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渠纪录片是最近大家都在看的,这是一条生命的源泉,这是人类坚强的意志力的成果啊,你在看完这部伟大的纪录片之后的感触是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天渠观后感600字范文精选6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第一篇
我是一个在城里长大的90后,没有喝过浑浊的水,没有经历过过年才能喝米汤饭的日子,更没有在大山悬崖边上负重走过路,更别说还得起早贪黑的干活儿了。我无法同曾经历过穷苦日子的草王坝村乡亲们感同身受,也无法真正体会穷苦日子下的坚韧不屈,只能从《天渠》里寻找那些艰苦的岁月和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愚公移山,移山的其实不是愚公,而是政府和群众。”《天渠》里的这段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9400米盘缠在悬崖绝壁上的水渠工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是怎样的不易和艰辛。它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群众的全力以赴。黄大发老支书花了整整36年的时间,只为修好这一条渠。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申请;资金不够,他带头凑;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为了这条渠,他被乡亲们质疑、嘲讽、埋怨,甚至失去挚爱的女儿,但他从未动摇过,始终坚定对党的理想信念,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地告诉群众——水渠一定要修,草王坝一定要摆脱贫穷富起来,他承诺过的事一定要兑现。
作为基层的一名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更多,能更好地聆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求,知晓基层现况,更能体会到基层工作开展的不易和群众思想上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总能碰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事,但无论是什么事,只要是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就一定得放在工作主心骨上,放在最前面。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我们就更要多跑几趟田坎,多开几次群众会,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多了解当地的明情,多体谅群众的不易,也多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竭尽所能的为群众办事,做到问心无愧,无愧于人民的信任、无愧于党组织的信任。
第二篇
古希腊人常说,人是背着一个包袱走路的,而这个包袱里面装的就是“责任”。
哪个人都有责任,但都是用行动来完成的。电影《天渠》的主人公黄大发用三十余载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勇于担当、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这是一个让人为之感动和敬仰的事迹。黄大发是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当地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地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
渠成开了致富路,过去长期流传于草王坝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顺口溜所反映的现实情况已不复存在,如今是一派“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景象。
黄大发的故事,不是简单的老支书的故事,也不是简单的遵义人的故事,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燎原星火愚公志,同梦同心壮伟华。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就是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身体力行自觉学习和发扬“凿渠”精神,做群众的带头人,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责任。
第三篇
影视作品常有一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在现实生活中,无私奉献、造就丰功伟绩的英雄确实少有雷同。黄大发自小无父,9岁时母亲去世,此后便成了孤儿。十几岁时在大冬天打着赤脚给村里站岗,上级领导看到后,觉得这个瘦小的少年勤劳、能吃苦,于是发展成为党员,吃百家饭长大的他被任命为生产大队的大队长后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
过年了,黄大发却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干脆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春去冬来,风餐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大渠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这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时36年完成。
它镶嵌在灵宝山半山腰,就像是从天上引来的,水流到每家每户门口,灌溉着良田、喂养着牲畜。2016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结束了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光棍村名声不胫而走的日子。
第四篇
电影《天渠》是以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改编的。从上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坚持不懈动员并带领群众,在险峻的山区环境中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水渠。水渠让当地村民逐渐过上了好日子,深受黄大发精神震撼与影响的村民们,亲切地称这条水渠为“大发渠”。这个故事不仅深入刻画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决心干事创业的崇高品质;更是充分体现了以黄大发为代表的基层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谋发展、谋致富,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为民情怀。
黄大发,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平凡的遵义人,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面对挫折失败不气馁,以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以当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用尽一生修渠、护渠。可赞可喜,在他的带领下,草王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用干创事业的精神谱写了为民奋斗终身的坚定理想信念,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引来了清泉灌贫瘠,始终为民服务,对党忠诚。
他,是我们青年学习的楷模!
第五篇
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滋养。人类要在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获取这些资源、能量、营养,以备生存之需,还得付出艰辛的努力——天人合一,人须主动。于是,就有了盘古氏的开天辟地,燧人氏的钻木取火,神农氏的遍尝百草;有了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是古老传说中的中国精神。
黄大发一位老支书,与一个基层党支部、一群山村里的村民,愣是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展现出了“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的工作理念。黄大发36年如一日,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以实际行动燃旺理想信念的火炬。“一根筋”拉直幸福的弯道,“一股劲”犁出希望的田野——“年份英雄”们坚毅执着、有勇有谋,“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与实干,为一个时代镌刻光荣与梦想。
《天渠》这部影片的放映,我深知做为一名党员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以黄大发为镜子,在思想认识、精神境界、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等方面有一个大的提高,进而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打牢转变作风的思想基础。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政治修养;实践党的宗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本色,加强作风修养,身体力行践行黄大发“凿渠”精神。
第六篇
观看电影《天渠》后,我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
电影讲述了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老支书黄大发历时36年,带领广大村民开山劈石挖渠引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发渠”,解决当地靠天吃水困境的感人至深“当代愚公”故事。
“大能,你说,那座大山是谁移走的?”“是夸娥氏两个儿子啊!”“不,我想明白了,这两个,一个是政府,一个是群众!”这是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台词。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带领下,在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之下,我们还有什么山移不开,什么渠打不通,什么困难不能去克服呢?大发精神,即是“愚公精神”。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已经听过很多次了,可是在电影中,黄大发以自身的坚定为我们诠释了当代的“愚公精神”。为弘扬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黄大发同志“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除了“愚公精神”,黄大发身上,我还看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钉钉子精神”。电影中,黄大发挂在悬崖上,下面是万丈深渊,上面是群众们拉住的绳子,黄大发在这中间,唱着“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 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为自己鼓劲,手上的钉锤一锤一锤认真、不懈地敲打着。正是他这样的精神,才能坚持三十六年的修渠之路。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干事业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单位、一个地区面貌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沿着正确的目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我们更要学习黄大发的“愚公精神”“钉钉子精神”,坚持苦干、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拼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天渠观后感600字范文精选6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0710.html
- 上一篇:电影远去的牧歌观后感精选3篇
- 下一篇:战长沙电视剧全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