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真实的美国教育》一书由汝蓝所著,美国是现在第一大国,不论是经济还是各方面,都走再世界的前面,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力量,美国的教育是哪种模式,你知道吗?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告诉你真实的美国教育读后感3000字。
读完最后一页,就感觉热血沸腾,不吐不快。作者最后附上的一个她亲身经历的、关于种族歧视的、后来联合大家奋起反抗、争取主权的全过程,看得真是过瘾。
喜欢这种带劲的文字,看的时候只差物我两忘,看完就觉酣畅淋漓。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顿觉豁然开朗——又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给生命注入希望的世界。
全文以三毛的一段话结尾:但愿在不是自己的国度里,化作一只弄风白额大虎,变成跳涧金睛猛兽,在洋鬼子不识相的西风里,做一个真正的黄帝的子孙。
咱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在那白人的国度里,均属有色人种,还低他们一等。TMD真是想不通,凭什么呀?
唉!
让世人都高看咱“黄帝的子孙”,还是得国家强大,国人自强才行。
我在很多有过多年海外游子经历的文字里,看过类似的话:不出国,我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爱国。这句话我和儿子分享过,他表示同意——自己在国外,代表的是所有黄皮肤的中国人,用最大的本事让自己有尊严的活在异国他乡,是对祖国最起码的尊重,也是让人能尊重自己的首要条件。
这本书开篇没有熟悉的名人写序,也没有大咖的各种褒奖,要不是孩子们的英语老师——那个已经属于英帝国的媳妇,给我推荐这本书,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和他有缘了。
错过是因为无缘,相识是因为有缘。人如此,书亦如此。感谢奇妙的缘分。
从我当下的需求看,这真正是一本好书:作者用自己九十年代赴美,走访美国四十余州的视野,并用自己曾在六个州住过的各种经历,以及她在美国做过各个阶段的教师的角度,还有更重要的——陪伴三个子女就读的经验,加上她独有的驾驭文字的水平,用一个个富有画面感的小故事的形式,全面呈现美国的教育。
好或者不好,作者并没有做多的评判——留待每个读者自己去定义。:这和一千个人看,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是一样的。
记得有一次实在是看得兴起,我一气看到了凌晨两点(有些内容,有些段落,我会反复看,希望铭刻在我容易忘事的大脑里)。不是想着第二天得早起做早餐,真恨不得就这么任性地读下去——我喜欢作者文字的风格,还有她看问题的角度,也挺能给我启示的。
既然以最后一句话开头,就干脆先回到最后一章吧。
最后一章的小标题是《我跟你没完没了》。大致讲的是暑假的时候,她们在一个会员制的健身中心里,面对毫无道理的不公平地驱赶,几位华人妈妈在整个暑期团结抵制的过程。更值得赞的是因为妈妈们的勇敢面对,孩子们也能高姿态地面对那些并不友好的“关注”。这种历练对几个孩子来说,将会是他们一辈子是巨大的财富。一共七个小节,外加两个补记,一气看下来,说我看得心花怒放,血脉偾张真不为过。摘抄一段我让我打心眼里欣赏的高段位语言,以示对作者无边的敬意:
我很想厚道一点,但是,我真的没法子厚道。因为在美国人里,还真没见过这么矮,这么丑的女孩子。看见我们走进来,她仰着她那张脸,怎么形容呢?套句损人不带打嗝绊儿的北京作家庄羽的话说,那叫“我唯一见过的一张那么具有考古价值的脸,在没有进化的情况之下,能长得这么像人,真是难为她了。”
哈哈哈,如此这般高的水平,我得好好学习学习。
文中类似这种语言风格的细述,还有多处,所以整本书,我看得倍儿爽。
还有一段,如果配合西方特有的语音变调和疑问句上扬的音律,可以想像得出当时那扬眉吐气的巴适场景:
收起电话,我环视了一遍高高低低男男女女围着我的那些人,最后只盯着汤姆的眼睛说:
“从今天开始,有什么问题,跟我的律师谈。如果我的律师让我们走,我们一定会走;如果我的律师说,让我们留下,那我们也一定会留下。你听清楚了?嗯?”
所有的人都木桩子似的杵在那瞪着我,不再出声。唯有那不知死活的丑女孩又冒出一句:
“我不觉得这里有什么法律问题。”
我只是从鼻子里挤出一声“哼”,理都没理她,拨开人群走出去,留下那一堆汤姆们,大眼瞪小眼。
干得漂亮!真TM的干得,漂亮!
