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电影活着影评:镜头的审问与笔端的温柔

时间:2019-05-15 07:26:40 网站:公文素材库

好的作品总是不吝啬时间的,它会随着时间而品味出不同的真谛内涵。很多人将电影中的活着提出了为什么活着的这样一个问题。大概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这个活着,拥有了很深的含义,以我们的解读来说,人生在世,本身不易。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只是余华笔下的福贵,显然不是罗曼·罗兰所谓的英雄,他是封建余烬中的残灰,民国杂烩里的浮沫,新时代红旗下蜷缩在背光处的惴惴者。余华于他并无一丝垂怜,捶打,撕扯,揉碎,碾磨成渣,冷酷地审视,悲哀地叹息,像一个漠然生死的屠夫,用力切割解剖开福贵的一生,然后用手蘸着一滩鲜血在纸上划拉,告诉看官,原来活着是一种缄默的使命。张艺谋身上也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只是他似乎看不惯颓墙上斑驳的凌乱血痕,至少在他的镜头里,留给福贵一个尚存余温的角落,容他藏身。影片对小说的改动贯穿了福贵一生的始末,其中体现着导演对“活着”命题的自我解读,也符合张艺谋一贯的审美追求,展现了极其强烈的主观意识。当然,这也是张艺谋对于这个时代,或者说赠予观众的,最大的悲悯。

影片就总体而言,线性的叙事结构清晰明了,主线贯穿社会背景下三个代表意义鲜明的时期。朴实平淡的叙事风格也符合小说一贯的灰白影调,至少整体上与小说构建的世界基本吻合。葛优深刻的表演勾勒出大时代里小人物悲凉的人生线条,展现在荧幕前的是那个颓丧却仍坚强着踽踽而行的福贵,似乎踏着荆棘,也不觉悲苦,即使有泪可落,亦不言悲伤。就还原部分来看,固然是张艺谋深厚导演功底的一次成功展示,然而与小说而异的改编之处,方能体现一个导演真正的创作功力和思想深度。

小说中的福贵以耕田为生,影片却在开头便使皮影戏出场,埋下伏笔的同时,也是对福贵的善待,如同开头所言的那样,赠予观众的悲悯。与耕田相比,皮影无疑是一种体面而较为轻松的谋生手段,福贵的生活境况较小说中也相对宽裕许多。于此同时,皮影也是一次成功的暗喻。影片始末都贯穿着皮影在帷幕前的舞动与看客的喧闹,如福贵始终难以平静安宁,不起波澜的一生。福贵手持皮影,双目圆睁,声嘶力竭,仿佛被无常的命运掐住了咽喉,奋力挣扎,苟延残喘。福贵一生,也如皮影戏一样,充满了戏剧性的跌宕起伏以及被命运支配控制,无法挣脱束缚的无奈。

除了皮影这一象征符号,影片中多个改动之处,时时让人感受到张艺谋对于这一小人物的善意关怀,他对于无常的命运,始终持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踏荆棘而不语,迎风雨而向阳,似乎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美好。小儿子有庆的死,由被春生之妻害死的血淋淋的真实,削弱成被无意中撞墙倒塌而亡,于无形中减少了戏剧矛盾的冲突,蒙上一层白布的有庆,似乎也给观众的视觉神经带来庇护,为受到冲击的精神感官送去一丝慰藉。这里就鲜明地体现了导演的改编意图,既弱化了视觉与精神的双重打击,却又不失戏剧张力。此外,凤霞难产而死的情节不曾删改,保留了小说原有的苦涩味道,体现命途多舛,但却使石头的命得以延续,二喜的悲惨遭遇也得以改变,家珍也始终陪伴着福贵,携手度过一个又一个寒风冷雨。他的身边不再只有那头老牛,因为张艺谋还给他一个虽然破碎却仍然带着希望和余温的家庭。妻子女婿为伴,作了他伛偻残躯的拐杖,孙儿的诞生,成为他漫长寒冬里微弱跳动的火光。

余华没有使福贵从宿命的苦难深渊中释放,而是让福贵默默承受并坦然接受一切,如老牛般,经历岁月的雕琢,归于缄默和平淡。张艺谋则以他成功的改编,对于“活着”,这一沉重的命题,给出了自己的作答。活着本身就是反抗,是对苦难沉默的斗争,是一种带有积极意味的使命。“当痛苦可以承受时,我们会自怨自艾,当痛苦无法承受时,我们会一笑置之。”卡洛斯的喃语,或是福贵人生最好的注解。

抛开影片的叙事艺术来看,我们仅从画面中展现的造型艺术里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导演张艺谋强烈的个人风格、鲜明独特的审美痕迹充斥其间。这里将又一次引申到皮影这一符号,皮影作为民俗文化的投影,是中国本土千余年来衍生流传于民间,兴盛不衰于白丁的标志性意象,是那些个终日碌碌、奔于生计的底层黔首精神生活的具象化。此外,它也被张艺谋赋予了双重价值,即除开社会属性(商品性)外叠加的另一层,精神属性。皮影将这种属性附加在人物设定——福贵身上,完成对人物形象的构建,满足了戏剧性。因此皮影的设立,基本体现老谋子一贯的风格,即在电影美学上对戏剧化的影像模式,同时发挥了造型艺术的独特魅力,完成对民俗文化的拯救,拷上了完美的价值设定,宣扬民族意识,满足了主旋律的核心要求。

在摄影模式上,大量运用不完整构图,更倾向于采用视觉冲击力极强的静态画面,有意营造版画式的艺术效果,这也是第五代导演常见的审美格调,显然,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继续沿袭了这一风格。或许正是这种美学革新,才使第五代在中国电影史上展现独一无二的辉煌,在狂狷的颠覆中完成引领新电影运动的革命起义。

解读至此,再来回归终极命题,“活着”,为什么而活着呢?余华在提交命题时附上了他的参考答案,张艺谋以他数十年的涯角在镜头里给了作答。我或是行路未远的缘故,迟未动笔。只是有时候我会沉吟,也许活着,就是为了在想,为何而活着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电影活着影评:镜头的审问与笔端的温柔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092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