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童年为我们讲诉了,不同的家庭对于教育方式的不同带来的影响。在现在的社会形式下,作者希望人们可以人到生活的多样性,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发。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给我们带来的教育启示。
一、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
1、课外活动方式不同
中产及以上家庭的教养方式采取的是“协作培养”的教育模式,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参加很多课外活动,积极地帮助孩子发展潜能,他们的生活是围绕着孩子的活动需求开展的,经常是忙得不可开交。尽管如此,中产家庭的家长们都心甘情愿地调整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来适应孩子的活动需求,生活节奏忙碌。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这些活动给予了孩子许多从学校教育中无法取得的知识和技能,让孩子提前熟悉成人社会的一些品质,如团队协作、时间管理等,但是也为此花费了孩子大量的自由时间,孩子很难感受到童年这个阶段的休闲与欢乐。
而低收入家庭采取的是“自然成长”的方式,家长通常不认为课余时间有价值,只是打发时间而已,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兴趣没有多大意义,而且孩子的活动不应该牵扯大人的时间和精力,大人们为生计忙碌,孩子就一边玩去。在低收入的家长心中,大人和孩子之间有一道清晰的界线,家长不会安排孩子的娱乐方式,孩子自己选择怎么玩,和谁玩。
在自然成长理念下成长的孩子有许多自行安排和自我发挥的机会,他们比中产家庭的孩子更童真、更快乐,更能发展出一套属于孩子们的社交技能。
2、语言运用程度不同
中产以上的家庭所推崇的教育策略是说理与商讨,他们会引导和培养孩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愿,给孩子一些选择的余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中产家庭的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探讨课外话题,教孩子一些交际场合所需的特殊技能,提高孩子的词汇量,把孩子放在一个与成年人平等的地位上。中产家庭的家长们以培养一个个性出众、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为荣。
在低收入家庭中,语言以实用为主。他们对孩子的要求简单、直接。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违反会有什么惩罚等等。他们不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孩子的话题,不会引导孩子进行有深度的对话。他们的沟通要远远少于中产家庭,语言的丰富性、深度上大有不足。
在这一点上,中产家庭的孩子是有优势的,他们完成了更多语言训练,学会了和别人打交道用的语言,为以后进入社会积累了资本。但是强调孩子个性发展,妨碍群体意识的形成。
3、和学校的沟通互动不同
中产家庭的家长会积极参与学校事务,从检查家庭作业到配合或质疑老师的教育理念,再到外界资源的争取,家长都深入介入,和学校老师一起,协作培养、共同参与塑造孩子的未来。而低收入的家庭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是敬畏的,当孩子遇到学业问题时,他们会把决策权移交给老师处理,而且他们知识上的欠缺也使得他们只能服从教育工作者的做法。他们限于个人的经验、能力、观念,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浅度参与,甚至袖手旁观。
二、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不平等的童年
两种教育理念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但是一旦到了与外部协作的层面,协作培养模式给中产家庭孩子带来的优势是自然成长模式无法比拟的。中产家庭的孩子,童年常常是在父母的车后座上赶赴不同的课外活动,无聊、疲惫是他们的常态,但是10年后,中产家庭的孩显得更年轻,充满可能性的未来让他们兴奋无比。反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童年时表现得童真、活泼,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童年时光,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却显得疲惫苍老,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早早就放弃了对未来的憧憬。中产阶级的孩子几乎都可以上大学,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早早地就放弃了学业。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呢?逐渐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拉开差距。作者总结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学习文化技能带来的优势
中产家庭家长选择教授孩子们的文化技能,常常是有引导性和目的性的,这些活动与社会所需要的品质有着很高的相似度。无论是体育比赛、知识性的学习还是兴趣爱好,背后常常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些重要物质的模拟。比如,比赛让孩子学会竞争;团队活动学会了协作;公开场合演出学会了表现;忙碌的课外活动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等等。这些课外活动中学到的技能,在他们青少年时发挥重要作用,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优势。
家庭贫困的孩子呢?他们非常缺乏这种技能的学习,他们只有和同年龄段的孩子来往,很少有机会和成年人互动,导致他们和权威人士交流时,缺乏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如目光的对视、坚定的握手等,让他们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让他们处于劣势。
2、语言表达能力带来的优势
中产家庭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孩子敏捷的表达能力,建立了分析说理的能力,对抽象概念更熟悉。他们很早就明白了语言能力所带来的好处:如果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能够以理服人,就有更多的可能让规则为自己服务。比如当孩子遇到学习障碍时,中产家庭的家长会努力介入,积极争取,调动学校的资源为自己的孩子服务;而低收入家庭的家长却毫无办法,只能忍受教育机构缓慢的办事效率。
协作培养理念下的孩子逐渐地表现出了一种优越感。家庭环境、课外活动都是在增长他们自身的文化资本、技能,让他们追求自己的爱好,掌控自己的生活。而自然成长教育理念下的低收入家庭孩子会表现出一种局促感。尽管他们表现上看轻松自如、足智多谋,他们在亲戚、兄弟姐妹面前真诚而热情,但是在真实社会的价值评判里,这些优点几乎不值一提,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而父母对于学校等机构的无能为力和失败感,无形中也成为了孩子们成长的天花板。
三、不同教育理念产生的原因
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会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很显然,这个具体表现是完全不同的。低收入家庭往往只满足于给孩子吃饱穿暖,而中产以上的家庭还会关心孩子的情绪给他们抚慰,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表达,提高知识技能,提供资源、创造机会。那又是什么原因会造成不同阶层的人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呢?
1、经济条件限制
很多课外活动都很花钱,也花时间。参加活动不仅是学费,还有活动装备、给老师的谢礼,活动后的聚餐等费用,样样都得花钱,还要家长有弹性的工作时间,良好的接收条件。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是很大的挑战。参与课余活动是需要很多资源的,而这些资源都很不均衡地集中在中产家庭一侧。
2、教育背景限制
中产家庭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更高,他们有能力去参与孩子的教育,也就是协作培养;但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家长对教育根本无从置喙,只能让孩子自然成长。
3、价值观的差异
如果家长工作较为复杂,他们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获利这方面的技能。比如一个管理岗的家长,他们知道哪些能力具有价值,会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领导能力。社会资源还包括了家长的社会经历、工作状况、教育背景,这些差异就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所以,对于低收入阶层而言,不是说报不起兴趣班就少报一点,是他们根本没有这个意识,这些看似打发时间的课外活动,怎么会和现实社会的评价标准联系在一起呢?
4、社会大环境的标准发生变化
社会大环境是一个不断向标准化靠拢的过程。我们会发现社会越来越讲求效率。孩子的时间不再由自己随意支配,而是外包给了各种社会组织,这样才能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在最具回报性的事情上。这一系列观念的变迁,其实也是协作培养这种培育理念的社会背景。很显然,这些方面中产家庭的转变比低收入家庭更快、更彻底。
在当今社会趋势下,以前那种单纯、美好的童年是再也回不去了。作者表态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社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意识到公共的社会标准是如何让一部分人获取优势的。人生的成败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也并不完全归功于努力、勤奋的品质。在过度强调个人努力和才华的时候往往忽略掉了自己被赋予的阶层优势。这本书也给为人父母的我们带来了教育孩子的启示,协作培养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做人的本领,根据孩子的爱好来制订学习计划,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收获自信,不仅身体健康成长,学习阅历也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给我们带来的教育启示》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1429.html
- 上一篇:假如我是霍金观后感600字
- 下一篇:电视剧我们的四十年观后感