我第一时间就给儿子看了这最后一章——想让他知道,走出国门后,记得团结着身边可以团结的华人力量,结交到值得结交的外籍朋友,这,很有必要。同时,希望他可以明了,关于三毛作品里的“西风不识相”中,提到的“中国式忍让,在西方完全没有市场,只会被人当作软弱,横加欺负”的事实,做好该做的心理准备。
在哪生活都不容易,都有困难需要克服,同时我也坚信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好人一多半,但肯定也不乏坏人。“我不屑于做坏人,但坏人对我使绊子,我必让他付出代价”是我一贯的做人宗旨,也希望儿子有此霸气的能力(呵呵,相信我这德性教出来的儿子,这方面弱不了)。
文章的后几章,基本写了她在美国的各种生活,以及在此生活中遇到的各式人,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好人一多半”。
整篇文章里,基本符合我们常说的:穷生奸诈,富养贤德。能够换位思考、贤明善良的人,一般他们的经济条件不会太差——活得温暖的人,朋友更多,机会也更多。但凡斤斤计较、攻于算计的人,肯定也是过不好人生的——没有人喜欢被算计,更多的人会采取“惹不起,躲得起”,这样无形当中你也就失去了更多。
不管是作者准备做菜农,还是后来因为买房遇到的经济公司、经济人,都说明“自身强大才是硬道理”。在人世上存活,不管是哪,哪怕是在本土也得将自己培养成“双面人”——彬彬有礼的文化人和皮糙肉厚的的社会人,将此两种完全不搭的人性特质,完美地附着在自己身上。
书中用事实证明:拥有此完美矛盾的个性,并且可以熟练运用,及时切换,必将成就你完美快意的人生。
好人马格瑞特,让我看到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老太太:如果说善良、热心是她的本质,那么她65岁退休后,坚持自己开车读五年大学,拿到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双学位的行为,却让我大开眼界。并且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更加明确——全职妈妈只是暂时的生活所需,当俩孩子都不需要我的照顾后,我的生活完全可以翻开新的篇章。不管那一天我是六十岁,还是我也已经六十五岁——一切,都来得及。
全职妈妈的日子里,好好享受当下,好好沉淀自己,好好体会生活。
人这一辈子是被分成几个部分的,每一段都可以很好的独立,也可以很好的结合,彼此并不矛盾,甚至可以相辅相成。不过每一个特殊时段都得分清,那个不一样的当下什么才是主,什么必须排次,再学着把握好一个度,就可以挺美的了。
比如现在我的主就是:陪伴俩孩子,守候好我家的这一亩三分地,让那个男人毫无牵挂地做好自己的事。其它均为次(双方父母身体都挺好的,日子比我过得都滋润)。在这之前的我的主就是:赚钱和孩子并列。其它均为次。在这之后的主应该是:照顾自己的内心需求,实现并突破;其次是陪伴父母;再次才是孩子(已经扶上了马,并且能力范围内送了一程);其它均为次。
一小段的美好,再加一小段的美好,如此叠加,就成就了一辈子的美好。
绅士马修,让我印象深刻。为人师表,能做到他那般,只好用绅士这个太一般的词,来委屈地形容他了。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这个人一定是幸运的。当然,你的能力要能被这个好老师发现,也是需要实力的——课堂能力,个人修养,语言魅力,应变能力等等。另外,在国外的课堂上,你得保证自己是一个学习的杂家,不然面对不了那些堪称刁钻的问题(海量阅读,永远是自己最大的资本和底气)。
希望我可以用陪在儿子身边的有限时间里,让他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学着从各方面完善自己。人生地不熟的千里之外的国度里,更是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来面对人生的风雨。
文中出现过一个“福利综合征”,看完只是觉得这种特殊病症,只可能产生在这种福利待遇太好的国家。你让他换个国籍,比如和我并肩活着试试——饿不死他?!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哪里都有啃老族,三观不在线的人世上有大把。我们管不了别人,但完全可以管好自己,影响孩子,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负担里可耻的那个一员。
前两天看一个比较偏激的观点,但我很认同:辛辛苦苦地养了一堆孩子,最后自己被抛弃在了马路上,这种无家可归的结果,仅仅只是儿女们的错吗?你作为父母,一路的引导,你尽职了吗?自己的孩子,连个最基本的孝顺都做不到,难道不是你养育的错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教育不分国界,都是刚需。
文中不管是她好友的老公,相信2012地球毁灭的谣言,还是用单独的一个篇章写的那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女孩黛咪,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正确信仰的重要性。将黛咪的小故事讲给儿子听,他和我一样觉得不可思议,“有病”二字,简单概括。
白岩松曾经讲过一期关于信仰的话题,他说,有信仰就会有敬畏,就会有变好的冲动与行动,就会有自觉对恶的克制,个体与社会就会美好一些。说得真好。
信仰是个好东西,但凡事“过犹不及”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我没有入任何教,但我信“头顶三尺有神明”,所以做人得向善,不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文中的提到的那一小支教(我完全没有听说过),我也没觉得是多么的不该存在,毕竟每个人信仰不同,那也是自由。信教,当然没有错,但你信自己的就好,逼着孩子必须和自己一般的虔诚,就是错了——用爱绑架,这个有点这味儿。
所谓爱,一定是可以让人感到温暖和幸福的,反之,这个爱就有点需要质疑了。文中黛咪后来的命运走向,来源于父母爱的不恰当,当然,肯定也与她本人的不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庆幸的是后来的她终于明白了,只是苦了那个孩子……
人家的事故,在我们这,仅仅是一个故事。希望自己能吸取别人故事里的教训,让自己的人生减少事故的发生,也让世人能少听一个故事,这也算是为社会做了贡献吧。
两点的家长会,我得准备出门了,匆匆发表,也许有错别字,也许有些乱,但,算了,我也不是个完美主义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告诉你真实的美国教育读后感3000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1021.html
- 上一篇:白夜行读后感1200字欣赏
- 下一篇:老师读论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