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日本人与中国人读后感1200字欣赏

时间:2019-05-15 07:09:44 网站:公文素材库

《日本人与中国人》一书由陈舜臣所著,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差异在哪?这是所有人都在思考的,日本的绝对服从精神是从哪里来的?这更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你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日本人与中国人读后感1200字欣赏。

如题,本书作者为日本的华人陈舜臣先生,全书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陈先生的随笔录,如科普文章,文笔轻松,可读性很强。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较容易就日中文化进行比较,在书中,作者也是对日中文化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对日中文化有了更细致的认识。具体而言,读后的感悟如下:

首先,作者想要消除两国人民的一个误解,即大家自以为对彼此有很多了解。大家认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进行学习,所以两种文化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大家彼此之间是很了解对方的。但作者认为,日中文化有大同但更有小异,因为未认清小异,双方会把自己的成见强加给另一方,所以才会有甲午、侵华等战争。作者认为,虽然日本学习了中国文化,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毕竟不同,我们应该认清日中文化的小异,认识对方,才有可能消除彼此间的误解。

第二,中日两国有无大河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作者认为,中国有黄河,远古时代黄河水患,先民治水,战胜水患,所以中国文化有人文主义的特点,即先民相信人力,相信人定胜天,所以在人之上,没有超越的神的存在。先生的此点论述极为精彩,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认为人性善而西方认为人性恶。而日本没有大河,无法体现人力,所以日本文化讲究“物哀”或者喜欢抹去“生活”的痕迹,我的理解,更崇尚道家式的自然吧,不喜欢人为斧凿的痕迹。

第三,中国重文明而日本重血缘。作者认为,中国人不会因为对方没有中华血统而认为其不是中国人,或者说,只要对方是文明开化的,即属于了中华民族,中国先民对自己的礼仪文明似有极大的自信心,他们认为没有文明开化,即便是自己民族的后裔,也是蛮夷,而有了文明开化,即便从蛮夷之地而来,也已是中华民族之一员了。总之,中国重文明开化,而不重血缘。日本则不同,更重视血缘,没有血缘很难被日本人认同为日本人。这可能跟作者的经历有关吧。窃以为,这是现代化以前中日两国的思想,现在而言,面对现代文明,中华民族还会对自己的文化有理性地自信吗?

第四,中国重行动前的说服、宣传动员,而日本则重统一的行动。作者认为,中国人在做事前,要向其他成员进行动员,说服了其他成员才能行动。而日本人则注重整齐划一的行动,不需要动员。因为如此,所以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日强,而中国则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艰难跋涉。之所以如此,作者认为中国是文化的创造者,有创造的过程,需要争论、研讨才会创造出文化,而文化创造出来后传到日本,只有结果,日本人遇到问题,直接去查找现有成果,缺乏创造的过程,不用争论、动员。似乎因为此,日本人重效率,生活节奏较快。也许,日本如美国一样,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反而可以轻装上阵。

第五,丰臣秀吉对朝鲜的入侵,是中国对日本的一次不得已的主动了解。由于与日本作战,所以中国不得不对日本及其将领进行了解,以便于取得战争胜利。作者认为,这是现代化之前,中国对日本的唯一一次不得不的主动认识了解。作为一直被模仿的对象,中国可能不屑于对日本进行了解,直到对方的力量强大到可以挑战自己的时候,才不得已对其进行了解。但朝鲜战争没能将古老的中国惊醒,她仍生活在过度自信的迷梦之中,自我麻醉、自我陶醉,直到近代,面对列强的船坚炮利,我们才开始不得已地睁眼看世界。

总之,《日本人与中国人》告诉我们,与其整日看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裤裆藏雷,不如静下心来,认真地认识了解对方。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生活在洞穴之中,不光要认识日本,更要认识世界,认识现代文明,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日本人与中国人读后感1200字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969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