跚的父亲形象,令人心酸,令人动容。龙应台在《目送》里,这样写父子、母子一场的缘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另一边,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两位大师在回忆父亲时充满了深深的眷顾。对于《狗十三》这部影片,我不欣赏其中将父女之间二元矛盾化,将女儿纯真赤子一面被现实的刀狠狠剜去的处理手法。成长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高速公路,破茧的蝴蝶如若没有奋力挣扎出漆黑、闷燥的狭隘茧室的话,也不会有翩翩动人的舞姿。生活的学问要终一生来求索探寻。无论是《狗十三》里的女儿,还是父亲,都需要走很长的路,都需要用时间来成长,身为观众的我们,亦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狗十三观后感范文2500字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9648.html
- 上一篇:货币商人读后感心得体会
- 下一篇:蓝毛衣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