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竹林中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9-05-15 07:16:56 网站:公文素材库

《竹林中》这一本的作者是芥川龙之介,很多的读者用逻辑推理读本来读,却难以分辨出来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书中为我们微缩了一个人生道场,要避免偏执。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竹林中读后感1000字,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吧。

 

近日我总是翻旧书看,倒是别有清奇。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看完,连人都要正襟危坐拿自己来参照一番。

黑泽明拍的电影《罗生门》,其实就是取材于《竹林中》的故事。他却借用了罗生门三字,也是有自有道理。罗生门与竹林中都是相通的,黑泽明是看到了两者中的共同。影视与文学之间也能有这种通,却是很难把握。

读过原作,才会知道到底还是文字要好些。文字里才有诸法空相中的空,这便能长远,有无限的意思。太实就是业的深,反而不好。影视作品往往就是太实,把虚的部分都遮蔽掉了。

林黛玉葬花若拍成电影镜头,便落到了规则与步伐的实处,真实而不虚,却不知虚里才有灵气。这是庄子说的,虚乃大。天尽头的镜头应该是空的,香丘也只是一种感,不是觉。电影里的空镜觉不同于人生的空境,镜头再空也仍是实相。

竹林中的故事起于一具男尸。各目击者在面对判官时各执一词,这才有了竹林的扑朔迷离。我是这时才知“众生”里的“众”一字真是好,它和众香国土的众一样,都像人生的迷明。

很多人将《竹林中》作逻辑推理读本来读,不自主地将自己变成审判官,志要得出一个结论断出真凶。最终却陷在各人的证词中走不出来。

这样的读书和与人争执又有何区别呢,读书的事不见得要处处据理力争。这还是一种执念。

如果说书中的众生是因无明而看不出真相,作逻辑分析而去求证凶手的读者也同样在这样的无明里。人生的修行是不能求一个切实的目的,因为实相饱满,而实即是灭。

在众生眼里佛走到尽头便是涅槃,它是终结,佛法的涅槃却是生与死的圆融。死生同状,万物同府。 佛法里说,涅槃寂静,寂静跨越了障碍与概念,才能达到无限。

执着的读者是不知文学就有这样的好。它是虚的,虚里有真,却不见得人人都抓得住。

读书才最见人的修为。因为书中多有拈花微笑的禅味,众人却只求花叶沾身。读书讲机缘。我曾听有人纠结于东野圭吾在《白夜行》里对氯化氢杀人的真假,便生出一种同情来。我知道无明是众生都有。

《竹林中》是一个微缩人道场,有佛法里说诸漏皆苦。书中七个辩者实则都在这样的痛苦里,他们陷落于无明而造出的软弱,看不清自己。

真砂不敢承认自己的虚伪,便将自己隐于受害者的身份中;多襄丸受我执心的驱使,把自己在这场谋害中伪装成“强悍”的凶手,他是在罪面前都要纷争出一个强与弱的,到死都要争,我读到这里只是讶然;被害者是日本武士,借女巫之口说自己死于自杀。至死他都要维持武士的尊严。

明心见性,他们是心被遮蔽所以看不清诸法空相,陷于自救的偏执。

悉达多太子就是看到众生之苦才生出慈悲的,懂得了各人的苦才会有悲悯。竹林中读到最后是会有悲哀的,而连不是为求一个结论而生出的烦恼。那是自扰,是另一种业。我们都在竹林里。且行且修且自明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竹林中读后感1000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024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