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失去也是一种馈赠

时间:2019-05-15 07:33:15 网站:公文素材库

《美丽新世界》一书由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所著,刻画了一个未来的世界,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科技水平非常发达,人们需要什么非常容易获得满足,但是失去了人性。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失去也是一种馈赠。

《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创作的反乌托邦的长篇小说。

目前读了前三章,感受还蛮多的,重要的是书中描写的很多地方和现实中的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这就有点恐怖了……

在这个美丽新世界中,只有一个国家——世界国。在这里一切都是标准化的,统一化的。

世界国的格言是:社会、身份、稳定。

孩子不再由母体胎生(在这个世界国认为胎生是可笑的,也是可耻的),而是大规模的通过人工受精试管培养,然后通过分蘖形成同卵多胞,在这里一个卵子一次可以形成几十个、甚至近百个胚胎。

“通过受精和波坎诺夫斯基程序,换句话说,就是将150乘以72,150批同卵多生子,平均可以得到近11000个兄弟姐妹,年龄相同,都在两年之内出生。”(原文摘抄)

也就是说男人、女人统一进行批量生产,就像工厂里的商品一样,形形色色的胚胎在流水线上缓慢的生长。

新世界的婴儿们在出生之前,会通过胚胎修改和物理改变进行社会级别的划分,划分为“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厄普西隆(ε)”五种“种姓”或社会阶层。

阿尔法和贝塔最高级,在“繁育中心”孵化成熟为胚胎之前就被妥善保管,以便将来培养成为领导和控制各个阶层的大人物;伽马是普通阶层,相当于平民;德尔塔和厄普西隆最低贱,只能做普通的体力劳动,而且智力低下。

这里让我想起了印度的种姓制度。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因此制度的存在,印度高种姓女人嫁给低种姓男人代价巨大,甚至会被家人“荣誉处决”。

而与现实相比更可悲的是,在美丽新世界中,这些不同等级的人们不会有反抗,也不会有任何质疑,因为他们在胚胎的时候就已经被设定。

“硬性X射线照射带来的寒冷对胚胎进行轮番作用,让胚胎在换瓶前就对寒冷感到恐惧。这些胚胎以后注定要迁移到热带去,成为矿工、醋酸丝纺纱工或钢铁工人,以后还要让他们的思想认同他们的身体感觉。福斯特先生最后说:我们给他们设置的条件是仰赖高温迅速生长,楼上的同事会教他们爱上炎热的。”(原文摘抄)

在胚胎的阶段就会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必须接受他们以后社会定位,但是我对他所说的“爱上炎热”有所保留。

打个比方,一个对花过敏的人,他会远离花朵,但一定意味着他会讨厌花朵吗,一定意味着他不会欣赏花朵的美丽吗?

除非你给他在花朵上加上“恶魔的定义”,让他们看到这种本来美好的事物时却想起和反射出恐惧等不好的情绪体验。

果不其然……

在胚胎发育后,长成了婴儿,会被转移到——育婴园,它被称为新型巴甫洛夫设置室。他们就是在这里把一些美好的事物加上“恶魔的定义”。

为了让德尔塔和厄普西隆这种最低贱只能做体力劳动的人能够专心的在自己的工作上,他们不仅在“出厂设置”上就破坏了他们的智商,还通过多次电击的方式让他们对自然的花朵,书本等产生阴影般的恐惧。

““服从啊,”主任心怀胜利的喜悦,他说,“服从。” ”

“在婴儿的脑海中,书本、花朵与噪声、电击已经一一对应起来。两百次相同或类似的经历之后,这些对应已经不可分割。这种人为的联系,大自然是无力分开的。”(原文摘抄)

看到这里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国内臭名昭著的“电击戒网瘾”的学校。打着“军事化”的名号,要求那些进去的孩子绝对性的服从,再服从。

父母只想要听话的孩子,他们不在乎孩子在里面遭受了什么,他们只在乎孩子是否听话。

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只会有两种情况,其实和美丽新世界中的结局也很像。

要么是父母得到了一个规规矩矩,言听计从,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傀儡孩子;要么是孩子在极端的压抑下出来后抑郁自杀或者报复父母和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悲剧。

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多数已经在青春期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都选择服从,毕业后甚至举着“感恩学校”的锦旗,真是讽刺啊。

那些在新世界的婴儿呢,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再爱上大自然,不会爱上读书了。他们被设定成热衷于乡村运动和工作,但是又电击形成讨厌大自然和书本的条件反射,最后他们成了厌恶周围有乐趣的东西但却喜欢工作的人。

“主任插了一句格言警句:这就是幸福和美德的秘密——喜欢上你们要做的事情。所以设置的目的都在于:让人们喜欢上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命运。”(原文摘抄)

当主任和学生们在讲这些原理和原因时,学生们展现出一种佩服的神情,我很好奇,是不是这个世界国的人在“出厂设置”之时就全部删除了他们的慈悲和同情……他们只会对自己的阿尔法、贝塔身份感到愉快,但是却不会对其他三个阶级的人感到悲悯。

看到后面我才知道,在世界国他们是用“睡眠教育法”进行这方面“洗脑”的。

“睡眠教育法”其实很像我学习过的催眠,其实就是在类似睡眠的过程中,在深或浅的潜意识中植入暗示的方法。

“道德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应该是理性教育。”(原文摘抄)

这句话是不是很适合形容那些经常道德绑架的网络喷子?不能再合适了……

所以关于“道德教育”他们用了一种暗示的方式植入他们的潜意识和意识里,他们会在婴儿们睡觉的时候在枕头下面小声的反复播放:

“阿尔法的孩子穿灰色衣服。他们比我们工作努力,因为他们非常聪明。我真高兴自己是个贝塔,因为我可不想这样拼命地工作。我们比伽马和德尔塔要好得多。伽马非常愚蠢,他们所有人都穿绿色衣服,德尔塔小孩穿土黄色衣服。噢,不,我不想跟德尔塔小孩一块儿玩。埃普西隆小孩更糟糕,他们太愚蠢了,不认字。他们穿黑色的衣服,这是肮脏的颜色。真高兴,我是个贝塔。” (原文摘抄)

因此他们长大后丝毫不会有慈悲,有同情,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这一切都是最合理的,最毋庸置疑的安排。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好可悲,这个世界那些低贱阶级的人怎么可能幸福呢?但是这是我从现代人且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的。

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世界,且身处其中,我想他们是不会觉得悲哀的,因为低贱的等级的人已经被剥夺了智商,他们认为劳动工作就是他最喜欢做的事,那这样你能说他不幸福吗?

就像一个天生的弱智儿,他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不幸只是旁人看见他与正常人对比后的定义,那对于他自己来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情绪体验呢?如果没有感到不幸,那是否就可以说是有幸呢?

我们觉得这个“美丽新世界”是残忍的,是不人道的,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都是建立在得到和失去上的。

如果没有了得到,也没有了失去,甚至没有了独立自由的思想,那么我想就没有什么幸福与不幸可言了。

读完前面短短三章,竟然让我觉得“失去感”是这么的可贵……也许“失去感”会让我们痛苦和悲伤,但是也恰恰是这样,“得到感”才会让我们体验到幸福。

原来,失去也是一种馈赠。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失去也是一种馈赠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140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